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挂瓦条
挂瓦法指在坡屋面上排列瓦片的工序方法,一般在屋面安装一个木条,将瓦挂在挂瓦条上。
工艺特点:
1,针对地理环境,面对亚寒带季风和大型高层小区内群楼风产生的旋涡上升风压的影响,增强所挂瓦的牢固性。
2,坡屋面挂瓦技术成熟可靠,能确保屋面瓦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3,挂瓦施工步步为营,首尾呼应,能很好的保证安装质量和外观装饰效果。
适用范围:
1,适用于尖顶城堡状的屋面挂瓦工程,即坡角大于45度的斜屋面。
2,适用于普通建筑的一般坡屋面的挂瓦工程。
工艺原理:
1,尖顶屋面挂瓦的受力途径,是首先风载荷作用于瓦上,通过连接在瓦片上的铜丝和瓦片底部粘结的砂浆,传递给钢筋挂瓦条,钢筋挂瓦条通过预埋件再传递给屋盖结构。即风载荷-主瓦-挂瓦条-屋盖。
2,对于尖顶斜屋面,固定瓦密度大,要求每片均固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挂瓦法
古建屋脊瓦条是指屋脊上的瓦片。
屋脊,指的是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在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
吻兽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本文要说的鸱尾指的是正脊两端的这种吻兽,它是吻兽的一种。
菏泽一带民间建房除用石雕装饰之外,还要在屋脊上作陶兽装饰,其形象有狮、马、牛、羊、鸡、鱼,通称“六兽”。“六兽”之外,还有龙形的“大兽”与“小兽”,“亭子”与“楼子”。“六兽”装在屋脊上,单脊的房子一字排开,中间为鱼,左右顺序为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中间也可以用“亭子”或“楼子”。庑殿式瓦房有五条脊,大脊中间为“楼子”,左右顺序为鱼、鸡、羊、牛、马、狮,两端为“大兽”,小脊由上至下为鱼、鸡、羊、牛、马、狮,最后四个屋角都装“小兽”。
因为钢挂的瓦条造价要高于木质挂瓦条,所以在金属屋面铺设的时候,应该是采用钢龙骨。个别地产公司实力雄厚的话,也可以采用金属挂瓦条。有个别的小塔尖造型时,它的屋面坡度非常陡,像60-70度,这种时候适合使用钢挂瓦条。除此之外,普通的房屋大多数为了节省成本,会采用木挂瓦条。
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都是采用木方做顺水条与挂瓦条。铺设的屋面瓦,主要是以水泥瓦与陶土瓦为主,也可以用水泥砂浆进行湿贴。
扩展资料
挂瓦法的工艺特点
1、针对地理环境,面对亚寒带季风和大型高层小区内群楼风产生的旋涡上升风压的影响,增强所挂瓦的牢固性。
2、坡屋面挂瓦技术成熟可靠,能确保屋面瓦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3、挂瓦施工步步为营,首尾呼应,能很好的保证安装质量和外观装饰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挂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坡屋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挂瓦
针对坡角度大于45°的屋面铺设。
斜屋面主要是针对坡角度大于45°的屋面,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欧式建筑风格的屋面设计中甚至要求坡度达300%以上,高度在10米以上的尖顶建筑。这些屋面在要求外观漂亮的同时,更是强调挂瓦的牢固性。施工的难点就是要保证挂瓦牢固,所挂瓦要经得起春秋季风气候的考验,不被风掀起。
坡屋面脊线要求笔直,不出现波浪和扭曲。除了铺瓦时在屋脊顶部拉贯通的白色棉线,还需要在屋脊增设木龙骨,来保证屋脊线笔直和平稳。木条根据所弹平行于屋檐线的位置由下自上均匀固定安装,必须保证挂瓦木条铺钉平整,牢固,木条上棱应保持成一条直线。最后利用棉线严格控制卧瓦高低起伏,利用龙骨保证脊线笔直。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对于屋面与垂直墙的交接,也可采用踏步泛水,在两面交接处先装边长为200mm×200mm弯折成直角的金属泛水,100mm搭接在屋面彩色沥青油毡瓦初始层上并固定。
2、对于设有老虎窗的坡屋面,老虎窗屋面与主屋面交接缝右采用单边搭接天沟方法铺设老虎窗四周墙面与主屋面交接处可用前述的踏步泛水及金属泛水或女儿墙泛水方法铺设。
3、对于伸出屋面的污水管和通风管道,管道周围的找平层应做成圆锥台,管道和找平层间应留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管道四周增设附加层,并用合成高分子材料做成泛水圈,包在管道外壁粘合,泛水圈上口用金属箍箍紧,管道与泛水圈之间用密封材料密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挂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斜屋顶
吻兽件是脊上或脊与脊之间的特殊装饰品,中国古代建筑瓦顶上常常使用许多动物形装饰,正脊位于单体建筑物瓦顶最高处,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动物装饰也最大,一般多用正吻。有时也用脊兽。其高度依檐柱高十分之四烧制。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吻脊上方有扇形的剑把,脊后有脊兽。有时在一些等级较低的建筑屋顶上,在正脊两端也使用脊兽,这是一种虎头形装饰,以后颈抵住正脊,面形向外。
垂脊与岔脊交界处,也就是正心檩上方要安装垂兽一件,其形状和脊兽相似只是尺寸小一些。岔脊上面均匀地排列五个或七个全身的狮子、海马等,统名为走兽。
在转角结构中,仔角梁头还要安装一个套兽,形状和吻脊后的脊兽相仿。
如果建筑物比较尊贵,屋面采用琉璃瓦时,对于转角结构的建筑物其岔脊上的走兽就比狮马更为丰富,数目可多到九个,最前是仙人,仙人之后依次是:1.龙;2.凤;3.狮子;4.天马;5.海马;6.麒麟(或狻猊);7.牙鱼;8.獬(或豸);9.吼(或斗牛)。采用琉璃瓦时,有些原用瓦条或砖块临时堆砌的部位改成预制构件,如陡板砖改成通脊,下面的瓦条层改成群色条。在脊下与瓦坡各陇板瓦相交,也用预制瓦片盖覆,以增防水性能,叫做正当沟或者斜当沟。
以上所述只是清代官式做法,这里应该补充一些十三世纪以前的瓦顶资料。汉代主要建筑物正脊两端常用风(朱雀)做装饰,自晋开始使用鸱尾。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尾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卷十三:“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五间至七间(不计椽数)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楼阁三层檐者与殿五间同。……”前一条告诉我们瓦顶上使用鸱尾是象征性的防火标志,后一条则指出鸱尾高度是依建筑物的等级性质,如殿屋、楼阁、殿挟屋、廊屋、小亭榭等和开间情况如九间、七间、五间、三间等综合决定。
我国鸱尾实物见陕西昭陵发掘品,它尾部向脊中央卷曲,而不是像正吻尾部向外卷,也不具口吻,更不带剑把、脊兽等附件。在云冈、龙门等处石刻仿木建筑的形象上也大体一致,但《营造法式》牙脚小帐附图上和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内经厨所见已和10世纪以前形象相异。这说明在13世纪的辽宋时代,后代吻的形象部分地已加入到古代鸱尾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