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树是什么?
(Chinese bretschneidera)
(李秉滔)
学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又称钟萼木。伯乐树科,伯乐树属(该科仅1属1种,中国特产)。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5片,近革质,长圆形、窄卵形或窄倒卵形,两侧不对称,长6~26厘米,宽3~9厘米,叶下面粉绿色或带灰白色,被短柔毛,全缘,小叶柄长达1厘米。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6厘米,被棕色短绒毛;花两性,淡红色,径约4厘米;花萼钟状,长达1.7厘米,具不明显5齿裂,外面密被微柔毛;花瓣5,长2厘米;雄蕊5~9;子房3室,每室2胚珠。蒴果椭圆状球形或近球形,长3~5.5厘米,径2~3.5厘米,果瓣厚1.2~5毫米;果柄长2.5~3.5厘米。种子近球形。花期3~9月,果熟期5月至翌年4月。产中国长江以南至广东北部,散生于海拔500~1500米山地林中。越南也有分布。木材黄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匀,易干燥,稍翘裂,易切削,切面光滑,适合做家具、农具和日常用具等;防腐处理后可作电杆、枕木、坑木等。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蕨类植物
玉龙蕨
属于鳞毛蕨科,拉丁学名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 ,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短期迅速生长。�
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零星分布。为中国特产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华水韭
属于水韭科水韭属,拉丁学名Isoetes sinensis。
多年生沼泽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呈2~3瓣。向上丛生着多数为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30厘米,宽1~2毫米。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
适于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的亚热带气候。主要生长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6~6.5。 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
分布于江苏南京,安微休宁、屯溪和当涂,浙江杭州、诸暨、建德及丽水等地。水韭属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残遗属,有重要科研价值。
光叶蕨
属于蹄盖蕨科,拉丁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多年生草木,植株高约40厘米。根状茎粗短。叶密生,叶柄短,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孢子卵圆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分布区属四川盆地西缘,“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终年潮湿多雾,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多生长于阴坡林下,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为中国特产种,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数量极为稀少。
被子植物
革苞菊
属于菊科,拉丁学名Tugarinovia mongolica。
多年生草本。根顶部包被多层棉毛状枯叶柄纤维,无地上茎。叶基生,莲座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5厘米,羽状浅裂至深裂或全裂。雌雄异株。雄株头状花序较小,小花的花冠为管状,白色5裂,花药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有丝状长尾;雌株头状花序较大,小花花冠也为管状,白色5裂,有退化雄蕊5枚。被果长圆形,长8~10毫米,密被长柔毛米。
为强旱生植物,主要见于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带,分布区年降水量80~250毫米。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石质残丘顶部或砾石质坡地,可形成局部的小形群落。花果期5~6月。
仅分布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布部、巴彦淖尔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及与蒙古毗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为内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长蕊木兰
<!--enpcontent-->
属于木兰科,拉丁学名Alcimandra cathcartii。
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60厘米。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纯白色,长5.5~6厘米,宽2~2.5厘米,无托叶痕,气味芳香。
生长于海拨1200~24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偏阳性树种,多生长在山地上部东南坡或山脊上,幼树需要在全光照下生长。土壤要求为酸性,有机质含量高。花期5月,果期9~10月。
零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及西藏墨脱。为木兰科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树干通直,木材优良,花美观而芳香,为产区的稀珍造林树种,也可作城乡庭园绿化树种。
藤 枣
别名苦枣,属于防己科,拉丁学名Eleutharrhena macrocarpa。
木质藤本。嫩枝稍有柔毛。叶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9.5~22厘米。雄花序有花1~3枚,簇生状,着生落叶腋部,花瓣、雄蕊都为6枚。果序着生于无叶的老枝上着,核果椭圆形,成熟时橙红色,长2.5~3厘米,直径1.7~2.5厘米。种子椭圆形,长1.5~1.7厘米。
为低山沟植物,生于海拔620米低山沟谷季节雨林边缘。土壤为紫色砂岩形成的黄壤,有机质层厚。果期2~3月。
目前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个体极少,经调查只见到唯一结果的一株,在中国属独属独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萼翅藤
<!--enpcontent-->
属于使君子科,拉丁学名Calycopteris floribunda。
常绿蔓生大藤木,高5~10米,最长20米,茎的直径5~10厘米。茎皮灰白色,枝纤细,密被柔毛。叶对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5~12厘米。总状花序腋生或集生枝顶,形成大型聚伞状花序;花小,苞片卵形或椭圆形,密被柔毛;雄蕊10,2轮排列;子房1室,胚珠3,悬垂。假翅果被柔毛,长约8毫米,具5棱,宿存萼片5,增大为翅状,长10~14毫米,被毛。
生长于气温较高、雨量丰沛、干湿季明显的亚洲热带山地。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花期3~4月,果期6~8月。
在中国仅发现于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霸后山海拔300~650米处。缅甸、印度和新加坡也有分布。其在中国的分布,有力地说明中国云南西部属于热带北缘气候,有重要科研价值。叶可用作强壮药和去毒药,果可制兴奋剂。
膝柄木
<!--enpcontent-->
属于卫矛科,拉丁学名Bhesa sinica。
半常绿乔木,高13米,胸径60厘米。树皮黄褐色,有发达的板状根。叶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叶脉线密成格状。总状花序生于枝梢叶腋,长 2~3厘米,花淡白色,花瓣5瓣,长圆形着生于花盘外围;雄蕊5枚;子房球形,顶端具有一丛长毛。蒴果长卵圆形,长2.5~2.8厘米。种子1枚,长约2厘米,种皮黑褐色有光泽,假种皮为肉质,全部或近全部包着种子,黄褐色。
近年发现的热带树种。生长于距海岸不远海拔约50米的丘陵坡地上。与其伴生的主要植物有豹皮樟、潺搞木姜子、红枝薄桃和山小桔等。露出地面的板根,能萌发出新植株。
仅分布于广西合浦,产地仅发现一株大树,很少开花结实,林下未见幼树。也是该属分布的最北端,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有重要科学意义。�
珙 桐
<!--enpcontent-->
别名水梨子、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拉丁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深灰色,常呈薄片脱落。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常密集于幼枝顶端,宽卵形或近圆形。花杂性,由多数雄花与1雌花或1两性花组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着生于幼枝顶端,雌花或两性花生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周围。花序基部有膜质近于长卵圆形的花瓣状苞片2~3枚,几乎与叶大小相等,但稍窄一些,初为淡绿色,继变乳白色,最后变淡黄色而脱落,远看像白鸽,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称。核果长卵圆形,倒卵圆形或椭圆形,紫绿色并有黄色斑点。
生于海拔1250~2200米处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纯林。分布区的气候冬冷夏凉,多雾多雨。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6.0。在土层疏松、团粒结构好、枯枝落叶层厚的地方生长较好。果期在10月份。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系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也是全世界闻名的观赏植物。因花的形态有别于本科其它各属,有些学者主张另立珙桐科。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趋缩小,有待加强保护。
--------------------------------------------------------------------------------
-- 作者:缠来禅去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2:10
--
建议管理员应该给楼主颁个奖!
--------------------------------------------------------------------------------
-- 作者:唐朝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2:50
--
狭叶坡垒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料,拉丁学名Hopea chinensis。
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75厘米。树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呈块状剥落。叶近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0~20厘米,花瓣5枚,淡红色,长约2厘米,雄蕊15枚,排成2轮。坚果卵圆形,长约1.8厘米,基部具5枚宿存萼片,其中2枚增大成翅状。
生长于海拔470~700米的山谷、沟边和山坡下部的季节性雨林中,气候夏热冬暖,高温多雨。适于湿润肥沃的酸性土壤。为耐阴偏阳树种,幼苗、幼树期能耐蔽荫,随后逐渐喜光。
分布区极为狭窄,仅产广西十万大山,是中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特有珍贵树种。材质坚硬,耐腐力极强,有“万年木”之称,可作军工、车船、机械和高级家具等用材。
望天树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科,拉丁学名Parashorea chinensis。
常绿大乔木,树高40~50米,最高可达80米,胸径达1.5~3米。树干通直,枝下高多在30米以上。大树具板根。树皮褐色或深褐色,上部纵裂,下部呈块状或不规则剥落。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6~2厘米。花序腋生和顶生,穗状、总状或圆锥状,被柔毛,花瓣5枚,黄白色,上有10~14条细纵纹,雄蕊12~15,两轮排列。坚果卵状椭圆形,先端尖,长2.2~2.8厘米,直径1.1~1.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
生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海拔350~1100米,全年高温、高湿、静风、无霜,干湿季交替明显,土壤属于发育在紫色砂岩、砂页岩或石灰岩母质上的赤红壤、砂壤及石灰土。在湿润的沟谷、坡脚台地上,常组成单种的季节性雨林;在云南常见伴生林。5~6月开花,8~10月为果熟期。
分布于云南南部、东南部及广西西部。树干高大而通直,材质佳,加工性能良好,是热带地区优良的用材树种,同时对研究中国的热带植物区系有重要意义。
普陀鹅耳枥
<!--enpcontent-->
属于桦木科,拉丁学名Carpinus putoensis。
落叶乔木,高达13米,胸径70厘米。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长柔毛。叶厚纸质,卵形或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1年的枝上,长2.5~3.5厘米,下垂。果序长4~8厘米,直径4~5厘米。小坚果卵圆形,长5~6毫米。�
生长于海拔240的陵上坡林缘。由于受海洋气候影响,湿度较大,全年冬暖夏凉。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肥力较高。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
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岛佛顶山。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自然景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掌叶木
<!--enpcontent-->
属于无患子科,拉丁学名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落叶乔木,高达13~15米。树皮黄白色,呈薄片状脱落。小枝黄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4~11厘米,小叶通常5枚,纸质。花小,黄色至白色,两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黄白色棕点,蒴果梨形,红褐色,连柄长2.2~3.2厘米,直径5~12毫米。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有2重假种皮。种子含油脂。
生长于海拔500~900米的中亚热带林中或林缘。土壤主要为石灰岩上发育的薄层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于石灰岩石山的石沟、洞穴、学习漏斗及缝隙等处,根系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节理、石隙间延伸生长,以适应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发性强,通常在树干基部或树桩上萌发许多幼枝。喜光,在林内弱光下生长不如林缘或林内空旷处。3月底至5月初开花。10月果熟。
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种子可榨油,也可供食用等。
异形玉叶金花
<!--enpcontent-->
属于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拉丁Mussaenda anomala Li。
攀援灌木。小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叶对生,薄纸质,椭圆形,长13~17厘米。聚伞花序顶生,长约6厘米,萼片扩大成花瓣状,白色,花冠通常5裂,裂片长约3毫米。浆果长6~10毫米,直径4~8毫米.
主要生长在山谷土壤湿润、但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所在地年平均温17℃,年雨量度1800毫米左右。土壤为黄壤,pH值4.5~5.5。樊援在中下层乔木树干之上,密茂的森林或灌丛中都比较少见。
仅见于广西大瑶山。1936年在广西瑶山首次采得标本,但近几年多次去大瑶山调查采集都没再找到。本种是中国玉叶金花属中极少见的种类,形态特殊,有重要科研价值。
天目铁木
<!--enpcontent-->
属于桦木科,拉丁学名Ostrya rehderiana。
落叶乔木,高21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褐色,纵裂。一年生小枝灰褐色,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5~10厘米,宽2.4~4厘米,叶缘具不规则的锐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多为3个簇生,雌花序单生。果序长3.5~5厘米,总梗长1.5~2厘米。小坚果红褐色,有细纵肋。�
生长于海拔170米的山麓林缘或林旁,土壤为红壤,pH植4.7~5.3。伴生植物主要有马尾松、青冈、苦槠、黄檀等。雄花序7月显露,翌年4月开放;雌花序随当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叶全展,9月中旬果熟,11月中旬落叶。�
仅分布于浙渐西天目山,目前仅存5株。天目铁木不仅是中国特有种,而且是该属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唯一种,具重要研究价值。
坡 垒
<!--enpcontent-->
属于龙脑香料,拉丁学名Hopea hainanensis Merr。
常绿乔木,高25~30米,胸径60~85厘米。树皮黑褐色,有浅纵裂。小枝和花序上密生着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5~20.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偏生于花序分枝的一侧,花瓣5枚,雄蕊15枚,排成2轮,子房近圆柱形,花柱基部膨大。坚果卵圆形,为增大宿萼的基部所包围,其中2枚萼片扩大成翅状,倒披针形,长约7厘米,有纵脉7~9条。
生于海拔400~800米山区的沟岭、溪旁和东南坡上。要求炎热、静风、湿润的生长环境,土壤主要为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山地砖红壤和赤红壤。坡垒较耐荫,林冠下天然更新良好。成年林木8~9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
零星分布于海南局部山区。现存大树只有数百余株。是海南热带沟谷雨林的代表和特有种,有较高科研价值。木材坚韧耐久,特别耐水渍,不受虫蛀,为海南树种之冠,适作特种工业、工艺及硬木家具等用。目前已列为禁伐树种进行保护,并有小面积试种,生长良好。
合柱金莲木
<!--enpcontent-->
又名辛木,属于金莲木科,拉丁学名Sinia rhodoleuca。
落叶小灌木,直立,高0.8~1.5米。茎不分枝或近顶部分枝。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密而细的腺状锯齿,两面无毛。花序顶生,狭圆锥状,长6~10厘米,花萼边缘具腺毛,花瓣5枚,白色,椭圆形,退化雄蕊白色,排成3轮。蒴果卵球形,长约5毫米,熟时3片裂。种子小,椭圆形,长仅1.7毫米。
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亚热带低山和中山上,呈片状分布于密林或疏林下。土壤为山地红壤和谷底冲积土,腐殖质层厚。为林下阴生植物,叶片质薄,不耐强光和干旱,尤以山谷涧边水分经常充足的沙土最为适宜。植株虽然矮小,但根茎很发达,呈匍匐横走状,纵横交错,根茎能不断长出新的植株,所以通常呈小片分散状分布。4月底至6月上旬开花,9至10月果熟。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局部山区,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伯乐树
<!--enpcontent-->
又名种萼木,属于柏乐树科,拉丁学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约60厘米。小枝有心脏形叶痕。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80厘米,小叶长圆形、窄卵形或窄倒卵形,下面有锈色柔毛。花为两性,白色,直径约4厘米,雄蕊棒状,子房狭卵圆形,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时棕色,长2~4厘米,木质。种子近球形,橙红色。�
生长于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海拔500~2 000米湿润的沟谷、溪旁坡地。土壤属红壤类中的黄红壤,呈酸性pH值4.5~6.0,肥力较高。常散生于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为中性偏阳树种,幼树耐阴。深根性,抗风力较强,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温。分布区东部的伯乐树于3月中旬冬芽开始膨大,4月上旬展叶;花于4月下旬开放,5~6月为盛花期;果实于 10月成熟。�
星散分布于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湖北。为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有重要科研价值。木材硬度适中,不翘裂,色纹美观,是优良的家具及工艺用材。�
--------------------------------------------------------------------------------
-- 作者:唐朝
-- 发布时间:2005-2-19 14:16:37
--
裸子植物
长白松
<!--enpcontent-->
别名美人松,属于松科,拉丁学名Pinus sylvestris。
常绿乔木,高25~32米,胸径25~100厘米。下部树皮淡黄褐色至暗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片;中上部树皮淡褐黄色到金黄色,裂成薄鳞片状脱落。针叶2针一束,较粗硬,稍扭曲,微扁。雌球花暗紫红色,幼果淡褐色,有梗,下垂。 球果锥状卵圆形,长4~5厘米,直径3~4.5厘米,成熟时淡褐灰色。种子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微扁,灰褐色至灰黑色。�
适于生长在气候温凉,湿度大,积雪时间长的寒温带山地。土壤为发育在火山灰土上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腐殖质含量少,保水性能低而透水性能强,pH值4.7~6.2。为喜光的阳性树种,根系深长,可耐一定干旱,在海拔较低的地带常组成小块纯林,在海拔1300米以上常与红松等树种组成混交林。花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球果翌年8 月中旬成熟,结实间隔期3~5年。�
天然分布区很狭窄,只见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北坡。为较好的造林树种,树态美观,又适作城市绿化树。
银 杏
<!--enpcontent-->
别名白果,属于银杏科,拉丁学名Ginkgo biloba。
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枚成簇生状。叶形状似扇,两面均为淡绿色。雌雄异株,偶见同株,花球状,雌球花有长梗。种子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5~3.5厘米,直径1.5~2厘米。假种皮肉质,被白粉,成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
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交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5~6。一般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寿命长,中国有树龄3000年以上的古树,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 仍能正常结实。�
是银杏科唯一现存的种类,被称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活化石”。野生状态的银杏仅见于浙江天目山,零散分布于海拔300~1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又是珍贵的用材和观赏树种,叶、种子还可作药用。�
银 杉
<!--enpcontent-->
别名衫公子,属于松科,拉丁学名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常绿乔木,高达24米,胸径40~85米。树皮为暗灰色,并龟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叶螺旋状排列,辐射散生,在小枝上排列紧密呈簇生状,线形。雌雄同株。球果卵圆形,淡褐色或绿褐色。种子暗绿色。
生长于海拔940~1870米针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常萌发于陡坡山脊、孤立的石山顶部或悬崖绝壁缝隙中。其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
中国特有孑遗种。分布于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多见于海拔940~1870米地带。银杉的花粉曾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被发现,有重要研究价值。树形古雅美丽,可供观赏。
资源冷杉
<!--enpcontent-->
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ziyuanensis。
常绿乔木,高20~25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白色,片状开裂。叶在小枝上面向外向上伸展或不规则两列,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2~4.8厘米,宽3~3.5毫米,树脂道边生。球果椭圆状圆柱形,长10~11厘米 ,直径4.2~4.5厘米,成熟时暗绿褐色。种子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淡褐色,种翅倒三角形,淡紫黑灰色。�
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凉冬寒,雨量充沛, 雪期及冰冻期较长,终年多云雾,日照少。土壤为酸性黄棕壤,pH值4.5~5。散生于海拔1500~185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树冠高耸于阔叶林层之上,幼树耐阴,大树需要一定的光照,花期4~5月,球果10成熟。结实有间隔期。�
仅分布于广西东北部资源县和湖南西南部的两个县。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亟待采取保护措施。
苏铁属
<!--enpcontent-->
苏铁属植物均为常绿棕榈状木本植物。茎干圆柱形,由宿存的叶柄基部所包围。叶羽状,叶螺旋状排列,长达0.5~2.4米,厚革质而坚硬,羽片条形,长达18厘米,边缘显著反卷。花顶生,雌雄异株,雄球花长圆柱形,雌球花略呈扁球形,花期6~8月份。种子卵形微扁,多为红色,长2~4厘米。
苏铁属为喜光植物,好生于温暖、干燥及通风良好之处。不耐寒,生长缓慢。土壤以肥沃、微酸性的沙质土壤为宜。种子成熟期为10月份。
红豆杉属
<!--enpcontent-->
红豆杉属植物均为常绿乔木或灌木,雌雄异株、异花授粉。球花小,单生于叶腋内,早春开放。雄球花为具柄、基部有鳞片的头状花序,有雄蕊6~14,盾状,每一雄蕊有花药4~9个;雌球花有一顶生的胚珠,基部托以盘状珠托,下部有苞片数枚。种子坚果状,球形,着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当年成熟。
为典型的阴性树种。常处于林冠下乔木第二、三层,散生,基本无纯林存在,也极少团块分布。只在排水良好的酸性灰棕壤、黄壤、黄棕壤上良好生长,苗喜荫、忌晒。其种子种皮厚,处于深休眠状态,自然状态下经两冬一夏才能萌发,天然更新能力弱。从红豆杉植物体内提取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红豆杉属植物全世界有11 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热带地区。中国有4种1变种:东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 、中国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中国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又称观音杉。高达30米,干径达1米。树皮红褐色,长条裂。种子扁卵圆形或倒卵圆形,杯状假种皮红色。性喜生长于气候较温暖多雨地方。
中国特有种。分布较广,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等地。华中区多见于1000米以上的山地上部未干扰环境中。华南、西南区多见于1500~3000米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中。相对集中分布于横断山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地。木材耐腐,可供土木工程用材;还可供园林绿化用;种子含油率达60%。。
南方红豆杉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又称美丽红豆杉,为红豆杉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枝垂软、皮红褐、叶子狭长。树姿古朴端庄,因而又被称为“美丽红豆杉”,是一种优美的常绿观果树种。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岭山脉山区及河南、陕西(秦岭)、甘肃、台湾等省的山地或溪谷。资源储量相对较其它各种红豆杉大。由于其材质坚硬,水湿不腐,是工程优良用材。木质细腻,心材紫红色,也是高级家具和工艺品的特种用材。武夷山区一些树庄中,常有树龄较长的南方红豆杉树,树高十数米、树干要数人才能合抱
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e)别名紫杉。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1米,树冠阔卵形或倒卵形,雄株树冠较狭而雌株则较开展。产于吉林辽宁东部长白山区林中。阴性树,生长迟缓。浅根性,侧根发达,喜生于富含有机质之潮润土壤中,性耐寒冷,在空气湿度较高处生长良好。木材致密坚硬,材质耐朽,美丽芳香,不易翘裂,是优良建筑用材。
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雌雄异株。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南部,多见于海拔2000米~3500米的杂木林中。其材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家具、器具等,其提取物紫杉醇有抗癌作用。
西藏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nZuc )又称喜马拉雅红豆杉,是西藏特有树种。常绿小乔木和灌木,具开展或向上伸展的枝条。 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吉隆等地和邻近的云南部分地区。生于海拔 2500~3400米的云南铁杉、乔松、高山栎类林中。西藏红豆杉是中国分布区最小,也是资源蕴藏量最小的种类,但资源基本未遭破坏。
百山祖冷杉
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Beshanzuensis。
常绿乔木,高可达17米,胸径80厘米。枝轮生。叶螺旋状排列,线形,先端有凹缺,上面亮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幼树极耐荫。结实周期2至5年,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为近年来在中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中国特有古老残遗植物,仅分布于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的林中。对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
水 松
属于杉科,拉丁学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
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60~120厘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裂成不规则条片,内皮淡红褐色。枝稀疏平展,上部枝斜伸。叶为鳞形、线状钻形或线形,在宿枝上的叶十分小,为鳞形。种鳞木质,扁平,倒卵形,背面接近上部边缘有6~9个微反曲的三角状尖齿,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头。种子下部有膜质长翅。
适于生长在?
1、银杏(1级)
落叶乔木,枝有长枝与短枝。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状,叶片扇形。雌雄异株。种子核果状,椭圆形至近球形,长2—3厘米。中国特产,现普遍栽培。木材优良,供雕刻、图版、建筑等用;种仁可食,入药有润肺止咳、强壮等效,叶供药用。
2、南方红豆杉(1级)
常绿乔木,小枝互生。生于海拔1000米或1500米以下的山地。种子可榨油;树皮含单宁;木材可作农具等用。
3、水松(1级)
落叶乔木。球果倒卵圆形,长约2厘米,直立;种子基部有向下的长翅。中国特有,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树根材质松软,浮力大,可做救生圈、瓶塞材料。球果、树皮可提栲胶;枝叶及果入药,有祛风除湿、收敛止痛之效。
4、伯乐树(钟萼木)(1级)
乔木高达20米。单数羽状复叶长达80厘米。蒴果椭圆球形近球形,长2—4厘米,木质,厚约2.5毫米;种子近球形。生于海拔500—1500米山地林中。
5、珊瑚菜
珊瑚菜,渐危种,又名北沙参,其根入药。多年生草本,高5-25厘米。主根细长,圆柱形,分枝,叶基生,白色花瓣,果实呈圆形或卵形。
生于中国沿海地区,尤以海滨沙滩上分布甚广。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珊瑚菜广泛用作镇咳祛痰药,并可食用,经济价值较大;对对研究伞形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种群起源,以及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均有一定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珊瑚菜
一、植物
1、桫椤:桫椤(学名:Cyathea spinulosa),又名台湾桫椤、桫椤树、树蕨、蕨树、水桫椤、刺桫椤、大贯众、龙骨风、七叶树、蛇木,是一种桫椤科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是古老蕨类植物,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
(桫椤不知道是不是海南特有的)
2、海南黄花梨: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是海南省特有的珍稀树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需要百年才能成材,是中国明代和清初宫廷御用家具首选木材,素有“国宝”之美称。其色泽有浅黄褐色和红褐色、紫褐色、紫红褐色等,纹理清晰,有若鬼脸类狸斑,清香四溢,材质硬度适中,手感温润,制作家具和雕刻摆件,华丽高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海南特有的)
3、海南坡垒:坡垒属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坡垒属常绿乔木。又名海南柯比木。坡垒属约90余种,分布在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等地。中国有6种,本种是海南岛特有珍贵用材树种。木材结构致密,纹理交错,质坚重,干后少开裂,不变形,材色棕褐,油润美观,特别耐浸渍,耐日晒,不虫蛀,埋于地下可达40年而不朽。为极其珍贵的工业用材,可供造船、水工、码头、桥梁、家具、建筑等用。淡黄色树脂可供药用和作油漆原料。
(海南特有的)
4、海南苏铁: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是苏铁属濒危植物,又称刺柄苏铁(因其两侧密生刺而得名),俗称龙尾草。现时仅发现于海南岛东南部的万宁及东北部的海口。本种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特有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0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在香港元朗的一个猪场的主人研究出:把俗称龙尾草的海南苏铁的叶片切碎后加入猪只的谷物饲料中,可提高猪肉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
(海南特有的)
5、台湾苏铁:台湾苏铁是古老的残遗植物,目前仅残存于我国台湾和海南的个别地区,数量极少,生长缓慢,繁殖力又弱。加之森林的破坏,生境的改变和过量的挖掘,已处于濒监灭绝的境地。
(台湾、海南特有的)
6、伯乐树: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 HemsL)为伯乐树科伯乐树属的落叶乔木,又名钟萼木或山桃花,是从Bretschneidera音译而来。株高达20m,小枝粗壮,暗红褐色,有皮孔,有心形叶痕。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长25~45cm,叶柄长10一18cm;小叶7—13片,纸质或革质,狭椭圆形、菱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侧脉8一15对。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学价值,并被国家列为—级保护植物。
(分布云南东部、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
二、动物
1、海南坡鹿:坡鹿是印度泽鹿的同属,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由于它分布在海南西部的丘陵草坡地带,故称海南坡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坡鹿的营养价值极高,鹿茸,鹿筋,鹿胎都是较一般鹿种高得多的营养滋养品,能使人强身健骨,延年益寿,防寒保暖,被人们称为稀世之宝。历史上,坡鹿曾广泛地分布于海南各地。据历史文献记载,乐会、定安、崖州、陵水、万州、临高、澄迈、感恩、儋州、琼中等地,都曾有坡鹿分布。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有些地区,人们往往发现傍晚牛群归村时,野生坡鹿会随着黄牛一起归宿于牛栏。
(海南特有的)
2、海南黑长臂猿:海南黑冠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两性之间的大小没有区别,体重可以达到八千克。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
(海南特有的)
3、云豹:云豹,属于哺乳类的猫科动物,只分布于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西亚、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为止。云豹名字由来是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
(不是海南特有的)
4、海南灰孔雀雉:拉丁文名: Polyplectron katsumatae,物种特征:描述:非常类似灰孔雀雉但体型略小(70厘米),色深而褐色浓,眼状斑仅有紫色而无绿色光泽。 虹膜-灰色;嘴-蓝灰;脚-蓝灰,叫声:雄鸟发出辽亮悦耳的guang-gui, guang-gui两声一度的鸣叫,第一声较长。雌鸟发出ga,ga的速叫声。分布状况: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应将其补入全球受威胁物种名单。海南岛的特有种。
(海南特有的)
5、巨蜥:巨蜥是巨蜥属的蜥蜴,包括了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龙及最长的萨氏巨蜥。它们的最近亲是蛇蜥科及毒蜥属。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它是是我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同时黑色环纹上常有小黄斑;四肢强壮,趾上有锐爪;其背面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
(不是海南特有的)
6、海南山鹧鸪:海南山鹧鸪属鸡形目、雉科、 山鹧鸪属是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1994)。罕见。见于海拔900-1200米仅存的几片山地常绿林中。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
(海南特有的)
7、蟒蛇: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11米,最大体重在50~160千克。 属无毒蛇类。
(不是海南特有的)
海南共有一级保护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长臂猿、云豹、巨蜥、海南山鹧鸪等15种。
(2)水杉:落叶大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2.5米。侧生小枝对生,羽状。叶条形,扁平,长13毫米~20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羽状。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圆筒形,长约18毫米~25毫米。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发现,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3)珙桐:又称水梨子。落叶乔木,高15米~20米。叶阔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球形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两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圆形或卵形,长约7厘米,宽约3厘米~5厘米。我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开花时,白色苞片布满树梢,有如群鸽栖息,所以又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4)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茎很短,掌状复叶,三至六枚轮生。花小,淡黄绿色,伞状花序。果扁球形,红色。产于我国东北、朝鲜等地,有极好的药用价值,为“关东三宝”之一。
(5)秃杉:是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只生长在缅甸以及我国台湾、湖北、贵州和云南。为我国的一类保护植物。最早是1904年在台湾中部中央山脉乌松坑海拔2000米处被发现的。
秃杉为常绿大乔木,大枝平展,小枝细长而下垂。高可达60米,直径2-3米,它生长缓慢,直至40米高时才生枝。枝密生,树冠小,树皮呈纤维质。叶在枝上的排列呈螺旋状。奇怪的是,其幼树和老树上的叶形有所不同。幼树上的叶尖锐,为铲状钻形,大而扁平,老树上的叶呈鳞状钻形,从横切面上来看,则呈三角形或四棱形,上面有气孔线。秃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呈球形。其雄球花5-7个着生在枝的顶端。雌球花比雄球花小,也着生在枝的顶端。长成的球果是椭圆形的没有鳞片,苞片倒圆锥形至菱形。其种子只有5毫米左右长,带有狭窄的翅。
秃杉生长在台湾中央山脉海拔1800-2600米的地方,散生于台湾扁柏及红桧林中,在云南西北部和湖北利川、恩施两县交界处也有发现。其树的顶端稍弯,小花蕊多至30个以上,种鳞多达36个。贵州省也发现了不少秃杉。它们多集中分布在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一带的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在成片的秃杉林中,有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参天古树,高达三、四十米。
秃杉在台湾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它的树干挺直,木质软硬适度、纹理细致,心材紫红褐色,边材深黄褐色带红,且易于加工,是建筑、桥梁和制造家具的好材料。此外,它还是营造用材林、风景林、水源林、行道树的良好树种。
秃杉属于杉科台湾杉属。它只有一个“孪生兄弟”——台湾杉,由于它们长像相似,又分布在同一地区,因此,一般通称它们为台湾杉。但它们也还是有区别的,秃杉的叶较台湾杉的叶窄,球果的种鳞比台湾杉多一些。它们虽说都是珍稀树种,但比较起来,秃杉的数量更少,因此,秃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台湾杉屈居于第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