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装饰 > 正文

巾帼指妇女的什么,巾帼指妇女的什么装饰

要减肥的汉堡
清脆的犀牛
2023-02-26 23:10:52

巾帼指妇女的什么,巾帼指妇女的什么装饰

最佳答案
爱撒娇的白开水
贪玩的蜜粉
2025-08-27 04:45:58

1.巾帼原本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

2.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

3.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4.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

5.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6.三国时有著名的一出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7.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最新回答
尊敬的小丸子
执着的香烟
2025-08-27 04:45:58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幽默的人生
想人陪的大雁
2025-08-27 04:45:58

不懂不要乱说。巾帼确实是妇女的代称,但是巾帼最早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因此当然有图像。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魁梧的手套
淡淡的裙子
2025-08-27 04:45:58
巾帼意思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在古代,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上面还点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

害羞的老虎
无心的含羞草
2025-08-27 04:45:58

“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这些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巾帼英雄”就是女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就是女子不输男儿的意思。

“须眉”,是指男子。古代男子有胡须,也有较粗的眉毛(女性为了美一般会剃眉并画眉毛),男子也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须眉”是男子标志,所以用来代指男子。至于“巾帼”,则用来指女性。

不过,“巾帼”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答案。其一,认为巾帼是古代女子的头巾,用来覆盖在头发上面;其二,认为巾帼是一种假的发髻。接下来,我详细说说这两个答案。

巾帼是头巾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帼,妇人首饰”,近代文物学家孙机,也认为“巾帼就是覆发的头巾”。

其实在先秦时期,巾帼就是用来覆盖头发的装饰品,不限性别,男女可用。

使用的时候,从额头上部发际线开始,围着两侧头发,到脑袋后面甚至脖子都要盖住,两侧有带子可以系在脑后并固定。有些巾帼形状如同宽大的帽子,里面有金属丝套或者削薄的竹片,扎成不同的样式,外面再裹着长巾。

巾帼的材料有很多,平民的话可以用粗布麻布制作;贵族则可以用上好的丝绸、绫罗,再好的话则可以在上面加一些金银珠宝等装饰品。

一些出土文物中还能看到巾帼,比如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汉代长信宫灯,手持宫灯的宫女,头上就戴着巾帼。

仔细看正面,宫女个头发际线以上部分,即额头上,就是巾帼。

如果看后面的话,能发现巾帼是覆盖在头发上,套住整个脑袋,而且后面一直覆盖了脑后,垂到肩膀后面。不过,由于宫女有发髻,在后脑右半边,所以巾帼只垂在后脑左侧。

汉代还有一件妇女哺乳俑,是一位母亲在给孩子哺乳的模样。正在哺乳的妇女,其头上也戴着巾帼。仔细看也会发现,巾帼正盖着发际线位置,而且样式高大,如同宽大的帽子一般。

在吉林省集安市长川村,出土过高句丽墓葬,墓葬年代约在5世纪末。墓道前室四壁绘狩猎、歌舞、角抵、百戏等图案,出现了一百多名女性,这些女性的服饰,帽子等很清晰,其中就有人戴巾帼。

从临摹图可以看出来,右下方标着29、30和31的女性,头上也戴着巾帼。最后一位女性(右下角,下标31)巾帼则非常清楚,巾帼前方、左侧和后面有长簪,富余部分的布还被撩起来了,挂在后面的簪子上。

从图中也能发现,高句丽的服饰明显受到汉人影响。

巾帼是假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巾帼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假发。这种巾帼用金属或者藤条、木材等制成各种发髻的式样,外面以黑色缯帛裹着,再将珠宝点缀在上面,有的还插上步摇、金簪等首饰。用这样的假发髻,代替假发戴在头上。

简单来说,就像今天演员的假头套。

由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译的《中国文物大辞典》,对巾帼的注释如下:古代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一种头巾式头饰,秦汉时贵族妇女多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之。用簪钗固定在发髻上,上面还装缀有金珠玉翠制成的首饰品。

另外还提到,巾帼的种类和颜色有很多,如剪耄帼、绀缯帼等,前者用马尾制成,后者用黑中透红的丝织品制成。

为什么要做假发戴头上呢?当然还是为了美。

古代女子发型不多,她们把头发盘起来,形成一个发髻。发髻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垂在脑后,一种盘在头顶。然而,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有一头长长的、乌黑的、靓丽的秀发,所以她们就会用到假发来装饰自己。

当然,这种假发不是假的头发,而是真头发,只是不是她们头上长出来的。

假发在古代有“副”、“编”、“次”等称呼。春秋时期,卫庄公在城头看到一个大臣的妻子头发特别好,就叫人把她的头发强行剪掉,然后来做自己妻子的假发。后来因为这个事情,卫庄公还丢掉了性命。

当然,由于假发并不便宜,所以一般只有贵妇人才能戴得起。而贵妇们戴上假发后,通常还要用笄、钗等固定,从笄上所缀玉饰的多少,也能判断贵妇人的富裕程度和等级身份。

直到明清时,假发还有,叫“发鼓”。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提到:帼,妇人首饰,犹今之发鼓。清代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对“发鼓”的解释,也有引用《正字通》。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点偏,一个偏于“巾”,一个偏于“帼”。

可既然叫“巾帼”,那应该二者都有,即既有假发又有头巾,可能头巾在假发之上,也可能头巾戴在假发上后,再在头巾上插着钗、笄、步摇,如此既能固定头巾,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当然,这是我个人看法。

从汉代开始,巾帼逐渐成为女性的头饰,男子不再穿戴,所以巾帼逐渐用来代指女性,并成为女性的专属代名词。

正因为巾帼代指女性,所以如果送给男子巾帼,就等于说他是女人,这就意味着“他不是男人”“像个娘们一样胆小怕事”,这不是性别歧视,古代就是这样,所以是一种很侮辱人的脏话。

历史上,诸葛亮曾跟司马懿多次交手,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畏蜀如虎”,就一直躲着不肯和诸葛亮正面交锋。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让他出来战斗,就派人给司马懿送了一巾帼以及女人衣服。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晋书》

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但是又打不过,只好跟天子(魏国皇帝曹叡)上表,说自己要去跟诸葛亮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战机只在瞬息之间,要真想打,何必专门跟皇帝说?司马懿这么做,无非是要给属下看。

同样的例子,南北朝时期也有。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的六弟萧宏,长相很俊美,他曾跟北魏军队作战,结果因为胆小,北魏就送了巾帼给他,还说他是“萧娘”。

魏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且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资治通鉴》

萧宏和吕僧珍都胆小,而韦睿则勇猛善战,所以北魏人用“萧娘”“吕姥”来讥讽这两人,像女人一样胆小。

总之,有人认为巾帼是头巾,有人认为巾帼是假发,我个人人巾帼既包括假发也包括头巾,二者一体。

自由的小懒虫
淡然的小蚂蚁
2025-08-27 04:45:58

巾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 guó。意思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出自《晋书·宣帝纪》:“ 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三国时有著名的一出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

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激昂的衬衫
单薄的苗条
2025-08-27 04:45:58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巾帼不让须眉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

扩展资料:

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热爱劳动,习文练武。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10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今嘉兴、苏州,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敌众我寡,韩世忠急与夫人梁红玉商量计策。梁红玉提出用埋伏之计御敌,韩世忠大喜。韩世忠站在楼船上一眼望去,只见江面上来了黑压压一片船只。那是金兀术率领的500多艘战船。他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驶了过来。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

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守军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个个惯熟水性,梁红玉平时又十分注重操练他们,和金兵大战个个都以一当十,派上了大用场。他们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击金兵。江面上烟雾腾腾,杀声冲天。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金兀术急于逃跑,便在阵前哀求韩世忠成全,愿以掠得的全部财宝,求他让出道路。无奈之下,金兀术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问路,觅及黄天荡西端有一条原来通江的河道,由于这条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黄天荡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

逃到南京后,金兵惊魂未定,又遇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击。金兵不敢停留,带着残兵败将绕道逃到瓜洲。在瓜洲,金兀术(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龟山寺。这一战役,韩世忠以8000水军,打得号称10万的金兵丢盔弃甲,元气大伤。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

朴实的芝麻
听话的冬瓜
2025-08-27 04:45:58

1、巾帼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2、须眉

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中有“古人称男子为须眉”的话。《红楼梦》中也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为什么要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

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

扩展资料

古代的著名“巾帼”

1、花木兰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2、冼夫人

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广东高州人,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冼夫人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

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3、樊梨花

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

其传奇故事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歌舞戏剧等多次演绎,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巾帼不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