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设计器是什么意思?
工作流设计器为可视化的流程设计工具,用户通过拖放等方式来绘制流程,并通过对于环节的配置来实现环节操作、环节表单、环节参与者的配置。
工作流设计器为用户以及开发商提供了快速绘制、修改流程的方式,工作流设计器的好坏决定到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易用性。
方正飞鸿软件开发平台BPMES就由这些功能!公司提供免费试用的版本!具体可以去方正飞鸿的官网查看!
要实现流程的“可配置”,即相当于由用户自己“组建”流程,那么,对于程序的开发者,要做的事自然就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拆解”流程)。考虑如何拆解流程能使用户重新组建时省力省心,实际上就是设计一个好用的、可配置的工作流的过程。
清楚了我们要做的事之后,在开始做事之前,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些做事的原则(“拆解”的原则和方向),毕竟,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能把事做完,把事情做好才是最终目标。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好用的可配置的工作流呢?我们认为,好的工作流应包含下面几个特点:组建过程简单、快速,易于维护,用户无需培训、易于掌握等。
制定了上述原则后,我们现在就开始来拆解流程了,首先画一个简单的流程图作为参考。
简单流程图
大致看一下图1中的流程图,先不考虑复杂的内容,我们对一个流程最直观的判断是:流程由环节和路径组成。如果仅将流程拆分成这两个元素,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好理解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尝试使用这两个元素建立可配置的流程。先粗略地拟一下各元素对应的表单需要包含的域:
1、环节文档:环节名称、处理人员
2、路径文档:路径起点环节名称、路径终点环节名称、流转条件
上面两个文档都是配置文档,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系统,除配置文档之外,我们还要建立一个包含待审批的业务信息的文档(以下称为主文档),主文档要与配置文档相关联,就需要在主文档中记录一些配置文档相关的信息,这里也先粗略地拟一下这些信息:
3、主文档:当前环节、当前用户
相关基础文档建立起来之后,接下来就开始考虑将各个分散的内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假设当前主文档处于申请人环节,那么下一个环节是A领导还是B领导呢?从我们现有的配置文档来看,两个环节文档是通过路径文档连接的,那么我们首先要找到以申请人为起点的所有相关路径,搜索结果为:路径1、路径2、路径3都符合要求。接下来就是判断当前文档符合哪一个路径流转的条件即可筛选出唯一确定的一个路径。然后,从唯一确定的路径文档中可获得下一个环节的名称,通过下一个环节的名称搜索环节文档即可获得下一个环节的处理人员。将上述处理过程放大,就可以实现一个任意庞大的流程。
流程流转过程
看上去上面的方案似乎已经完全实现了一个“可配置”的流程,实际如何呢?下面,我们拿一个复杂一点的流程来分析这种方案的优缺点:
有重复环节和路径的流程图
可以看到,“B领导审核”环节和“会计”环节出现了2次,“B领导审核”到“会计”的路径也出现了两次,假设当前环节为“A领导审核”环节,如果通过上面的处理方式,我们搜索到的符合条件的下一个环节是“B领导环节”环节,然而,“B领导环节”以后有2个可能的路径,如果仍按上述方式处理,我们本来要走的路径5可能会走到路径6而导致流程最终无法流经“总经理”环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两种:
第1种:将两个“B领导审核”环节命名为不同名称,如其中一个环节名称改为B领导审核2。
第2种:在环节文档中增加一个位置域,标志其所处位置以区别不同位置出现的同一个环节名称,即使用位置取代环节名称作为环节文档的关键字。
采用第1种方式虽然较“笨”,但是可以不修改我们原来的程序,而且流程的组建过程也是最简单的。但是有些用户可能不会接受这种方式,因为在这样的系统架构下,组建流程的管理员需要绞尽脑汁地考虑“第二名称”怎样命名,而且这个“第二名称”不一定会获得最终用户的认可。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我们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下面我们看看环节文档中增加了位置域的效果(图4)。采用“位置”域作为关键字,在主文档、路径文档也相应增加当前位置域即可以唯一确定流程的走向。
增加环节的位置信息
在环节文档中增加位置域的方法解决了环节名称重复的问题,但进一步看,我们仍需要为相同环节名称不同位置的两个环节建立两个环节文档,站在系统管理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很不好的方式,因为调整这种重复环节文档中的任何信息(如:调整环节包含的人员)的时候都需要修改2个或者更多的文档(很可能改了一个忘了一个)。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环节名称的其他信息和位置信息再拆分,拆分后各文档包含的域有:
角色文档(职位文档):角色名称、处理人员
环节文档:角色名称、位置
同时,为了配合这一改动,我们还需要将路径文档、主文档中当前的环节信息拆分成当前角色和位置:
路径文档:路径起点的位置、路径终点的位置
主文档:当前角色名称、当前位置、当前用户
解决了同一流程中重复环节的问题后,我们将流程继续扩展,接下来还将遇到不同流程使用同一环节,不同部门使用同一流程等问题。经过同样的分析过程,我们仍将面临为各种配置文档添加关键字域以区别不同情况或再次拆分成不同配置文档的情况。就像上面提到过的一样,选择添加域或者拆分各有有缺点,添加域可以维持程序的易用性,而拆分成不同文档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重复配置,提高配置文档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易用性和可重用性这两个特性在大多数时候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取舍就全靠我们的系统设计人员把握了。我们这里采用的是以易用性为主,可重用性为辅的策略。图5显示了我们这种策略下的一种数据结构。
可配置的工作流的数据结构
刚才我们都是将流程不断扩大来细化我们的拆分方案,现在,我们将从另一个同样重要方向来继续这一过程,即流程环节的增、删、改。上面我们也曾提到过流程环节的“修改”(修改承办人员),一般情况下修改环节都不是问题,难点的在于增加和删除环节。下面我们尝试在“A领导审核”环节和“B领导审核”之间增加一个“C领导审核”,看看我们的系统是否需要做出修改,见下图:
增加环节
增加环节时,我们需要删除路径4文档(起点位置为2,终点位置为3),增加“C领导审核”环节文档和路径8文档(起点位置为2,终点位置为8)、路径9文档(起点位置为8,终点位置为3)。假如当前环节为“A领导审核”,程序流转时仍将使用主文档中保存的当前位置(位置2)搜索路径文档,此时结果可以从路径4文档变成路径8文档,可见这种设计是可以适应增加环节的。同样,这个设计也可以适应删除环节的情况。
注意,环节增删改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删改当前环节。这种情况下不仅仅要修改流程配置文档,主文档中的相关内容也要进行更新,如果没有“外力”,主文档包含的当前处理人(这个还涉及了主文档的读写权限)和当前位置是不会自动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其他手段配合才能实现一个完美的“可配置”工作流。
到目前为止,一个简单的可配置的工作流就算完成了(跟关系式数据库建模的过程非常相似)。经过这一个过程,才发现其实IBM在Lotus WorkFlow中建立的工作流引擎(数据结构)在技术上已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案了。我们绕来绕去自以为会发现新大陆,到了最后还是回到了前人走过的路上(对比Lotus WorkFlow,主要的不同之处是我们这里没有把人员和角色分拆,原因是不想再配置一次names.nsf中已存在的用户)。不管怎么样,从这个简单的可配置流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获益匪浅,也深刻认识到一个再完美的工作流引擎也不可能成为普世真理,因为工作流的易用性和适应能力常常是矛盾的,不同的用户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技术人员不必执着于技术不可自拔。
工作流程步骤
工作流程步骤,在职场中,每一个公司都是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来运行的,工作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更加清晰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以下分享工作流程步骤。
工作流程步骤1作流程的制定要根据具体任务的情况进行,以我们公司为例。在长时间的尝试和修正之后,我们最终将我们的工作流程核心确定在了3个方向。计划、记录、总结。
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机会,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方便掌握员工的工作饱和度,同时能够随时了解到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尽快的给予帮助。
做计划。写计划是为了能够让员工养成有目标的习惯。我们结合日事清软件,将做计划分成两步,收集&整理。收集是将所有的事情添加到日事清收纳箱,整理是将收纳箱里面的计划分类都四象限表格。这样避免了年轻人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度思考的问题。
做记录。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我们每天面对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做记录是为了能够减轻记忆压力,随时能够了解任务的详细情况。日事清软件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看板功能,不但能够方便做任务记录,而且在团队沟通上每一个任务都有单独的讨论区,实现在线即时沟通,减少了时间成本。
写总结。写总结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进行阶段性回顾,对员工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企业来讲,方便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工作饱和度和员工在工作终于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但几乎没有多少人开始就有写总结的习惯,即便写了也坚持不了多久。日事清提供了自动生成工作总结功能,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改,循序渐进的.培养写总结习惯。
就像生产一个产品一样,无论是怎样高大上的愿景和设计,落实到实际的操作中都是要从最不起眼的原料做起。工作流程管理也是一样的,豆腐渣盖出的房子再华丽也不实用,根基才是最重要的,而企业的根基并不是靠梦想就能搭建的,而是要适合自身的人才。
工作流程步骤2一、什么是业务流程
企业由不同的部门组成,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也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操作体系来指导这些业务的执行,那企业管理就容易出现混乱的现象,业务目标也很难顺利达成。而业务流程就是为达成业务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步骤,可以体现出一件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由谁来做”的关系。流程为业务提供了标准化的程序,明确了每个节点的负责人,确保业务有序、顺利地执行。
我们来举一个关于业务流程简单的案例—财务报销流程是企业最常见的业务流程之一,一般的报销流程是:
1、整理出报销单据
2、粘贴原始凭证,计算合计金额
3、填写报销单上交审批
4、相关负责人审批
5、会计审核,出纳
这五个步骤就是财务费用报销业务的流程,明确的规范出报销的程序跟相关负责人。
二、业务流程包括哪些方面
从以上的财务报销流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业务流程是依赖线性的有秩序流动,为了达到费用报销的目的,需要经过固定的审批路线才能达成。不管是哪个部门,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1、流程发起目的:确定发起这个业务流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
2、业务输入:该流程发起什么业务。
3、流程实施计划:实现业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要经过哪些工作流向。
4、参与流程的主体:为完成业务目标,参与流程的人员。
5、业务输出:通过流程的运作,业务产生什么结果。
6、流程创造的价值:该流程是否能够达成业务目标,是否为企业带来效益。
以上六大要素是业务流程的基础,企业通过业务流程来协调各种资源,从而达成企业的目标,优化业务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规范员工的工作秩序。
三、如何优化业务流程
以往企业设计业务流程可能需要经过很多次会议反复讨论再加以实施、试用,其过程漫长又浪费成本。而现在,随着SAAS(软件即服务)的出现,企业可以利用业务流程系统来帮助企业设定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下面以企微云为例,说明业务流程系统是如何实现业务自动化的。
1、快速搭建智能流转的工作流
企微云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需要快速搭建工作流,业务需求可以按照原先设定好的流程自动流转。例如企业的审批流程,企微云支持固定流程、分支流程和自由流程的创建,满足企业的不同审批需求。首次搭建好流程后,可以存档以便以后直接使用。
2、自动提醒流程相关负责人
企微云设置流程时,可以添加业务相关负责人,并且有自动提示的功能。这样可以增强处理业务的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企微云的表单流程还拥有强大的自定义表单设计工具,让企业业务表单的设计更加快速、便捷。关于企微云业务流程系统的更多应用,可以详细查看企微云表单流程。
由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部门的业务会逐渐增加,原先运行良好的业务流程可能变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导致出现效率低下的可能。这就要求企业需要不断关注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信息的先进性来优化业务流程,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企业都实现了移动化办公,企微云s 以企业微信为载体的移动办公工具,可以为企业提供自动化的业务流程系统,使各个环节间流程分明、层次清晰。通过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数据动态可视化,将使缩短业务过程时间,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
工作流程步骤3如何定制工作流程
了解任务
你必须熟悉这项工作任务的全部内容,从开始到结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及问题。
任务分解
将任务进行分解,按照时间节点、涉及人员、物料、方法、同步推进、顺序推进等进行划分,而后再细化提交、讨论、监督、审核、责任等模块。
相关沟通
在流程中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要与其进行充分沟通,对于环节问题进行讨论,并确定流程范围内的相关责任问题,确保人与环节能够对接。
流程要素
要素涵盖任务内容、任务量、分类任务节点、涉及人员、结果指标、时间要求、监督人、审核人、确定、责任、备注说明等。
流程释义
流程分类后,要对流程进行解读和释义,发现其中问题,看是否有简化的方法,而后进行完善,再解读,直到能够很好的描述一项工作的全部环节。
召集讨论
组织召开会议,邀请环节负责人到场,逐条解读分析,并记录问题予以解答、修改、完善。
抄送备份
已经确定的流程,要抄送所有与会人员。同时,备份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