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金丝玉匠建材有限公司怎么样?
金丝玉匠总共有五大块的产品种类,面对市场的竞争他们有着差异化和更具选择性。目前金丝玉匠美缝全国服务中心已有60余家,就长沙本地旗下美缝师已有300余名。三年来,金丝玉匠绿色环保的美缝产品为上万的中国家庭解决了瓷砖缝隙脏黑难题,赋予缝隙新的价值、美化家居环境、带给人们健康、洁净、环保的生活空间。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
西周早期基本上沿用商代的双勾阴线装饰法,至西周中期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缕刻的琢玉技法,变商代的两条垂直阴线出阳纹,为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斜坡阴线相交出阳纹,刚柔并济,利用不同反光和阴影之差,使西周玉器装饰更具立体感和图案美。
西周玉器特点。西周古玉
西周(前1100~前770),共330年历史。玉器材质仍保持商代玉材较丰富的特点。玉材多为透闪石软玉,包括和田玉、岫岩玉。还有少量的玛瑙、绿松石、水晶、滑石.汉白玉、煤精和天河石等。
西周玉器以片形为主,圆雕者很少。造型有几何形、动物形和人物形等。几何形有斧、刀、璧、环等。动物形主要是各种动物玉佩饰。如牛,鹿、虎、兔等。人物形主要有玉人、人龙合体等。还出现了结构复杂的大型组佩。
陕西宝鸡到潼关的关中地区是周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玉器主要继承了商代的特点。西周的玉器偏重玉玩赏。早期玉器出土集中于关中地区。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品种,但数量较前代减少。玉戈、玉琮小型化,玉圭呈细长形。晚期出土玉器地域广、数量大,一个墓出土数百件并不罕见。新增较多品种。如:串饰项链、凤鸟玉佩等。葬玉少见,主要是蝉形。较商代更趋于图案化、抽象化,与青铜器的纹饰风格一致。常见纹饰既有写实性的、装饰性的,又有想象的,如凤鸟纹、鸟纹、鱼纹、夔龙纹,虺纹、饕餮纹、云纹、雷纹、谷纹。龙纹呈头尾相对、双尾相交式,不同于商代的单龙单尾。主流趋于写实和高度简化,形象生动,如鹿佩。工艺上除继承了商代的优点外,出现斜刻较宽的阴线刻槽,底槽深浅不一,呈倾斜形。此斜刻不见于商代,春秋后也极少见。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上礼仪的宗法治理国家的王朝。西周从商代获得大批玉匠奴隶及玉器,因而西周早期玉器风格与商代晚期基本一致。西周晚期玉器开始形成自己艺术的风格,从用途上看,以佩玉、葬玉为主、重要器型有玉琮、玉圭、玉璜、玉组佩及各种动物玉雕,装饰花纹以双钩线一面斜坡为特征。
古代玉器的作用多种多样,商朝的玉器有什么特色呢?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商朝时期不但青铜器有名,而且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于世。商朝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用器、佩饰和杂器六大类。因此可以说,商朝的玉器种类多种多样。
商朝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制造玉器,数量较多,有仿青铜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玉器和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玉人或行或站,或跪或坐,姿势多样。这种类型的玉器大多精美绝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青玉鸟形佩”是商朝晚期玉器,1976年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此器长10厘米,宽2.5厘米。青玉鸟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有孔,可供佩系。青玉鸟形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为典型的商玉风格。
商朝晚期玉器的种类、数量比商朝早期和远古均有所增加,说明玉器的功能在逐步扩大。商朝早期玉器以琢出笔直的阴线、薄片状玉器为代表,商朝晚期玉器艺术则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的特点,如一些立体的人物玉雕,主要突出它们的头部及目齿等器官的特征,省略细部,只作象征性的勾画,重要细部施以圆润婉转的阳线,呈现出浓厚的装饰趣味。
这种象征性与装饰性高度统一的艺术手法是商朝晚期玉雕的主流。另外,商朝还有一种简化型玉器,如玉鱼和玉刀。上述两种倾向的玉器工艺都源于远古为西周玉器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元代玉器形体气势较大,雕琢技艺炉火纯青,装饰技巧新颖别致。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粗阴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
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
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
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
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
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
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
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
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
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
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
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
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
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
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
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
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
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
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
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
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
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
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
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比较正规的玉器品牌有:和田玉、蓝田玉、南阳玉、酒泉玉、七彩云南。
1、和田玉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称誉和田玉琢制的中国玉器为"东方艺术",视为珍品收藏。在宝石界把和田玉作为世界软玉之首,它优良的质地,独特的羊脂玉,典型的成矿地质条件,都具有世界性意义。
和田玉在我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
2、蓝田玉
蓝田玉有翠玉、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多为色彩分明的多色玉,色泽好,花纹奇。据近年勘测,蓝田玉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玉川乡和红门寺乡。当地民间玉匠过去都是用人工采玉加工,近年来开始使用机械采石加工,生产出多种多样的装饰品和工艺品。
3、南阳玉
南阳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独山玉”或“河南玉”,也有简称为“独玉”的。独山是距南阳市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区,出产中国四大名玉之独玉。
始社会玉器是在劳动中因使用石器工具而诞生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玉、石不分,全作为石器工具使用。后来,通过劳动生产和社会的进化,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提高了,区分了玉和石的不同,把玉看得更为重要和珍贵,发展了装饰和仪礼使用的玉器。
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以穿孔的石珠、兽牙、海蚶壳、小砾石、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作成项饰装饰人身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至5000年,出土玉器除珠、管、环、璧外,最有特点的是玉龙和各种动物,其中“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琢制细腻,可认为是北方玉器最有特点的作品,也是中国玉龙最早的形象。是华民族信奉龙,红山文化出现玉龙,为研究中国龙的起源及形象提供了很重要的实物资料。
原始社会中后期,玉器在整个社会中用于装饰、宗教、权力、仪礼已很盛行,已成为原始社会重要的文化特征。
人们产生了玉的观念以后,玉开始从石中分离出来,道德产生美和稀有的认识,继而赋于它伦理道德、权力和图腾崇拜的一些观念,以玉为习俗、权力、神灵的象征开始了。社会越进步,人们的这种观念越加深化,对玉的需求愈烈。原始社会的进步是私有制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对玉认识的学化助长着私有制的强化和发展。可以这样理解,玉从石中分化出来以后,它就被捕私有观念所垄断,不是一般人都能得到之物。
这一类玉猪龙应该算是代表器物了吧1
鄂图曼帝国S形双柄碗 台北故宫
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和千方百计地收藏旧藏,创作新品种,从而使清代尤其是干隆年间玉器制作达到中国玉雕史上的顶峰。
鄂图曼帝国垂直纹盖罐 台北故宫
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乾隆年间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
鄂图曼帝国垂直纹罐 台北故宫
何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1526—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
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
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鄂图曼帝国耳形双柄碗 台北故宫
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新疆回部花式碗 台北故宫
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特点
【用料精良】
痕都斯坦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
玉质细密,质地温泽,透过光,可以看到里面有棉状或点状包裹体。
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青玉、白玉或碧玉,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爱留皮留色巧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新疆回部花式双柄香薰 台北故宫
【器型别致】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有食器与杂器两大类,以实用为主。
食器类有碗、杯、盘、壶等。
杂器类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炉等。中国传统玉器中常见的礼玉、佩玉、摆设玉却很少。
蒙兀儿帝国单柄壶
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也比较特殊,常以动物和花形构成,有的器物完全就是一朵盛开的花或一片橄榄叶,器柄处多圆雕成花苞或缠枝的茎叶,如葵瓣盘、莲花式碗,极为常见。
蒙兀儿帝国分格盒
还有的则采用不同的兽耳或兽角作器物的造型,逼真细腻,新颖奇特。
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对称性布局。器物底部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叶形。
蒙兀儿帝国八角形碗
【纹饰独特】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因为受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在器物上纹饰有着明显的异域色彩。
花叶纹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主流纹饰,花草以莨、苕、莲为主。
“莨”即野葛,俗称“老虎脚爪草”“苕”即“苇花”,也叫作“凌霄”、“紫葳”这里的“莲”不是我们常见的池塘里的莲花,它是陆生的西番莲与铁线莲。
清 痕都斯坦白玉牡丹双耳炉
组合花中常见的是菊花,另外还有葵花、折枝花等,其次还有蕉叶、凤尾草、狗尾草等。这些都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品种。
传统行话将这些花草统称为“祥花和香草”。图案以花苞、花朵、卷叶相组合,有的构成层花叠叶,讲究对称布局,显示出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景象。
【工艺精湛】
中国玉器常以质佳工美取胜,而痕都斯坦玉器不仅多利用多层次的浅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机,而且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采用五颜六色的镶嵌来营造华丽高贵的美感气氛。
主要是在玉器上镶嵌金银,以形成美妙的图案,使玉器更加富丽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绘图案的。
其工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清 痕都斯坦玉嵌宝盖盒
雕工复杂,碾磨细致。
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组合。
花叶纹以剔地阳纹技法在器表起之花纹,即雕刻时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增强其艺术表现效果。
所以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琢极细,乾隆皇帝曾咏诗“细如发毛理,浑无斧凿痕”,就是对其雕工的高度赞誉。
清 痕都斯坦碧玉菊瓣纹碗
镶嵌装饰,富贵华丽。
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国玉器那样光洁平滑,或仅用阴线浮雕来作装饰,而是善用纤细的金丝或银丝将花纹的轮廓勾出,表现出器物的华丽。
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镶嵌各种玻璃、宝石、金银片或玉片。这与中原传统人文的雅致意韵全然不同。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错金嵌宝盖碗
器物薄巧,工艺高超。
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
大量玉碗、盘、杯等雕琢既细且薄,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透过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种花纹图案。
清乾隆白玉仿痕都斯坦菊瓣碗
这种新颖的玉器,由于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
正如乾隆皇帝称赞的那样:“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故被人称为“水上飘”。
痕都斯坦玉墨瓶笔室
这种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艺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这种薄胎雕刻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因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
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可见这种工艺的难度之高。
蒙兀儿帝国瓜瓣杯
痕都斯坦玉器对中国玉器的影响
目前我们见到的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器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为宫内工匠仿制。
尽管乾隆皇帝认为痕玉“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但是为满足自己的玩赏兴趣,仍然命造办处如意馆极力仿制。
不过,仿制品多刻年款,被称为“西番作”。
清 痕都斯坦式青白玉错金丝嵌宝石瓜形盖盒
当时,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仿制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器,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
通过与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较,宫廷仿制的“西番作”虽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质主要是和田产的上等白玉或黄玉。
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足见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