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装饰 > 正文

虎方的虎方文化面貌

粗心的书包
精明的季节
2023-02-27 02:47:31

虎方的虎方文化面貌

最佳答案
大方的方盒
孝顺的世界
2025-08-23 06:30:33

雄踞鄱阳湖以西、洞庭湖以东的强大的虎方建立了国家政权,筑起了土城(樟树吴城)、创造了文字,是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以长江为天然屏障,阻止了商人的南进,使得本地区的商代文化自成系统、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土青铜文化。下面我们分别从城市、陶器、青铜器和文字四个方面简要描述商代虎方的青铜文化。

1、国家和文明的出现在考古学方面的标志就是城市的产生,学术界目前都把这种意义上的城市理解为夏、商、周时期的邑,即“初期城市”,吴城文化已出现这种邑。樟树吴城位于赣江支流萧江南岸的台地上,深居赣鄱平原腹地。赣江经此向北注入鄱阳湖,汇入长江,袁水与赣江亦在此汇流,如果把赣鄱平原比喻为一个“斗”型的向北开口的盆地,吴城正处于向南通道的斗口,故而成为古代南北交通的要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是建立中心都邑的理想环境。赣鄱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早在新石器期时代就形成了“樊城堆”类型文化,吴城附近有二十余处新石器晚时期的遗址,这说明这里聚落集中,人口稠密,为初期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进入商代晚期(即吴城Ⅱ期),这里筑起了土城,经勘测,土城面积61万平方米,城内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冶铜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发现了一个露天祭祀广场,祭祀广场与居住区之间有一条由鹅卵石和碎陶片铺成的大道。大道两侧有柱洞,说明当年这条大道上有遮挡风雨阳光的棚子[(24)],从而告诉我们,走在上面的人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统治者,表明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了国家政权。吴城文化的统治者在此建城的同时,还在赣江(护城河)[(25)]东岸的新干大洋洲立了三个社,198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其中一个,出土了一千多件当年立社时所瘗埋的祭器[(26)]。

商代的居民选择吴城作为城邑,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27)]的原则。吴城可以通过萧江与赣江——鄱阳湖水系的广大地区勾通,还可以通过赣江支流袁水或长江与洞庭湖平原发生联系,各地的物产通过发达的水网运抵城邑,王命也可以通过水运快速地传达至每一个乡邑,这种地理条件使得吴城发展成为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商代的虎方,是我国印纹陶的重要制造区域之一。新石器晚期产生的印纹陶至商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印纹陶在陶器中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以吴城遗址为例,在商代早期晚段、中期、晚期软陶与硬陶的比例分别为79.65%∶20.35%、77.7%∶22.3%、58.5%∶41.5%,印纹纹样不断增加,从早期的十几种增至三、四十种之多[(28)]。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吴城类型和费家河类型的陶器在陶色、陶质上有一定差异。费家河类型的陶器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夹砂黑陶和泥质红陶以及几何形印纹硬陶、原始瓷,以红陶为主,印纹硬陶也占有很大比重,印纹纹样主要有绳纹、方格纹、水波纹、弦纹、堆纹、划纹、乳丁纹等;吴城类型的陶器有夹砂灰色软陶、夹砂红色软陶、印纹硬陶等,以灰陶为主,印纹硬陶也很发达,纹样主要有绳纹、方格纹、蓝纹、圆圈纹、圈点纹、云雷纹、S形纹等三、四十种之多[(29)]。

陶器的器型明显可分为仿中原式和地方式两组,第一组主要有大口缸、大口尊、假腹豆等;第二组主要有模制马鞍形陶刀、釜形鼎、折腹盆、小口折肩罐等。陶器的组合以罐、豆为中心,或加马鞍形陶也、陶纺轮,这种组合方式与中原地区通行的鬲盆为中心的组合判然有别[(30)],带有明显的个性。

3、青铜器是文明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研究三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商代的虎方已进入青铜时代,下面将从矿冶、铸器等四个方面剖析虎方的青铜文化。

采矿与冶铸。虎方辖区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区,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湖北大冶铜绿山、阳新港下、江西瑞昌铜岭[(31)]等地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采铜遗存,尤其是瑞昌铜岭的J[,11]号矿井,年代早到商代中期,其掘进过程为:先用露采法开挖井口露天槽坑,于坑的两帮打木桩作为档土版墙,再由坑尾端向下开挖成为竖井,在竖井底部开拓平巷;为了保障生产安全,采用木质支护框架[(32)],专家们认为这些遗迹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比较完备而又自成系统的采矿技术[(33)]。如果考虑到一种先进技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34)]的记载是可信的,也就是说,虎方的采矿业早在夏初就已产生,其渊源甚早,铜岭J[,11]号竖井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早的采铜遗存[(35)]。虎方丰富的铜矿资源和源远流长的采矿术正是其青铜文化繁荣发达的深厚的基础。

在冶铸方面,湖南费家河遗址发现了二十多座商代晚期的炼炉[(36)];江西瑞昌铜岭村附近发现了成片的红烧土和大量炼渣堆积,早期地层所采取的古代炼渣,经分析,含铜量仅0.334%,炼渣多为片状,色黑,表面有波纹,表明炉况正常,有较好的流动性[(37)],它从深层透视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冶铜技术;吴城74FT[,13]H[,6]为一个圆形坑炉,坑壁上附着一层铜渣,坑内出土了一批石范、泥芯[(38)],这些冶铜遗迹足以说明虎方出土的青铜器是本地铸造的。

作为青铜器制造的铸型有石范和泥范两种,石范多为本地所产的红色粉砂岩,质地松软,便于挖凿,主要是工具范、武器范和马车饰件范。石范在本地区很盛行,仅吴城一地,就出土了三百多块石范。一般说来,石范是早期铸型,至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的商周时代,便被更为先进的陶范所取代。可是,商代的江西,石范仍很普遍,并一直沿用到西周,过去一直都以此为依据,断定江西地区在商代冶铜技术还很原始。新干大洋洲出土大批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陶范技术,无论是铸造技术还是工艺水平,都已达到了甚为成熟的地步,并非停留在仅仅使用红铜和石范铸器的原始阶段。据研究,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以浑铸法成形,也有一部分通过分铸法铸成,这两种方法都运用得很娴熟,其材质主要是铜、锡、铅三元合金,从主要合金成分看,新干青铜器的成分与二里冈时期高锡青铜或高铅低锡青铜都不同,很接近殷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合金。从微量元素看,其杂质的含量不仅比二里冈和殷墟前期青铜器的低,而且比殷末周初,乃至秦汉、明清时期铜合金都要低(一般为1—2%)。这说明新干青铜器的原材料是用很纯净的铜、锡或铅配制而成的[(39)]。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多属高锡、高铅青铜,其含量比同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要高得多[(40)]。含锡、铅较多,既可以降低铜的熔点,又可增加铜器硬度和光泽度,是冶铸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这一切都表明,商代虎方的青铜冶铸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不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逊色。

虎方青铜冶铸术的另一个特点是红铜与青铜并用[(41)]。红铜器也称紫铜器,一般也认为是冶铜原始阶段的特征,可是,在青铜冶铸水平高度发达的虎方,商周时期仍很盛行。如湖南出土的大铜铙、江西吴城出土的铜鼎足等器物,铜的含量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9%[(42)],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大钺上还使用了错红铜装饰工艺,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错金技术实物[(43)]。红铜熔点低,难以成形,虎方先民却制造了造型精美,器型高大的红铜器,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很高的冶铜技术。

虎方地区石范与陶范、红铜与青铜并存这一现象是过去我们不曾想到过的,它告诉我们:石范与红铜并非仅仅是冶铜初始阶段的现象,它们很有可能属于不同的工艺传统,虎方可能是石范和红铜工艺传统的发祥地[(44)],当陶范和青铜工艺传入此地后,石范和红铜工艺仍循着自己的轨迹发展。石范与陶范相比,有能反复使用、取材方便等优点,对于制造成形容易、工艺简单的工具、武器来说,还是比较适用的[(45)],故而并没有被中原传入的陶范技术所完全取代。

器种与组合。虎方出土了一千多件青铜器,器种很丰富,有一部分器物颇具地方色彩,为中原地区所不及。

虎方地区迄今所出青铜器中,容器类有鼎、鬲、簋、尊、卣、瓿、豆、壶、瓒等十余种;乐器类有铙、bó@④二种;生产工具有犁、耒、耜、@⑤、铲、斧、qiāng@⑥、锛、镰、zhì@⑦、jué@⑧、刀、凿、锥、钻、削等十余种;武器类有矛、戈、勾戟、钺、长条刀、剑、匕首、镞、胄等十余种,可以说,中原地区所有的,除觚、爵外都有[(46)],而且还有诸如zhì@⑦、耒、钻、@⑤、勾戟、单翼镞、瓒、剑等器种,系首次出土,填补了商代青铜器的很多空白。

虎方青铜器群也有一套特殊的组合方式。在青铜器之中,容器和乐器的灵敏度最高,容器是祭祖享神时煮牲、盛牲之物,乐器是娱神之物,容、乐器的组合是一定社会集团所奉行的礼仪制度的物化形态,“器以藏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47)]。“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48)]。因而作为礼器的容、乐器的组合方式可以体现使用者的族属和社会风俗习惯。

虎方的青铜礼器组合表现为以鼎、鬲为中心的“重食组合”加乐器大铙,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通行的以觚、爵为中心的“重酒组合”加编铙的礼器组合方式判然有别[(49)]。虎方出土了二百多件青铜容器,唯独缺少觚和爵两种中原殷商民族不可或缺的酒器,也就是说,虎方文化将“觚爵”酒政阻挡在长江中游以北。觚爵是殷人酒政的重要代表物,在中原殷人墓葬中,只要有青铜器,一定少不了觚和爵这两种最为基本的酒器,即使是至西周中期的殷遗民,虽然已国破家亡、部族瓦解了几百年,仍然顽固地坚守这一礼俗[(50)],殷人对觚爵的迷信,由此可见一斑。因而,觚爵的缺少,从深层向我们表明:很有可能虎方与中原殷人并非同族,可能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虎方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樊城堆文化中的陶器组合方式就表现为以鼎、豆为中心的重食组合[(51)],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的尊、@⑨、@⑩为中心的重酒组合方式不同,也就是说,虎方地区青铜容器的重食组合早已孕育在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有深厚而悠久的文化渊源。

造型与纹饰。造型艺术和装饰花纹受到文化传承、风俗习尚、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分析青铜器风格的两个重要内容。

虎方青铜器群的造型与纹饰有如下三个明显特征,其一,青铜容器型制多模仿中原地区,生产工具和武器则富有个性。如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大方鼎、柱足圆腹鼎、胄、大钺等都与中原同类器物完全相同,尤其是带有早期特征的新干大洋洲标本006号锥足鼎、008号卧虎大方鼎等表现得更为明显。而青铜工具和武器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譬如湖南出土的削、江西新大洋洲出土的@⑤、犁、耒、耜都以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流行的不同类石、骨、木器为原型,是适于南方水田耕作的特有器种,那种造型奇特的单翼镞、勾戟和杀伤力特别强的双翼镂空宽体式镞更是中原地区所不曾见到过的。这一特征是虎方向中原学习礼制的结果。进入商代晚期的虎方,已产生了国家政权,统治者为了加强和神化自己的统治,引进了中原地区的礼仪制度,礼器便是统治者通过对祭祀的独断实现神权统治的保障;可是,工具和武器就不同了,它直接渊源于本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它的传播,往往受到生产和生活条件区域差异的限制,引进的价值也不大,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通行的工具和武器千差万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是很好理解的。

其二,形体硕大、厚重。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虎方青铜器中有一批形体硕大的器物,如湖南宁乡月山铺转耳lún@⑾出象纹大铙,重达221.5公斤、高103.5cm[(52)],堪称“中华铙王”;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立鹿yǎn@⑿,高105cm、重78.5公斤,系“中华yǎn@⑿王”;大洋洲出土的一件大钺,长35.2、刃宽34.8cm,是目前所见形体最大的一件;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各种肖形尊、江西新干出土的伏鸟双尾虎等器物都带有很强的写实倾向,造型奇巧,清新秀丽,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出土的呆板的肖形器,向人们展示了虎方地区特具一格的青铜器造型艺术风格。

其三,盛行虎、羊、牛等动物纹样和几何形纹样的装饰艺术。如江西新干出土的卧虎耳鼎、立鸟耳鼎、立鹿yǎn@⑿、四羊léi@⒀、立鸟bó@④、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等器物上装饰的圆雕虎、鸟、羊首栩栩如生。新干青铜器群以云雷纹为主纹、以连珠纹为界纹和高扉棱的装饰手法是中原商器所不具有的特点,富有地方特色的燕尾纹装饰在带有个性的工具、武器上更使人觉得新奇;大铙上的粗线条兽面纹及其它器物上的虎头兽面纹、牛头兽面纹也是其它地方不曾发现过的装饰纹样[(53)]。

4、文字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商代的虎方,已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虎方的商代金文很少,仅见新干大洋洲标本401斧币上的铭文“珏”[(54)]和湖南人面方鼎上的铭文“大禾”[(55)]等少数几例,其构形与结体方式与同期中原地区甲骨文、金文中的同类字完全相同,属同一文字系统。

虎方的商代陶文主要是吴城陶文,前后共发现8批近200个个体[(56)],多数是单字,也有4、5、7、8个字为辞句的,多数属吴城Ⅱ期,属Ⅰ期和Ⅲ期的很少,有趣的是,多字为句的陶文均属吴城Ⅰ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唐兰先生认为其中的74秋T[,7]⑤∶46号泥质黄陶罐肩部所刻八字和74坝基西区取土采取的泥质灰陶钵器底四字与甲骨文中的同类字相类,与甲骨文属同一文字系统;另外两件与商周文字截然不同,很可能是另一种已经遗失的古文字[(57)]。吴城Ⅱ期的陶文多为单个个体,有少数几个个体也属唐兰先生所说的另一种文字系统,大多数与偃师二里头和藁城台西的陶文形体完全相同,属同一文字系统;吴城Ⅲ期陶文则全部与甲骨文中的同类字相似。吴城陶文中两个文字系统的存在和消长,说明在夏末商初,中原文字传入此地,使这里的文化开始发生变化,至商代晚期,中原文字系统已在这里推广,为下层人民所接受。

综上所述,在彭蠡以西、洞庭以东的平原地区,继“三苗”而起的是虎方文化。虎方的陶器群、铜器群与中原商文化有质的差异,无论是下层群众使用的陶器的组合,还是上层统治者使用的青铜礼器的组合,都与中原殷商民族习惯的组合明显不同,这种差别并不是同一种文化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而是创造这两种文化的主人所遵循的礼制不同的写照,是民族同共体不同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虎方文化不是商文化,至多只能称为商代文化。不过,虎方文化中还是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青铜容器和文字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可能是虎方在上层建筑方面向中原学习的结果,这也是经济发达而上层建筑落后的民族在国家形态上的一种特征。商代的虎方,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统治者为了加强和神化自己的统治,借鉴中原殷商民族先进的上层建筑,以适应本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当然,虎方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吸收是有选择的,以不改变本地的社会风俗习惯为前提条件。虎方晚商段文化中土著因素占主导地位,这一现象又向我们表明他们已消化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因素,成功地完成了政治体制的移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国力日渐壮大。最近的考古材料表明,商王朝势力退出江汉平原后,虎方有可能乘机北进。湖北武汉市阳逻县香炉山遗址出土的早商段文物与中原殷商文化完全一致;晚商段文物则带有明显的南土地方文化因素,诸如切绳纹粗且深、袋足鬲、几何形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与虎方出同类器物如出一辙,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二件带“st”铭文的圆鼎[(58)],该铭可以隶定为“戈水”,说明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是戈人的一支。戈人也是吴城类型商文化的主要居民,有“戈@⒁”、“戈×”两大支系[(59)],香炉山的戈人自称“戈水”,可能与它们居住在长江边有关,两地文化因素的一致,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们划入同一文化谱系,“戈水”很有可能是从吴城地区迁来的一支戈人。

虎方文化的推定,对我们正确认识商代文明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过去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商文化铁板一块,在哪里发现了商式文物,就把它划入商王朝的版图。近十几年来的田野考古出土材料表明商文化周围分布着很多与其平行发展的地方土著文化,如北方的夏家店文化、西方的光社文化,西南的三星堆文化、南方的虎方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等。商文化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中原一个中心,中原商文化与周边方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灿烂的殷商文明。

最新回答
积极的银耳汤
超帅的黄蜂
2025-08-23 06:30:33

黄铜、红铜、紫铜的区别在于材质和用途不一样:

1、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黄铜常被用于制造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

2、红铜即纯铜,又名紫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各种性质见铜。红铜是工业纯铜,其熔点为1083℃,无同素异构转变,相对密度为8.9,为镁的五倍。同体积的质量比普通钢重约15%。

3、紫铜又名红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各种性质见铜。紫铜是工业纯铜,其熔点为1083℃,无同素异构转变,相对密度为8.9,为镁的五倍。

区别在于用途不一样。

拓展资料:

铜是一种过渡元素,化学符号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数29。纯铜是柔软的金属,表面刚切开时为红橙色带金属光泽,单质呈紫红色。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因此在电缆和电气、电子元件是最常用的材料,也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组成众多种合金。铜合金机械性能优异,电阻率很低,其中最重要的数青铜和黄铜。此外,铜也是耐用的金属,可以多次回收而无损其机械性能。

二价铜盐是最常见的铜化合物,其水合离子常呈蓝色,而氯做配体则显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装饰艺术主要使用金属铜和含铜的颜料。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石存在。

铜的活动性较弱,铁单质与硫酸铜反应可以置换出铜单质。铜单质不溶于非氧化性酸。

参考资料:铜 百度百科

老迟到的小蚂蚁
温婉的天空
2025-08-23 06:30:33
额,首先声明,我这个不是原创的,也是网上帮你找的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青铜器曾侯乙尊、盘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缺,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

基于对礼及其发展演化规律性的认识,基于对青铜器及其形制发展演变规律性和阶段性的考察,我们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五期:

第一期,发祥期,即夏至早商。器类相对简单,酒醴之盛较多,有盉、爵、斝、觚等,早商稍晚出现卣、尊、罍。另有鼎以及个别方鼎、鬲、盘。不见乐器,仅见个别铜钺和矛;工艺较具原始性,形体多较轻薄,早商方鼎等稍厚重;纹饰以单层几何形花纹为主,朴拙而简练,二里冈上层出现兽面纹。尚不见铭文。

第二期,勃兴期,即晚商至周初。器类骤增,各种礼盛基本齐备,乐器、仪仗器、车马器,除钟以外似均已出现。其中酒醴之盛无论数量、种类、形制、工艺都可谓登峰造极,而且空前绝后。尤其动物造形器千奇百怪,牺、象、鸟、蜼、虎、兔,形象各异,极尽姿态。纹饰繁缛精细,庄严诡谲,琳琅满目,出现双层乃至三层花纹,动物象生纹种类繁多,形神各具,盛极一时;铭文出现,但为篇尚短,多见所谓徽号之类,字体古拙奇谲,较具象形性。 第三期,规范和鼎盛期,即西周早中期。器类趋少但各得其所,酒醴之盛锐减,牺牲之盛、黍稷之盛相对增多,方鼎消失,青铜钟出现;动物造型器明显减少,器形普遍规整厚重,工艺精良;纹饰风格肃穆庄重,主题花纹除龙、凤、蝉纹之外,其他动物纹饰陡然消失;出现长篇铭文。字形体势开张敦厚,端庄大气。

第四期,持恒和衰落期,即西周晚期。周王室器有所减少,诸侯国器开始增多。盛行于晚商以至周初的常见的酒醴之盛基本消失。器形尚规整,但渐失庄重之感。出现并多见随葬专用的青铜遣器(明器),器形小而做工粗简。纹饰渐趋图案化,简化或变形龙、凤、蝉纹即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等风行一时,遣器纹饰粗疏。铭文多长篇而行文、措辞套化,内容多为宫廷册命、征伐、狱讼等。字体整齐划一,尚瘦劲匀称,或有方格。

第五期,转型期,即春秋、战国及其以降。青铜器走下神坛,走出宗庙,而进入社会上层日常生活。出现印玺符节、货币、度量衡器、灯、带钩等全新器类。纹饰风格大变,一是更简化和细密化的变形动物花纹,即所谓蟠龙纹成为主体花纹,战国晚期更以几何纹饰带取代通体满饰的纹饰传统;二是出现表现社会生活的写实图案纹饰。铭文多由器内转于器表,或错以金银,富丽有加,其影响及于汉代。

粗暴的项链
糊涂的金鱼
2025-08-23 06:30:33

装饰工艺方面有刻划、镶嵌、错金银、鎏金、镂空等多种技法。

刻划随着铁工具的成熟,战国时铜器装饰进入划纹时期,铜器制成后,用铁制工具在上面刻纹。典型作品有“宴乐纹铜鉴”(河南辉县出土)、“刻纹铜匝”(山西长治出土)。长沙战国墓出土一批刻纹青铜器,有鼎、奁、匝等类器物,也都用线刻方法描绘纹样,刻纹纤细而流畅,这要求工匠们有熟练的技艺。

镶嵌主要是在青铜器上嵌饰玉石等材料,使器物表面产生色彩对比,也丰富了装饰纹样的表现力。也有以红铜在青铜上镶嵌的,用金和银镶嵌的工艺,由于被广泛应用,成为独立的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装饰工艺,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在铜器上镶嵌成各种图案,用错石(厝石)磨错平滑,金银错是在刻纹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刻纹装饰纤细难辨的不足。金银错也称错金银。

鎏金鎏金是将金箔碎片加热后,加入7倍的水银,混合成液体再涂在铜器上,经低温烘烤,使水银挥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具有辉煌的效果,鎏金与金银错是使用最多的两种工艺。

镂空由于战国初出现失蜡法浇铸工艺,产生了镂空技法,大大丰富了铜器的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