古筝乐谱上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
古筝乐谱上的常用符号: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拓展资料: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0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筝
这应该是倚音。倚音是常用的装饰音之一。一般分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在乐曲中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倚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演奏方法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装饰音在主音前面的叫“前倚音”,装饰音在主音后面的叫“后倚音”。还有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在一起出现的,以十六分音符记谱的这种小音符叫作“复倚音”。复倚音的符干上不要加斜线。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在小音符的下面加两条横线,用一条弧线把它和本音连接起来。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小音符在两个以上的叫复倚音,也用弧线把它们和本音连接起来。倚音分为长倚音和短倚音,或前倚音后倚音。注意事项吹奏倚音时要注意:1.倚音所占的时间,是从本音中抽出来的,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2.吹奏单倚音时,小音符用吐奏,本音不用吐奏。如果单倚音在强拍上人、音符就要吹得强一些。3.吹奏复倚音时,第一个小音符用吐奏,其他音(包括本音)都不用吐奏,但要吹得连贯些,因为几个小音符只占本音对值的一小部分,所以吹得越快越好。如果复倚音在强拍上,则要把本音吹得强一些。一.强弱错误:这是犯的最厉害错误了,很多人也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倚音在演奏时应该把强拍放在后面的音符上,作为装饰音的倚音只是起个加花装饰的作用,所以一带而过就可以了,但是很多人在实际演奏时,往往是把重心放在了起装饰作用的倚音上了,听到的效果是倚音强,给人感觉很难听的。所以,吹奏时应该注意,不要让起陪衬作用的音符,盖住了本来在强拍上的音符,主次颠倒了。二.时值错误:倚音在实际演奏时是不占用本来的节拍的,一带而过,不能占用它音的时值,很快的速度一带而过就行了!还有一种是练习熟练以后出现的,例如《藏族弦子》那首作品,他们往往吹奏时速度不是很快,但是一到倚音的那几句就特别的快,音的时值就没有托够,成了倚音是倚音,不是倚音的也吹成了倚音了。这样就是错误的,本来的半拍的时值就被偷掉了,演奏出来的效果也变了,有的学生吹出来的实际效果就像是十六分音符的感觉,所以,这是初学者要注意的问题,不然就破坏了整个音乐的效果了!还有在演奏倚音时,既然是作为一种装饰音,就应该要轻,不要让倚音喧宾夺主了!总之,谈的时候在弹主音前(后)将之一带而过就行了。
轮指跟简谱一样,三轮是三梅花,四轮是四梅花。
花指就不一样了,有的是用三十二分音符来写一大串上行音阶的音符,有的也有用简谱的,还有的是跟刮奏一样,用很长的波浪斜线上下上下的像山一样标记,大刮奏幅度很大而且长,如果是花指小刮奏可能就只有一条的波浪斜线。
遥指是在一个音符的符干上画三条斜线或者是波浪斜线。
古筝用五线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所以还很不成熟的,很多技巧,都是作曲家按自己想的来写没有一个定型,不过好在大部分基础的都成型了,所以你要根据谱面视频来辨认他如何标记,是什么意思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