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词语分成五类:杂技钢琴轮船飞机笛子火车相声空调马车话剧二胡冰箱口琴歌剧小提琴收录机洗衣机电视
杂技 相声 话剧 歌剧 艺术类
钢琴 笛子 二胡 小提琴 口琴乐器类
轮船 飞机 火车 马车交通工具类
空调 冰箱 收录机 洗衣机 电视家用电器类
敲击装有水的瓶子时,产生的声音是由瓶子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那么振动的物体也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听得到。
声音的本质就是振动,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都要振动的。比如声带,它的振动使人能够发音、说话。
还有各种乐器,弦乐器通过弦震动,鼓通过鼓面的振动,口琴通过簧片的振动等等。振动需要依赖物体,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也就是说真空不能传声。
早晨吵人的闹钟,如果用玻璃钟罩罩住,用抽气机把里面抽成真空,无论这个闹钟怎么吵,马上就会哑掉,因为没有介质,声音根本传不出来。
我们经常听到的口琴、风琴、甚至说话、唱歌、飞机高空运行震动,等大同小异。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这种振动噪声。之所以您的空调导风板在朝下的情况下,怎么调都没那个呼一下呼一下的声音,是因为阻力小。一旦导风板有一定角度,阻力增大,而且气流的震动与道风板本身的震动频率接近一致,就会逐步产生这样的有规律的“共振”声音。包括制造商,很难克服这种难题。之所以声音只在一边出现,因为导风板两边承载不一样的力量,有一边要受到运转动力控制。
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您一家出现过,在其它行业都有,如果改变风量、或者更换导风板也可能克服这种现象。如果在设计时为避免震动把导风板制作成两种复合材质能够避免该现象。但成本就加大了。当然改变厚度、长度、改变风量等也会有成效。只不过这种现象让您赶上了 。您也可以把左右风向调整一下,估计也能克服这个问题。
于是这段时间越来越难找一个僻静无人打扰的地方练琴,骑车几乎逛遍了东大每个角落,在清晨,在傍晚,甚至是烈日当空时,网球场、外围林荫路、梅园、橘园、九龙湖……
这些地方都有我练琴的痕迹,最喜欢在林荫路旁的木凳上练琴,天空被遮挡,只透下一点金色的光,舞台点亮,放声吹奏出心中的乐音,一个人卖力又享受,随风而动,在落叶纷飞中为自己演奏到酣畅淋漓。
从三月买琴至今半年,当初只是一时兴起想学一门乐器,选了最为方便小巧的口琴,本意只是玩玩,熟练一两首歌,就可以在人前恰当的表现,想起来挺美。
我的第一支口琴是天鹅牌的24孔复音口琴,C调,深黑的琴身,优雅修长,上学期拿到它后美滋滋的自学。
任何东西,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最初入手吹琴时什么都不懂,胡乱的吹吸了好久,后来稳打稳扎的学简谱,练单音,一个乐理零基础的人,硬是靠着每早半小时的练习枯燥单音走了过来,后来对谱子学歌也是熟能生巧,从最简单诸如《生日快乐》《小星星》《送别》到后来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天空之城》……
记得上学期我有发过一条动态:清晨的教室是几点开门?是六点。
那就是我每天六点跑教学楼练琴时所经历的,待保安打开门,就钻进去,书包一扔,门随手一关,打开一盏小灯,找个靠窗的位置,拉开窗帘让光射进,然后取出琴开始练。
一空荡荡的教室,窗外还有点暗,树影摇晃,四周寂静,整个教学楼都没有几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琴音就像天籁,悠长又醉人。
可即便如此,上学期在口琴上,仍旧没多少造诣罢,半生不熟,断断续续,会那么一些乐曲却又不似演奏,更像是不断重复的练习,唯一一次鼓起勇气演奏,是社会实践去浙江嘉兴的月河古镇那晚,坐在街头等人,百般聊赖取出琴,吹了首送别,有听到一个路人跟着哼唱起来,心中就乐开了花。
但我还是放不开,有种当众唱歌的害羞或腼腆,以至于不敢大声演奏,后来吹《天空之城》的时候紧张的错误百出,一到后边就不敢弄出声音了,还怕同伴会笑话,等到人后就灰溜溜的收琴走了。
那个夜里,走在路上,手里紧紧攥着那把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有奏响美丽乐章的能力,嗯,我发誓。
后来暑假在星星支教时,再见茂茂,他带了把吉他,是学院里数一数二的好手,有个晚上,我俩聊了许久,边聊边弹吉他一块唱着歌,从茂茂那我认识到音乐是兴趣而生,他在一间废弃顶楼教室练琴,没风扇没空调热到冒汗也不管不顾,一次次在演奏中感受那种热爱,看相关的视频找动力和前行的方向,找同伴一起热情高昂的奏响年轻乐章……
我的生命中,能闪光的东西会有很多吧,这不,又多了一件,真好。
曾一个下午学会《铃儿响叮当》,然后满脑子轻快动人旋律想着今年的圣诞节,若是漫天飘雪,跑到街头,吹一曲《雪绒花》和《铃儿响叮当》,那感觉,岂不是世界都凝固在音乐之中,浸润在甜蜜的轻盈里吗?
也曾在电脑上看一个台湾的口琴大师吹奏那朵花片尾曲,那琴音节奏简直轻快又动人到难以置信,当时我上网查了谱,试着吹了一下,实在是难到了一定层次,第一句吹半小时都没有找到感觉,甚至悲哀的认为自己或许永远都没法会这首曲子。
后来,我在学其他曲目的同时一有空就听这首口琴曲,一有空就练练第一句。
直到有一天,我练完久石让的《伴随着你》后,再试着吹这曲子,那第一段居然能酣畅淋漓的吹出来了,虽然是满脸通红,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但成功了,那感觉,真是开心呐,像是小时候考试拿了第一名一样开心,接着几日心里装满了那首曲子,走在路上没带耳机都能情不自禁哼出来,一上完课就迫不及待的骑上车去练琴。
都忘了自己有多久不曾这般全心全意想去做一件事,不务正业而热爱的东西又多了一件,自己生活的支线任务真是精彩充实到不得了啊。
今天求学杂志的编辑向我确认个人信息,准备寄稿酬过来,110元,开心之余,我回头就去网上再加了近一百元买了把十孔口琴:德国进口的hohner sp20。
更加开心。
我知道身边也有很多人不在乎,他们觉得口琴甚至算不上乐器,而是玩具,爸妈更是如此,他们觉得这就是上个世纪那种十块钱一把的绿格子口琴罢了,小孩玩玩的东西而已。
事实上,练琴练得自己再陶醉、时间花费再多、再卖力,我也几乎没得到过一丝掌声。
可我乐意。
只要把每一次练习都当做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场演奏,把音乐的旋律,生活芬芳和敏锐印到自己骨子里,那整个过程就像无与伦比的舞曲,荡漾着奇妙,足以将平淡生活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即便一周七天的课,还很多科目让人云里雾里万般纠结时,我不懂也不会着急抑郁,所以当社团要宣传时,只要有想法,即便百忙中,我还是迫不及待的卷起袖子在图书馆做上一整天,中午就喝八宝粥吃香肠……
明明很多事都能随便应付一下过去,自己偏要那么认真,舍本逐末的将时间填满。
明明早上没课还六点就醒来。
明明社会实践已经做得挺好,铁定能过,却还想花更多时间设计。
明明社团宣传用不着自己出手,偏偏还是喜欢一直操心。
或许……这些心情,这些燃烧的热情,也是由我的兴趣所点燃的吧,毕竟,不忍心辜负原本可以缤纷绚烂的日子。
对我来说,无论是写作,或者今天在图书馆废寝忘食的漫画宣传创作,还是口琴,以及将要继续的播音,和电脑设计……
它们都是艺术,让人兴奋到可以废寝忘食的艺术。
艺术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
那种歇斯底里享受其中的状态,那种遗世独立虽一人却宛若比世界都重的存在感和满足。
实在让人着迷。
我大可以离开这所985学校还特立独行傲然而活,但我不可以将写作、创造、音乐、绘画还有所有兴趣抛弃,那样的话,即便登上人生高峰又如何?
没意思的日子,一天都不想活。
这是我。
东西的样子就和打拳击的牙套一模一样!
车内安静,偶有翻纸张的动静,因着这声响,於棠更加紧张。
副驾的杨其修虽然看不见她,但也猜出她因为旁边那尊大佛,大概不自在得很,于是找她闲聊两句,“听说於助理在陈经理身边工作了两年?”
於棠巴不得有个人能找她说说话,赶紧就回答:“是,我一毕业就在陈经理手底下工作了。”
“看得出来陈经理很器重於助理。”他指的是陈韵跳槽也要把她带上的事。
“这两年陈经理教会我许多,一路受她提拔,我很感激她。”於棠答得规规矩矩。
就两句话的功夫,杨其修就判断出这位於助理不善与人打交道,而且过分小心谨慎,一会儿上了酒桌估计就是个闷葫芦。
不过小心谨慎好啊,是个优点。
张昀生听见旁边有个和风细雨的声调,扭头瞟过去一眼,於棠一瞬凝住不动,好在他很快收回视线,随后合上文件,闭眼假寐。
她这才偷偷缓一口气。
杨其修又问:“於助理酒量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