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瓷器,为什么是清代审美巅峰?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雍正时期官窑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是个文艺青年。
1709年,他被老爹康熙封为和硕雍亲王,赐居圆明园。为此,他自号圆明园主,每天吟诗作赋,修习佛法,鉴赏古玩。
他最乐此不疲的就是请宫廷画师为他和他的妻妾画像,但他不喜欢正襟危坐给画师当模特,而是像导演般设计剧情和情节,要求画师画出意境和神韵。
从后来留传的《雍正行乐图》、《雍正十二美人图》等系列画像来看,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画像简直可以称为“电影剧照”。画面中,他装扮成书生、渔夫、外国人等,这些生动的“角色扮演”一扫宫廷画呆板的晦涩气息。
当了皇帝之后,雍正的高超审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登基不到半月,他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整顿养心殿造办处,要求工匠们精心为皇家打造各种器物,并且亲自行文颁布工艺流程,要求他们“往细处收拾”。雍正极高的审美和特别挑剔的眼光让造办处丝毫不敢大意,甚至可以说雍正就是当朝宫廷艺术品的总设计师。
雍正时期作为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雍正瓷的总体风格轻巧俊秀,典雅精致,构思别致,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
雍正时期的瓷器精莹纯全,胎质白润细腻,大器胎体规整匀称,不显笨拙凝重,小器胎体轻薄玲珑。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永乐宣德青花多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是一种高铁低锰型的青料,它的晕散、铁锈斑、浓艳都是自然天成的。可是到了清代,国产浙料并没有苏麻离青料的效果。
为仿效神韵,雍正命工匠在仿制时,用普通青花钴料在纹饰线条上点染,达到的晕染效果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这个时期我们看到雍正的青料,用人工点了许多的小点,来表示它的晕散,大的地方稍微点大一点,小的枝干上面点小一点。
而珐琅彩也是在雍正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品,中西合璧,意趣高雅。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
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由于雍正的严谨和对艺术品的超高追求,促使愈来愈多的宫廷画家、烧瓷工匠纷纷参与其中,据造办处记载,当时有郎世宁、胡大友、贺金昆、宋三吉、戴恒、邹文玉、汤振基等宫廷画院画家为珐琅彩瓷器胎绘画,瓷胎工匠有张琦、邝丽南,宋七格负责筛选彩料,邓八格指挥操作。
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始创于康熙晚期,成功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是清代瓷器的一个新成就。
粉彩的出现,改变了色料的性能,让绘瓷工人能利用渲染的手法,绘出比五彩更为精确、真实,色彩更加丰富的画面,因此粉彩被称为我国传统彩瓷中瑰丽的晚霞。
粉彩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可以说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以白地彩绘为主,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雍正在位期间,勤政之外,他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养心殿造办处,亲自参与器物创作,要求严苛,精益求精,俨然患上了完美主义强迫症,从而为雍正朝文物传世稀少但都是极品埋下了注脚,成就了清代瓷器审美巅峰之作。
雍正这一朝代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和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顶峰。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御制珐琅彩特征有:
1、风格独特的器物造型: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型多有创造,
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穿带盒、带托香插、卤壶、天球式冠架、六颈瓶、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例如:双桃水丞)等新的器物造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
2、标新立异的色彩处理方法: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3、装饰纹饰的鲜明个性: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装饰纹饰具有一定的格式,它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鸟鹊、竹石等吉祥纹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例如圆形、桃形和不定型等。
4、器底落款处极富特色: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许多都在器体落款处装饰吉祥纹饰,或者用云纹、龙凤纹、鹦鹉纹及螭纹衬托着年款,其形式别具一格。
5、器底落款处极富特色:部分具有日本工艺美术品味的器物,似乎与东洋漆器有关,一些器物显然具有日本文物装饰的品味,显示了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对东洋工艺的偏爱。
雍正珐琅彩的艺术性有多高:
康熙时期和雍正早期,造办处尚不能自行提炼珐琅彩的彩料,以致许多颜色必须仰赖进口,而透过不同色料的混合调配才能创造出更多的颜色。
那时珐琅彩颜料只有八种,分别是: “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松黄色、深亮绿色、黑色”以上共八样。
远远满足不了雍正在白瓷上的绘画要求,所以雍正早期的珐琅彩和康熙相比没有多大的进步。
雍正六年(1728年),怡亲王允祥在造办处主持彩料提炼计划,最后成功地提炼出18种颜色,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产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例如造办处的档案中记载:“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 “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西洋彩料)。
宣公话收藏
07月24日 ·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粉彩,又称"洋彩",是釉上彩瓷的一个品种,始创于清康熙晚期。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纹饰和施彩风格浓厚、简朴,制作工艺稍显粗糙,可以看出仍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以金着色的胭脂红替代五彩中的红色彩料,并运用渲染法绘制而成,胭脂红则多与玻璃白调和后使用,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平涂法绘制,画笔简练,施彩较厚,色阶不够丰富,初创阶段的特点明显。
康熙官窑粉彩的传世器物不多,目前仅知故宫博物院所藏几件花卉纹盘和水丞等。
粉彩以娴熟的康熙五彩技术为基础,改单线平涂法为"渲染法",同时借鉴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将含有"砷"元素的白色彩料"玻璃白"与进口"洋彩"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粉润柔和的效果,即红彩变粉红、绿彩变粉绿、黄彩变浅黄……
康熙五彩与明代相比,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朝所用之釉下青花,同时运用黑彩装饰,形成了纯粹以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釉上彩料搭配的彩瓷风格。
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
康熙五彩光艳照人,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在烧成上。
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制而成,故而对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
康熙五彩大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纯熟。
此外,康熙五彩,图案笔触精致细腻,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
同时,其施彩效果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改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
与珐琅彩相似,粉彩亦运用油料调色施彩,所绘图案微微凸起,层次分明,极具立体效果。
由于比五彩烘烧温度低,炉温一般控制在700℃以上,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以淡雅柔丽为特色,感觉上比五彩柔和,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雍正朝为粉彩装饰的大发展时期,官窑器物呈色的柔丽明亮及彩料的精细多变与日俱增,其造型胎釉、纹饰图案、彩绘技巧都达到了中国瓷史的巅峰。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比康熙、雍正两朝瓷器总结曰:
“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箔其上,微微凸起也;
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深,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
雍正官窑器物,从造型图案角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题材沿袭中国传统图案,以花卉、山水、雀鸟、人物为主,花卉娇艳富贵,雀鸟生趣逼真,山水清逸淡雅,人物文静儒雅;
造型以盘、碗类居多,尚有罐、瓶、花觚、笔筒等,品种丰富,纹饰精美,开创性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
这类器物的彩料一般为进口或根据进口彩料配方自炼而成。
其胎体轻盈细密,胎骨白润如玉,釉面丝润匀净,色彩柔和清丽,纹样精美典雅,装饰手法变化多样。
除白地粉彩之外,雍正朝还研制出黄地、珊瑚红地、青釉地、胭脂红地、黑地等色地粉彩,白地清新雅致,色地浓丽华贵,两者风格迥异。
另一类粉彩器受珐琅彩影响,除彩料外,纹样也具有浓郁的西洋绘画风格。
这类器物在中式渲染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画中对物体造型、结构、比例的准确表达,利用颜色的深浅和焦点透视表现图案的凹凸立体感,笔触细腻,色阶丰富,以杯、盒、碗类制品居多。
雍正帝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俱高,他在位的13年间,很少出宫巡访,日常起居基本以皇宫为中心展开。
为使他的闲暇时间更富情趣,创造出款式多变、完美细腻的文玩器物,已成为他追求的生活享受。
粉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其中固然有皇帝个人兴趣的推动,但关键因素还是景德镇陶瓷的生产技术经康熙朝的探索沉淀后逐渐步入巅峰。
雍正时期白釉瓷的洁白度已相当高,这为典雅柔丽的雍正粉彩的制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此外,另有一人为雍正粉彩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人即为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唐英。
他自雍正六年十月奉差江西,专职瓷务,花费大量时间与陶工们接触交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研究传统陶瓷文化,钻研创新陶瓷品种。
他在任的二十八年间,秉持尽忠朝廷、鞠躬尽瘁的精神,事事亲历亲为,苦心戮力,与工匠同食同息三年,终于掌握了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从而创造出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真正将清瓷造艺术推至巅峰。
雍正时期的瓷器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扩展资料:
康熙时期--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雍正时期--13年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乾隆时期--61年
粉彩瓷器的质量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嘉庆时期--24年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时期--30年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