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路线设计主要表现在哪些表现形式是什么?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包括:
1、人行道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越的人行道设计增加步行兴趣,吸引力的体现。
人行道上的区
临街区:“区域人行道”的一段正面描述了建筑的延伸,无论是通过入口、门还是在路边的门店和夹层板。正面区域包括建筑物正面的结构和立面,以及紧邻建筑物的空间。
作为行人移动和进入的管道,它们加强了连接,促进了步行。作为公共空间,人行道作为城市的前台阶,在社会和经济上激活街道。对于城市来说,安全、容易获得和维护良好的人行道是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投资,而且已经被发现可以提高公共卫生和最大化社会资本。
2、车道宽度
为司机、公共汽车、卡车、自行车和停放的汽车提供车道的宽度是街道设计的一个敏感而关键的方面。车道宽度应在指定街道的集合范围内,以满足所有需要,包括旅游线路、安全岛、自行车道和人行道。
设计要点:在拐点处,由于车辆在曲线上的水平空间比直行更大,所以在转弯时,也可能需要额外的车道宽度。
宽阔的车道城市用地不是必需的,但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可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一般的车道距离。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装载和双人停车的地方,可以使用宽阔的停车道(最高可达15英尺)。宽阔的停车道可以提供多种功能,包括作为工业装卸区,或作为骑自行车的过渡时期。
用于运输多车道或货运道路车辆,目前需要更广泛。更宽的车道应该是外面的车道(路边或旁边的停车场)。
内车道应该继续按照最小宽度设计。通过城市地区的主要卡车或过境路线可能需要使用更宽的车道宽度。
低或中量的交通流量可能受益于使用一条狭窄的车道宽度或根本没有中心线的虚线中心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可以为骑自行车的人或行人分配额外的通行权,同时允许驾车者穿越马路的中心。
每个车道宽度的把控需要合理,以及为大型车辆,如卡车和公共汽车提供足够的空间。
3、临近街道
在居住区,当地街道往往被用作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这些街道应该提供安全、诱人的地方,可以直接进入当地的商店和学校。
当地街道的设计可以结合雨水管理功能、控制扩展、垂直速度控制元件和自行车设施,以鼓励安全的速度和仪表通过交通。
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自己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有的专供机动车(汽车等)行驶,有的供非机动车(自行车等)行驶。根据道路的性质、等级的不同,它的型式也有所不同。
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分为3种型式,俗称为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指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是混合行驶;三块板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三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路两侧建筑红线间距离)较宽、机动车辆多、行车速度快、非机动车也较多的主要干道。一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狭、非机动车少的情况。两块板可以减少相对行驶车辆的干扰,适用于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的情况。
解析:
①根据使用任务的要求和交通情况确定路面等级(高级、次高级、中级或低级),考虑路上车型组成和交通量大小,以及当地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选定面层类型。
②根据面层与基层相互配合的需要,满足基层承重作用和传递、分布荷载的要求,按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基层类型,基层可做成双层或多层。对冰冻和水文条件不良地区,为防止路面冻胀翻浆,应作垫层设计和土基特殊处理。
③各个结构层应取得合理的组合,强度和厚度要配合得当,在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能在使用期限内始终保持足够强度,满足行车需要。
④根据路面力学计算方法或其他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各结构层厚度。
⑤选配各结构层材料,包括粒料的级配组成、结合料(水泥、沥青等)的用量计算等。
扩展资料:1.根据使用任务的要求和交通情况确定路面等级(高级、次高级、中级或低级),考虑路上车型组成和交通量大小,以及当地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选定面层类型。
2.根据面层与基层相互配合的需要,满足基层承重作用和传递、分布荷载的要求,按就地取材的原则,选取基层类型,基层可做成双层或多层。对冰冻和水文条件不良地区,为防止路面冻胀翻浆,应作垫层设计和土基特殊处理。
3.各个结构层应取得合理的组合,强度和厚度要配合得当,在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能在使用期限内始终保持足够强度,满足行车需要。
4.根据路面力学计算方法或其他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各结构层厚度。
参考资料:路面设计 百度百科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欢迎欣赏与借鉴。
城市道路设计系统
从一条道路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完成后人们可以使用,这个过程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城市道路的设计系统所涉及的专业也是很多,包括道路测量、道路交通设施、道路排水、道路附属桥隧、道路照明、道路绿化等。各个专业相互独立但又被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的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工作。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方案初期围绕项目进行具体的操作,提出意见使之完善最终确定。然后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施工图纸的设计。
道路平纵线形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经济适用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司机与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平面线形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平纵线型的组合应该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地域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条件,符合城市设计要求,与城市环境协调。
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是个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体,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横断面的基本布置型式有4 种:
一幅路布置:所有车辆都集中在同一个车行道上混合行驶,车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适应于机动车与自行车流量较小或其中一类流量较大但两者高峰时间错开的道路,还可以应用在“潮汐式”交通特征明显的道路。由于其造价较低,组织方便,故流量不大的次干道及支路较多采用。
道路公共设施设计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公共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道路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
设计人性化的生活街道
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街道交织成网,在此类道路上人车混杂,交通情况比较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a.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低车速,也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
b.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同时,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观,美化了居住区的环境。 c.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d.在确保车辆可以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
e.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印象槽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f.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
g.在居住区入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被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道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人们交流的场所。
1、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其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2、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
其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例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特殊运输线路和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3、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
这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路段机非分隔、转向控制、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在一些地段设置“严管街”等等。
道路设计的最大坡度,因公路等级、设计时速、地域状况不同而不同。
一般说来,都是根据车速限定坡度。设计车速在120km/h、100km/h、80km/h、60km/h、40km/h、30km/h、20km/h时,坡度的极限值是3%到10%,积雪寒冷地区的最大坡度推荐值不大于6%。
以城市道路为例,公路在设计时速20km/h时最大纵坡为9%,经技术经济论证,可增大到10%。城市道路在设计时速20km/h时最大纵坡为8%,经技术经济论证,可增大到9%。
拓展资料
公路坡度规范。
1、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
4、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你觉得北京道上海修一条路,会修成直线吗?
为了节省造价,躲避某些重要的结构物(如中间的大城镇,减少拆迁),躲避一些有地质灾害的地段,都会绕行,就肯定会有弯道,
3.2 教学区
教学区在生态谷东、西两侧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桥相连接主广场位于教学区的核心位置,成为控制整个教学区建筑群的中心。
教学区内个组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在东教学区内设置一条以步行道路为主的中轴线道路,这条道路以北大门为中轴线起点,结合椭圆形车道,贯穿于教学区内。由于道路以步行为主,可以允许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因为道路要满足集散性、流通性、景观性等功能,所以在道路的设计上,要求道路有一定的宽度,基础要牢,地势要平坦。一般路面可保持6―8米,路两侧充分绿化美化,处处有景可看。在教学区北侧的入口处,主路以暖色调的连锁砖铺成,在路两旁种植绿色的植被,使之与道路饰面在视觉上形成对比。随着道路的延伸,在中段道路中部增加一块绿地,以增加其景观性以及游憩性。这块绿地是师生休息、游乐的场所,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园林小区之间用游息园路联系在一起。沿中轴线布置的主路在宽度变化的同时,路线也随之调整,由沿中轴方向转移到中心绿地的两侧,最后再交汇于中轴线上。这样的处理,道路能够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在道路的整体节奏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
在道路的最南端以大面积硬地广场来代替道路,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区的核心。根据广场内不同部位的使用性质,可设置不同的路面铺装。此处的广场强调流通性和集散性,地势平坦,因此铺装大部分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的刚性路面铺装。饰面是广场铺地景观中的一个重点,从色彩上来看,它应该以一个色系为准,给人一种温暖而有序的感觉。在色调上,以表现幽雅,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感的冷色调为主,在铺地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在图案上,利用不同颜色的人造花岗石铺造广场,使其纹路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可以增加广场的空间感。
东、西两个教学区是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台相连接的,因此平台是连接两个教学区的重要的交通通道。平台与生态谷中的临水表演广场隔湖相望,因此在注重平台交通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它的景观性。西教学区以圆环形道路为骨架,在区内圆心位置设计一个四面对应的小型广场,便于车辆和人员通行。道路自这个广场向四面放射性扩散,分别与校西大门、图书馆、东教学区以及学生宿舍区连接,形成以广场为中心的道路网络。西教学区道路的铺地、形式、宽度等应与东区道路相同,以保持风格一致。
3.3 校大门
XX工业大学新校区主入门设在锦绣大道与翡翠路交汇处,位于校园南端,雄伟壮观。体现了XX工业大学的文化与历史,给人一种谦虚谨慎的感觉,为新区的礼仪性大门,标志性建筑之一。新校区分别设立五个交通大门,其中北大门是新区功能性大门,设在丹霞路上,面向大学城商业中心。
校园入口一般都是轴线的起点,都为校园内主要干道。道路要求能够通行各种机动车辆,还应留有足够空地作为机动车辆停车场,道路宽度根据车流量而定,一般都要求在9米以上,并要平整干净,耐压稳定。入口处道路绿化应以遮阴为主,兼顾美化。此处行道树可选用水杉、银杏、白蜡、合欢、栾树、楝树等落叶乔木,短距离的重要路段也可选用雪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常绿乔木。道路外侧应留有带状绿地,配置草坪、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
工大新区主大门位于校园南端,为新区的礼仪性大门,标志性建筑之一。这一主大门是生态谷以及教学区的主入口,为突出其重要性,在大门入口处设计一个入口广场。入口广场以拼花的广场砖作铺地,其鲜艳变化的图案及色彩与校门外市政路形成强烈对比,有效地突出了校园入口。广场作为门前区的主景,应独具特色,考虑到与生态谷相连,加强了植物景观,弱化一些人造景观。在植物配植中注意竖向与横向的对比,选用一些低矮、整齐植物在广场中部布置成大面积的草坪,也可用月季、红花酢草浆及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两侧行道树可选用树形较好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烘托生态这一主题。
另一种表现主题的布置方法是从校门口沿入口广场两侧用行道树构成宽阔的绿色通道,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随着广场的延伸,其功能应由集散性向流通性过渡,逐步演变为道路,与教学区外围车道、生态谷交汇,使人以最简洁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3.4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区位于校园西北端,靠近校园北路口。
学生宿舍区两个主入口道路应与教学区道路紧密连接,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方便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两个主人口道路,应采用宽度为6米的规则式道路。道路的饰面依旧采用现浇混凝土路面。学生宿舍区内道路路线设计为一条斜线,打破了其它功能区道路横平竖直的平淡布置,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将湖水引入宿舍区内,自然流淌的水面,柔化了斜向线条带来的尖锐感。道路以休闲小路为主,宽度控制在3米左右,路面采用橙色的透水砖路面,以时刻保持路面的干爽,便于清扫。
宿舍楼群之间有大面积的空地,结合自然地形,加以绿化,修建园林小品,有收有放,自由活泼,建立小型游园,使之成为师生休闲、读书的良好场所。景观步道作为穿插其间园林式绿色生态走廊,不但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同时也是构成游园景区的骨架。景观步道不以捷径为准则,而是“莫妙于迁”,路线多以曲线为主。道路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为1。5米左右。园路的饰面以用砂石、杂石等材料铺装的简易路面为主。景观步道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质感与环境的协调程度、铺地拼缝的大小、质感的调和方法以及质感变化要与色彩变化均衡相称,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我采用花岗岩为主要的铺装材料,借助其粗犷的特点,来表现大自然的博大。铺地的拼缝,在质感上要粗糙、刚健,以产生一种强的力感。砌缝明显,则易产生漂亮整洁的质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由于花岗岩在质感的变化上要小,所以着重颜色的变化。景观步道与建筑小区相联结,通常采用外弧线连接,并且在接近建筑小区前设置广场,这样既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行人的集散和休憩等活动。为丰富园路景观,路缘的绿地上采用植草、堆石、设篱、置景、地形等装饰,以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路口,则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形成对景景观。景观步道的绿化注重活泼,富有变化,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如桧柏与红叶李,龙柏与蔷薇等。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对为自然式,也可以孤植、对植、群植,既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