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竹叶青茶叶的包装设计得怎么样

鲤鱼猫咪
高高的老鼠
2023-02-27 04:23:03

竹叶青茶叶的包装设计得怎么样?

最佳答案
傻傻的音响
拼搏的嚓茶
2025-08-21 18:51:00

我个人很喜欢陈幼坚大师以锦盒概念设计的论道大师装。

竹叶青今年的全新包装由香港设计大师陈幼坚亲自设计和督促制作,标志设计以竹叶青独有的修长茶叶为灵感,融合成“竹”字。配以青绿色为品牌主色,代表一种清新、豁达的理想人生状态。整体包装在富有中式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为国际化的元素,完美诠释出大师心法中“东情西韵”的精妙设计美学。盒形线条简约流畅、修长,送礼货自用皆非常得体。

从表面上看,竹叶青茶叶卖的好是因为包装设计好。实际上说, 应该是竹叶青多年来一直注重品牌和自己的独有风格。其包装风格迎合了消费者,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才有了今天的销售成绩。

罗嗦一下,叶青茶叶和四川峨眉山竹叶青茶业公司的竹叶青茶叶不是同一个产品或公司。

最新回答
开朗的寒风
孤独的热狗
2025-08-21 18:51:00

标志性的山羊胡,小黑圆眼镜,简洁得体的着装,人称他是不乏“明星气质”的设计师

如今,70岁的他,眼神依旧如同二三十岁:激情锐利、充满智慧。

也许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过他的设计,遍布在各大商超的货架上。

迄今拿过600多项国际设计大奖,自称 “自己的设计不是贵,是超级贵” ,却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logo设计作品

他的设计观,东西交融,雅俗共赏,堪称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他说,不是我对中国文化理解有多深,是我知道怎样把它表达出来。

他就是陈幼坚,平面设计界的教父级人物,公认的全球十大著名设计师之一。

(王澍、贝聿铭、马岩松等大师均位列此“全球十大”榜单)

▲陈幼坚(Alan Chan)

01

设计“教父”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成功的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除了可口可乐,我们从小嗑到大的洽洽瓜子、至今也很爱喝的 维他奶 。

还有 李锦记、蓝月亮、尖叫 等,它们的logo标识均出自他手。

看得出都是年代感十足的经典之作。

▲农夫山泉尖叫系列

有人可能不知道,与诸多设计大师不同。

事实上, 设计教父陈幼坚并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 也没有过系统的设计专业学习经历。

除了受到父亲对他的艺术启蒙, 其余经验全部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

▲儿时与父亲的合照

20岁开始去外国人开的广告公司做助理学徒,边干边学奋斗了10年。

本想着继续干下去,但由于当时行业内的“免费比稿”风气盛行,让陈幼坚非常厌倦。

1980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年轻时候的陈幼坚

1986年,起初创业的达尔讯广告公司,正式更名为 “陈幼坚广告设计公司” 。

1996年,陈幼坚设计公司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评选为 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

▲上海外滩美术馆logo设计

▲国家大剧院logo设计

真的很难用一个词概括陈幼坚的作品,因为他的设计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如果非要举出一个最著名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他的“SEIKO书法钟”。

把精妙繁复的中国文化与工艺,用现代设计技巧重新铺排,创造了一个 具有中国书法精髓的时钟。

▲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

乍一看似乎平平无奇,等它的指针一“动”起来 ,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分针与汉字楷书点画符号的交叉, 正好组成完整的中文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与其说这是个时钟,

不如说是写在圆形宣纸上的书法作品,

因为我在写书法或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

同样有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

这也是我的灵感来源之一。”

——陈幼坚

02

拿过600多项国际设计大奖

原来生活中那么多眼熟的设计,都是陈幼坚大师的设计。

其实他的设计和艺术远不止此,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还有哪些经典的优秀作品。

▲部分海报作品

唱片封面设计

80年代的时候,陈幼坚为很多当红巨星都设计过唱片封面,其中有罗文、梅艳芳、张国荣、罗大佑等等。

▲罗文《射雕英雄传》封面

▲梅艳芳《飞跃舞台》封面

▲罗大佑《爱人同志》封面

其中和哥哥张国荣合作得最久,从出道到89年告别演唱会, 陈幼坚一直张国荣的御用设计师,包揽了他所有唱片的封面设计兼美术指导。

▲陈幼坚与哥哥的合照

1983年 《张国荣的一片痴…》

1984年 《Leslie》

1987年《Summer Romance'87》

1988年 《Virgin Snow》

1989年 《Salute》

1989年 《Final Encounter》

这张封面中的“FINAL”特效,放到现在做根本不是问题,当时却是陈幼坚用木头纯手工搭建出来的!

为什么说他的设计“贵”,起源就是80年代,唱片行业的报价他最高,几乎是行业标杆。

即便这样,找他的人依旧络绎不绝。这大概就是实力吧~

海报设计

他的海报设计也是一绝!

▲海报展现场照片

2002年, 为北京申奥设计的招贴画。

五环颜色环绕着天坛,体现了运动的感觉,又有北京的特色。

2001年 设计的名古屋学校讲座海报。

中间圆圈的红色文字是关于展出的主题地点相关信息,也 恰恰是这个圆圈,让它和周围的文字形成共生。

左上是「名」,中间上面小十字线加上圆圈就是「古」字,右下和圆圈的组合是「屋」字,合起来就是名古屋。

下面这个是给一字体设计公司 设计的杂志封面 ,很有趣。

“左”字是用很多右字拼出来的,而“右”字又是由很多左字拼出来的。

并且版式上也有对比,图一是横向,图二是竖向。

1990年陈幼坚 个展「东情西韵」的海报。

海报主体是一个汉字“东”,代表East,海报颠倒后上方的英文字母“W”,代表West(西)。

利用纸的边缘,作为竖线,海报的左上部似乎是隐藏的陈字偏旁“阝”。

▲ "East Meets West" 展览

2002年再次办此展的时候,换了一种表现方式,表达的含义还是不变。

1997年 公司宣传海报。

用汉字“一”和用毛笔摆出来的阿拉伯数字“1”结合起来,形成汉字“十”。强调从“十”分出来的“一”。

意指陈幼坚设计公司是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

1998年 “设计与生活展览”海报 。

表达了深圳和香港是兄弟,像筷子一样缺一不可,用两只筷子代表深圳和香港两地密切的关系。

纪念好朋友田中一光设计的海报。

主体由田中一光里的“一”和英文名中的“I”组合而成。

陈幼坚和田中一光是很好的朋友,包括他去日本开个展也由田中一光引荐。田中一光逝世后,陈幼坚为了纪念他,设计了下面这张海报。

品牌视觉&产品设计

说起他的经典作品,还得提到“茶”。他做过不少关于茶的设计。

竹叶青 四川成都绿茶品牌

2008年起,陈幼坚为竹叶青品牌,做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 品牌视觉和店面空间设计 。

此品牌标识灵感,来源于每一根竹叶青泡在茶杯中的形态。

根根竖起,犹如茶在水中舞蹈,是竹叶青绿茶独有的特色。

在论道的包装盒上,选用了玻璃材质作为包装的长封条,打开方式如中国古代时期的珍贵宝物,精致大气。

▲竹叶青高端茶系列“论道”

▲最新的竹叶青茶包装

路易威登LV茶道 硬箱

陈幼坚设计过一款“茶之道”硬箱。

用价值百万的全球限量品,将中国茶文化和LV经典的品牌文化“旅行”做了结合。

灵感来源于中国的“茶”字,整个陈列的结构就是根据“茶”字演变而来。

在旅途中,打开它就能体现品茶的实用功能,而关起来则是一个经典细腻、韵致典雅的装饰艺术品。

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也相当出彩。

SEIBU 品牌标识

1983年 Canton Disco俱乐部标识

03

堪称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熟悉陈幼坚设计的人都知道,作品里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出东西合璧的唯美。

他将自己的这种设计表达风格归纳为:东西文化交融的 “东情西韵” 。

▲工作室的logo正是手中“四喜娃娃”的造型

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这在当时为整个中国设计行业的审美树立了风向标,不少人称他,是“一本活的设计界教科书”。

▲《当下 Now》腕表

审美和文化, 是他看来做设计很重要的两个条件, 审美决定视觉风格,而文化决定了作品是否有内涵。

▲陈幼坚的摄影作品

他的设计“贵”,却很多人愿意买单。这无疑是商业和设计合作的最佳典范。

他说过,只做打动人的设计。

要用心来做,发自内心的东西自然最容易感动人。

设计不是迎合品牌客户的想法,而是真正了解消费市场,才能去印证作品的真实。

当然,生活与商业也可以应用在艺术设计中。

▲Whampoa Club的窗柩设计

▲陈幼坚 “我的日记”展

对于大家疯狂跟风的所谓潮流设计。

他认为, 创意、概念是最重要的;了解市场、懂文化,是最基本的。

我们在"当下"做设计,卖给"当下" 社会 圈,但是“当下的潮流”只是一个工具。例如字体的表达、颜色的表达、纸张的表达、外形的表达。

而概念就不一样了,它不一定只是当下的。

好设计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被淘汰。

▲澳门顶级私人会所“红伶”

▲陈幼坚设计的S chair

如今已经70岁的陈幼坚,像个“老顽童”一样,依旧活跃在众多设计领域,时不时的搞个联名。

▲陈幼坚跨界设计口红

生活中他还培养了很多小爱好,比如逛旧货市场、看画展、玩摄影。

简直活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老年生活”!

从业50年,他用自己的独特天分,在设计界为中国赢得众多美誉。

这么多年,从设计往艺术领域延展,发展艺术也许是陈幼坚对钟爱设计的升华。

看似一种随心而为,其实是他的坚持。

回顾自己的设计、艺术生涯时,陈幼坚说自己每一天都没有停过,跑到这个阶段,很有使命感,一直没放弃。

▲杂志封面上的他

“从第一天20多岁出来打工到现在,

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寻找,

不断增加自己的能量,从外表到内心。

剩下的时间,我应该利用我有生的时间,

将我学来的东西进行分享。”

——陈幼坚

快乐的大碗
香蕉绿草
2025-08-21 18:51:00
陈幼坚,生于1950年的香港,凭着个人的天分和敏锐的艺术触觉在设计行业打拼了26个年头。这26年来,他曾荣获香港乃至国际奖项400多个,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名声大噪,他设计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将陈幼坚设计公司选为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1997年,陈幼坚设计的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陈幼坚作为世界大师,荣誉光环无法列数得清。但陈幼坚告诉记者,这次“东情西韵”的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小小的两层展览室里挂满了陈幼坚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能让记者看到在欧式包装和西方简洁线条下跳跃着的中国热情。

陈幼坚是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和骄傲,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遗老”,而是让东西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结在一起。他成功地揉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味的优雅,展出的有柄瓷杯、茶叶盒、文具以及杯垫等作品中国风味浓重,却又不失优雅精细。他在东京新宿的高岛屋有一家命名“茶语”的茶馆,从茶馆的室内装潢和司标设计到茶具的选用,都堪称是陈幼坚设计艺术精髓,而东京三菱银行的CI、NIKKO的现代中国餐具都让人体会到了东西合璧的唯美。

今年53岁的陈幼坚(Alan Chan)是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获奖无数。陈幼坚设计公司曾被美国GRAPHIS杂志评为全球十大设计公司之一,是惟一获此殊荣的华人设计公司。他的海报和腕表甚至被美国三藩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在日本,他还分别于1991年、2002年在东京举办了"东方汇合西方"、"东情西韵"的个展。在日本的设计界,他的名声就如成龙在日本的演艺界地位那么响当当。

荣誉、财富、经历、名声到了53岁的他这里早已是囊中之物,从一个不懂设计的门外汉到国内、国际数百个奖项的获得者,他用了20年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确立并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地位。给别人打了10年工,为自己做了20多年事,其间没有太多痛苦不堪的艰难险阻,也没有过多苦水要诉。以至于他到50岁时便发觉自己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

他想离开现在,去做更好更大的事情。至于更好更大的事是什么,他没想通。在没想通之前,他改变了发型。

到现在还拿奖是因为我的天分

与陈幼坚的对话从一个小故事开始。我一个在广州做平面设计的朋友想跳槽,但他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又放弃了这个打算,他猛喝了一口啤酒,愤愤不平地讲?quot市场价已经低到2000块,快赶上拣垃圾的了。"我把这个小故事告诉陈幼坚,他说香港也是一样,一些年轻的设计师想出头非常困难。价格低不说,又要听话,本科生的学历寥胜于无。当初促动他出来单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广告公司的比稿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关于自己的行业特性,陈幼坚曾说过一番话:"平面设计的历程就如马拉松赛跑,是一条既漫长而又充满挑战性的道路。那些获奖无数的运动健将,不只单靠一副天赋的良好体魄才'上位',亦要配合后天的悉心栽培和毅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果。平面设计师要成功,亦如运动健儿般,只靠天资是不够的,一个人如没有全力付出精神、时间和努力,成功是不会发生的。"这番话更像是说他自己。

高中毕业后的陈幼坚一方面因为家里穷,另一方面也交了女朋友,已无心向学,在20岁时进入一家国外的4A广告公司做学徒,在此之前学数学和化学的他尚不知设计为何物。如今用拿奖拿到手软来形容他获奖的数量一点都不夸张,一直到现在,他的设计仍然30个、40个奖地捧回来。关于得奖,陈幼坚的感受是--"让我知道自己有多好,让我最快地知道自己在哪个地位。"

记者问了他一个很多人都问过的问题--天分?他笑着说:"我觉得有!"这种感受在开始十年二十年他还不觉得,随着工作经验多了,人生经验多了,陈幼坚开始感觉为什么自己做设计师跟别人不一样,自己的想象,工作的方法,表达的方法都不一样。"到现在还在拿奖,这就是我的天分,但是天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你知道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兴趣,开始就要想清楚。不过, 只靠天分并不是我成功的惟一要素,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加上太太(公司总经理)在背后的支持对我来说才是推动我成功的原动力。"

雪白的钢笔
瘦瘦的野狼
2025-08-21 18:51:00

1、靳埭强

靳埭强,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设计奖创办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动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业内称呼他为“靳叔”,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2、毕学峰

毕学峰,出生于1963年,在华沙国际海报展、布尔诺国际设计展、富山国际海报展、法国国际海报展等许多世界顶级设计赛事中取得过荣誉。

3、王序

王序,1955年出生于广东潮安,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在各种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100多项奖项。

4、陈绍华

陈绍华,出生于1954年,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1996年全国第二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获海报评审奖、银奖,1998年“第十八届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海报获大会主席奖及评委主席奖。

5、拉法尔.奥宾斯基

拉法尔.奥宾斯基,出生在波兰,是著名的戏剧海报设计大师。作品经常出现在时代、商业周刊、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等主要出版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靳埭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靳埭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学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绍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宾斯基

香蕉牛排
和谐的枕头
2025-08-21 18:51:00

下面是我整理的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论文,欢迎各位艺术类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 要】 本文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相关联的视角出发,结合实例来解析其相互融合关系,希望通过这样多层面的探求能使我们从中总结如何较好地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人们能够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其作用。

【关键词】 传统绘画艺术现代艺术设计

在当代,提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总使人感到这是两种相距遥远的艺术形式。所以,如何认识传统绘画造型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成为现在艺术研究的首要课题。如果一味走中国传统艺术路线,不吸收现代艺术营养,将会阻止我们绘画艺术前进的步伐。如果完全背离传统艺术形式,一味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惟西方现代艺术马首是瞻,简单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的个性。因此,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发展应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上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研究.

在这里,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当今追求世界多元化的现代设计大趋势下,而我们又要保持中国传统艺术个性,所以,我们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 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一、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思想

1.实用与审美观

“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中国传统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先秦诸子中“美善相兼”、“尽善尽美”既是对这一思想的体现,它们对中国历史的传统艺术影响深远。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史开篇的“彩陶”艺术正是体现外观物质形态与内在精神意蕴和谐统一的典范。

2.“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这种人文设计思想,是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思想。在中国最早涉及工艺技术的文献《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天有时,低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以为良。”只有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巧作这四大因素相符合,才能创造出精良的物器。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相合,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高度结合,这就是一种人与物高度和谐的设计观。

另外,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

二、现代艺术设计思想

现代艺术设计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集中概括的'设计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艺术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平面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了公众的视野,极大地影响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到处充斥的西方文化思潮也使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在现代设计行业,由于其专业理论多基于西方现代设计研究体系,于是出现了一边不断模仿西方设计,一边又在不断衰叹中国设计失去民族文化特性的局面。客观的说,目前中国设计模仿甚至抄袭西方的现象仍然很多,这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与世界接轨,但接轨是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东西,如果在追求接轨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就可能留下东施效颦的笑柄。

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画的装饰性形象处理上,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的可贵提升。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由于艺术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设计画面上所起到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的竹子么?意思是既然大家对“墨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这正是包装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传统中国画中也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得,荷叶只用淋漓得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了。

总之,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应本着“源流结合,以源为主”的思想,这无疑是对发展本土艺术设计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子人.《中国画表现、图式及笔墨结构中文化节》,《美术研究》,2003年第一期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