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园林景观设计有哪些规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5、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9、钢结构设计规范
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11、木结构设计规范
12、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1.森林公园景观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用地多为自然的山峰、山谷、林地、水面,是在一定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营林措施和园林艺术手法,突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在进行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艺术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如果忽视这点,在森林公园中大兴土木,加入过多的人工因素,则会使森林公园丧失其自然、野趣的特征与优势。
在森林公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应注意林道及林缘、林中空地、林分季相和透景线、眺望点等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
2.森林公园游览系统规划
在森林公园内组织开展的各种游憩活动项目应与城市公园有所不同,应结合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在城市公园中无法开展的项目,满足城镇居民向往自然的游憩需求。依据森林公园中游憩活动项目的不同可分为:典型性森林游憩项目,如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林中骑马、徒步野游、自然采集、绿色夏令营、自然科普教育、钓鱼、野生动物观赏、森林风景欣赏等;一般性森林游憩项目,如划船、游泳、自行车越野、爬山、儿童游戏、安静休息等。
开展各种森林游憩活动对森林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不适当的建设项目、不合理的游人密度会对森林游憩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游览系统规划中必须预测出各项游憩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从而在规划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在经营管理上制定不同的措施。
3.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除与主要客源地建立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森林公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中,应注意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根据游客的游兴规律,组织游览程序,形成起、承、转、合的序列布局。应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
森林公园内应尽量避免有地方交通公路通过。必须通过时,应在公路两侧设置30-50m宽的防护林带。面积大的森林公园应设有汽车道、自行车道、骑马道及游步道,按其使用性质可将森林公园内的道路分为主干道、次路、游步道三种。一般道路应占全园面积的20/0~3%,在游人活动密集区可占50%~lO%o.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4.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外围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1)餐饮。餐饮建筑设计应符合JCJ64-19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住宿。应根据旅客规模及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合理确定旅游床位数。旅游床位建设标准宜符合下列要求:高档28~30平方米/床;低档8~12平方米/床。森林公园中的住宿设施,除建设永久性的宾馆、饭店外,应注重开发森林野营、帐篷等临时性住宿设施,做到永久性与季节性相结合,突出森林游憩的特色。
(3)购物。购物建筑应以临时性、季节性为主,其建筑风格、体量、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4)医疗。森林公园中应按景区建立医疗保健设施,以便对游客中的伤病人员及时救护。医疗保健建筑应与环境协调统一。
(5)导游标志。森林公园的境界、景区、景点、出人口等地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导游标志的色彩、形式应根据设置地点的环境、提示内容进行设计。
5.森林公园保护工程规划
(1)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开展森林游憩活动,对森林植被最大的潜在威胁是森林火灾,游人吸烟和野炊所引起的森林火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森林火灾会毁灭森林内的动、植物,火灾后的木灰有时会冲入河流使大批鱼群死亡,森林火灾还会使游憩设施受损、游客受到伤害。
森林公园火灾的防护措施及方法有:
1)在规划设计时,对于森林火灾发生可能性大的游憩项目,如野营、野炊等,应尽可能选择在林火危险度小的区域。林火危险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林木组成及特性、郁闭度、林龄、地形、海拔、气候条件等因素。
2)对于野营、野餐等活动应有指定地点并相对集中,避免游人任意点火而对森林造成危害。同时,对野营、野餐活动的季节应进行控制,避免在最易引起火灾的千旱季节进行。
3)在野营区、野餐区和游人密集的地区,应开设防火线或营建防火林带。防火线的宽度不应小于树高1.5倍。但从森林公园的景观要求来看,营建防火林带更为理想。防火带应设在山脊或在野营地、野餐地的道路周围。林分以多层紧密结构为好,防火林带应与当地防火季的主导风向垂直。
4)森林公园中的防火林带应尽量与园路结合,可以保护主要游览区不受邻近区域火灾的影响。同时,方便的道路系统也为迅速扑灭林火提供保障。
5)在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中,应建立相应的救火设施和系统。除建立防火林带、道路系统外,还应增设防火通信设施,加强防火、救火组织和消防器材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游人和职工的管理教育,加强防火宣传,严格措施,防患于未然。
(2)森林公园病虫害防护。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给游人一个优美的森林环境是森林公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方法如下。
1)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营造针阔混交林是保持生态平衡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措施,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抗病育种。
2)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生态结构状况,适时地采用营林措施。及时修枝,抚育,间伐,林地施肥,招引益鸟、益兽等,可长期保持森林的最佳环境生态。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害虫,通过一系列生物控制手段,打破原来害虫与天敌之间形成的数量平衡关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相对平衡。
4)物理、化学防治。物理方法主要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而化学防治只是急救手段。近几年来,高效、低毒、残效期长、内吸性和渗透性强的杀菌剂、烟剂、油剂及超低量喷雾防治技术有所进步。
6.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1)给、排水。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造景用水和消防用水。给水方式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水质要求良好,应符合GB5749-200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源地应位于居住区和污染源的上游。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排水方式一般可采用明渠排放,有条件的应采用暗管渠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或洼地。给、排水工程设计包括确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
(2)供电。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方便。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现有电源,在无法利用现有电源时,可考虑利用水利或风力自备电源。供电线路铺设一般不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
(3)供热。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保护环境、节省投资、经济合理的原则。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利用余热,供热方式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集中供热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应按“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理和排放。供热工程设计为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
(4)通信。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规划,组成完整的通信网络。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邮政网点的规划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选定、设施设备选型等。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公园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第五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森林公园的具体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森林公园的相关管理工作。第七条 森林公园内从事建设、经营、游览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保护森林风景资源与生态环境。第二章 规划建设第八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区森林资源状况,编制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经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林业长远规划,并与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第九条 设立森林公园不得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重合或者交叉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规划相协调。第十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第十一条 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
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第十二条 设立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符合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 自治区级森林公园面积达到700公顷以上,盟市级森林公园面积达到300公顷以上;
(三) 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四)自治区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二级以上标准,盟市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三级以上标准;
(五) 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清楚,界线明确;
(六) 有相应的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人员;
(七)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三条 申请设立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和盟市级森林公园,申请人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 申请书;
(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 有关图表、照片、音像制品等视听资料;
(四) 森林、林木、林地和其他土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五) 与拟设立森林公园涉及的森林、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签订的协议;
(六) 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组织和技术人员配置等情况的说明材料;
(七)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十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准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说明理由。第十五条 设立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书,应当明确森林公园的名称、位置、面积和四至界线。第十六条 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需要撤销、合并、分立、改变地域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的,应当按照设立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第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申请人应当在批准设立之日起十八个月内,根据自治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要求,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经组织专家、有关部门论证,听取公众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1、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园林规划设计 是一个很宽泛的词,目前可以泛指地球表面的一切可见物。景观设计就具体的设计对象来分类,宏观层面有风景区域的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微观层面,有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小区、工厂绿化、广场等的具体设计类别
《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
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00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008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009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010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011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012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013 城市绿化条例
014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015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016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017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018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01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
020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021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022 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023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024 园林设计施工技术手册之植栽规范
025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026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027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2、什么绿地是自然式布局、规则式布局或混合式布局?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街道、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在18世纪英国风景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Le Notre)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我国的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都采用规则式布局。规则式园林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院中。
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中国园林从周朝开始,经历代的发展,不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宅园,都是以自然山水园林为源流。发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宅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等都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作品。从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后传入英国。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远见长。
混合式园林
所谓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中轴线和副轴线,只有局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一般情况,多结合地形,在原地形平坦处,根据总体规划需要安排规则式的布局。在原地形条件较复杂,具备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谷、洼地等,结合地形规划成自然式。类似上述两种不同形式规划的组合即为混合式园林。
3、色彩在园林绿地中有哪些作用?作用,,1,视觉上的,丰富景观层次
2,心理上,愉悦心情,
3,有时,色彩还可做为交通导向的指引
“净土园林”应该叫“净土宗园林”。日本园林的早期一种模式,实为寺庙园林的类型,主要构成有“金堂”,“滨洲”“中岛”等,跟“书院造园林”差不多。都为回游式园林,
4、园林植物的配置有几种形式?列举你所熟悉适宜孤植和对植的树种各10种,并阐述其特点。
20种适宜孤植的树种
大叶榕,槐树,银杏,油松,梧桐,小叶榕,合欢,垂柳,雪松,罗汉松,南洋杉,梅花,樱花,桂花,玉兰,枫香,黄栌,紫叶李,白皮松,火炬树,
猬实忍冬科猬实属。株丛姿态优美,花色艳丽,孤植、丛植均很美。
蝴蝶荚蒾忍冬科荚蒾属。5月开花,花微香,入秋后,果实量大,是春夏观花、秋冬观果的优良观赏花木。
血皮槭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树皮血色,纸状剥落,奇特可观。叶片秋季呈鲜红色,孤植或群栽于灌木丛中,能显示出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
金钱槭槭树科槭树属落叶大乔木,树姿优美,入夏时绿叶红果,可作为风景林、庭阴树或行道树。
山白树金缕梅科山白树属。我国特有种,观果植物,果序长10至20厘米,造型很奇特。可用于庭院绿化。
君迁子柿树科柿树属。适合做庭阴树和郊区行道树,抗污染能力强。
银鹊树银鹊树科银鹊树属高大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可达30厘米,叶柄红色,可作为风景林、庭阴树。
拐枣鼠李科枳蓂属高大落叶乔木,枝条开展,能形成圆形或倒卵形树冠,适合作庭阴树和郊区行道树或作喜阴植物的上层庇阴树种。
山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早春黄花满树,夏季红果满树,是陕南的经济树种,也是很好的绿化树种。
5、如何按照园林的功能要求选择植物?试举二例。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与方式要求
2010-11-12 18:35:08| 分类: 园林概论|字号 订阅
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从维护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角度来看,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地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小品设施为辅。园林绿地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因此,搞好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关键。那么,怎样进行园林植物配置呢?一般来说,植物配置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方式的确定。在具体配置园林植物时,原则上应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符台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
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如为体现烈士陵园的经念性质,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植物种类选择时,应选用冠形规整、寓意万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多采用对植或行列式栽植。我们知道,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譬如,街道绿化中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庇荫减尘、美化市容和组织交通,为满足这一具体功能要求,在植物选择时,应选用冠形优美、枝叶浓密的树种;在配置方式上应采用列植。再如,城市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应有供集体活动的大草坪,还要有浓荫蔽日、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和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花灌丛,以及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等。总之,园林中的树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地使用和防护功能上的要求。
2.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6、谈谈你对园林规划设计前景的认识。提到中国园林,世人无不赞叹它的博大精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更多的表达了人们对于优美环境的无限向往。在几千年的厉史长河中,祖国大地上所建公园不计其数,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一大批古典园林还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战争及天灾人祸等原因的影响,加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园林的不同需求,中国园林发展至今,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真正的现代园林和城市绿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事业,并在各地相继建立了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担负起园林事业的建设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提出了“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方针,并将其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园林绿化带来了光明的前途和蓬勃的生机。截止1995年底,全国城市绿地总面积达67.83hm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3.9%,城市公园3 619处,公园面积7.28h㎡,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祖国大地花草树木相映成辉,一片繁花似锦。
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城市环境越来越差,原有的园林绿地已满足不了空前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虽然不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园林城市的出现。但是,由于受传统园林的影响,这些园林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绿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土地资源的极度紧张,使得通过大幅度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财力限制,又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治理工程;自然资源再生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十分脆弱;欧美文化的侵入,使得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言而喻。然而,模纹花坛和“十一”、“五一”摆花之风却愈
。。。。
详见 word
“经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5年内不得修改;因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同意。”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依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负责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五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从事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
第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应当自批准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国家级森林公园合并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修改完成总体规划。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八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突出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充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现有森林植被;
(二)充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三)便于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及公众对自然与环境的充分体验;
(四)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设置;
(五)严格控制滑雪场、索道等对景观和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建设。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还应当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防火、旅游安全等专项规划。
第九条 已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对重合或者交叉区域,应当按照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管理。
第十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和规程编制。
编制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报送审核(批)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时应当对征求意见及其采纳情况进行说明。
第十一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局批准。
经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5年内不得修改;因国家或者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修改的,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同意。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后、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在森林公园内新建永久性建筑、构筑物等人工设施。
第十二条 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十三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其选址、规模、风格和色彩等应当与周边景观与环境相协调,相应的废水、废物处理和防火设施应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已建或者在建的建设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逐步进行改造、拆除或者迁出。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景观和环境;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整理场地,美化绿化环境。
第十四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编制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和管理。
因提高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或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需要,可以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林木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十五条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
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地的,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森林景观、生态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并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可能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的,应当在取得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行政许可后,依法办理林地占用、征收审核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因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给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重要森林风景资源的监测,必要时,可以划定重点保护区域。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森林公园内的天然林、珍贵树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林木,保持当地森林景观优势特征,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游览、观赏和科普价值。
第十八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树木、药材等植物;
(二)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
(三)刻划、污损树木、岩石和文物古迹及葬坟;
(四)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园内设施;
(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
(六)在非指定的吸烟区吸烟和在非指定区域野外用火、焚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
(七)擅自摆摊设点、兜售物品;
(八)擅自围、填、堵、截自然水系;
(九)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通过标示牌、宣传单等形式将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的注意事项告知旅游者。
第十九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承办单位的活动计划对森林公园景观与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监督承办单位按照备案的活动计划开展影视拍摄或者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对所搭建的临时设施,承办单位应当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并恢复原状。
第二十条 经有关部门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以出售门票和收取相关费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门票和其他经营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并主要用于森林风景资源的培育、保护及森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国家级森林公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免门票或者设立免费开放日等方式,为老年人、儿童、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游览提供便利。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由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负责;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进行的,应当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单位和个人参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应当符合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服从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
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的,应当依法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办理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对森林公园的范围进行公示和标界立桩。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未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名称和专用标志。
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解说系统,开辟展示场所,对古树名木和主要景观景物设置解说牌示,提供宣传品和解说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公众介绍自然科普知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第二十四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在危险地段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对公众开放。
国家鼓励国家级森林公园采取购买责任保险的方式,提高旅游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
第二十五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的游客容量组织安排旅游活动,不得超过最大游客容量接待旅游者。
进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交通工具,应当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国家鼓励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第二十六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防火宣传和用火管理,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与设备。
第二十七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引导森林公园内及周边的居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污染的种植、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其从事与森林公园相关的资源管护和旅游接待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按照要求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报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检查。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配合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第三十条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擅自变更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活动的;
(二)未按照规定从事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的;
(三)建设项目对森林公园景观和生态造成较大影响或者导致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明显降低,未事先取得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许可的;
(四)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动,未依法办理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许可人变更手续的。
第三十二条 国家级森林公园未按照规定编制总体规划或者未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经责令整改仍达不到要求并导致国家级森林公园主体功能无法发挥的,国家林业局可以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下降,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达不到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撤销。
被撤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国家级森林公园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2]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48-1992 公园设计规范
CJJ 67-95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82-20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83-99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 132-2009 城乡用地评定标准
CJJ_T 91-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CJJ_T 85-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_T 121-2008 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
GB 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B 12941-199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 50001-2010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7-2013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 50096-2011 住宅设计规范
GB 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78-1993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 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68-2005 住宅建筑规范
GB 50400-200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 50437-2007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
GB 50442-2008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GB 50513-2009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GB 50763-2012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858-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_T 10609-2008 技术制图
GB_T 13890-2008 天然石材术语
GB_T 14529-93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_T 16766-2010 旅游业基础术语
GB_T 17670-2008 天然石材统一编号
GB_T 18168-2008 水上游乐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GB_T 18513-2001 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
GB_T 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_T 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
GB_T 18972-2003 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范
GB_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_T 20033-2005 人工材料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GB_T 20416-200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_T 24708-2009 湿地分类
GB_T 50001-200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_T 50103-2010 总图制图标准
GB_T 50145-2007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GB_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_T 50563-2010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HJ 2005-20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JC_T 2114-2012 广场路面用天然石材
JGJ_T 163-2008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LY_T 5132-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_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SL 431-2008 城市水系规划导则
SL 471-2010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
本条例所称森林公园,是指森林风景资源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经依法批准可供人们游览、康养、休闲和进行科学文化体育教育活动的区域。第三条 森林公园是国家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森林公园管理实行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工作的领导,将森林公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对政府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其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所需经费按照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给予财政支持;对社会主体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可以由有关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或者奖励。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森林风景资源普查,编制和实施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推动森林公园事业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旅游、文化、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森林公园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森林公园应当依法设立管理组织,负责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第七条 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县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设立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内非国家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可以以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参与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第八条 申请设立省级、县级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省级森林公园面积二百公顷以上,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县级森林公园面积五十公顷以上,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三级以上;
(二)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三)森林、林木、林地等权属清晰;
(四)林农等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签订合同得到依法保护;
(五)有管理组织的设立方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
在城市或者城市周边设立森林公园的,可以适当放宽面积、森林覆盖率条件。第九条 申请设立省级、县级森林公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森林、林木、林地以及其他土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三)可行性报告和森林风景资源景观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
(四)拟设立的森林公园管理组织的职责、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配置等情况的说明材料。第十条 设立省级、县级森林公园,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一条 森林公园批准设立后,由审批机关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二条 森林公园经批准设立后,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在十八个月内编制完成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公园经批准合并或者改变经营范围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受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委托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设计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第十三条 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社会公开。
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在森林公园建设永久性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