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三大殿的北京故宫太和殿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现今的匾额为复制品。 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小兽依次为骑凤仙人(但不算在内),后面依次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小兽。
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又称至圣庙。大成殿为曲阜孔庙的主殿后设寝殿,仍是前朝后殿的传统形式。前庭中设杏坛,此处原是孔子故宅的讲学堂,后世将它改为孔庙正殿。
大成殿建于雍正七年(1729),重檐歇山,面阔九间,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十龙柱10根,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为它处殿宇所少见。内外悬3副对联。 门外为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联; 前后内金柱分悬清高宗书“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和“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对联。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庵,陈列着大量碑碉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据史料记载, 如皋文庙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原址在今人民公园西侧,即中禅寺故址附近。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县今曾易占在庙内建大成殿教堂。南宋初年,文庙被移建到县城西南隅,即今胡公祠故址。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盐御史吴楼、焦琏,知县黎尧勋移建文庙于现址,兴建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斋馆、号房、射圃等。明清两代,先后进行六十多次修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而已完整的建筑群。根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绘制的一幅《如皋学宫图》可以看到当时文庙恢宏的气势和精妙的布局。
大成殿脊高13米,上盖九脊单檐,面阔五间共13米,进深三间九檩12米。前有回廊、月台,四周绕以青石雕栏。雕栏的莲花纹饰,雕刻正中为主建筑大成殿。殿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大成殿前是戟门,门前立戟,以示庄严。戟门东是名宦祠,以纪念如皋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官员。门西是乡贤祠,纪念历史上如皋籍有名望的人士。乡贤祠西为教谕署,教谕署北为训导署。
戟门前是棂星门,门两侧分别竖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棂星门东为儒学门,内建奎光楼,专供藏书之用。奎光楼北有敬一亭、忠孝祠。
文庙大门东侧竖立崇正学牌坊,西侧竖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侧分别是东云路巷和西云路巷。每条巷的两端建有牌楼。
文庙大门前凿有泮池,池东架文定桥,池西架武定桥。池北设石栏,池南是屏墙,墙外为射圃
。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名乃“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明伦堂东是居仁斋(又名经义斋),西是由义斋(又名治事斋)。
明伦堂后是尊经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经阁后面是崇圣祠,祠内祀孔子的先人。尊经阁西是遗爱祠,遗爱祠后面是土地祠。
学宫四周围以宫墙, 周长194.6丈,整个文庙建筑,有殿,有堂,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圆桥璧水,龙游玉带,蜿蜒回绕;宫墙内外,严翼森峨。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整,设置之完善,规模之恢宏,名甲江淮。
由于历史的变迁,如皋文庙由昔日的鼎盛渐趋衰微。1930年以后,如皋文庙改建为县立实验小学。解放后,更名为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原来的文庙仅存一座大成殿。大成殿原为祭祖之用,专奉先贤据说曾经为孔子讲学之地。 大成殿是孔庙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从祀。
孔子
孔庙最初由孔于故居改设,只祀孔子,仅是孔氏的家庙。孔于去世后,改孔子故宅为庙宇,弟子们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按时祭祀。东汉史晨谒庙时尚无容像。北魏时“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面,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水经注》卷二十五)。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兖州刺史李埏又“修建容像,雕素十子”。此后,曲阜孔庙一直为塑像,历代多次重塑。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成殿遭雷击被焚,孔子像受损,雍正七年命内务府良工新塑。1966年10月,塑像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1979年临时改用画像,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资料重塑,冕十二旒,服十二章,手执镇圭。1984年9月孔子2535周年诞辰举行像龛复原揭幕仪式。
四配
孔庙袝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称“四配”。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颜回配享。魏正始二年(241年)齐王曹芳因初通《论语》,遣官致祭国学,也以颜回配享孔子。唐总章元年(668年)命以颜回、曾参配享。开元八年(720年)以十哲袝祭后,颜回为十哲之首,曾参列十哲之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庙,位居颜回之次。崇宁三年(1104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1126年)右谏议大夫杨时上言王安石学术荒谬,经朝廷允准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度宗命增曾参、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当时曲阜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至元延祐三年(1316年)御史中丞赵世延上言,孔庙南北祭礼不宜有异,曲阜孔庙才有四配之设。四配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四配塑像位于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每两位一龛,东为颜回、孔伋,西为曾参、孟轲。均着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躬圭。像前木主书“某圣某子神位”。原塑像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重塑。
十二哲
孔庙袝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国子司业李元瓘认为颜子配享为立像不合礼制规定,四科弟子闵损等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从祀不妥,“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春秋配享之余”,建议以四科弟子袝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议,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袝祭,均为坐像。颜渊升为配享后,宋端平二年(1235年)升孔伋仅补十哲之缺。咸淳三年(1267年)孔伋升为配享,升颛孙师为十哲之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于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孔庙祀典,撤像改为本主。曲阜孔庙仍准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后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庙东西各有6尊塑像,每两尊为一龛。塑像者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躬圭。像前木主书“先贤某子某神位”。原塑像为清雍正七年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83年重塑。 宋真宗末年,增广孔庙,殿移后,此处设坛,周围环植杏树,故称杏坛。
金代在其上建亭。
明代又改建成重檐十字脊亭,逐成现状。东西两庑各40件,供历代著名先贤,先儒的神主,到清末共147人。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
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重台南有小露台,台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称迷糊石。石北14米处,一古柏挺立,传为唐代忠臣安金藏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
小露台南有石栏方池,跨道中通,名阁老池。池内及周围有玲珑石9块,金大安元年(1209年)奉符县(今泰安)令吴侃同母王氏所献。均具有透、露、瘦、垢、皱、丑、秀等特点。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今为泰山文物展室。宫前银杏双挺,高大擎云,每年盛夏群鸟集栖,生气盎然。 天贶殿碑立于岱庙天贶殿前西碑台上,现残缺455字。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一月。碑高3.50米,宽1米,厚0. 42米,杨亿撰文,尹熙古书并篆额。碑文行书32行,满行81字,共2184字,字径2 .5厘米。额篆书“大宋天贶殿碑”,2行6字,字径15厘米。碑座为正棱台形,上宽1.58米、下宽1.68米,上厚0.63米、下厚0.88米,高0.43米。该碑述得天书建天贶殿经过,是研究岱庙和天贶殿的宝贵资料。碑阴刻明天顺五年(1461年)《重修东岳神庙碑记》,薛宣撰文,陈铨行书,李篆额。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1990年钟楼更为鼓楼,辟为古币展室。大殿东侧北廊内1989年辟为封禅蜡像馆,塑宋真宗、王旦、王钦若等19尊蜡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主要功能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金銮殿,在戏文中皇帝都是在这间大殿举行大型国事活动的。
其实金銮殿应该是对历朝历代皇帝举行大型活动的大殿的统称,这间大殿必须得是金碧辉煌,让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
一、故宫太和殿现在故宫的太和殿就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地方,它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太和殿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殿,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名太和殿。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现的显要位置,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建成后遭遇多次焚毁重建,今天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非常符合戏文中关于金銮殿的描述,可以说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明清两朝有24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的典礼,如皇帝登极、大婚、册立皇后等。清朝初期,太和殿还曾举行过新科进士的殿试仪式,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才改为在保和殿举行,但是“传胪”仍然在太和殿举行。
二、关于金銮殿的诗句《菩萨蛮·送君直上金銮殿》
辛弃疾
送君直上金銮殿。情知不久须相见。
一日甚三秋。愁来不自由。
九重天一笑。定是留中了。
白发少经过。此时愁奈何。
《忆夜直金銮殿承旨》
李绅
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箫韶碧落齐。
门压紫垣高绮树,阁连青琐近丹梯。
墨宣外渥催飞诏,草布深恩促换题。
明日独归花路远,可怜人世隔云霓。
《巴江柳》
李商隐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玉楼春·谪仙暂下金銮殿》
李朝卿
谪仙暂下金銮殿。开燕瑶池春未晚。飞琼献舞锦靴寒,弄玉吹箫银字暖。
寿觞阿母年年劝,犹道碧桃香尚浅。花开更待几东风,应见年华千岁换。
关于太和殿,其实以明清两代背景题材的影视剧基本都会涉及到,比如张国立老师的经典代表作《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个电视剧有好几部,每一部当中都少不了太和殿。而且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有一句词叫“金瓦金銮殿,皇上独坐殿”,当然了,这部剧年头有些久远了,现在的年轻人未必看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随便听听这首歌。
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不愧为整个宫城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 大修后的太和殿
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编辑本段历史功能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编辑本段建筑风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外景(17张)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小兽。
编辑本段内部装饰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
太和殿内景(5张)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一块砖起码要炼上一年。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要采取这种木材十分艰难,楠木往往长在深山老林之中,为此官员百姓不顾性命安危冒险取材,民间对此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说法。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脊兽
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传说:齐国国君齐*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排列顺序: 1、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 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海马,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皇帝宝座
故宫太和殿外景
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体量最大、雕镂最精的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制作的,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椅圈上共有13条金龙缠绕,其中最大的一条正龙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没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个须弥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双龙戏珠,满髹金漆。周围摆设象征太平有象的象驮宝瓶,象征君主贤明、群贤毕至的甪端,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香筒。而殿内靠近宝座的六根明柱和梁、枋上的群龙彩画,全用沥粉贴金。宝座上方的蟠龙衔珠藻井,也统统罩以金漆,更显出“金銮宝殿”的华贵气氛,足见坐上这个宝座的人是何等尊贵。
编辑本段镇殿之宝
中国古代皇家拿什么来镇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镇殿之宝?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际,故宫近日披露了太和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 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 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 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宫专家介绍,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之时。此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显然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编辑本段抗战见证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取得全面胜利。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华北战区正式的受降仪式就是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的,这是1945年的10月10日,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当天,前来观礼的总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在太和殿、午门、端门乃至天安门,人潮涌动。 典礼在10点10分正式开始,景山山顶上军号长鸣,太和殿主会场礼炮响起。参加典礼的有美军司令罗基少将、华顿参谋长、英国代表、苏联代表、法国代表、荷兰代表等。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作为中方代表,立于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日军代表20多人俯首低眉从太和门左侧入场,走到受降台前,向孙将军行礼。接着日方的代表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并盖章,并将战刀放置在受降桌上,黯然从熙和门左门退场。典礼仅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目睹这一幕的在场中国人无不群情振奋,欢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