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扩展资料: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_台湾的过年习俗
如果还没有人住新居,就择吉日举行“入宅仪式”,再人住。 在举行“入宅仪式”前不要再在新居过夜和煮食。如果已经人住新居,不需择日,尽快祭祖。
在中午11点前准备好祭祖的所有事宜(布桌与祭品)后,上香祭祖,是点香祭祀祖先。 点香祭祀祖先后,插好香后,香在燃烧时,就可以在空暇时,再在屋里各处烧香几拜。 香火过二分之一,就可以烧纸钱。在屋里各处烧香几拜,可算是祭宅神了。
祭拜宅神的供品如下:
1、家常饭菜:一碗饭,一肉,一菜及一汤。
2、酒三杯。
3、红烛一对。
4、三柱香。
5、寿金,刈金及土地公金等纸钱。
扩展资料:
“宅神”的由来: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灵,是台湾人独特的信仰。台湾人常会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时,或者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时,以简单菜肴为祭品,并焚烧纸钱,加以祭拜。
搬入新宅后,当天下午黄昏时分,依习俗通常要祭拜宅神,又名“地基主”、“土神”。每栋房子都有,祭拜宅神能保家宅平安。或说,宅神为宅地的先住者,俗称“开基祖”。因后来宅第被别人侵占或沦落别人居住,俗信应祀拜之,始免於祸害。传说中的宅神,身材不高。
台湾人一般会在厨房,或后门偏僻之处奉祀地基主,且会用矮桌子、板凳当作供桌,而不似一般神桌香案之高大。也有人会在祭拜地基主之时,一并祭拜好兄弟,则召请神明时,以“地基主好兄弟”称之
在台湾四面临海,向来渔产业特别丰富,大部分的台湾餐馆都以海鲜为招牌菜.如阿秋活蟹..大鼎活虾…等。另外清粥配上饶有地方特色、一碟一碟的小菜,也非常出名。吃海鲜,尝清粥小菜..等..已经成为到台湾观光的要首选。台湾菜其实是以福建菜为基础,加上部分日本料理与西方的影响融合而成。今天台湾菜的特色为料理方法的精致。味道相当清淡比较健康',也有不少以甜或酸调味的菜式。现今台湾一般的饮食已经综合许多新加入的口味,充分的展现丰富多变的岛国文化,不论蒸、煮、炒、炸,都别具风味,都是值得一尝的料理。其中还有较特别的客家菜,因为早期客家人到处迁徙,为了使粮食易於携带与长期保存,晒乾和腌渍在客家菜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客家主妇处理萝卜乾…尤其有名。客家菜口味较重,也比较咸,更重视香味,「客家小炒…鱿鱼肉丝..肉丝豆干」足为代表。而较有名的客家菜包括:梅乾扣肉、梅菜蹄膀、盐焗鸡、姜丝肥肠、炒毛肚、酿豆腐…等。
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子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夜市是台湾所特有的文化,即使是在国外相同的华人社会当中,像夜市这种在某一地点聚集大量营业的夜间小吃摊,或者是其他店家摊贩等等的文化是相当少见的。身为台湾人,最大幸福就是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甚至是在深夜,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轻易的找到能够满足饥肠辘辘肠胃的需求。除了处处可见的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外,更有能够满足重视美食的人们需求,并兼具物美价廉特色的圣地-“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