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价值
分享两个有关设计师价值的小故事:
1990年,加拿大美术馆花了176万美元高价买下了巴尼特·纽曼(美国著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火之声》,消息一出,举国上下群情激愤,一致声讨国家美术馆“瞎了眼”,买下这么一张儿童都能画出的作品简直是糟蹋人民的纳税钱。民众反抗的原因在于,纽曼的《火之声》是一张过于简单的抽象画,画家只在高5.4米、宽2.4米的巨幅画布上平涂了三条色带,两条深蓝中间夹着一条红色,看上去像一面旗帜。用他们文化部长的话说,“这幅画看上去像是用了两罐颜色、两根尺,在十分钟内画成的”。
有趣的是,民众在亲自看到过这幅画之后和之前的社会舆论相反,没人一个人觉得不好。
《火之声》是为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特别制作的。那个美国馆被设计成一个球形的大厅,高200英尺,外壁全用透明材料制成,充分采用自然光,显得极其宽敞明亮。其中安排了当时美国最激动人心的科研项目:组织和准备美国宇航员登月。在这个主题下,美国现代艺术在其中只能作为陪衬出现了,因此组织者在收集展览作品时拟定了如下的原则:
1.作品尺寸要大,因此可以在这个透光的大空间里站得住。
2.参观者进入美国馆都由电梯送进送出,不可能在展品前停留驻足,因此展览的作品要让人一目了然,不能复杂难解。
3.展厅本身的新奇夺目才是主要的视觉对象,其他的东西不能喧宾夺主。美术作品只挂在帆布做成的素净隔扇上,悬在空中,因此请提供竖幅的绘画(可以满足高阔的展厅空间)。
这样的要求,不是一个艺术展览的要求,只是一个环境装饰的要求。纽曼不光在尺寸上有合适的考虑(竖幅),在用色上他也做得很恰当,两条沉着的深蓝夹着中间的红色,沉稳中透出亮丽。结果,在那间展厅里,纽曼的画比起其他即兴式的抽象画效果更好。它不乱,不繁,不碎,只两种颜色,三个色块,显得干练清晰,和现代结构简单、平面光滑的建筑放在一起非常协调。这样的东西把它看成是高明的室内装饰是毫不为过的。就展厅的整体布置而言,那真是一张“杰作”。当时有人评论说,博览会的美国馆非常明朗悦目,展出的抽象画也非常讨人喜欢,它们看着像这个空间时代的号旗一样,在展厅里成为一种醒目的视觉标记。
2016年国际知名支付公司万事达卡(MasterCard)花费800万美元巨资(有另外的说法是85万美元,见参考文献第4条)邀请Pentagram对其品牌形象系统升级,新LOGO由简单的红黄两个圆相切配上无衬线字“mastercard”组成。不少设计师在微博上调侃:“两个圈这么简单,给我800万我也会画啊!”,在我看来反思一下为什么这800万给了Pentagram而不是给你,这点更有价值。
看看MasterCard以前的LOGO,最初的设计只是把品牌名称放在两个圆圈当中,稍远点距离就看不清了,2015年Pentagram做过一个市场调查:在没有字体的情况下最容易记住的是什么? 80%的消费者回答:红色和黄色两个颜色。在这个基础上,新的Logo保留了最基本的两个视觉点从旧的Logo里面提升出来。提升不是增加,提升是前进,是做减法的概念。使其有一个更加清晰、现代和简约的外表。新的Logo不仅是在传统印刷上面表现的非常简易, 同时也保证了电子媒体上最小网点清晰的视觉显示,在同样的应用环境下,新LOGO应用的制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到达率也更高。
即使在生活场景中,这两个圆圈还是能非常明显地凸显出来。跟竞争对手的LOGO放在一起,视觉上明显占优。
看看户外广告牌设计,这个辅助图形的变化延展更是精彩,还是简单的两个颜色,交叠使用,充满动感,信息单纯,即使在户外也一目了然,足够吸引眼球。
这个设计很成功之处在于,不光解决平面的问题,还综合考虑到了在传统媒体与新型互动媒体使用上的视觉到达,无论在任何场景下始终能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这两个小故事让我思考设计师价值是什么,是设计技法吗?在这两个小故事中显然不是,随便找个设计师都能画出来。是把一件普通作品吹成史诗神作的口才?似乎也不是,两件作品在对应的场景下表现很优秀,不是王婆卖瓜。设计师作为一种职业通过给雇主做设计获得报酬,那雇主仅仅是因为设计的好看好用就要给设计师丰厚的报酬?稍加思考就明白雇主的目标是赚钱盈利,付给设计师薪酬是因为设计师的劳动能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给雇主带来收入的增长,目前移动互联网交互、视觉范式成熟,短时间内很难有所革新,整个行业作品平均水平已经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技法的学习和绘图所消耗的时间在减少,设计师带给公司的价值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交互、视觉或者用户体验,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商业、业务上的事情。帮助雇主解决问题是设计师的初衷和目标,问题是从商业里引申出来的但不一定仅仅和用户体验相关,解决手段也不应该局限于常规的设计方法。
最后送给读者饿了么设计师ICOjump分享的两张图片共勉之。
1.《凑近了看,我才发现它们原来如此震撼》,宁湾, http://daily.zhihu.com/story/8588945
2.《王瑞芸:纽曼的好斗》,蜜蜂书店,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750945/
3.《解析800W万事达Logo背后的秘密......》,邵爷, http://www.jianshu.com/p/df3a787cdec3
4.《【辟谣】万事达更新品牌形象——不要再被800万吓到疯传了!》,古田路9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U2NjQyNA==&mid=2651392666&idx=2&sn=c72d3f8d29679a3fc535ee95537bf81b
5.《分享图片》,ICOjump, http://weibo.com/1642323790/E7r976Xoa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因为设计师既有理论,又见多识广,所以可以按照业主的预算标准,可以提供若干个方案以供业主选择。
第二、从宏观角度提供设计方案。没有装修经验的业主,往往会纠结于一些局部细节,而缺乏宏观视角,这样就造成局部修饰过度,而整体风格凌乱的结果。这在一些自己装修的业主家里经常能看到。而设计师的用处就是在修饰局部的时候,能照顾到全局的特点,与其它位置相互呼应,从而达到整体和谐。
第三、对业主的要求提供解决方案。一些业主,特别是首次装修的业主,对新房子充满了想法,这时候设计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对于那些可行的想法,用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
第四、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最失败的装修不是有重大失误,而是辛苦装修出一个别人的房子。而好的设计师能充分了解业主的家庭成员、职业经历、教育程度、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把这些个性化的元素融合到整体设计中,最后达到让业主满意的程度。
第五、设计师的最后一个价值就是提供“设计感”。设计感不是简单的对新奇材料的应用,也不能解决几个设计难题。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感觉“这个有点意思啊”,或者惊呼“我怎么没想到”的那种设计,这种能力我相信是属于少数人或者说是少数专业人士才有的能力,并且为实现这种设计感,业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菲的。
产品设计的角度,设计是统合了技术与美学的产物。如果以电脑来打个比方的话:技术,只是一行行的代码,一个个命令,是设计让他变成了一个个小窗口,并设计出了屏幕、键盘、鼠标去操作它。
设计思维引导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说技术是一颗向外无限扩张发展的大树,那么设计就是可以让它真正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方式了。虽然最后你看到的,好像确实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但是是设计师,运用设计的思维,来让技术有了能创造价值的可能性。
一个专业的设计师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在有限的空间分析优化和解决这些需求。包括空间的动线规划、采光、朝向、功能分区、收纳处理、材料搭配及应用、配色、家具及软装搭配、细节收口处理等等。
在找设计师不仅是为了提供专业的需求解决方案,也为了节约跟多的时间成本——省心。从设计前端的需求了解、户型规划、整体设计、软装搭配、预算控制、材料选择及搭配、材料及软装采购、颜色搭配、施工过程技术对接及材料进场验收、到完工交付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有人来进行把控和管理。
毫无疑问由设计师来把控整体的项目进度和验收情况是最理想的。如果都由自己来把控和完成,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还需要在每个环节做更多的功课,并且并不太能保证预期的效果。
这是一个设计行业共同的话题,因为只有知道了价值,才能知道这件事的意义和劳动报酬是多少。
我私以为平面设计作品的价值是传播,也就是你的创意在画面美化的基础上,别人愿意多看,愿意转发或者留作参考这就是很大的价值了。那UI设计师的价值就是增加用户使用率。用户看到产品界面颜色、布局很舒服,愿意多用,按钮大小合适、设计有新意,但又符合大众使用习惯就是UI设计的价值。
UI设计让界面更友好,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满足品牌统一宣传的需求。所以UI设计不简单是为产品作衣裳,还兼顾了使用感受、品牌宣传、用户印象等等各种责任,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