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奥运会火炬“祥云”设计者是谁啊?
今年只有29岁的章骏是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的设计师,他是绍兴新昌人,又毕业于浙江大学。“听说要来参加浙江站的活动,我当然是特别激动。因为我回家乡看乡景听乡音,感觉亲切极了。”章骏穿着浅色休闲裤、做工考究的皮鞋,穿衣的细节,透露出他的细心和品位,虽然他因为主创“祥云”而一夜成名,不过他仍然显得十分平和。
章骏是学工科并不是学美术的,但却最终成功设计出“祥云”并被北京奥组委采纳,可谓大爆冷门。章骏介绍:联想成为中国首个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后,就下定决心要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火炬,因为我们坚信自己具备这个实力。设计初期,我们采取的是“放羊”,让每个人放开了去想。我们的团队里也有几名来自德国、新西兰等国的设计师,在多专业、多文化背景的碰撞中,长城、如意、灯笼、糖葫芦、风筝、竹子、龙……这些带有华夏文明特征的符号,都成了设计团队创意元素的重要源泉。在一次讨论过程中,一个同事在平面图上讲述自己的创意元素激发了大家的灵感,我们最终将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更是传递人类文明使者的“纸卷造型”和“云”融合起来,这就是“祥云”。
“祥云”诞生后广受好评,昨天活动现场许多市民都询问能不能拥有它留作永久纪念,不过章骏说,虽然“祥云”价值1500多块钱,可北京奥组委只考虑将它赠与或出售给火炬手。“我想,咱们普通老百姓想要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祥云",就都来报名参加奥运火炬手选拔吧。当上火炬手,自然就可以拥有"祥云"”。
联想集团副总裁魏江雷介绍,“一起奥运,一起联想”活动不仅包括奥运火炬和文化展示、还有联想奥运火炬手现场招募、奥运互动体验和奥运科技产品体验等丰富内容。凡是“具有探索超越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创建和谐家园做出贡献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奥运火炬手。
【艺术特色】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
祥云图案
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技术特色】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北京奥运会火炬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产物,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工艺上,为了适合各种体型和年龄的传递者,火炬要求尽可能轻巧,因此外壳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火炬是我国
祥云图案
自主设计研发的产物,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奥运会火炬可以在恶劣天气如阵风、大风、强风(每小时≥65公里)、雨(最大雨量为每小时50毫米)、雪和冰雹等保持燃烧,并且在各种光照条件下都可以被清晰识别,完全满足各种拍摄和电视摄像的要求。
外观轻盈的奥运火炬,拥有一颗奔腾的芯,火炬燃烧技术也是火炬上天入地的保证,尼奥运会进行了史上首次水下火炬传递—圣火由潜水运动员带到了水下,设计师解释说,火炬上装有特别设计的火焰舱,采取化学方法使火炬不论在空气中还是水下都能产生火焰。
圣火登顶珠峰,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熄灭,作为奥运精神象征的圣火,永不熄灭自然成为最关键的要求,不论强风、暴雨又或大雪、冰雹,火炬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燃烧。依据国际奥委会要求,一旦火炬中途熄灭,就要用安全灯点燃,安全灯中保存着从希腊采集的火种,但如果安全灯熄灭了,就得到希腊重新采集。
已经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的中国,将圣火珠峰从技术角度分析并非难事,,北京奥运火炬在设计之初,就对火炬提出了苛刻的技术指标,不论是阵风、大风、甚至达到每小时85公里到100公里的强风,以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又或最低零下6度到最高45度的温度条件,都要保证火炬正常燃烧,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将保证奥运火炬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高度,而此项技术则被视为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的核心机密,不曾外泄,并由航天科工集团负责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
祥云图案 - 祥云设计研发过程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研究规划工作从2005年8月开始。结合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通过对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经验
祥云图案的分析
经过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征集活动初评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初评和复评,按照评审程序的规定,选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
为了让跨越五洲传递的奥运火炬能向世界传递千年华夏文明,设计团队选用带有中鲜明国文化符号特征的漆红色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主题色。
因为中国盛产漆树,大漆的应用和漆器文化在中国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设计团队希望通过巧妙地将漆红色应
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
用在“祥云”铭文、火炬把手和其它一些细节中,来传达热情喜庆、祥和内在的文化内涵。因此,怎样调出地道的中国漆红色,就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设计中反复斟酌的关键环节。
初选告捷后,联想设计师周兰和章骏、史晓岩几个人组成设计调整子团队,根据北京奥组委的反馈,做“祥云”奥运火炬的整体比例分析、整体造型调整和建模、红颜色的优化以及使用性的改进。
为了让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上半部云纹图样的漆红色能最完美地表现出华夏文明特色,周兰煞费苦心。那段时间,她不仅仔细研究了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收藏的各种不同时期的漆器的颜色效果,还频频奔波于北京各处的漆器古玩市场,去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古代漆器的图片资料,从中寻找对中国传统的漆红色的最好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周兰开始调制色板。每块色板调出来以后,她都要在不同的灯光下比较色板在不同场景下的视觉效果。为了弄清不同色板呈现效果的细微差别,周兰就拿着色板两两比较,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调制了三轮共计十八块色板,周兰终于调出了十足中国味的漆红效果。周兰还建议把火炬手握部分喷上漆红色的橡胶漆,这样不仅增加了火炬手使用时的触感,还使最终的祥云火炬上下都洋溢着东方文化细腻宜人的感受。
设计调整子团队在火炬上下两部分的比例是1:1还是黄金分割更好的问题上也煞费了一番心机。联想创新设计中心
第29届奥运会火炬
设计战略总监仇佳钰多次参加设计调整子团队的讨论,用纸卷来模拟不同比例的呈现效果,反复征求大家意见。调整到黄金分割比,火炬看起来似乎是更优雅了一些;但是上下平分的比例更符合强调阴阳平衡、中正大气的中国式审美。团队最后还用铝材分别做成黄金分割比和上下比例是1:1的手板反复推敲,大家觉得还是上下平分的比例更符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整体所体现的鲜明华夏文化特征。08奥运火炬创意来自祥云图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图)奥林匹克火炬是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燃烧的、可手持的火炬。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红色的火炬能反射白光中的红光,所以看到的奥运会火炬“祥云”是以红色为主. 故答:红色的火炬能反射白光中的红光. |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与现代装修的结合,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延伸与深化,能够使设计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国际性的关键。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云纹”源流颇深。“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是祥云寓意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吉祥图案图形源于生活,源于传统,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祥云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流传至今,成为现代设计灵感的宝贵源泉,显示的是一种祥和、祥瑞、吉祥的主观意愿,其寓意不仅是装饰性的,更是象征性的,包含着人们对吉祥与幸福的气球以及对超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国气论思想的延伸,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观念的认识。
俗话说,昨日的创新是今日的传统,今日的设计师明日的文化。经过各个历史时期传承的流变,祥云以其独特的线条与象征意义,逐渐沉淀成一种代表中国传统视觉记忆与审美尺度的视觉符号。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值得一提的是,象征融汇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祥云”火炬,由生产电脑的高科技本土企业联想公司设计。同时,联想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第一家源自中国的奥运会火炬接力合作伙伴。奥组委历经三轮遴选,最终从全球388个设计公司和机构中选择了联想作为设计单位。
据联想相关人士透露,“祥云”火炬设计由来自联想创新设计中心的34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团队历时1年多合作完成,共有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设计师参与创作,跨越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十大学科专业。最终,换来“祥云”火炬的诞生。
记者吕莉北京报道
二,火炬是怎样炼成的(组图)
引 子
2006年6月30日,当联想设计团队一行四人一身黑色正装出现在北京奥组委火炬终选现场的时候,这个日子注定要被许多人铭记。奥运火炬的“展示录”中终于有了“中国设计”。设计者给它取名为“祥云”。
2007年4月26日,“祥云”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从纸卷造型到云纹雕饰、漆红设计,它向世界传递着祥和文化、传递着东方文明,传递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缘起
自从普罗米修斯从天界取来火种,火成了人类文明和希望的象征。
聪明的古希腊人,又将奥运圣火点燃,让这象征着和平、荣耀、勇敢的圣火在奥运会期间昼夜不息地照耀在运动场的上空。一直到1936年,德国人懂得了用火炬来承载奥运圣火,从此,奥运火炬在奥运的历史中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也传递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历届奥运会,举办国都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火炬。1996年的百年奥运上,火炬由22根铝管组成,代表着历史上曾举办过的22届夏奥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典之作的灵感来自悉尼歌剧院的轮廓和太平洋的蔚蓝海水;2004年,奥运重回故乡,橄榄枝的造型完美诠释了奥运最初所要宣扬的和平理念…如今,千年古国,中国,又要向世界展现怎样一种风貌?也许,从设计团队300多个日夜奋战的日子中,你能读懂其中的一些含义。
当我们已经见惯了中国味十足的吉祥物、会徽、奖牌都出自专业的艺术学府或机构时,一定会对联想这样一个IT起家的企业参与火炬设计产生很多疑惑。既然100多年前,中国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实业救国”来振兴中华,既然七旬的老人可以远从新疆来京交付应征作品,那么作为从北京起步、走向世界的企业——联想,自然也可以通过自我潜力的挖掘,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民族之魂。何况,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联想20多年的产品创新经验和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是火炬设计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组队
这是个年轻的团队,他们给自己取名为“fire”,与火炬息息相关。这个团队,经历过和奥运会会徽最终方案擦肩而过的过程,当时他们设计了一个“北”字的中国印,但他们只是会心一笑:“参与就是最好的体验。”这个团队,有来自中国、德国、新西兰等不同文化背景,横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人类学等十多个专业的87位设计精英,所以他们自信地说:“我们的设计并不是虚有其表。”因为本次火炬的外观设计和内部燃料系统是分开处理的,两个部分的设计必须完美结合。
“fire”关于“祥云”痛并快乐着的经历要追溯到2005年底例行的“头脑风暴”会议上。刚开始,大家只是本着参与的态度,将火炬设计当作一个纯粹的创意讨论,糖葫芦、茶壶、风火轮…甚至有人提出,要设计一个龙吐火球的造型,创造奥运史上第一个圣火悬浮的火炬。有趣的是,在这些奇思妙想的图纸之上有时还能看见联想电脑产品的设计图,因为联想的设计团队并非专攻火炬设计。直到有一天,创作指导仇佳钰随手拿起了一张纸,卷出了纸卷的造型。用设计总监姚映佳的话形容就是:“感觉心里被撞了一下,觉得就是它了!”纸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纸卷造型的奥运火炬,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然后,来自绍兴的小伙子、主创设计师章骏又提出了“云纹”的概念。云纹图样不仅在华夏文明中有着千年的跨度,并且在建筑、雕塑、器皿和家具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云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和喜庆祥和的美好祝愿。“云纹传递的是东方文化所独有的‘面’和‘线’的飘逸洒脱和内在的人文精神!对,就是这种感觉!找到了!终于找到了!”章骏兴奋地失声叫了出来。
三、云纹
图案“云纹”设计一度成为设计师们难以攻克的难关。为此,章骏经常拿着数码相机徜徉在北京的老胡同,游荡在潘家园的古玩市场,穿梭在故宫等中国古建筑群…书卷、窗棂、剪纸、墨竹…许许多多的概念在不断丰富“祥云”的理念,但也因过于芜杂而让章骏陷入迷茫和苦恼——原本清晰的“祥云”,似乎又逐渐变得模糊。姚映佳及时地建议章骏,将窗棂纹样统一成“祥云”理念中的云纹。关键时刻的点拨,让迷茫中的章骏一下子又豁然开朗。
从设计火炬开始,章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祥云”图样,于是,大家调侃他:“以后你的儿子可以叫‘章云’。”
2006年6月28日,“fire”终于提交了首个方案。章骏走近北京奥组委会议室时,习惯地看地毯上的花纹。居然是云纹!他心里一动,差点儿失声叫出来。3月16日,“祥云”从388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对传统纹样有较深研究的张建华和常成、章骏一起组成云纹设计子团队,负责推敲完善云纹设计图样。是采用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呢?云朵应该是怎样的大小?云纹之间应该怎样呼应?…从云头纹、螺旋纹到蝌蚪纹,他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云纹设计图案。有时,子团队内部无法对云纹设计图样达成共识,他们就抓住“fire”的其他成员,征求对不同云纹图样的意见和建议。进入“四强”以后,“fire”还专程去中央工艺美院前院长常沙娜老师家,请常老师就云纹设计给予指导。常老师毫无保留地给几个年轻人讲述她对体现中国文化的云纹设计的理解和洞察。讲到精彩之处,常老师还亲自用笔在纸上勾勒出纹样,给他们讲述云纹图样应该怎样收尾,应该怎样进行多方连续的优化。在常老师的指导下,云纹设计子团队又进行了反复推敲,最终拿出了满意的云纹设计图样。
四、成型
年轻的设计师们为“祥云”描摹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要实践这个方案却让工艺设计师韩小勤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拆分开来,运用的工艺都是很常见的。但是,要将高精细外表面处理、符合人体学的弯面、薄壁的封闭筒、双着色的立体图纹…结合起来,我们面对的是从未经历过的复杂工艺组合和苛刻要求。”
3月16日,“fire”被告知进入“四强”的好消息,但很快地,5月13日就要呈现实物样品。靠专业的模具已经来不及了,韩小勤只能将做出的实物掏空,但这样就带来了曲面不均匀的问题,最薄之处甚至只有两张纸的厚度,这给后期的腐蚀又造成了麻烦。4月3日开始正式工艺制作。“其实用线切割进行火炬内外表面成型的时候,加工速度并不快,因此并不是没有时间睡觉,只是我一闭上眼,脑海里就都是奥运火炬‘祥云’的影子!如果是用橡皮泥做立体模型,哪里弄掉了一块儿,还可以再找一块儿橡皮泥补上去,但是铝合金切削加工,一旦哪个环节出了点儿闪失,切下来的部分就没法子补上去,就会功亏一篑!”韩小勤放心不下火炬,就索性到车间里面守着线切割机加工。收尾阶段,他凭着自己30年工作经验形成的职业感觉,隐隐感觉到切割程序好像有问题,立刻叫停,这才避免了损失。然而,因为腐蚀前的遮蔽出现了问题,火炬上出现了颜色的交叉,于是大家连夜进行瑕疵的修复,但效果却不好。于是,“fire”决定将纹图全部抛光,重新加工,这要冒着将薄壁磨穿的风险。时间紧迫,容不得大家多考虑,在请示上级后,经过了5个小时纯手工的奋战,终于在4月8日23时58分成功地完成了模型的制作。
五、漆红
在颜色的选择上,“fire”也煞费苦心。因为中国盛产漆树,大漆的应用和漆器文化在中国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于是“fire”巧妙地将漆红色应用在“祥云”铭文、火炬把手和其它一些细节中,来传达热情喜庆、祥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上半部云纹图样的漆红能最完美地表现出华夏文明的特色,色彩材料效果设计师周兰不仅仔细研究了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收藏的各种不同时期的漆器的颜色效果,还频频奔波于北京各处的漆器古玩市场,去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古代漆器的图片资料,寻找对中国漆红的最好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周兰开始调制色板。每块色板调出来以后,她都要在不同的灯光下比较色板在不同场景下的视觉效果。为了弄清不同色板呈现效果的细微差别,周兰拿着色板两两比较,反复琢磨。看着周兰那份执著的认真劲儿,“fire”的同事便忙里偷闲,开起了她的玩笑:“周兰,是不是你买钻戒的时候也没这么认真地比较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调制了3轮共计18块色板,周兰终于调出了十足中国味的漆红效果。周兰还提出用橡胶漆喷涂包裹整个“祥云”,从而赋予“祥云”更好的柔软度和温和感。当火炬手手持火炬的时候,那感觉宛如在与同伴握手。橡胶漆曾用于艺术品和手工业制造,用于奥林匹克火炬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六、尾声
关于“fire”和“祥云”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了解得越多也许你对这支中国制造的火炬理解得将越深刻。2007年4月26日,“祥云”亮相北京世纪坛,今后它还要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祝福,在世界各地,在奥运的历史中绵延。
基本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工作时,利用开关工具顺时针打开燃料瓶上的常闭开关阀,瓶内的高压丙烷蒸汽经过稳压装置进行减压,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某一压力值附近,然后经过有五个通气孔的燃料分配器的侧孔进入回热铜管,在流经燃烧室和燃料瓶后重新进入燃料分配器,并从两路分别进入预燃室和主燃室进行燃烧。
燃料瓶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稳压装置和燃料瓶,都是采用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的。燃料瓶采用无缝冷拉工艺,直径为32毫米,即用一整块板拉成现在的形状,因此非常耐压(达14兆帕),相当于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压力。由于火炬燃烧有时间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而燃烧器除要保证火炬形态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这从工艺上讲,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是整体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长细比达到7.5倍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选择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历史上的奥运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较多。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其次颜色也是一个考虑,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稳压装置
稳压装置也是特别研制的。从燃料瓶里出来的气体压力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而火炬的燃烧需要一个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压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应,这和一般稳压装置的原理是一样的。气态的燃料以相对较高的压力进入稳压装置的进口,以高出环境压力一定范围的压力流出,保证燃烧所需的燃料压力和流量。稳压器的设计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轻便和多功能。现在的稳压装置共有四个功能:第一是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这就少了一个零件;第二是减压;第三是稳压;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的连接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采用螺纹连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纹,稳压装置用内螺纹。这个虽不是独创,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现成的燃料瓶,多数是采用直接的顶压方式。这种没有螺纹的连接方式,如果气体压力过大,顶针会顶得很紧,用起来费劲;如果压力过小,由于使用时的振动,容易松脱,造成漏气;同时由于是非精确定位密封,在压紧的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密封不严而漏气,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们吸取了国外火炬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了螺纹接口。
回热管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火炬都采用了保温装置。因为对于气相燃烧而言,若没有有效的热量补充,燃料瓶的温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温状态下,蒸汽压会降低,有可能会影响火炬燃烧性能。最初的设计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刚研制时燃料瓶容积较大,因此它降温慢。现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烧时间要求提高,所以必须要加回热装置。要给它加热,就要有热源,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热量——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还有个好处,就是热交换不可能把所有热量都交换掉,所以管内的气体温度也是升高的,有利于燃烧,这是个额外的好处。
燃烧器
双火焰是一个核心设计,并在国内第一次运用。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预燃室底部中心是喷嘴,其周围是进空气的孔。火炬外壳底部也有一定面积的进气通道。预燃室燃料往上喷时,会带动周围空气上升进入预燃室,这就是引射作用。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火焰像我们家里的煤气灶一样,掺混得比较好,燃烧充分,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在强光下不易看见。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国外也有类似双火焰的设计,但不太一样,不是预混气的。像2006年都灵冬奥会,也是前后两个燃烧室,但两个都是扩散火焰。我们考虑用预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温度比较高,复燃主火焰比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预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响相对就小,保护火焰就容易些。
我们这个设计实际上是受了吸气式发动机的启发。因为有的发动机也有一个小的预燃室。应该说这种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从圆形管道上均匀的小孔中喷出,这也是特别之处。国外有很多是从一个小口喷出,或者虽是多个喷口,但尺寸较大。我们也做过这样方案的试验,一方面不太利于火焰的稳定,另一方面燃烧时烟较大。我们现在这个设计,火焰能从一个环的小孔中喷出,好处之一是喷出的燃料比较均匀,是圆形的火焰;另一个就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在火炬研制中我们发现,风速对火炬工作的影响最大,在专用设备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做到大风小风条件下,都不熄火。我们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稳定的火炬。我们认为今后应在实际环境中,继续对火炬进行各项参数考核,并经严格的生产过程,保证研制质量。我们期待着北京奥运火炬将在同一个世界,传播同一个梦想。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研发过程】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研究规划工作从2005年8月开始。结合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通过对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经验的分析,确定了火炬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根据火炬工业设计的特点,为使设计方案达到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经北京奥组委办公会批准,确定了火炬设计方案以艺术造型为主导,燃烧技术与工业设计同时征集、公开征集和定向委托创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出公开征集火炬设计的邀请。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海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提交的应征参赛作品847件,其中有效应征作品388件。
经过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征集活动初评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初评和复评,按照评审程序的规定,选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技术方案,并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协助下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完整设计,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
奥林匹克火炬是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燃烧的、可手持的火炬。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