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的设计者是?
中山陵的设计者是中国近代青年设计师吕彦。吕彦直,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曾祖父起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今滁州市),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由吕彦直主持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扩展资料:
吕彦直幼年随其姐侨居巴黎,后进北京五城学堂,曾受教于翻译名家林纾。后世评论者认为,这对他立志发扬民族文化,融汇东西方艺术,不无影响。 1911年,吕彦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
毕业前后,他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与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燕园)校舍的规划和设计。回国后,他在上海开设了自己的彦记建筑事务所。当时年仅31岁、尚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报名应征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参照紫金山地形,用两个多月绘制出设计图案,被评判顾问评为首奖,轰动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吕彦直:中山陵的记忆
钟山风物,当以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为最。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临平畴万里,后拥苍崖千丈,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汇我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寓“使天下皆达道”之义。
雄伟的南京中山陵背靠巍峨的紫金山,面向开阔的平原。它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树和宽阔石阶把孤立的建筑连为一体,既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民族风格,被公认为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
这座宏伟园陵的设计者是年仅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吕彦直,字古愚,1894年出生,籍贯山东,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1921年学成回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当时的广东政府筹集了八十余万两白银,根据孙中山生前愿望,准备在南京为孙中山修筑陵墓。“总理葬事筹委会”于这年5月向海内外悬赏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吕彦直草拟的设计方案,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民族风格,受到海内外专家和评委的赞赏。于是,吕彦直被“总理葬事筹委会”聘为中山陵设计师。两个月内,他就绘制出了全部施工图纸。
1926年初,在他的主持下,中山陵开始奠基兴建。遗憾的是,他卧病在床,未能参加陵墓奠基仪式。接着,他又赴广州担负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任务。由于来回奔波、劳累过度,他终于积劳成疾,于1929年初因脑溢血突发逝世,年仅35岁。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 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截止到9月15日,筹委会收到中外建筑师40余人应征设计图案,经评选委员会及中外专家顾问的评选,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名列榜首,获得奖金2500元。孙中山家属代表和筹委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决定聘他为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师,限于两个月内完成工程详图。吕彦直受聘后,即赴南京实地考察,赶绘全部工程详图。当年12月,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中标,中山陵墓建筑工程遂即开始动工。
在南京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进入高潮之际,吕彦直又承担了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他设计的两份建筑图案,因其构思别致,水平高,又以首奖入选。图案入选后,受“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的委托,主持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于是,他为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建成,奔波南北。
中山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期间,吕彦直已病魔缠身。他忍着病痛,不分昼夜推理演算,以顽强的毅力设计出中山纪念堂的建筑详图,并主持了工程建筑事务。就在工程临近尾声时, 因患癌症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逝世。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立一纪念碑,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有于佑任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
作为第一代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优秀经验,同时又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把二者结合,做出了很多杰出的历史性建筑.中国这一代建筑师均是如此,他们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后,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建筑,也没有完全局限在中国的这种传统,而是有机结合,加以新的创造,他们其中还包括杨廷宝,童俊,梁思成,奚福泉,徐敬直,李惠伯等.
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足以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设计、监造的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我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南京民国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有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
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
扩展资料
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陵
简而言之,建筑师在用西方建筑的比例,对中国原型进行了“整容”,当然,何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否就是把西方建筑科学与中国元素简单相加,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建筑界探讨的话题,如果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充分体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建筑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陵的平面呈大钟型,这个“自由钟”的造型,不但当时曾深受设计竞赛评委会的赞赏,此后数十年,人们也赋予它“暮鼓晨钟”,但其实这并非吕彦直的有意设计,他事后曾经对记者说,此不过相度形势,偶然相合,初意并非必求如此也,不过,这一“偶然相合”,也恰恰表达了孙中山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