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热设计而不是热仿真?2020年的一些总结
关于热设计工程师和热仿真工程师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的热设计工程师也比较介意别人把自己叫成热仿真工程师。在我个人看来,热仿真只是热设计工作中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仿真去找出项目的问题点,去驱动设计。热设计工作应该是一个闭环,从项目前期的结构设计,硬件布局,软件控制,材料选型到后期的温升测试,都应该有热设计工程师的参与。但如果你只是在一个项目中担任将产品温度通过软件仿真出来,告诉别人这里温度多少度,那你可能真的只能做热仿真工程师。
不可避免,在工作上,就是会有很多时候,客户或者供应商或者同事都会说:“这个项目你找热仿真看一看”。这或许在他们现有的印象中热设计工程师就只是做热仿真的,但我们不能让这个事情这样恶化下去,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制定一些计划去提高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沦为一个做热仿真的工具人。
热设计工程师应该是一个多学科混合的工作,结构设计,硬件布局,软件控制,材料选型到后期的温升测试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一个个大概的进行一个总结。
回顾这一年完成的一些项目,前期结构设计时有一些很基础的错误比如“选用交流风扇却配了一个齿间距很小的铲齿散热器”,“使用了多个高转速风扇,机箱出风口却只开了一点”,“并排的四个风扇,实际使用时只有两个风扇转,造成严重的回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比较简单,而且很容易就避免的问题,这也侧面的说明了热设计工程师的重要性,在设计的前期,可以指出这些基础的错误,设计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
硬件布局应该与结构基本同步进行,硬件布局涉及的东西很多,在热设计工程师最关心的无非是器件的功耗,我们想要的结果肯定是功耗大的,对温度敏感的器件,都给我放到前面来,用风扇直接吹着,但硬件工程师肯定不会答应你,硬件还得考虑应力,走线等等,这就需要和硬件工程师持续的沟通,去达成一个对大家都相对满意的布局。
软件控制和我们联系的不太多,主要的联系可能就是在风扇的调速,在调速方面很多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调速方案,有的调速依据是工作状态,有的是系统温度,每个厂家有自己的见解。而调速一般会分档,一个档对应的一个转速,档位设置的越多,设计也会越复杂。
材料的选型就是热设计工程师需要独立完成的一件事情,所有的散热材料包括风扇,散热器,硅脂,垫片,防尘棉,有时候会用到加热膜,热管,VC,空调等等的所有有关的材料热设计工程师都需要去了解,只有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产品,并且熟悉这个产业你才能更好的去进行选型,拿风扇为例,首先肯定是分进口和台湾还有大陆的风扇,各有优势,你是想要性价比高还是性能好可靠性高,每一个的选型都能拿出来单独讲半天,只有当你真正的去了解它,才能知道选哪个才是最合适你的。
温升测试与热设计工程师相关度很高,有些公司可能热设计工程师还需要负责温升测试,温升测试的结果也直接影响你工作的成果,以及你在公司的地位。如果每次温升测试都不会有问题,并且和你仿真的温度误差很小,那你在公司的地位将随着测试数据出炉而直线上升,如果每次测试的结果都和你仿真预测的天差地别,那你在这里可能就有点难混的下去了。
温升测试关系到我们的前程,所以也必须是自己好好的跟踪,因为这里面也很多的坑,有可能测试出来的结果明明才是错误的,但所有人还是会相信测试的数据,而不是相信仿真数据。有一句话很经典,叫做“所有人都相信测试的结果,除了测试工程师,而所有人都很难相信仿真的结果,除了做仿真的人。”
刚才说到温升测试很多坑,这里面确实很多坑,稍微挑几个说一下,热电偶分很多种类型,而常用的可能是K型,所以测试时大家在数据采集仪上都会选择K型,当有些项目可能是供应商埋好T型热电偶送过来的时候,测试工程师可能还是在数据采集仪上选择K型进行测试,这就造成了可能至少5℃的误差。还有就是测试的粘点,你仿真时标的是器件的最高温度,而测试的时候可能只能测试器件边缘其中一点的温度,这也可能也造成了5℃甚至更大的误差。所以温升测试时最好去现场进行指导,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
在我看来如果你能从结构设计,硬件布局,软件控制,材料选型到温升测试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那你就可以说自己是一名热设计工程师,而不是热仿真工程师了。想真正的当好热设计工程师这些肯定也是不够,但能把这些都做的很好,你已经可以是一名优秀的热设计工程师了,如果要变得更加优秀,可能还得继续深入学习流体,噪音,电子,成本控制等等,未来的路都是在自己的脚下,而面临选择时,一定是一条容易的路和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希望我们都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进行热仿真时,及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必然会存在一定误差,各种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误差大小的波动性。以下从建模简化误差分析。对电子设备热设计时,由于实际结构较为复杂,常需要做一定的简化。特别是Flotherm软件采用的正交网格,对异形几何体兼容性非常有限。一方面,在模型中出现的曲面、倒角、尖角、小孔需进行相应的简化再导入仿真软件中,对于这些方面的简化,对仿真结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器件也需做一定的简化,以封装芯片为例,第一种建模方式是讲封装芯片直接建模,按照实际情况将导线、焊球、各层材料及厚度等全部输入;第二种建模方式则是采用热阻模型,将芯片的结壳热阻由规格书给定的输入,不过前提是已经确定内部芯片的位置尺寸;第三种则是将整个封装芯片作为整块建模。相关数据经验显示,第一种建模方式的误差在2%-3%,第二种建模方式误差在5%-10%,第三种建模误差在10%以上。第一方面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方面的误差只能进行一定控制。综合仿真精度及计算量,推荐选用热阻模型来简化封装模型。
(1)电池包及模组的3D;
(2)温差要求;
(3)压降要求;
(4)流量大小;
(5)电池模组的发热量大小,最好有不以工况下的发热量数据。
有了以上的数据,文轩工程师就可以进行热设计了。
[词典]Thermal Simulation
[例句]最后,对热设计进行了热仿真分析和热试验验证。
Finally, thermal simulation and thermal test for thermal control system were made.
满意请采纳哟
在上一篇文章 《锂离子电池直流内阻测试研究 》中,我们了解到电芯的直流内阻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并且在充电和放电以及不同的电流大小时,直流内阻都不一样,意味着实际工作时电芯的功率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当我们进行稳态仿真时,使用固定的功率,只要功率设定的合理,仿真结果并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当我们需要进行瞬态分析时,我们继续使用固定的功率进行仿真的话,仿真结果可能就会有较大的误差, 所以我们需要去减小误差的话,设置正确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一个路径。
当然,瞬态分析时,影响我们仿真的结果较多,包括所有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以及模型的精准度。而提到电芯的比热容又是一个难题, 电芯为复合材料,需要得到电芯的比热容一般有两种方法:
(1)采用理论办法,通过对电芯各组分材料(已知比热容)进行质量加权平均,最终完成单个电芯平均比热容的计算;
(2)采用实验和理论的综合办法,在自制绝热设备或加速绝热量热仪中对电芯进行充放电,记录电芯电压、温度、充放电时间等数据,再根据 Newman 等人提出的电池热理论模型,理论计算得到电芯发热功率,最终通过公式Q=c m △T反算得到单个电芯平均比热容;这一方法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进行实践。
讲回本文的在flotherm中如何设置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首先我们需要得到电芯在不同电流下的直流内阻 ( 注意是直流内阻,根据上一篇文章的测试方案测试可得,规格书上标注的一般为交流内阻,在无法测得直流内阻的情况下,一般认为直流内阻是交流内阻的2-2.5倍) 再通过公式Q=I2*R计算出各个时间的功率。
下面以一个案例进行操作讲解,25℃环境条件,在密闭机箱内放置32个50Ah方形电芯,2.2C放电再1C充电单个循环的过程,并且不使用风扇,需要了解此循环是否会有过温风险,电芯参数如下:
电芯容量50Ah
标称电压3.2V
工作温度 充电:0℃~45℃
放电:-20℃~60℃
重量1.5Kg
尺寸L*W*T: 189*115.2*36.5mm
表一:50Ah磷酸铁锂方形电芯参数
1. 搭建简单模型,在一个密闭机箱内放置32个50Ah方形电芯。
图1:结构简易模型
2. 在flotherm中建立一个功耗为1W的Thermal,如图2
图2:功耗设置
3. 创建一个Transient Attribute,此次为2.2C放电再1C充电的过程
图3:创建Transient Attribute
4. 如图4所示设置参数,type选择profile
图4:设置Transient Attribute
5. 点击Click To Edit编辑, time为时间,multiplier为基础功率的乘数, 在此步骤中可在Excel表格中计算好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的数据,再点击import CSV File导入Excel文件(注意保存的Excel文件需要为CSV格式)
图5:参数设置
6. 根据设置好的参数进行计算,查看温度曲线图,可以看到电芯在放电时由于采用2.2C放电,放电电流较大,温度上升明显,而在充电时采用1C充电,温度上升缓慢。
图6:温度曲线图
图7:温度示意图
结论:本案例在环境温度为25 ℃,采用2.2C放电1C充电单个循环的充放电模式,循环结束电芯最高温度49.2℃,高于电芯充电安全温度。
THE END
文章有用就关注“做个热设计”微信公众号吧
了解本机柜电磁兼容主要关注的是低、中还是高频问题
低频主要考虑磁场导流,多采用铁磁性材料
中高频关注电磁场的反射和吸收,多采用高电导率材料
纯电场屏蔽需要良好接地
另外滤波,搭接等也是需要关注的必要的屏蔽手段
在解决散热的时候,开通风口也要注意常用的原则
多开圆孔
多开小孔
顺磁流
用强迫风冷需在进出风口处加屏蔽格网
有条件可以用相关分析软件进行设计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