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路旁、沟底小型蓄排工程

开放的奇异果
坚定的黑裤
2023-02-27 11:14:25

路旁、沟底小型蓄排工程

最佳答案
俭朴的帅哥
紧张的冷风
2025-08-07 11:26:34

一、标准条款

1 总则

1.1 路旁、沟底小型蓄引水工程的规划布局应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流域内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结合进行。

1.2 在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地区,应将路旁、沟底小型蓄引水工程作为解决人畜饮水和抗旱点浇的主要水源,将水窖、涝池、泉水利用三者统一规划,协调实施。

1.3 在实施规划中,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调查流域内的道路网及其汇集地表径流的运行规律。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观测资料,分别确定各类道路的径流模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包括多年平均数值和设计频率下一次暴雨中的数值),作为水窖、涝池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

1.4 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调查流域内居民点和山丘间泉水的分布情况(包括坡面泉水与沟中泉水的位置和数量),作为山丘间泉水利用规划、设计的依据。

1.5 水窖、涝池和山丘间泉水利用三项措施的布局,应在满足人畜饮水、抗旱点浇和其他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涝池蓄水,控制水不下沟,减轻沟蚀,作为重点任务。

1.6 路旁、沟底各项小型蓄引工程的设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

1.7 有关配套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7.1 作为汇水水源的道路,路面应修成中间高两侧低的鱼背形,地表径流应由路面两侧排水沟引入涝池或水窑,不得在路面中间汇流。

1.7.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在房顶、窑顶、场院和汇流路面等地方,铺设混凝土或三合土集流场,加大集雨量。

2 水窖

2.1 水窖规划

2.1.1 水窖位置。一般布设在村旁、路旁以及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窖址应有深厚坚实的土层,距沟头、沟边20m以上,距大树根10m以上。石质山区的水窖,应修在不透水的基岩上。

2.1.2 水窖类型与单窑容量

2.1.2.1 来水量不大的路旁,可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为30~50m3。

2.1.2.2 在路旁有土质坚实的崖坎,且要求蓄水量较大的地方,可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100m3以上。

2.1.3 水窖数量

2.1.3.1 应根据规划区人口数量,每年人均需水量、总需水量,扣除其他水源(如山丘间泉水利用等)可供水量,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单窖容量,算出规划区需修水窖数量。

2.1.3.2 在降雨量年际变化很大的地区,适当增加水窖数量。

2.2 水窖设计

2.2.1 井式水窖设计(图5-3)

图5-3 井式水窖断面示意图

2.2.1.1 窖体由窖筒、旱窖和水窖三部分组成,各部尺寸如下:

2.2.1.1.1 窖筒(上接地面窖口,供取水用):直径0.6~0.7m,深1.5~2m。

2.2.1.1.2 旱窖(不蓄水部分):上部与窖筒相连,深2~3m。直径向下逐步放大,到散盘处直径3~4m。

2.2.1.1.3 水窖(蓄水部分):深3~5m,从散盘处向下,直径逐步缩小,到底部直径2~3m。

2.2.1.2 地面建筑物由窖口、沉沙池和进水管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尺寸如下:

2.2.1.2.1 窖口:直径0.6~0.7m,用砖或石砌成,高出地面0.3~0.5m。

2.2.1.2.2 沉沙地:位于来水方向路旁,距窖口4~6m。池体成矩形,长2~3m,宽1~2m,深1.0~1.5m。四周坡比1∶1。

2.2.1.2.3 进水管:圆形,直径0.2~0.3m,在沉沙池从地表向下深约2/3处,以1∶1坡度向下与旱窖相连。

2.2.2 窑式水窖设计(图5-4)

图5-4 窑式水窖断面示意图

2.2.2.1 窖体由水窑、窑顶和窑门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尺寸如下:

2.2.2.1.1 水窑(蓄水部分):深3~4m,长8~10m,断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上部宽3~4m,两侧坡比为8∶1。

2.2.2.1.2 窑顶(不蓄水部分):长度与水窑一致,半圆拱形断面,直径3~4m,与水窑上部宽度一致(有的窑式水窖在窑顶中部留圆形取水井筒,直径0.6~0.7m,深度随崖坎高度而异,从窑顶上通地面取水口)。

2.2.2.1.3 窑门:下部梯形断面,尺寸与水窑部分一致,由浆砌料石制成,厚0.6~0.8m,密封不漏水。在离地面约0.5m处埋一水管,外装龙头,可自由放水。上部半圆形断面,尺寸与窑顶部分一致,由木板(或其他材料)做成。木板中部有可以开关的1.0m×1.5m的小门。

2.2.2.2 地面部分由取水口、沉沙池、进水管三部分组成,可参照井式水窑的设计,沉沙池的尺寸应根据来水量适当放大。

2.3 水窖施工

2.3.1 窖体开挖

2.3.1.1 井式水窖开挖。从窖口开始,按照各部设计尺寸垂直向下挖,在窖口处吊一中心线,每向下挖深1m,校核一次直径。

2.3.1.2 窑式水窖开挖。从窑门开始,先刷齐窑面,根据设计尺寸挖好标准断面,并逐层向里挖进,挖至设计的长度为止。在窑门顶部吊一中心线,并做一个半圆形标准尺寸木架,每向里挖进1m,校核一次断面尺寸。

2.3.1.3 对需用胶泥防渗的水窖和水窑,在窖体开挖完成后,还应开挖供钉胶泥用的码眼。码眼在窖壁呈“品”字形分布,上下左右眼距各约20cm,口径5~8cm,深10~15cm,眼深略向下方倾斜。

2.3.1.4 地面部分的沉沙池、取水管、取水井筒都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及时校核断面尺寸。

2.3.2 窖体防渗

2.3.2.1 胶泥捶壁防渗

2.3.2.1.1 取胶泥与黄土拌和均匀(沙粒、粉粒、粘粒的体积比为1∶2∶1),制成长约18cm,直径约5~8cm的胶泥钉和直径约20cm、厚2~5cm的胶泥饼。

2.3.2.1.2 将胶泥钉用力塞入码眼,外留3cm,将胶泥饼用力摔到胶泥钉上,使之连成整体。

2.3.2.1.3 用木棒连续捶打胶泥饼,使之与窖壁紧密结合,直到窖壁上全部胶泥坚实光滑为止。

2.3.2.1.4 窖壁胶泥厚度,从上到下依次为2cm、3cm、4cm和5cm。

2.3.2.2 水泥抹面防渗

2.3.2.2.1 调好水泥砂浆与白灰砂浆。水泥砂浆中水泥、沙子、水的体积比为1.0∶2.0∶2.5白灰砂浆中白灰、沙子、水的体积比为1.0∶1.5∶2.0。

2.3.2.2.2 先在窖壁上抹一层白灰砂浆“打底”,再用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度不小于2~3cm。

2.3.2.2.3 有条件的地方,可先用铆钉将铅丝网铆固在窖壁上,或先在窖壁上均匀地打入钢钎,再用铅丝连接成网,然后用水泥沙浆抹面。随着水泥的固结,进行抹实,直到牢固光滑为止。

2.3.2.3 其他防渗措施

2.3.2.3.1 在石料方便地方,窖底、窖壁可用1∶3水泥砂浆砌粗料石,并用1∶3水泥砂浆勾缝。

2.3.2.3.2 窖底、窖壁可用1∶1∶6水泥、石灰、砂浆砌砖,1∶3水泥砂浆抹面。

2.3.2.3.3 有条件的可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防渗。

2.3.3 地面部分施工

2.3.3.1 窖口处用砖或块石砌台,高出地面30~50cm,并设置能上锁的木板盖有条件的可在窖口设手压式水泵。

2.3.3.2 沉沙地与进水管连接处设置铅丝网拦污栅,防止杂物流入。

2.3.3.3 进水管应伸进窖内,离窖壁管口出水处设铅丝蓬头,防止水流冲坏窖壁。

2.4 水窖管理

2.4.1 水窑修成后应及时放入适当水量。正式蓄水取水时,不能将水取尽,防止窖壁窑底干涸裂缝。

2.4.2 在暴雨中收集地表径流时,应有专人现场看管,窖中水位不能超过设计蓄水位(水窖、水窑部分),防止旱窖与窑顶部蓄水泡塌。

2.4.3 窖口盖板应经常盖好锁牢,防止杂物掉入或人畜跌进。

3 涝池

3.1 涝池规划

3.1.1 涝池蓄水总量

3.1.1.1 满足牲畜饮用水量。

3.1.1.2 满足居民非饮用水量。

3.1.1.3 减轻道路与沟壑的水土流失。

3.1.1.4 对来水量与需水量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3.1.2 涝池类型与单池容量

3.1.2.1 一般涝池。一个道路系统,沿途多处分散布设,单池容量100~500m3。

3.1.2.2 大型涝池。容蓄城镇、村庄大量来水,单池容量数千到数万立方米。

3.1.2.3 路壕蓄水堰。在路面低于两侧地面,形成深1~2m的路壕处,应将道路改在一侧地面上,而在路壕中分段修筑小土坝,做成路壕蓄水堰,拦蓄暴雨径流。单堰容量随路壕的宽度、深度和土坝的高度与道路的坡度而定,一般500~1000m3。

3.1.3 涝池位置

3.1.3.1 涝池应选在路旁低于路面、土质较好、暴雨中有足够地表径流流入的地方,距沟头、沟边10m以上。

3.1.3.2 大型涝池池址应着重考虑能修建足够容量的池体和足够的径流来源。

3.2 涝池设计

3.2.1 一般涝池

多为土质,深1.0~1.5m,形状依地形而异。圆形涝池,直径10~15m,方形、矩形边长10~20m。四周边坡1∶1。

3.2.2 大型涝池

深2~3m,圆形直径20~30m,方形、矩形边长30~50m,特大型的可达70~100m。土质的周边坡比1∶1,料石(或砖、混凝土板)衬砌的周边边坡1∶0.3。涝池位置不在路旁的应修改引水渠,将道路径流引入池中。为防止过量洪水入池,在池的进水口前应设置退水设施。

3.2.3 路壕蓄水堰

小土坝一般高1~2m,或3~5m,顶宽1.5~2.0m,上游坡1∶1.5,下游坡1∶1。应准确计算每座路壕蓄水堰的集水面积、来水量和蓄水容量,保证路壕中一系列蓄水堰能全部容蓄设计频率下一次暴雨径流。

3.3 涝池施工

3.3.1 一般土质涝池,应按设计尺寸开挖,挖出的土料,可在池周做成土埂(留下进水口),增加蓄水容量。池底应用粘土防渗。如发现细小裂缝,应及时灌浆处理。

3.3.2 大型涝池需用石料衬砌的,应按照4.2的要求进行。

3.3.3 路壕蓄水堰的小土坝,应分层夯实,干密度不应低于1.4t/m3。

3.4 涝池管理

每2~3年应清淤一次,暴雨期应有专人现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山丘间泉水利用

4.1 规划

4.1.1 供人畜饮用

在泉水露头附近修建水井或水池蓄水。

4.1.2 供浇灌小片水地用

4.1.2.1 利用坡面露头泉水。在泉水露头处修引水渠(断面0.1~0.2m2),或埋设瓦管、陶管,将泉水引至小片水地,进行小畦浇灌或修蓄水池,平时蓄,用时灌。

4.1.2.2 利用沟中泉水。需在沟中修3~5m高的小型砌石滚水坝,抬高水位,在坝的一端或两端修引水渠浇灌岸边小片水地。

4.1.2.3 如在沟中修塘坝或蓄水池存储泉水供浇地或其他使用,则应在紧靠塘坝或蓄水池上游修淤地坝或拦沙坝,减轻泥沙淤积。这些措施应纳入沟壑治理的坝系规划。

4.2 设计

4.2.1 小片水地设计

4.2.1.1 小片水地一般应将坡耕地或沟岸缓坡地修成水平梯田,梯田宽度随地面坡度而异,可参照GB/T16453.1第二篇水平梯田断面设计执行。

4.2.1.2 小畦尺寸一般宽1.5~2.0m,长5~10m(与梯田宽度一致)。最后一级灌水小渠应在梯田内侧(上一台田坎根部)与小畦正交。

4.2.2 砌石滚水坝设计

4.2.2.1 一般采用重力式滚水坝,坝高2~3m,梯形断面顶宽1.0~1.5m。上游坡1∶0.1左右,下游坡1∶0.7左右。如地形、地质条件许可,可采用浆砌石拱坝,节省工、料和投资。

4.2.2.2 个别5m以上的砌石坝,有一定库容,应作稳定分析,可参考各地小型水利技术手册中浆砌石坝设计要求设计。

4.3 施工

4.3.1 小片水地施工,可参照水平梯田和小型灌溉工程要求施工,做到田面水平,田坎坚固。

4.3.2 砌石滚水坝施工

4.3.2.1 清基:按坝底宽度向上下游各延伸1.0m,按坝体两端高度向两岸边坡上延1.0m,清除沟底与岸坡淤泥、乱石等杂物,直到原状土基或基岩。

4.3.2.2 砌石:坝体全用料石逐层向上浆砌而成。料石长0.5m左右,宽、厚各约0.3m,料石尺寸应一致。

4.4 管理

4.4.1 人畜饮用水井,应砌井台,修井房,保持清洁,防止暴雨时地表径流进入。

4.4.2 暴雨后应对小片水地和滚水坝、引水渠等进行全面检查,如有水毁情况应及时修补。

二、理解与实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地下水资源匮乏,一些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更谈不上土地灌溉。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南方局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修建水窖和涝池,将降雨时路面、沟底产生的径流拦蓄利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部分内容主要规定了水窖(旱井)、涝池及山间泉水利用等小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要求,建设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将有限的水资源加以利用。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还作了以下的修改:

(1)将原标准第9条名称“基本规定”改为“总则”,意在与前面章节相同。

(2)删除原标准9.6中“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用不同频率和历史的设计暴雨”。因为在9.6的前半部分已经说明了设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已经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所以不必赘述删除部分了。

(3)删除原标准中赘述的语言文字。如:9.7.1中“以防止冲刷”一句,10.1.3.2中“以备多雨年蓄水供少雨年使用”,10.4.3中“以保证安全与卫生”。

(4)更改9.7.2中最后一句“加大降雨流量”为“加大集雨量”。因为本段前面所述为铺设混凝土或三合板集流场,目的为加大集雨量,而非降雨流量。

(5)删除原标准10.1.2中“水窖分井式水窖和窑式水窖两类”一句。因为在下面的叙述中分别介绍了这两种水窖。

(6)原标准10.1.2.2中“在路旁有土质坚实的崖坎,且要求蓄水量较大的地方,可修窖式水窖,单窖容量100~200m3以上”。最后一句改为“单窖容量100m3以上”。去掉水窖容量的上限,给水窖容量建设留下空间。

(7)删除原标准10.3.3.3“进水管应伸进窖内,离窖壁30~50cm,管口出水处设铅丝蓬头,防止水流冲坏窖壁”中“离窖壁30~50cm”一句。

(8)删除原标准11中介绍涝池的文字,即“主要修于路旁(或道路附近,或改建的道路胡同之中),用于拦蓄道路径流,防止道路冲刷与沟头前进同时可供饮牲口和洗涤之用”。标准的语言讲求精练,并不用来作名词解释。

(9)删除原标准11.2.1中“方形、矩形边长各10~20m至20~30m”中的“至20~30m”部分。

(10)删除原标准12.1中“根据山丘间泉水露头位置与用途,采取不同的利用措施”。

三、示例

水窖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不失为一项施工简易、效果显著的小型水利工程,适用范围很大,值得推广。水窖旱井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①拦蓄洪水,减少水土流失。②提供水源。开展小流域治理,如栽树、种药材、播种、养殖、喷药等,都需要大量的水源,而水窖恰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水窖旱井水的水质好,人畜完全可以饮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山区自然落差,安装管道,与水窖连接,将水引入农户家中,形成“水窖旱井自来水”。

示例一:我国黄土地区水窖的研究

我国黄土地区降雨集中,多暴雨,雨水供应与农作物生长发育期严重错位。如山西省临汾市丘陵山区占70%以上,以农业生产为主,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5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雨量占到70%,年际变化大,最大、最小年降雨量比值为2.93∶1。加之剧烈的水土流失引起的土质条件差、蓄水保水能力变弱,导致了黄土地区雨养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但黄土地区土质深厚,蓄水能力强,有丰富的土地及光热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大等特点,这充分说明只要解决水资源问题,黄土地区的雨养农业发展潜力将很大。黄土地区常用的蓄水设施有水窖、水窑、水池和涝池四大类,其中以水窖最为普及。用于人畜饮水的水窖容积为15~30m3,用于集雨节灌或集雨补灌的水窖容积一般为50~100m3。

1.窑式水窖的设计和施工

窑式水窖在窖址处先从下坡角处向下开挖出一条巷道,或利用天然陡崖,以挖窑的方式,修成深长数米的土窑,窑拱矢跨比1∶3,跨度视土质而定,窑拱高度1.5m左右,拱顶距地面深度一般>3m。窑拱分为刚性材料和土拱两种。如用混凝土,先用混凝土或砖制作窑拱底座,按1~1.5m等距制作截面尺寸为15cm×15cm的混凝土拱肋,用草泥抹面1cm后,用100号水泥砂浆抹面3cm。如用砖,先制作20cm×30cm的底座,用75号水泥砂浆砌筑砖拱,采用水泥砂浆或灰土草泥抹面。自然土拱采用灰土草泥或水泥砂浆抹面,以防止土层剥落。窑拱的处理视土质和农户经济能力而定。窑拱修好后再向下开挖窖池。窖池上边缘应距窑拱底部5cm。窑池呈梯形,上口宽约4m,深约3m,底宽3m左右,长6~10m为宜。防渗处理完工后,将巷道内窑拱部取土口用砖封闭。取水口宜选在开挖的巷道内,这样取水高度最小,并有效地保护了窑拱。如从顶部取水时,做好封闭式窑口井台,窑口壁用100号水泥砂浆抹面,并与窑拱顶部密实联结。

2.窖体防渗

不同结构形式的水窖防渗的处理方法不同,瓶形、球形等薄壁衬砌水窖防渗方法可采用胶泥防渗和水泥砂浆防渗两种方法盖碗式、茶杯式、圆柱形、窑式水窖可采用浇注混凝土和砌筑浆砌石防渗。

(1)胶泥防渗。在窖壁上开挖口小里大的码眼(圆孔),码眼口稍微向上,具一定倾斜角。码眼直径7cm,深10~12cm,间距20~25cm,品字形分布。将砸碎过筛经水软化后的胶泥充分拌和,制作直径7cm、长约30cm的棒状锭子钉入码眼并塞实,将码眼口外的胶泥锭压平,使各码眼的胶泥相连成片,用木槌锤钉、压实,逐步压平成型,整平抹光后用胡麻水或黑矾水刷面。窖底用20~30cm厚胶泥铺平压实,与窖壁胶泥密实联结,铺上防冲石板。胶泥防渗具造价低,饮水口感好的特点,但胶泥易干裂脱落,水窖存水容积小(拱窖颈部分不存水)。

(2)水泥砂浆防渗。在窖壁上开挖直径10cm、深10cm、间距30cm品字形分布的码眼(盖碗式水窖可在窖体上沿水平方向按1~1.5m等距开挖10cm×10cm的圈带槽,也可同时沿竖直方向再均匀开挖6条10cm×10cm的圈槽,以增加防渗砂浆的附着点和提高成窖质量),拍实窖壁,扫去浮土,用150号混凝土将码眼、圈带和肋槽填实。填实步骤:①在窖壁上抹1cm厚的草泥,用水泥浆刷面②用75、100号水泥砂浆分2次各抹面1.5cm(砂浆与码眼、圈带及肋槽的联结密实)③用水泥浆刷面1~2次。窖底用充分拌和的胶泥20cm厚压实整平后,抹100号水泥砂浆(3cm厚)的或浇筑150号混凝土(10~20cm厚)窖壁与窖底结合的拐角处,以15cm×15cm抹角抗渗剂用量按砂浆中水泥重量的5%掺入。水泥砂浆防渗水窖性能好,质量高,不易损坏,管理方便。

(3)浇注混凝土防渗。水窖采用轻型混凝土墙时,水窖的侧墙混凝土和底部混凝土应浇注成一整体,其接合面的处理方法:①浇注混凝土24h后用钢丝刷混凝土面,或凿毛孔(100个/m2)②清除碎渣,铺2~3cm厚的砂浆。如采用重力式窖墙,侧墙与底板之间应设沉陷,沉陷缝用4层油毛毡两边涂沥青而成采用砌筑预制混凝土块时,土块要做成外圈比内圈稍大的梯形以便能围成圆形。

(4)砌筑浆砌石防渗。采用浆砌石防渗时,浆砌石的施工要采取座浆砌筑的方法。在砌筑时应做到“平、稳、紧、满”:平———每一层要求水平上升稳———石块要安放踏实平稳紧———石块和石块之间要靠得紧,缝隙尽量小满———砂浆要塞满缝隙,防止干缝、虚缝。浆砌石时需注意:①砂浆初凝后不能在砌石体上敲打石块以防出现裂缝②厚度较大的石块应先从外围的边行开始筑砌,行列定位的镶面石应选用坚硬平整的石块③砌体每层厚度大约30cm左右,每砌筑3层应水平测试1次,砌体的上下缝避免通缝。

高位泉水梯级窖群灌溉是干旱山区在发展集雨节灌的基础上,对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灵活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季节变化影响小和运行管理稳定等特点,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是群众的脱贫致富工程。

示例二:利用高位泉水发展山台地梯级窖群蓄水灌溉

1.自然条件

清水县金集乡潘山村地处清水县西南部浅山干旱区,海拔1200~1600m,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542mm。全村795人,耕地面积3220亩,粮田面积2440亩,人均年收入860元,群众生活困难。经现场踏勘,村旁西房沟上游距大片耕作区112km,海拔1390m处有一泉水,实测出水量为44m3/d,年可供水量1160万m3。集中连片灌溉面积达480亩,依据同类地区实施节水灌溉的试验,采用最关键性的冬灌、春灌和夏灌3次灌水,灌溉定额按每亩次10m3计算,全灌区需水量为1144万m3,供水量满足灌溉需求。由此提出引西房沟泉水,按灌区山台地分布面积,分级分块管理,修建梯级蓄水窖群,发展节水灌溉,保障集中连片的480亩农田灌溉。其余分散地块逐年修建山坡集雨场,发展集雨灌溉,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经济效益。

2.工程实施方案

埋设<25mm硬塑料管输送泉水至规划连片灌溉区,按山台地分布面积修建5级蓄水窖群,每眼水窖蓄水量按30m3设计,每眼窖年循环蓄水3次,每次灌地3亩。一级窖群30眼,灌溉面积为90亩二级窖群26眼,灌溉面积为78亩三级窖群20眼,灌溉面积为60亩四级窖群49眼,灌溉面积为147亩五级窖群35眼,灌溉面积为105亩。委派专人放水,及时办理窖群关水和放水手续。为保证长年昼夜蓄水,主管道设一级叉管入窖群,再由二级叉管入分窖,分窖之间在最高限制水位采用<50mm硬塑料管串联,控制各分窖最高水位。

最新回答
舒服的战斗机
合适的花卷
2025-08-07 11:26:34

涝池过去在黄土高原的农村十分普遍,储存的水可以供牲畜饮水,妇女洗衣,拉水灌溉,农业生产,更能体现所在村庄独特的湿地景观。

北宋史学家刘攽《雨后池上》曾对涝池的景观作了详尽的描述:“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由此得知涝池的由来已久,在农村、特别是对缺水干旱著称的旱塬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村里过去有三眼约五十八丈深的古井,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水荒村”。南巷东头有个大涝池,是地面上唯一的水资源,涝池呈椭圆型,直径30来米,池水蓄满足3米深,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据说,涝池是先辈出工出力用人工开挖的,再将金水沟的“胶泥”背到塬上,在涝池周围及底部里三层外三层砸实,确保涝池几十年不漏水;涝池底部中央安放一具大石鳖,视为镇村之宝,保佑村里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涝池的入口处两旁安放着一对一人高的石狮子,大嘴巴的下面雕刻着一圈链条,旁边刻着许多波浪线条,链子底下有两只巨大的前脚,石狮子的摆放成对称性,位置与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公狮子满身豪气、霸气,母狮子无微不至呵护幼狮,体现出了人世间伟大的母爱。据说这对石狮是宋代的产物,安放在涝池入口处,给贫瘠落后的乡村带来些许人文气息;涝池岸边栽植着一棵大柳树,因其根部扎在涝池的缘故,生长十分茂盛,树身约“三搂”粗,树冠十来丈,柳树给村民及时报告着春天的信息。树荫下是生产队长安排活路,老年人炎热天乘凉,妇女做针线活,村民休闲谝闲传的聚集地,也是村里的“信息传播中心”:谁家的儿媳生了个“带把的”,谁家的男人给婆娘撤了几尺花布料子,谁家的儿子有出息考上了军政大学,以及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务琐事,一顿饭工夫就能传便全村旮旮旯旯。

每逢盛夏,老天开眼,下一场大雨,雨水从巷道西头高处的各个角落汇集成无数条大小不同的水流,浩浩荡荡或者涓涓袅袅地涌向村东头的涝池,池水储满了,波光粼粼,群众喜笑颜开,成为村里的一件大喜事。

夏季,涝池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利用空闲时间,端上一盆脏衣服、娃褯子等,再拿上几片“皂角”,蹴在涝池边铺设的“碨扇”上,一边把脏衣服泡到水里抡起棒槌噼噼啪啪地反复敲打,一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女人间感兴趣的话题,一件件脏衣服瞬间就会洗得干干净净。

涝池也是饲养员饮牲口的主要水源。老黄牛劳作一大晌,已十分饥渴,筋疲力尽,卸完套稍事松口气,饲养员不急着让它们进圈,而是吆喝着一群牲口一路快跑,争先恐后地到涝池饮水,待喝饱肚子,才欢快地回到饲养室享受早已拌好的草料……

“三伏”天,烈日炎炎,太阳就像个大火球,把地面烤得炙热滚烫,就连刮来荡去的风也是灼热的,到了中午,小伙伴们个个焦躁不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处躲藏,涝池就成了大家的主战场。几个人相约来到涝池,“扑通扑通”像下饺子般跳进水里,水温不冷不热,钻进水里,凉爽舒服极了。这群“旱鸭子”不懂得啥叫仰泳、蛙泳、侧泳、自由泳,自创了“狗刨”泳,手脚并用,水花四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玩水的方法很多:有的将手指塞进鼻孔比赛扎“猛子”,有的各显其能,展示自己那点游泳技能,或者叫雕虫小技,有的互不示弱打水仗,你给我身上使劲撩水,我趁你不防备把你拖进水里……涝池成为娃娃们无拘无束,痛痛快快戏水的乐园!

涝池的水用途广泛,还为抗旱保苗,砖瓦窑生产,村民修盖房屋,自留地浇灌蔬菜等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水资源匮乏,骨干水利工程缺少的年代,涝池以它独特的优势惠及村民,功不可没!

七十年代末期,关中东部大兴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抽黄引水灌溉工程,绝大部分区域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计划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农业变化巨大,村里通了自来水,群众家庭普遍修建了洗澡设施,在地里劳作回到家后,脱掉脏衣服,先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解除身体疲劳,顿觉凉爽舒服了许多;近些年来,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昔日的老牛烂车疙瘩绳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此后,涝池逐渐失去了本来担当的使命。

近些年,省上将农村涝池修复与整治列入水土保持相关规划。村里新修建了一个涝池,占地约600平方米,涝池周围用砼打垫层,水泥压光抹面,水泥栏杆护栏,可蓄水3000余立方,但只是一个标志性的基础设施或者湿地景观,像过去那种发挥的作用和热闹的场景已不能再现了。

村东头的涝池几乎陪伴了伙伴们的整个少年时代,后来,大伙相继远离家乡,各奔东西,外地求学,村里的涝池也成了永久的记忆!

甜蜜的小蜜蜂
爱笑的羽毛
2025-08-07 11:26:34

一、标准条款

1 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应包括措施平面配置与实施顺序安排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2 综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 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流域四周分水岭为界,不受行政区划(县、乡、村)的限制,进行全面规划,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2.1.2 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2.1.3 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根据各类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设防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而各类治理措施的产品又应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应解决群众粮食问题通过造林、种草和育林、育草和营造果园、经济林,应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并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应逐项到位,落实到措施规划图上(一般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有的可与之结合),明确反映各项措施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并作出典型设计,便于实施。

2.1.5 不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应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2.2.2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展工作的需要,确定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大面积连片的森林和草原,应列为重点防护区,制定和实施防止破坏林草植被的规划。

b)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规模较大,破坏地面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应列为重点监督区,实施监督执法,要求有关单位做好水土保持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生产方向,应当与所在省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并纳入区域经济体系,其治理措施配置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2.2.4 大中流域规划的实施,应在总体规划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分批进行。小流域规划中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大中流域实施治理进程中均应遵循。

3 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应先治坡面,后治沟底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先治上游,后治下游。在某些具体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反的作法时,应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其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方可采用。

3.1.2 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虽然投入较多、见效较慢,但对小流域的生产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响,经过科学论证也应优先安排。

3.1.3 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3.2 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顺序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应根据各个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效益,确定其实施顺序。对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淤积下游水库、河道,危害较大的地区,应优先安排实施对虽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开发利用效益大的地区,也应优先安排。

3. 2. 2 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和贫困山区 ( 简称老、少、边、贫地区) 的实施,应优先安排。

3. 2. 3 经过研究确定为重点治理区的,应优先安排。如重点治理区面积较大,还应根据上述原则,选 “重点中之重点”优先安排。

3. 2. 4 在规划范围内分期分批实施的小流域,同样应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第一、二批优先实施顺序但应同时适当考虑大致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避免过分集中。

4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规划

4. 1. 1 梯田 ( 梯地) 规划应包括修梯田地段选定、类型确定、道路规划、地块布设、田埂利用等内容。陡坡区 ( 15°以上) 与缓坡区 ( 5°以下) 应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4. 1. 2 保土耕作规划应包括改变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沟垄种植,抗旱丰产沟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 、提高土壤入渗与抗蚀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应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规划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应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群众的燃料、饲料、肥料,并增加经济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种草应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实施,同时结合畜牧业的发展,选种抗逆性强的优良饲草。

4. 2. 3 封禁治理规划应包括封山育林与封坡育草两方面。对原有残存疏林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对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场可采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沟壑治理措施规划

4. 3. 1 应以 “坡沟兼治” 为规划原则

在搞好集水区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进行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的全面治理。

4. 3. 2 沟头防护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头附近地形和来水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蓄水型或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水流下沟,制止沟头前进。

4. 3. 3 谷坊工程规划

应根据沟底地质和附近的建筑材料情况,因地制宜地布设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合理安排谷坊高度与间距,减缓沟底比降,制止沟底下切。

4. 3. 4 淤地坝与小水库 ( 塘坝) 工程规划

a) 首先应进行坝系规划,在干沟和支沟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坝、小水库和治沟骨干工程,并确定各项工程的实施顺序。

b) 根据淤地坝、小水库、治沟骨干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确选定每项工程的坝址,确定工程规模。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

崩岗是风化花岗岩地区沟壑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则与沟壑治理相似。

4. 4 风沙区治理规划

4. 4. 1 北部 ( 东北、西北、华北) 风沙区治理,应因地制宜地布设沙障、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成片造林种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黄河故道为主) 风沙治理,应采取密植杨柳堵住风源、淤土压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发展林果商品生产。

4. 4. 3 东南沿海风沙区治理,应营造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选种适应高温树种,有条件的搞围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沟、蓄水池、排水沟三项措施。截、蓄、排应合理配置,暴雨时应保护坡面农田和林草不受冲刷,并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涝池 ( 蓄水池) 、塘坝等,主要布设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拦蓄暴雨径流,供人畜饮用,同时可减轻土壤侵蚀。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沟洪、河洪等五种。其中前三种措施简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后两种应正式规划设计,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沟洪工程包括拦洪坝、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沟口附近小面积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输水渠、退水渠、田间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积川地。

二、理解与实施

本节是新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说明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实施顺序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小流域规划和大、中流域规划两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个小流域为规划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评价,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综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据各地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区后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则。在实施顺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大、中流域则是采取,先治理重点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各项治理措施规划包括了多项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规划、荒地治理措施规划、沟壑区治理措施规划、风沙区治理措施规划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规划。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改动的地方主要有:

( 1) 删除原标准一些条款中不必要的赘述,如: 7. 2. 1. 1 中 “从分水岭到坡脚,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从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领导力量和匹配资金以及劳工量能相应地均匀分布”,7. 4. 4 中 “我国北部、中部、东南沿海三地风沙区治理各有不同的规划要求” 等。

( 2) 对原标准某些条款进行了简化更改,如: 将条款 7. 2. 2. 1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将规划范围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分别提出每个类型区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个类型区的措施配置特点,并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规划,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为 “应根据不同类型区确定各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3) 删除原标准 7. 2. 2. 2 的 “c) 对原来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影响或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上游、老 ( 根据地) 、少 ( 数民族) 、边 ( 远山区) 、贫 ( 困地区) 列为重点治理地区,进行专项规划,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进度和措施配置”部分原因是在本节后半段实施顺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赘述。

( 4) 因为崩岗治理措施治理原则和沟壑治理相似,故删除原标准 7. 4. 3. 5 崩岗治理措施规划的解释。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区综合治理,崩口处修 ‘天沟’,制止水流进入崩口。”和“b) 沟口底部修谷坊群巩固侵蚀基点。崩壁两岸修小平台造林种草,崩口下游修拦沙坝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据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环。以“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为例,简单概括如下。

1.基本情况

云南省师宗县五洛河地处东经104°14'~104°19',北纬24°33'~24°39',境内由高山、梁坡、沟谷3个地貌单元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对高差687.0m,总面积14.78km2。系珠江干流上的一条二级支流,沟道平均经降i=0.045,平均沟壑密度2.12km/km2。属云贵高原之滇东岩溶地区的槽区地带。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8.3℃,最高气温达38℃,最低气温-2℃,多年平均蒸发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红壤土、紫色土、黄棕色土为主,土层一般厚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质主要是三叠系页岩母质。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柳杉,主要草种有长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蚀类型以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等,总流失面积达8.09km2,占总面积约67.6%,据《云南省水文资料》推算年径流模数为:483830m3/km2,侵蚀模数3500t/km2·a。境内壮、苗、汉三民族聚居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3866人口,1700个劳动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一熟旱作农业区,农业经济以甘蔗、生姜为主。

2.综合治理措施的总体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个五洛河小流域为规划对象,依据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流域内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总体布局为:先上后下,先坡后沟以集水工程措施为先导,以植物聚流措施为主体。

根据实际情况,在宜农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与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种草与育林育草,根据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在各类沟道配置各项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共进行:山梁顶防护,坡面防护,沟底、沟坡防护,村庄道路防护四道防护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实现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标。

3.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顺序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划中,对实施顺序上相互影响的措施,应根据其相互关系妥善安排。应先治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对广种薄收农业(粮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种草土地偏少的地方,应通过先修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三者的实施顺序应紧密配合,逐年交错进行。

4.各项治理防护体系措施规划

(1)山梁顶防护体系。山梁顶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溅蚀片状为主。防护措施为:分水岭营造防护林,荒坡地选林种草,实行耕造结合,以封为主,同时在坡面汇流集中处,修卧牛坑,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梁顶水土流失。树种选择适宜区域生长迅速,防护性能好的树种种植,采用桉树营造防护林为宜。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共营造25/hm2桉树防护林,修卧牛坑7496个,形成第一道防线。

(2)坡面防护体系。坡面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据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发展对基本农田的要求等,在小于25°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区域内修筑水平梯田,建立高标准梯田,通过改变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变原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根据区域条件修筑梯田36hm2(540亩)。在大于25°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荒坡地营造防护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调节地表径流,缓减冲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蚀。在区域内,根据立地条件情况进行配置造林项目种类,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带营造以桉树、杉木为主的水土保持防护林,株行距均为1.5m×2.0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在缓坡地带立地条件好的营造以芭蕉、脐橙、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为4m×4.0m,造林密度为630株/hm2左右。脐橙、板栗的株行距为3m×4.0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进行区域内封禁治理,以较少的投入,扩大水土保持防护林面积。使区域内疏幼林迅速生长,不受人为破坏,并进行补植、补播及对幼林、中龄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进植被迅速恢复。因此,坡面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175hm2(2625亩),营造经济果木林125.54hm2(1883亩),封禁治理345.73hm2(5186亩),形成第二道防线。

(3)沟道防护体系。沟头修筑防护工程沟埂、埂墙、谷坊、涝池等,用来保护径流跌水而引起沟头延进,沟底打坝淤地或修筑小型水利工程,以稳定沟底,沟坡两岸修筑水平截水沟,以减少坡面汇流产生的面蚀,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栏的水利体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稳定沟坡,防止沟岸侵蚀扩张,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沟8条,0.4m×0.4m矩形过水断面,Q设=0.25m3/s,共长1.77km,涝池4个,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线。

(4)村庄道路防护体系。该区域裸露面积较大,径流较集中。村庄设置“四旁”植树,道路两旁营造护路林,村庄庭院栽植果树及花卉、种草,发展庭院经济。此外,村庄在相应位置应配设防护工程,如排水沟、导流坝等,特别是场地、道路等,进行“硬化”处理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内域内共有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树风景林面积25hm2(375亩),树种选择迳延及圆柏。株行距为1.5m×2m,造林密度为3333株/hm2左右,营造庭院经济果木林面积20hm2(300亩),树种选择:美国黑李、油桃,株行距为3m×4m,造林密度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宽,长3.17km,75#砂浆砌块石排水沟长2.06km,过水断面0.8m×0.6m,Q设=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线。

(5)农耕措施防护体系。在流域区内种植旱作物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据实际情况,除采用修筑梯田的面积外,其余小于15°坡耕地需要进行保土耕作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采取农耕措施技术为:横坡耕作、沟垄种植等方法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合理安排种植作物,采用间作、轮作、套种、混播等方法,提高农作物生态群落相互协调,生长环境互补的良好地面植被。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湿植播等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变土壤质地,增加团粒结构,提高抗蚀性,大力推广农科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增施化肥,精耕细作,合理调整植株密度,使农耕措施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农耕措施56.27hm2(844亩)。

通过以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各治理措施的综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线”,建立了区域发展的生态效应,为区域繁荣山区经济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隐形的导师
单薄的月饼
2025-08-07 11:26:34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其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水土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定义: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涉及预防、治理以及成果管护3个层面。预防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造成水土流失或水土流失状况较轻的地区,在这一地区除了要采取植物"工程等技术措施外,还要加大水土保持宣传,激发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以及保护意识。而治理则是针对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地区,这一地区会采取植物、工程以及耕作措施等进行治理。成果管护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巩固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

一、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山区生态屏障破坏导致的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的形势下,水利部确立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本思路,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三大目标”、“四项任务”。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三大目标

(1)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和对重点江河湖库周边的水源保护及生态改善。

(2)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在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涝灾害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四项任务

(1)预防监督

重点加强对主要供水水源地、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能源富集、开发集中区域等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把项目开发建设过程小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减低到最低程度。

(2)综合治理

继续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东北熙土区等水上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淤地坝建设。

(3)生态修复

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保护、封山禁牧,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范围的水上保持生态建设。

(4)监测预报

加强水土流失收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灾害。

二、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

水土保持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的总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都分,三种措施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在水蚀和风烛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和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员的农业技术方法,即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又称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土流失地区采用的人工或飞播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及其作用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的分类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排导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2、不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作用

(1)山坡防护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地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2)山沟治理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蓄和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护工程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目的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

(3)山洪排导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山洪排导工程的措施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及其作用

属于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措施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浇地、引水上山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

四、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1、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2、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1)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与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浇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2)梯田

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活性,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3、沟床固定工程

沟床固定工程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主要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沟床固定工程包括谷坊、防冲槛、沟床铺砌、种草皮、沟底防冲林带等措施。欧洲荒溪治理中的沟床固定工程称为固床坝、潜堰;日本防沙工程中的沟床固定工程有固底坝、防冲坝等。

(1)谷坊工程

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3 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谷坊的作用: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沟道逐渐淤平,形成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因此,在考虑沟段是否应该修建谷坊时首先应当研究该段沟道是否会发生下切冲刷作用。

(2)拦沙坝工程

拦沙坝是以拦截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 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的拦沙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拦蓄(包括块石)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②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③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降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产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④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重要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如前苏联阿拉木图市麦杰奥地区采用定向大爆破修建了一座高达115 m的拦坝,1973年7月15日在小阿拉木图河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该坝拦蓄了400×104m3的固体物质,使阿拉木图市避免了一场泥石流灾害。

(3)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系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淤地坝主要目的在于拦泥淤地,一般不长期蓄水,其下游也无灌溉要求。随着坝内淤积面的逐年提高,坝体与坝地能较快地连成一个整体,实际上可看作是一个重力式挡泥(土)墙。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3个部分组成,溢洪道是排泄洪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程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采用竖井式和卧管式,沟道常流水,库内清水等通过排水设备排泄到下游。反滤排水设备是为排除坝内地下水,防止坝地盐碱化,增加坝坡稳定性而设置的。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与水库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它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低,坝坡比较陡,对地质条件要求低,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简单。淤地坝在设计和运用上一般可不考虑坝基渗漏和放水骤降等问题。

五、结语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

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眯眯眼的小猫咪
微笑的金针菇
2025-08-07 11:26:3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 朱宣咸作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

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

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更多>>

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