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架构的分层法?
逻辑架构的分层法指的是逻辑架构设计中对功能进行分层架构设计。逻辑架构是重要的架构设计之一。逻辑设计主要是对功能的设计,以完成用户功能为主。所以分层架构设计主要以功能分层为主,不宜以技术分层为主。分层的方法主要包括横向切割和纵向切割。
逻辑架构是面众广泛的设计,是相关干系人理解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逻辑架构设计包括:
1、分层设计; 2、包和接口设计; 3、数据流设计; 4、协作设计; 5、用例设计; 6、业务流程设计; 7、其他。
扩展资料:
分层架构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架构模式,几乎每个软件系统都需要通过层来隔离不同的关注点,以此应对不同需求的变化,使得这种变化可以独立进行;此外,分层架构模式还是隔离业务复杂度与技术复杂度的利器。
经典的分层架构由来已久,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三层架构以及狸奴去驱动设计提出的四层架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层架构
如何进行系统的架构设计
方法/步骤一个软件项目在需求确定后,就可以开始系统的架构设计了。架构设计不同于编写代码,需要遵循严格的语法和编程规范。它没有规范可遵循,存在即合理,适合系统开发和运行的架构就是最合理的系统架构。
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在业务需求已经清晰的前提下进行的,假定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已经确定了系统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也明确了系统运营需求。在上述需求还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回到需求分析阶段完善上述需求后再开展系统的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就是一些模型图,模型图是人们用来理解系统和沟通的工具。这些模型图需要提供给系统相关干系人来理解系统,系统相关干系人有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开发人员、系统运营维护人员、客户、项目投资人等。这些干系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同一架构模型图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如果把开发架构模型图给产品经理或客户看,他们定然看不懂也不能理解;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把逻辑架构图给开发人员看,就不能正确地指导开发人员构建开发环境。
因此架构设计师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需要从系统的不同维度进行设计,以满足系统相关干系人理解系统架构的需求。架构设计模型主要有逻辑架构、开发架构、数据架构、物理架构和运行架构五种模型图。一般来说需要设计的系统架构模型有逻辑架构、开发架构和物理架构三种架构模型图。数据架构模型一般放在数据库中进行设计,运行架构和物理架构基本相近,只是在物理架构中加了数据的流向,因此一些系统设计使用物理架构代替了运行架构。
设计逻辑架构模型
逻辑架构模型主要是确定系统的功能范围和系统划分。在设计逻辑架构模型时,可以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关键点是对系统进行逻辑划分,将一个大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另外一个关键点是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和调用关系。
绘制逻辑架构的模型图有系统流程图和系统结构图:系统流程图描述了系统各子系统、相关文件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记录了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结构图也称为层次图,它以层次方式描述了系统从顶层到最底层的功能分解。
下图分别是人脉系统的系统流程图和系统结构图。
上面的人脉系统流程图和人脉系统结构图就是依据人脉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给出的功能和业务范围绘制的。
设计开发架构模型
开发架构模型图是给开发人员看的,开发架构模型指导开发人员如何来架构系统的开发环境。开发环境包括系统开发框架的选型、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模块划分等内容。下图是人脉系统开发架构模型图。
开发架构模型图给出了技术体系是B/S结构,开发框架选择SSM,开发语言是JavaEE。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分别是表示层、WEB应用层和数据层。表现层是JSP页面,在浏览器中运行,表现层是MVC的View。WEB应用层的控制层是MVC的Controller,业务逻辑层是MVC的Service,实体层是MVC的POJO。数据层由MyBaits数据库开发框架组成。
设计物理架构模型
物理架构模型是给系统部署人员和运营维护人员看的,主要给出系统的部署环境模型,包括网络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下图是系统部署网络环境模型图。
从上面网络环境模型图中可以看出,系统部署只需要一台主机,要求支持HTTP协议和远程桌面协议。系统可以考虑部署到阿里云或腾讯云。
系统的架构设计主要涉及到三种模型图,分别是逻辑架构模型、开发架构模型和物理架构模型。逻辑架构模型一般采用系统流程图和系统结构图建模;开发架构模型没有标准的模型图,可以使用PPT或Visio绘图工具进行绘制;物理架构模型主要是由网路环境、硬件和软件环境组成。
简单的说,微服务是架构设计方式,分布式是系统部署方式,两者概念不同
微服务是啥?
这里不引用书本上的复杂概论了,简单来说微服务就是很小的服务,小到一个服务只对应一个单一的功能,只做一件事。这个服务可以单独部署运行,服务之间可以通过RPC来相互交互,每个微服务都是由独立的小团队开发,测试,部署,上线,负责它的整个生命周期。
微服务架构又是啥?
在做架构设计的时候,先做逻辑架构,再做物理架构,当你拿到需求后,估算过最大用户量和并发量后,计算单个应用服务器能否满足需求,如果用户量只有几百人的小应用,单体应用就能搞定,即所有应用部署在一个应用服务器里,如果是很大用户量,且某些功能会被频繁访问,或者某些功能计算量很大,建议将应用拆解为多个子系统,各自负责各自功能,这就是微服务架构。
那么分布式又是啥?
分布式服务顾名思义服务是分散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上的,一个服务可能负责几个功能,是一种面向SOA架构的,服务之间也是通过rpc来交互或者是webservice来交互的。逻辑架构设计完后就该做物理架构设计,系统应用部署在超过一台服务器或虚拟机上,且各分开部署的部分彼此通过各种通讯协议交互信息,就可算作分布式部署,生产环境下的微服务肯定是分布式部署的,分布式部署的应用不一定是微服务架构的,比如集群部署,它是把相同应用复制到不同服务器上,但是逻辑功能上还是单体应用。
微服务相比分布式服务来说,它的粒度更小,服务之间耦合度更低,由于每个微服务都由独立的小团队负责,因此它敏捷性更高,分布式服务最后都会向微服务架构演化,这是一种趋势, 不过服务微服务化后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服务粒度小,数量大,后期运维将会很难
绘制工具:PPT 或 VISIO ,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
本文使用PPT绘制,点击“开始”——“OFFICE”——“PowerPoint”,打开一个空白文稿
软件系统架构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数据层、应用层、用户层四个层次。首先绘制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环境,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如下图所示。
其次,绘制数据层。数据层用于存储系统的数据,系统数据有多种类型,包括系统配置数据库、用户管理数据库、元数据库、文件数据库等,如下图所示。
然后,绘制应用层。应用层根据实际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业务应用层和服务层。
(1)服务层介于数据层和业务应用层,为业务应用层提供功能支持,也就常说的中间件层,包括即时通讯系统、短信平台、数据访问组件、安全审计组件、数据交换等。
(2)业务应用层是指具体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包括业务报表、GIS管理、业务统计、综合查询、业务表单、业务流程等。
最后,绘制用户层。用户层为用户提供使用系统的入口,包括门户管理系统、单点登录系统等。
至此,一个系统的逻辑架构图就画好了,当然,这里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系统逻辑架构图,详细的要根据实际系统设计来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