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装饰 > 正文

古代最早出现的三种船是

俊逸的柚子
美满的手套
2023-02-15 18:01:53

古代最早出现的三种船是

最佳答案
高兴的电话
懦弱的白云
2025-09-12 15:25:08

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双体画舫的图像资料很缺乏,目前所见最早者是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可见,东晋时双体船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战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造船业。其中尤以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吴、越三国及雄踞山东半岛的齐国最为发达。吴、越两国的造船基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此时,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作战,吕不韦曾说:「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让舟行于陆,让车行于水,如同用人舍其长而取其短一样,必然失败。孙子也说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即使互相仇视的人,当同船遇险时,也应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协调一致,共度难关。这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载:「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因噎废食」。从成语、警句的诞生,可以看出舟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已经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最新回答
尊敬的乌龟
无辜的世界
2025-09-12 15:25:08

浮具比筏子和独木舟更早出现,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人类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利用树枝、葫芦等物料作浮具,1949年之前,山西省一些临近黄河的村庄,有些地主拥有黄河对岸的土地,每到耕种季节,就叫长工、佃户过河劳动,他们就是把两个以上的葫芦缚在一起,人骑伏在上面,以往返于黄河两岸。自从独木舟、木板船兴起之后,浮具虽然也为人所用,却已退居为次要的工具了。

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

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与舟船相比,筏子虽有缺点,但也有其长处。例如制造筏子的材料来源广泛且容易取得;筏子结构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可因应需要制作不同大小或长短,制作十分方便,也省时省力。正是这些优势使它在舟船出现后仍有存在的空间。

据古籍记载,伏羲氏时代人们主要使用筏子,到黄帝时才出现舟。换言之,是先有筏子而后有舟船。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制作时,先选取一段长短粗细均匀的树干,将其中一面砍平,然后在平面上勾划出需要挖掉部分的轮廓,同时将这部分分为若干段。开挖时,逐段逐段地依次加工。在挖掘各段时,先用刀、斧砍削,然后在木屑堆上点火燃烧。火焰烧光砍下来的木片碎屑,也烧焦了周围待削的木质部分,于是减轻了第二次砍削的劳动量,直至挖成一只完整的独木舟。

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夏、商、西周三代时还没有铁钉,也未见到船用铜钉的文献资料,那么木板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呢?其实是用榫接法来连接船体的。古代木板船不但从独木舟演化而来,而且它那矩形船体还保持着整木的基本造型。但因增加了许多拼接点,船体牢固性较低,为弥补这个缺陷,除了用木榫加固外,还在船体内增设横向的支撑木。

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双体画舫的图像资料很缺乏,目前所见最早者是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可见,东晋时双体船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战船。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 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

甜甜的蜜蜂
无语的长颈鹿
2025-09-12 15:25:08
最早的是船的雏形: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双体画舫的图像资料很缺乏,目前所见最早者是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可见,东晋时双体船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战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