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热心的曲奇
高大的洋葱
2023-01-28 00:45:13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最佳答案
火星上的小蝴蝶
发嗲的御姐
2025-05-19 07:49:23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镇江锅盖面怎么做?锅盖面也被称为伙面,是镇江的传统面食,也是镇江人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家能做出正宗的锅盖面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

材料:面条、酱油、绵白糖、味精、虾籽、青头、熟猪油或芝麻油

做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让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人数放入面条,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熟猪油或芝麻油,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

3、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4、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菜品特色

锅盖面选用的面条是“跳面”,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

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做好后,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典故传说

典故一

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犯病,胃口不开。有一天,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觉得爽口又适味,还要再吃。妻子就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

丈夫身体好后,到江南访友。妻子思念丈夫,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为了生计,她只好靠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并寻找自己的丈夫。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流落到了镇江,在一家面店吃面,遇到了妻子。

他们想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两夫妻开个面店,索性就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典故二

传说,乾隆下江南至镇江,身着便服,一路寻至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张嫂子和丈夫慌忙招待,好不容易让客人吃上后,在厨房里听见客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

没想到,乾隆一边说一边走进来,一声惊叫,说:“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锅里煮起来了?” 张嫂子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手忙脚乱,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锅里还不知道。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锅盖面店。

典故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家,只有父亲和三个儿子,没有女人,不象过日子的,洗锅从来都不洗锅盖,家里也很穷。

有一回,有人来做客,就把家里仅有的面条煮了招待客人,不小心,错把小锅盖盖上了,随后就出去借油盐酱醋了,回来后发现芳香四溢,面味十足。原来是锅盖上面的佐料起的作用,从此“锅盖面”就诞生了。

典故四

相传,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 弟弟有病,口味不佳,总说姐姐下的面条硬了。于是,姐姐想办法擀细面条,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竹杠,人坐在上面压着面团跳,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将 面团压得薄薄的,然后削成细细的面条。煮面时,本想加点青蒜,却误将旁边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大锅。没想到,这样的面条却让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来,用小 锅盖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不容易烂,有筋道,味道更佳。

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

最新回答
整齐的草丛
斯文的店员
2025-05-19 07:49:23

镇江锅盖面又称为伙面。是中国的十大面条之一。在镇江是也是家喻户晓的面试。在江南有天下第一面的美誉。其实锅盖面的做法比较简单,只是在擀面的技术上,可能有点技巧。锅盖面的面不仅要薄还要细,广受大众喜爱。你听说过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镇江文化 吧!

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增在天津美食节获得“金鼎奖”。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典故一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

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

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己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典故二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皇帝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

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

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

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诚心的发夹
忧郁的百合
2025-05-19 07:49:23
镇江“伙面”,又称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其做法简单: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伙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锅盖面原本不在镇江,它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在镇江定形成名的。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而现在却如此落魄,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己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追寻的烤鸡
拼搏的时光
2025-05-19 07:49:23

厨房一般都是家庭中最难清洁的地方,感觉总是到处油渍渍的,如何能快速将厨房变得干洁清爽呢,下面介绍几种最简便的厨房用具清洗的方法。

锅盖的清洗方法

在锅内加放少许清水,将油污多的锅盖面反盖在锅上,等水烧开后,在水中加入少许洗洁精,让水蒸汽薰蒸盖面,当看到锅盖上的油渍变白时,再用细软的布进行擦拭,再用温水冲洗后锅盖就变得光亮如新了。

洗碗盆的清洁

洗碗盆是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厨房用具,它每天都要容纳各种各样的油渍,可以将清洁剂倒在沾有温水的抹布上擦拭,如果还是不能干净,就再加入点醋,擦拭后用清水冲洗就行了。

微波炉的清洗方法

用微波炉的专用碗装入清水,注意碗中的水不要超过二分之一高,在清水中倒入少许清洁剂,然后放入到微波炉中,加热三分钟左右,然后用软布擦拭炉壁,就能将油渍清理干净。

菜刀去腥味

将菜刀放在淘米水中浸泡一分钟,或者将淘米水沾在抹布上进行擦拭。另外用生姜或都白醋擦拭菜刀也可以去掉菜刀上沾的腥味。

冰箱去冰霜的方法

首先对冰箱断电,然后将冰冻柜中的食品拿出来,将碗装入七十度左右的热水放入冷冻柜中,过几分钟后,冷冻柜上的冰霜就会自动掉落,也可以很容易的用冰霜铲去掉冰霜。

抹布去油渍的方法

将沾有油渍的抹布放入清水中,然后在清水中加入蛋壳,一同煮五分左右,然后取出来挂起来晾干,油渍就去掉了。

毛由去除异味的方法

将毛巾放入热水中,将盐或者白醋加入到热水中,浸泡五分钟,稍微搓洗几下,然后挂在阳光下曝晒,毛巾的异味就可以去掉了。

健壮的小蚂蚁
冷艳的万宝路
2025-05-19 07:49:23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镇江锅盖面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镇江锅盖面散文 篇1

说到镇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镇江锅盖面,对于镇江锅盖面,但凡去过镇江的人,都知道镇江有三怪,其中一怪便是“面锅里煮锅盖”。有人会问:面锅里怎么会煮锅盖呢?相传是这样的: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镇江锅盖面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 张嫂子指向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听了镇江锅盖面的来历,没有吃过的朋友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了呢?脑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乾隆皇帝,想到那对煮面的夫妇,想到那些津津乐道的吃客们了呢?我第一次吃锅盖面,也是奔着这个传说去的,而且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小时候看的一部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的乾隆,那样英姿飒爽的一个皇帝,那么个风流倜傥而又多情的男人,连他都赞不绝口的面,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镇江锅盖面的种类也非常地多,有香肠的、鸭肝的、鳝丝的、肉丝的等等等等;镇江锅盖面软硬适度,老少皆宜,还有那独门独制的面汤,配上镇江的香醋,那味道真的没法形容。特别要说明的是,镇江锅盖面虽然好吃,但是价格也很实惠哦,是真正的老百姓吃得起的好面。每一次吃锅盖面,我都会在那口飘着锅盖,热气腾腾的大锅边驻足一会儿,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灶台上用的也是木头的锅盖,但是从来没有问过爸爸那木头锅盖是用哪一种树木做的,而在吃镇江锅盖面的时候,有一次,我忍不住地问面馆里的师傅,师傅指着锅盖,满面笑容地说:这锅盖呀,还真得保密!呵呵,不过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还是告诉了我,原来锅里的小锅盖是用松木做的,松木不仅轻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加上镇江锅盖面独特的配料,下出来的面,那真的是一个字“绝”!

也许有人会问:镇江锅盖面非得到镇江才能吃到吗?其实也不是的.,随着镇江锅盖面的知名度大增,很多外来游客经不住锅盖面的诱惑,竟然把这种美食学到手里,传播到祖国各地。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镇江吃锅盖面,有一种地地道道的江南味道!

镇江锅盖面散文 篇2

身在京城,最得意的主食,是炸酱面与打卤面。在外省行游,所见所尝、所感所赞的面条难以计数。泰安豆腐面、平遥刀削面、郑州烩面、饶阳金丝杂面、杭州片儿川面、昆山奥灶面、成都担担面、延吉冷面、武汉热干面、昆明过桥米线……或汤汁清亮、浓稠味美;或甜辣解腻、大快朵颐;或凸显刀工、粗细不一,或因细腻,不忍下箸……

我在闲暇时,曾细细梳理数十座城市的特色面条,忽感其中一款,实难描述。这面条,若论色彩斑斓,难比打卤面。论味蕾刺激,怎敌担担面!论少水分、多坚实、洋溢香麻热辣,在热干面前尤为逊色……我试着用“辈分”去设定这款面条排座次,结果更为失望。3000年前,周朝的“礼面”(宫廷盛典食用的面条。即陕西油泼扯面)倘若是面条老大。与之相比,这款面条,恐怕连千代子孙都排不上。然而,恰恰是这碗面,竟然让我联想到人生滋味,让我深记一座城市。

这便是金山塔影前、城市园林中、千年津渡之畔的镇江锅盖面。

镇江,是我数十年采写生涯中,抚触次数最多的江南古城。自1994年与镇江邂逅至今,我“十下镇江”,依然意犹未尽。说来惭愧。多年往返匆匆,未细品锅盖面的个中滋味、未解读锅盖面的文化精魂。

直到2016年那个潇潇细雨的秋晨;直到我听闻镇江已有千余家锅盖面店,年营销收入以“亿元”显示,直到市旅游委领导刻意把我引到“千年古渡头”——西津渡那家有代表性的锅盖面体验馆。

一家面馆,名称多了“体验”二字,便有了动感。迈入门槛,诱人食欲的香气若隐若现。一层面积宽敞,四壁以“图说”形式记述着锅盖面的前世今生……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柱、深沉舒缓的背景音乐,大有念天地之悠悠之感。最抢眼处,当属锅盖面“四绝”中的“跳”。但见大厨稳坐于粗竹筒一端,另一端是和好的一团面,随着支架有节奏的微响,大厨上下起落,以举重若轻的形态,把那团湿面压的坚如磐石。此视点,引我思远。千年前,相约相聚的北宋词家,从西津渡码头解缆入江,乘扁舟、迎惊涛、摇竹橹,赴江心采天下第一泉——中泠泉煮茶。此场景,引我联想。一叶扁舟上的东坡居士、竹筒架上的面馆名厨,虽然身份有别,情状何其相近!都是以超脱之态,经历艰辛过程。前者借竹橹、木舟击浪,迸溅出几分自信,后者借竹筒、支架起伏,收获着一份成果。这,或许就是镇江人传承的那份潇洒?

锅盖面最精妙处,当属“四绝”的“浇”。“浇头”在全国多地面条入碗后,无疑是一份惊喜。因为,一碗面的审美与品味,浇头是关键词。然而,既扑朔迷离又回味悠长的面条浇头,惟锅盖面也!

细看数十种品相的锅盖面,我忽有不知所措感,究竟该怎样用文辞去藻饰?以主料而论,这款面条,经历长时间“压跳”,虽然细如秀发,却韧劲十足。然而,若深解锅盖面的其中味,彰显弹力的面条,其实仅为“旁敲侧击”的由头之一。由此,让我想到诗文高手的笔法——“意蕴渗透、明吟暗指,像雾像雨又像风”,恰如大唐年间,西津渡夜泊待渡的张祜。老人家在江边凝望、挥笔吟唱,表面上看,是关注潮落夜江、两三星火,其实着眼点,却在明日扬帆直取的瓜州。

既有咀嚼的质感,又有悠长的入味,是锅盖面的旗帜。

通常而言,经营面条的食店,浇面,或是汤汁或是稠卤,最多也就二三种。而锅盖面的浇头,不仅多如繁星,而且根据客人需求灵活运用。但见大厨伫立于沸水旋转、小型锅盖飘浮其间的灶边,操作多款煮浇头用的竹漏勺,里面盛放着各类浇头,均为镇江地方特产,包括江鱼、肴肉、猪肝、牛肚、牛肉、腰花、鳝丝、肉丝、素什锦、大排、鲜笋、豆干、青椒、青菜等。客人尽可根据消费实力以及口感习惯随意选用,或各半——即两份食材、一份浇头的量;或双份——即一种浇头、双份的量;或小杂——店家荤素多种搭配;或大杂——略同“小杂”,但种类更丰富,或全家福——店内浇头大组合。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表面看,一碗由酱汁色拥簇的面条,用筷子深探一番,便撩拨出深藏碗底的许多惊喜。

面对杂花生树般的浇头,我有些恍惚、有些困惑。是面配浇头,还是浇头配面?未经烹炒慢炖、未经提前腌制的浇头怎么入味?一种甜蜜的美食困扰,伴随碗面的香气,萦绕不已……

原来每根精细的面条,周身都有细细的“渗透孔”,在拥抱特制酱油调制的汤汁之后,便生发一种让人陶陶然的味道。咸鲜味?似有;甜爽感?若存;清淡品相?如是,浓郁香美?隐现。

由此,我忽然想到镇江那充满神奇传说的金山,飘溢书香、墨香的南山以及吸引一代帝王激情书写“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恰恰与眼前这款美味一样:只有深深融入其内,才能深解个中情由。

操作潇洒、举重若轻、就地取材、迎合大众、广纳百味、含而不露、一旦深解、回味悠长……这岂不是大隐隐于市的名流风度?品赏镇江锅盖面之后,细雨初歇。当我再次踏上漫漫游途,作如此想。

镇江锅盖面散文 篇3

镇江有三怪,“面里漂锅盖”是其中一怪。

也许你会问:“面里怎么能漂锅盖呢?”

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叙来。

那是我是上三年级的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镇江去品尝锅盖面。刚下公共汽车,我就奔进了“面对面”锅盖面馆。

看着菜单上各种各样的面条,我再也忍不住了,指着肉丝面,大叫一声:“我要肉丝面,肉丝请放多一点儿!”“好!”老板的声音并不高,但很有亲和力。

为了看清锅盖面的下法,我特意来到厨房。厨师拿起面团,抛上空中,又用有力的手接住,将它扣在铁板上,双手不停地在面团上拍打,时不时用手指在旁边的小碗里捞些面粉,撒在面团上,接着又把面团抛向空中,就这么来回几下,千根、万根面条像变魔术一样从他的中出来了……

“隆……”的一声,厨师打开煤气开关。煮面的锅很大,清水煮开后,厨师把面放进锅。

“会放什么调料呢?”站在一旁的我在想:“会不会放锅盖面特制调料?”心中的问题一连串,就等着厨师下面时的动作告诉我。

厨师把葱、姜、蒜切好,有规律地放进锅中。“唰……”的一声,几个不同颜色的葱、姜、蒜“宝宝”迫不及待地跳进了锅中。“锅”水翻滚,“宝宝们”在里面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厨师这时已经把切好的所有物品都抛向了“锅”中,接着,又把锅盖盖上。锅大、盖小,盖在面上漂。

“肉丝面,谁的?”老板喊着。

“我的,我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应着。

这个老板是个热心肠的人。我一边细细品尝着锅盖面的美味,一边听着他给我讲述锅盖面的来历……

这就是锅盖面,不错吧!有机会也去尝尝,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镇江锅盖面散文 篇4

镇江——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相信大家对“香醋摆不坏,淆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这句俗语并不陌生,最后一句说的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镇江锅盖面!

我,一个土生土长的镇江人,却从来没有尝过锅盖面,于是,我便来到了一家口碑较好的——“面行天下”,还没到店里,扑面而来的香味促使我加快了步伐,店里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位置,墙上贴着锅盖面的图片,细长的面条甜甜的睡在碗中央,棕色的面汤将她包围着,面上的葱花像翡翠似的点缀其中,看得让人垂涎三尺。最上面一幅是锅盖面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便天天下面给他吃,可是弟弟总是说面条下的太硬,于是,姐姐便想办法擀细面条——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竹杠,人坐在上面压着面团条,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将面团压得薄薄的,然后削成细细的面条,她又想着加点青蒜,手忙脚乱之际,将旁边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大锅里。没想到,这样的面条却让弟弟吃的又香又多,赞不绝口。原来用小锅盖,四周透气,这样下面出的面不容易烂,有劲道所以味道更佳。从此镇江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就在我看得入迷时,一碗香喷喷的肉丝面便端了上来,虽然与图片上有所差距,但却一样吸引人的眼球,积累多天的食欲仿佛在顷刻间爆发了,我轻轻的挑起面条,他十分奇特,弯弯的,很好玩,我实在忍不住了,一口吸了进去,慢慢咀嚼起来,真是油而不腻,十分美味!

这,就是镇江三怪中的一怪——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散文 篇5

镇江有很多美景。在游玩了金山寺之后,我们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吃什么呢?那还用说?当然是“锅盖面”。

走进一家老字号的锅盖面店,我直接点了锅盖面。锅盖面终于闪亮登场了!我瞪大了双眼,左看看、右看看:“咦?奇怪了,怎么没发现什么锅盖啊?”爸爸忍不住笑着指点我:“宝贝你看,墙上有介绍。”

我扭头去看,发现墙上写着锅盖面的典故:锅盖面,又称镇江“伙面”。传说乾隆下江南,来到镇江的张嫂子伙面店。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还被乾隆连声夸赞:“味道不错”。故事传开了以后,镇江的大街小巷就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很多家锅盖面店。

这时,诱人的香味伴着升腾起的热气直往我的鼻子钻。我低头仔细端详着我面前的这碗面。只见晶莹的面条浸在酱红色的汤里,红的花椒油、绿的香菜、泛白的肉丝点缀其间,让人看一眼就胃口大开。

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赶紧吃吧!我迫不及待地地挑起一些面条,缠绕在筷子上,变成一个小面团,然后满满当当地塞进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面条滑爽筋道,那滋味真叫一个绝!拌一下面,埋在碗底的底料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肉很嫩很嫩,豆干也很有嚼头。再喝一口面汤:鲜、美、好喝!我把满满一碗面都一扫而光啦!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我心想:太好吃了!这是要长肉肉的节奏吗?

镇江锅盖面,面好、汤好、味好,还特别实惠,听说已经成功地申报为市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啦!下次来镇江,我一定还要来品一品这镇江的美食——锅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