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真实历史是什么,锅包肉到底是怎么来的?
锅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锅爆肉,是一道东北菜,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成菜后,色泽金黄,口味酸甜。
锅包肉是为适应外宾口味,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肴。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
哈尔滨道台府菜创始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为锅包肉的首创鼻祖!
据道台菜的第四代名厨郑树国介绍,郑家是旗人,郑兴文的父亲郑明泉家住辽宁,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由于应酬和交际,经常品尝到各种美食,口味很刁,被朋友戏称为“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门下。
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郑明泉认为“君子远庖厨”,担心儿子下厨给旗人丢脸。然而郑兴文立志坚定,郑明泉只好满足他的想法,托人把郑兴文送到恭亲王府,学习厨艺。这让郑兴文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24岁的时候,郑兴文满艺出师,家人不让他出去上灶,他就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开了个“真味居”饭馆,给自己当老板。“真味居”客源不错,郑兴文身上的“八旗作风”显现出来,只顾菜品的优劣,却不顾及成本开销,结果生意越红火越亏本,干了3年多,只好关门。
1907年,郑兴文经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的举荐,带着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郑兴文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时间一长,衍化成今天的“锅包肉”了。
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历史起源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不仅如此,郑兴文在道台府事厨独创出许佳肴美味,如“猪头焖子”(后改为“猪头糕”,民间依旧称“猪头焖子”)、“熏卤鸭”及汤鲜肉嫩的“清炖狮子头”等。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
餐饮品牌有:麦当劳、海底捞、真功夫。
1、麦当劳
麦当劳是个大型的西式快餐品牌,品牌创立的时间比较长,在餐饮行业中的地位很高,先后荣获很多著名的奖项,是全球性的品牌。麦当劳给顾客带来的是各种西式套餐,有美味的汉堡、薯条、各种炸鸡、饮品、还有各种冰淇淋,水果沙拉等食品。麦当劳的连锁店发展的很大,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招商加盟,店面开在了很多城市,成为消费者都比较认可的品牌。
2、海底捞
海底捞以川味火锅为自己的经营特色,是个老字号的品牌,存在市场很多年,也是经营丰富的品牌公司。海底捞以自己的火锅美食和亲切的服务而著称,使得自己的品牌成为了行业内很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海底捞采用的配方都是公司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口味仅此一家,是很多火锅店都不能模仿的,拥有自己的特色。海底捞火锅拥有多种特色锅底,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海底捞给顾客带来的火锅涮菜也是多样化,不重样的,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主食,尽更大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3、真功夫
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快餐行业前五强中唯一的本土品牌,坚持“营养还是蒸的好”的品牌定位,主营以蒸品为特色的中式快餐。1990年由公司创始人潘宇海先生在东莞长安创办,历经初创期、标准化运作期、品牌运作期、资本运作期,实现了由个体企业向现代化企业集团的飞跃。截止2014年3月,真功夫门店数量达570家,遍布全国40个城市。
帅府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座张学良将军的塑像,高约七米,皮靴、马裤、军装,一袭戎装的他很是英武帅气,意气风发。
张氏帅府始建于1912年,是 奉系军阀张作霖及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由东院(三层罗马式的大青楼和中西合并的二层小青楼)、中院(中国传统的三进四合院)、西院(红楼群)和院外(赵四小姐楼和边业银行)四个建筑群组成,其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院
由塑像右后方的铁门进入,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左走十几步就是帅府中院正门的入口。中院是仿王府式建筑,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呈“目”字形,属中国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全院占地390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
正门迎门处,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由45度角斜放的青方砖贴砌而成,磨砖对缝非常整齐,影壁正中镶嵌着一块雕有‘鸿禧”二字的汉白玉,有大展宏图,洪福齐天的美好寓意。
正门处的空地上,展出了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是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由辽宁迫击炮民生工厂在1931年制造。
正门的门阶两旁立有上下马石。正门两侧有抱鼓石狮,镇宅辟邪,还有打仗得胜凯旋的之意。
正门房的廊柱上部是木雕彩绘和缕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着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洞内例上方悬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
门洞两侧各三间屋,东三间为警卫室(2间)、传达室(1间);西三间为电工室(1间)、电话室(2间)。
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屋内的布置和蜡像均是还原当初的场景。
东厢房是帅府的内帐房,掌管帅府内的财务开支,每张桌子上都有或大或小的算盘、帐本、笔架……现代的财务工作者参观后,有没有感觉自己好幸福呢?
西厢房是帅府承启处,设文武承启处,文承启处接待、禀报、引进前来帅府公干或拜访的文武官员。
在两侧厢房的南端,都各有一个六角月亮门,门内各有三间耳房。东耳房为帅府的厨房,门前有一个水井,供厨房用水和帅府院内用水。以后因帅府人员增加,又在东花园后边加盖五间瓦房与厨房连接。西耳房为厨房仓库和厨师休息室。
月亮门上、山墙的础石、窗口础墙这些小角落也都镶有寓意深刻的石雕.题意多为富贵吉祥.功名利禄等内容,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在东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在全国也不多见。
一进院内的空地内还展出张作霖子女上下学乘坐的车,典型的民国官家气场。
一进院与二进院相隔的是一面7米高墙,中间开有大门,门口透雕垂花顶式门楼,名为垂花仪门。两边门柱都有护柱抱鼓石,对开的万蝠流云门扇是张作霖当年迎接贵宾时出入的地方。帅府人员和普通客人都从门扇两侧绕行沿回廊入内。
此处的设计很是别具匠心。下图为万蝠流云门扇开启时的样子,我们这些“贵客”都是从这儿大摇大摆走进二进院的。
二进院,比一进院大些,方砖铺地、几株绿树、雕梁红柱配回廊、蓝天白云映青瓦,显得整个庭院甚是幽静清雅。
二进院是张作霖办公和会客的地方。正房门前,有一雕花门楼.门楼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望重长城”。
下图依次是张作霖的办公室,会客室。
二进院东侧的东围墙处开一个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小青楼。在东院,角门被花园假山山洞所隐蔽,走到此处,令人有种路转溪头忽见的感觉。
三进院与二进院基本相同,属帅府的内宅。正房为七间,中间厅堂供奉张家祖宗灵位。东屋为张作霖的二夫人卢氏居住,西屋为五夫人居住。小青楼建成后,五夫人携张作霖几个较大的女儿去小青楼居住了。
东厢房为四夫人许氏居住,张学思生于此屋。
西厢房是张学良与于风至居住。曾为张学良与于风至举行结婚仪式的地方,张学良的女儿和三个儿子均出生在此屋。
现在三进院的正房正在举办“张学良将军业绩展览”。用大量照片和实物展现了张学良将军的业绩。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从东北迅速沦陷到国共合作抗日,从不抵抗将军到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的心路历程应该无法用简单的寥寥数语来形容,这其中又有多少个权衡利弊、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我们无法全部知晓,也无权评说,只来感叹,他从人生的30岁开始,离开故土70年,那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也只能永远的留在心中了!
张学良被囚禁的路线
幽禁期间,宋美龄写给张学良的信。信中表达了宋美龄对张学良的生日祝福并送金笔作为生日礼物。
位于东院北部,是仿罗马式建筑,因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楼高三层,约37米高,是当时奉天城的最高点之一。外墙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虽不及现在的区级政府办公楼高大壮观,但那一份精致和典雅的气派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大青楼建成后,就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办公和居住场所。
张作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有关羽跃马扬刀的摆件(帅府东北角还建有关帝庙,其崇拜信仰之情可见一斑),地上还摆着讲究的烟灰缸、炭火盆,还有原始的冰箱。
一楼东侧的老虎厅不得不提,一对猛虎(标本)昂然并立,“老虎”原是部属汤玉麟送给“东北王”张作霖的。这里也是张学良处决杨宇霆与常荫槐的地方,因厅内有虎而得名。
一楼会议室和宴会厅的屋顶。
一楼宴会厅
二楼张学良的卧室
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南,由于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小巧精美、造型独特,整座楼体呈凹字形,中间为两层高门楼,二楼有外廊式阳台,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小青楼作为张氏帅府第一座仿西式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楼体。
小青楼外部装饰精美,内部装修同样豪华气派。小青楼上下两层,一楼东、西两个房间分别为寿夫人卧室和会客厅。我参观的时候,二楼没有对外开放,只能透过精致考究的木质楼梯向上望一望了。
寿夫人搬到小青楼后,为避免引起其她几位夫人的不满,把其他几位夫人生的较大女儿们都接到小青楼二楼居住,所以早期小青楼亦被称为“小姐楼”。 小青楼也是张作霖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个重要场所。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一楼西屋走完了他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
东院帅府花园最南面的假山凉亭。
东院最北面的关帝庙,中间供奉着关羽,左面是供奉着关羽的青龙堰月刀,右边供奉看着张作霖的泥胎像,张作霖每次打仗前都会到这里拜祭,以求胜利。
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清幽雅致。整幢小楼装饰精美别致,这里既有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尽显豪华气派。
办公室
宽宏大量、温柔贤惠,被绑上这些道德标签的古代女人在爱情面前更要妥协,这背后有多少的无奈和落寞呢?这座小楼,静静地立在帅府墙外,近近地看着……同时,它也见证另一个女人不记名份,凶涌热烈的爱,那对有情人的无数个朝夕相处,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一墙之隔,隔住了名份、地位,却终究没隔住爱情的宿命!
赵四小姐搬入此楼居住,她就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它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此时她内心应该是充满温暖的吧。
因为时间紧迫,参观的很是仓促,在楼里常常分不清东南西北,楼上楼下,进口出口,后来得知这正是设计者初衷所在——只为提高银行的安全系数。
存放钱财的地库需要下两层狭小的楼梯,厚重的铁门充分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
当年银行交易大厅的情景再现,蜡像做的很逼真,大厅宽敞高大,老式挂钟,大理石柱,总体感觉非常气派。
位于帅府的西院,1933年正式建成。红楼群是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地下一层,其中有两幢厢楼,4幢正楼。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张学良将军只见过设计图纸,却没见过这片楼房。
参观完张氏帅府,已近黄昏。站在帅府巷口,望着夕阳斜照,想起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座百年的府邸是否还记得它曾经的主人,昔日的辉煌已去不复返,所有的一切,终抵不过时间的轮回,渐渐淡忘时,却在不经意间,被反复演绎着,历历在目。
大明“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之原配皇后,明宣宗朱瞻基之生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大明第四位国母。
张氏是明代 历史 上第一位皇太后与太皇太后。作为朱棣的儿媳,她帮扶了丈夫稳固储君之位,辅佐了儿子处理军国政务,保护了孙子度过主少臣疑。从仁宗登基以后张氏就一直对朝局保持着深度的影响。
在我的眼中,张氏是明代后妃中最具政治智慧,最接近武氏、慈禧的存在。这是一个凭借一己之力,生生保了爷孙三代人帝位的女人。同时,张氏也是明初最后一位见识过朱家父子创业的媳妇。
张氏是河南人,可能出生于下级军官家庭。我这里说“可能”,是因为我们只知道张氏父亲张麒因为女儿成为世子妃,而被授予了兵马副指挥使这一用来吃俸禄的虚衔,其他信息具无。这倒是符合朱元璋祖训里要选择平民良家子女作为朱家妻妾的要求。
张氏本名不可考,出生年月亦不可考。但别急,我们可以试着从她夫君仁宗身上挖出点信息。
明仁宗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燕王世子,同年大婚。这一年,朱高炽虚龄十八。
明代朱家子孙的正妻,成婚时集中在14-16岁这个年龄区间,那我们取一个中间值,也就是说在洪武二十八年时,张氏的年纪在15岁左右。 而张氏在遗诏中曾言,自己陪伴朱高炽有三十多年,这么看来,张氏应该很早就进入了王府中,当做童养媳陪伴朱高炽。
洪武二十八年这一年离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还有三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史料里发现朱元璋与这个孙媳有过什么交集,毕竟当时朱棣已经就藩北平,且老朱身子骨已经不如以前硬朗,很少再像从前那样把孙子们叫到南京来亲自教导。
但这并不妨碍张氏从自己的丈夫和公公那,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了解到这位开国君主的点点滴滴。这点其实很重要, 因为即便是在洪武晚年,张氏依旧能够感受到朱元璋当政时那股说一不二的杀伐决断之气 。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上台,即建文帝。接着就是“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城,朱允炆失踪,朱棣顺利登基,改年永乐。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正式立为太子。仅仅九年时间,张氏便完成了从世子妃到太子妃身份的飞跃。
我们知道朱棣对于自己这个大胖儿子其实有诸多不满,从内心上是更偏向英武的朱高煦,做爹的嘛,总是喜欢和自己像的儿子。
所以朱高炽虽然贵为太子,但是日子其实并不好过。比如朱棣和儿子们骑马射猎,朱高煦嗖地一声上马,在马鞍上各种腾挪,还箭无虚发。朱棣颇为欣慰地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全身肉颤巍巍地使劲地往马上蹭,脚下垫着上马石,左右两个仆役也在一同发力上推,可就是上不去。朱棣脸色马上就转阴了。之后就下令要朱高炽节食,为此还杀了一个太子府给朱高炽偷偷送吃食的下人。
我严重怀疑朱高炽体重的持续增长,就是为了宣泄压力的暴饮暴食而导致的。
这个时候,张氏就发挥了缓和父子关系的作用 。毕竟是徐皇后亲自挑选的儿媳妇,朱棣怎么说都该给点面子。有一次,朱棣对着朱高炽大发雷霆,言语中有废储之意。张氏就偷偷进了厨房,做出 美食 ,给公公呈上,朱棣便熄了怒火。
当然,我们不会幼稚地认为张氏仅仅凭一手好厨艺,就能够哄得雄才大略的公公喜笑颜开,但是我们也别忘记了张氏的另一个身份——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是非常疼爱的,时时带在身边调教。当初询问解缙皇储人选时,解缙一句“好圣孙”,便让朱棣下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可以说, 朱高炽做太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自己儿子朱瞻基的光。自然,对于身为朱瞻基生母的张氏,朱棣也是颇有好感。
很多人说张氏对于朝局的影响,应该是从洪熙年,即朱高炽登基后开始的。那永乐年间,朱高炽常年的监国阶段怎么说?
从某种意义上,朱高炽丰富的理政经验也是朱棣选他为太子的重要考量,相对的,朱高炽在永乐年监国积累的诸多的人脉,也奠定了张氏日后与朝臣的密切关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高炽监国的时候,有朱棣这样权力欲极盛的公公在,张氏并不敢对政务有丝毫干涉,但这并不影响张氏与朝臣进行有限度的“往来”。比如打个招呼,比如出席某些宴会场合之类的。
而太子妃的身份,也让外朝的官员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认知:这个女人,是朱棣与徐皇后认可的儿媳妇,是将来的皇后,也可能是未来的太后。
得益于张氏在官员心中这种形象的确立,为她以后能够以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影响朝局奠定了人心基础。
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期间史书对于成为皇后的张氏并无什么具体描述,只是用了“ 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这八个字来形容。
这八个字,是史官埋下的伏笔,为日后张氏影响大明政治走向,设下了铺垫。但我相信,这八个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朱高炽当得“仁宗”之名,性情向来是比较好说话的,这与他的爷爷,父亲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男主人性情好,女主人便会稍显强硬。
而朱高炽的身体不好,行动又诸多不便。按照现在的人理解,过度肥胖,会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的病变,也伴随着“三高”,这就是说朱高炽的精力不会很好。
所谓的“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应该就是指张氏在这一时期有帮助过朱高炽整理往来公文之类的事情。 前有太祖的马皇后,后有万历的郑贵妃,其实都做过相似的事情,也的确谈不上是干政。 所以这个时期的张氏,只是很了解丈夫的执政理念与朝廷动态,仅此而已。
政务繁重,大胖子朱高炽只撑了一年就驾崩了,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张氏成为了大明第一位皇太后。
从宣德年开始,张氏就开始正大光明地过问政事了 。朱瞻基登基时,已经二十六七了,这个年纪比起之后朱家几个十五六岁继位的小皇帝来说,朱瞻基已经算“高龄”了。
可宣德时期,特别是宣德初年,朱瞻基几乎事事都向张氏汇报,要听取张氏的意见,这点其实很值得玩味。
一则,朱瞻基政务经验不足;
朱瞻基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到处跑,朱棣在南京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而谁都没有想到仁宗仅仅在位一年便龙驭宾天,朱瞻基并没有父亲仁宗一般有常年监国的政治经验。
二则,朱瞻基心性不定;
朱瞻基懂事后,爷爷已经坐稳了皇位,并未如父亲,叔叔等人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可以算是大明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虽然他自幼聪慧,但也因为朱棣的溺爱,身上沾染了一些纨绔之气。
就比如他的“促织天子”的名号,足以说明他的玩心很重。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约束他,监管他。这个责任,自然落在了太后张氏身上。
三则,张氏涉政,朝臣并无反感 ;
朱棣长子媳妇的身份,注定了张氏在政治上的老资格。洪熙,永乐,甚至建文,洪武年留下来的一批老臣,很多是张氏的“老熟人”。同时张氏一向口碑上佳,又是当今圣上生母,此前也没有什么“违制”之举,大家在心理上并不排斥。
最重要的是,张氏影响朝局的方式,是皇帝自己去征求太后的意见,主动权还是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张氏做出类似“垂帘听政”的事情,在程序上可以算没什么问题。
四则,张氏约束外戚;
历史 上后宫专权,往往都是一大群外戚势力强势崛起,与之前的朝臣打对台戏,抢夺话语权,这就会激起朝臣的强烈反抗。
在张氏这就没有这个问题, 一来张氏娘家人本来就是小门小户出身,人比较老实没什么野心,二来张氏非常注重约束张家人,且处处尊重朝臣,维护大臣的体面,这自然博得了文人们的好感。
于是在宣德年间,我们经常能看到朱瞻基如何孝顺太后,太后又如何从各种小事上去劝谏皇帝应该如何体恤百姓,重用贤臣,还能看到太后经常召见几个重臣拉闲篇,不是回顾当年的“革命情谊”,就是强调现在的君臣同心,一派和谐景象。
宣德后期,张氏基本上已经不怎么过问外朝之事了。抱抱孙子,“调教”下儿媳妇,倒也算乐享天伦了。但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张氏遇到为人父母最痛苦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年,张氏已经五十多岁了。
而上苍似乎并不想让张氏一直清闲下去,把一个年仅九岁的孙子推到了她的面前。
主少国疑,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少主”危机。
因为皇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实在过于年幼,根本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能,故而当时人心不稳,各种流言四起。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个说法是传闻太后要立襄王为帝 。
襄王是朱瞻基的同母胞弟,为人庄重,素有清誉,在宣德四年时便就藩长沙府。本身也是张氏所出,封建王朝又有“兄终弟及”的先例,是不是觉得襄王继位也很合理?不。
“兄终弟及”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皇帝无嗣 。朱元璋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执意要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如此不喜朱高炽,为何最后还是不得已立其为储?这不是靠皇帝个人喜好就能决定的,因为这涉及选择皇家继承人的程序问题,处理得稍有不慎,子孙后代就可能招来亡国之祸。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坐上皇位的,可登基后的他依旧不敢坏了这个规矩。
嫡长子继承制一旦被打乱,也就意味着以后皇族所有皇子都有继承大统的可能,这势必会掀起永无休止的朝局纷争。
我相信,提出要迎立襄王这位外藩入京继位之说的,一定是朝臣,绝不可能是张氏。 朝臣是要把水搅浑了,看看能不能捞到什么鱼。 而张氏这位经历过靖难的老太太,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张氏当机立断,召集重臣,喊来皇长子朱祁镇,告诉所有人,这是帝国的继承人。张氏的意思很明确:你们所有人都听着,我孙子的皇位我保着,都给我安分点。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登基为帝,改次年为正统。张氏从大明第一位皇太后,升级到了太皇太后。
史书说这个时候因为皇帝年幼,朝臣要求张氏临朝听政,被张氏以不合祖训为由拒绝了。这是一次朝臣的试探,他们想通过这个方式来问这位太皇太后:您保着您的孙子做皇帝,会不会动我们这些人的蛋糕?
张氏很明确地回复他们:只要你们不闹,皇帝亲政前,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这是张氏与朝臣达成的协议,双方虽然都是老狐狸,但都有起码的契约精神。
于是我们看到, 正统初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内阁,以胡濙为代表的六部,以张辅为代表的勋贵,再加上太皇太后张氏的宏观把控, 所有人保持了同步的频率,维持着帝国的运转,一起为小皇帝朱祁镇保驾护航。
这段时期,堪称明代君臣和睦的典范,这都归功于张氏的个人威望与灵活的政治手腕。
正统年间还有一件事,就是张氏教训太监王振。
有一次张氏拉着上面的五位大臣,在宫里拉家常。聊完事情以后,把王振喊了过来,当着小皇帝朱祁镇的面数落王振的不是,之后便要杀王振。直到小皇帝和顾命大臣一同求情,才免了王振的死罪。
很多人用这件事情来说张氏善于洞察人心,并说王振以后做人做事低调了很多,在张氏在世的时候都不敢有任何逾越举动。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也说过, 张氏此举,看似是在教训王振,实则是在提点王振。 张氏告诉王振,现在还没到朱祁镇亲政的时候,你们皇帝身边的人翅膀还没硬,做事还是要顾忌朝臣的想法,不可过火。王振听懂了。
王振也是张氏留给自己孙子的一个棋子,在自己百年之后,孙子朱祁镇能够用王振这类宦官与这些朝臣继续对抗下去,保障皇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如果你看懂了正统年间张氏做的几件事情,再去看看张氏的儿媳孙氏后来在“土木之变”发生后的反应,你就会和我一样发出一声感慨: 大明后宫再无人矣 。
正统七年,张氏崩逝,这位大明传奇女性,历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走完了精彩的一生。
她辅佐了三位君主,个人威望极高,却能基本上恪守本分,在影响朝局的同时从不显露出一丝的个人野心,为明代政局的平稳过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太太,更是我钦佩无比的女政治家。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