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设计的特点正确的是
质性研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相对于其研究对象的合适性,重视和分析不同的视角以及把研究者对研究的反思作为认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
质性研究的特点。质性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定量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质性研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相对于其研究对象的合适性,重视和分析不同的视角以及把研究者对研究的反思作为认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学科都发展了各自的标准方法,这也是为了将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比如说作为心理学核心研究方法实验或者社会学中的问卷调查。质性研究是在研究设计上保持方法的开放性,以便让方法能够切合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质性研究的目的主要不是验证已知(比如验证之前已经提出的理论),而在于探索新知和发展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理论。
质性研究的有效性也是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的,而不是——像定量研究——仅仅遵循科学性的抽象标准。衡量质性研究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包括:通过研究所取得的认知是否建立在实证资料的基础之上,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适研究对象。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
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
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
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2、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对需要取证的事实进行勘验、检查、调查访问、寻找、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有关的痕迹、物品等证据材料和信息,为科技鉴定、综合分析判断提供服务。
3、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4、视觉分析,包括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三部分。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论述分析,指分析论述的内容,也分析论述的规则、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