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书籍哪里的最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 目录如下
1、_材分八等_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
2、_礼制建筑_求解.pdf
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
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
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
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
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
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
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
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
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
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
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
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
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
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
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
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
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
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
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
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
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
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
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
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_.pdf
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pdf
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
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
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
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
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
33、斗栱——李学武.PDF
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
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
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
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
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
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
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
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
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
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_.pdf
44、敦煌雕塑.pdf
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
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
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
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
49、高安回澜塔.PDF
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
51、古代的椅和凳.pdf
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
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
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_.pdf
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
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
57、古建门种种.pdf
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
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
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
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
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
63、关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
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
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_.pdf
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_.pdf
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_.pdf
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_.pdf
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_.pdf
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
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
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
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
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
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间铺作.pdf
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
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
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
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
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
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
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
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
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
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
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
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
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
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
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
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
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
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
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
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
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
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
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
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
101、晋祠献殿.PDF
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
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
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
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
106、梁思成建筑画.pdf
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
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
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
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
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
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
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
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
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
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
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
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
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
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
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
122、米兰佛寺考.PDF
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
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
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
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
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
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
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
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
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
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
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PDF
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
135、普救寺原状考.pdf
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
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
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
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
140、清朝祖陵——永陵.pdf
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_.pdf
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_.pdf
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
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_.pdf
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_.pdf
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六_.pdf
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1.pdf
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2.pdf
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
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
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
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
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
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
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
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
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
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_.pdf
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
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
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
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
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术.pdf
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
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
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
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
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
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
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
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
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
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
175、宋式彩画设计.pdf
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
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
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
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
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
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
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
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
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
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
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
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
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
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
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
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
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_.pdf
196、兴洲行宫考.PDF
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
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
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
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
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
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
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
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
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
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
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
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
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
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
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
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_.pdf
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
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
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
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 张十庆.pdf
1、中国古建bai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du木构架结构为zhi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dao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bai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du 2、《营造zhi法dao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1973.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950.1-1998.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天工苏作这部记录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影片中把很多的苏州传统工艺门类如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缂丝,玉雕等九项典型的苏州传统工艺展现在了大众面前,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宋锦带给我们的惊喜,我们也看到了灯彩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我们同样看到了刺绣界的顶流明星姚惠芬,他们既像是手艺人,又是工匠,更像是研究员,传递着传统的文化精神。
通过这港影片,我们可以知道宋锦的花楼织机竟然和现代的代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很难想象古代的人为何有如此高的智慧,宋锦能够在显微镜下产生复杂的结构立体空间,有着神奇的经线和纬线的逻辑,能够组成非常复杂的结构工艺,呈现出的几何花纹能够让观众叹为观止,宋锦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谱。我们还可以从这档影片中看到,从艺灯彩技艺的传承人汪筱文的故事,他们面临着灯彩的尴尬窘境,因为现在的都市之间有各种各样的霓虹灯,灯彩技术则变得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仍旧可以看到灯彩的极致,刚才的工匠人像是光影魔术师,能够创造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精彩,如今的世人已没有了对灯彩的向往,所以汪筱文希望有一天能够把苏灯的极致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在这条影片当中还看到了刺绣界的明星姚惠芬,有很多的人想拜她为师,但是她收徒却十分的谨慎,因为她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比较多,没有把刺绣当成自己的工作,万一乱收徒传承给别人就非常的不值得,他还是希望有那种比较热爱这门手艺的人来做他的徒弟,能够把极致的纤维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
天工苏作这部记录影片,能把传承艺人的工匠精神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手艺的重要性,一个又一个的作品都是工匠精神的展示。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历代绘画史论著作中的文献资料和当前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最新研究资料,对是图的时代性、画面主要内容、绘画艺术风格及作者进行新的探讨,初步推断出:《韩熙载夜宴图》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周文矩;《合乐图》;
长期被认为是五代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如图一,以下简称《韩》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3.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⑴此卷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为避相而纵情于声色酒宴的放荡生活场面,是我国古代绘画极为珍贵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习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一) 关于《韩》卷的著录和流传
南唐曾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其一为顾闳中,最早见于《宣和画谱》,⑵“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欢呼狂饮,不复拘制。李氏……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 图1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心记,图绘而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其二是顾大中,江南人,与顾闳中同籍,《宣和画谱》卷七疑为顾闳中的“族属”,他曾绘有《韩熙载纵乐图》,也著录于上书中。其三系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事伪主李煜为翰林待诏,奉旨窃绘《韩》卷,《宣和画谱》未录有周氏画本,大约未入北宋御府,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周文矩名下有《韩》卷,其时是“兰坡赵都丞与□所藏”,短卷,“纸本,长七、八尺,前有苏国老题字,内又题:‘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神采如生,真文矩笔也。”⑶这可能是对周文矩版《韩》卷最早最详细的著录。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载:“顾闳中……尝与周文矩同画《韩熙载夜宴图》。” ⑷汤垕《画鉴》亦有同样的记载,“李后主命周文矩、顾闳中图《韩熙载夜宴图》,余见周画二本。至京师,见闳中笔,与周事迹稍异,有史魏王浩题字,并绍兴印。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淫乐之戒耳。”⑸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与上述三人画本均无牵涉。《韩》卷末未钤有北宋宣和的印玺,故决非《宣和画谱》卷七所著录的韩画。《南宋馆阁续录》卷三中亦无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可见顾画在南宋末时已流落民间,不知去向。本文论及的《韩》卷应该是汤垕《画鉴》记载的“闳中笔”,因卷末钤有“绍兴印”。徐邦达先生曾尖锐地指出汤垕把“绍勋”印误识为南宋高宗的“绍兴印”,⑹也就是说,《韩》卷最初是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的。那么清代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和《石渠宝芨初编》中著录的应为今存的《韩》卷。
从《韩》卷的著录及相关的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和印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传奇而坎坷的流传脉络。现存《韩》卷,无款,姓名见跋中。卷后有“绍勋”一玺,徐邦达先生考证“绍勋”是《韩》卷最早的收藏印,与宋人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印文一致,印主是南宋太师左丞相史弥远,“绍勋”二字系史弥远是要克绍父业之意,甚为允当。是图自此流传有序。又有“商丘宋荥审定真迹”一印,又一印存“吴氏家” 三字,其一字漫漶不可识。前隔水存“熙载风流清旷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著此图”二十字,余字及款皆缺。后隔水有“蕉林”、“冶溪渔隐”二印。引首有篆书夜宴图三大字,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代班唯志题跋,经他手被明末的王鹏收藏,又后经清代王铎的两次题写,相继传入孙承泽、梁清标、宋至等收藏家的府第。它和清雍正朝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盖有年氏的收藏印,年氏获罪抄家,于是《韩》卷便被清宫收藏。上有乾隆二玺,并御笔题签,“然闳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之秘芨甲观中,以备鉴戒。”⑺此后它一直被珍藏于清廷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1921年,溥仪将是图卖出,流落到北京古玩字画市场——北京琉璃厂,恰巧被张大千撞到并购走。1952年由国家从香港私家手中购回,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 今存《韩》卷的争论
对今存的《韩》卷,在它的创作年代、作者及画面内容等问题上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长期困扰着美术史界。可以说《韩》卷最初经汤垕之鉴被断为是“闳中笔”后,明、清的大部分的画家、学者都毫不怀疑的接受了他的论断,惟有清初的孙承泽隐隐感到《韩》卷“大约南宋院中人笔”。⑻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文明传承的载体,能够反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文化特征。随着我们对相关《韩》卷的大量的出土文物、图片资料和历史文献等背景资料的占有,它神秘的纱衣已渐渐被揭开。
首先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质疑了《韩》卷笔墨建构的时代性,认为:一、江南诸臣入宋而在淳化以前,按照法令男子必须服绿,图中男子一律服绿,作画应成于南唐降宋以后。笔者案:李煜被俘,《韩》卷本来的意义就不存在了。二、“叉手示敬”是两宋制度……三图中所列古器物和《宣和博古图》流行相关,本画完成时间当更晚。沈先生的考辨实际上否定了《韩》卷南唐的时代性。前面 图2 《重屏会棋图》(局部)徐邦达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考证出此图最早印“绍勋”,有根据的上限只能断代到南宋中期,而且图中人物描染细腻精工,决非五代画家所能做到的。又根据是图中所涉屏风画之风格极近似南宋马远“一角”剪裁画法等,最终得出结论:《韩》卷为南宋人摹本。余辉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是一篇考证详实而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是文首先列举作为南唐图像风格的标尺性文物,如卫贤《高
图3 《宫中图》(局部)士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如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周文矩《宫中图》卷(如图3,宋摹,分别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弗格美术馆和大都会博物馆)等,其次从衣冠服饰、乐舞礼仪、家具、有关器用、画风题跋与作者五个方面,详细考证了《韩》卷绘画的时代性,特别是在画风上,《韩》卷与现存的南唐画迹和摹本相 比较,缺乏一定的风格联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风格断层。可以说经过北宋徽宗朝刻意求真的艺术追求,南宋绘画的写实技巧远胜五代,状物精细入微,《韩》卷即已全入此境。如描绘人物,“渲染细腻,神情微妙;勾勒家具,器物,线条平整精到,体现了颇为雄厚的写实能力和界画功底。”⑼与许多宋画的风格技巧极为相近,如北宋末年的《听琴图》轴(传宋徽宗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的《女孝经图》卷和《却坐图》轴、《折槛图》轴等(后两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汉臣的人物画风亦与《韩》卷有许多相近之处。日本著名学者铃木敬先生认为是图中山水画是“北方系山水的样式”,⑽《韩》卷应为南北两宋交替时期甚至还要往后的作品。
其次对今存《韩》卷的画面内容和作者也是持论不一。早在二十年多前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李松先生就明确指出:“从重新装褙的情况看,第一段听琴与观舞之间屏风处有剪接痕迹,第二、三段之间也有接痕。而没有接痕的最后两段转折最自然。由这些迹象看,这卷画在重新装褙之前,可能有更多内容,由于画面残损被剪掉了。”⑾美术学博士刘伟冬也撰文谈到此画有些不合逻辑的地方,许多美术史论家根据画面表现的不同情节或场景通常将其分为五段,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这五个情节看上去相为呼应、严谨连贯,然而经作者慧眼详察,按照传统的“五段法”去解读或认知画面内容会产生故事情节逻辑上的矛盾,
于是推断出最后一段的“送别”应该是紧接在“观舞”之后的。其实这一节中的韩熙载并不是在向友人告别,而是告诉他们自己玩后稍事歇息,各尽所兴,并把图中的人物次序重新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排列。笔者认为刘氏的论点虽为一家之言,但也能自圆其说,极有创新可取之处。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以“境界说鉴识学”,更是对此图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细致的求证,不但进行了详细的断代,而且彻底的否定,《韩》卷并非画史上的《韩》卷,历史给人们开了一个惊天玩笑,《韩》卷其实是《龙舒瑞应图》!描绘的应是老将宗泽以舞乐打动年轻的康王赵构,寓教于乐,促其复国救民,进而瑞应称帝的故事。图中衣红服者正是康王赵构,即将称帝的宋高宗,情节展开皆以他为重心;“韩熙载”正是老将宗泽,是瑞应事件的策动者。全卷应分六段,即嘱咐,宗泽布置计划行动;小憩,宗泽洗手准备;听音,宗泽指挥乐队;观舞,宗泽亲执擂鼓,振奋情绪;唱怀,感化赵构瑞应;最后一段应是称帝,是极为悲壮的“中兴”誓师大会。是图后经明人作伪,可能是唐寅所为,重新裁剪接帖,才改成今天的《韩》卷。⑿余辉根据引首的一段佚名题文,认为《韩》卷的作者应是南宋画院的高手,且作者的名字应在题文中,后被人为的删去,其用意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假顾闳中手迹,以求善价。五代周文矩的《韩熙载夜宴图》曾在南宋流传,现存《韩》卷的作者可能是受周氏画本的影响。
(三) 笔者对《韩》卷的几点看法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动乱,但南方比较安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南唐在当时割据的诸侯国中,比较强大,因此,各方面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其中也包括韩熙载等杰出人物。
夜宴图中的主人翁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于宦官世家,后唐同光年间(923—926)登进士。其父光嗣被李嗣源所杀,926年,韩熙载被迫南投,其初深受中主李憬的宠信。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还曾有拜他为相的意图。韩熙载定居南京的住所,在今南京城南中华门一带,《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们外,南唐朝韩熙载居此。”⒀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中原的后周、北宋力图统一中国,韩熙载屡献国策,频遭冷遇,使南唐多次错失了北伐的战机。李后主为挽回败局,欲用韩熙载为相,韩氏深知已无回天之力,但又不便违抗君命,遂采取自我放纵的消极方式,沉溺于晚间的美酒佳色和歌舞的狂欢之中。他曾对密友德明和尚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我不能为千古笑端。”⒁——可能是他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真正原因。李后主得知后,命顾闳中等人夜入韩府,详观细察韩氏的夜生活,《韩》卷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绘成的。有趣的是,李后主欲以此画规劝韩熙载,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
是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太常博士陈致雅、门生舒雅、紫微朱锐、状元郎粲、名僧德明、教墩副使李家明及其妹歌妓王屋山等人的宴乐情况。全卷共分五段,每段巧妙地以屏风相隔而又连贯一气。第一段画韩熙载坐床上,与其他宾客听李家明妹弹琵琶;第二段画韩熙载自击鼓,与宾客观看王屋山舞六幺;第三段画韩熙载洗手休息;第四段画韩熙载聆听众妓吹奏;第五段画韩熙载宾客与诸妓调笑。
《夜宴图卷》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杰作,对图卷里所绘各段听乐观舞、言情调笑等诸人色相,已有许多专门文章细细评论,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韩》卷经过人为的裁剪而使地画面故事顺序显得不合理,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然就此卷的顺序问题前面已详细论述过,笔者亦认为,是卷最后一段 “送别” 应紧接在“观舞”之后,特别是从韩熙载手里拿着的鼓槌和衣着来看,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根据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僭伪传·李憬传》引《五代史补》记韩熙载故事,“韩熙载仕江南,官至诸行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宴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芴,无不曲尽,然后熙载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后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⒂笔者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最后一段 “送别”应该是原来《韩》卷的“第一段”,即宴饮前众宾客与韩熙载的妻妾女仆相互玩乐、调情,为后面夜宴高潮作铺垫,而“观舞”一节应作为第二段紧接其后的。欧 图6《韩熙载夜宴图》观舞部分(局部) 阳修撰《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载“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⒃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韩氏的风流不羁。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对《韩》卷重新合理的排序,是否更能表现出主人公韩熙载的放旷不羁、声色犬马的荒诞生活,从而达到他“不能为千古笑端”的政治目的?对于《韩》卷被裁剪去的内容,笔者更倾向于任大庆的观点:“我认为,更为合理的推测是裁去了不雅的荒纵淫乐形象。”⒄前面汤垕《画鉴》记载:“虽非文房清玩,亦可为淫乐之戒耳。”但于画面所见几乎全为“乐”的场面,毫无“淫”的内容,只有睡床上隆起的棉被及宾客与女仆的调笑起暗示的作用。又宋郑文宝撰《南唐近事》说:“(熙载)婢妾有北齐徐才之风。客亦赋诗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之句,熙载亦不介意。”⒅ 徐才之事,见《北齐书·徐之才传》,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其妻与人淫,之才遇而退避之,曰,妨少年嬉笑,宽纵如此。且此卷首尾也分别记载了其“致妓乐殆百以自污”、“君臣专事春色游戏,徒贻笑于后世乎?”等评论,因此《韩》卷极有可能描绘了一定的淫乐画面,后人嫌其不雅,谋高价而割去重裱,成了今天“乐而不淫”的《韩》卷。
《韩》卷笔墨构建的时代性,前面已经详细讨论过,笔者基本同意徐邦达先生的观点:五代画家曾作图,是图为南宋摹本。余辉在论证《韩》卷的时代性时,认为图中所绘器物具有典型的宋代气息,这是不科学的。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考证,图中温酒用的“鸡首壶”类型的注子并非是固定的宋代模式,其实五代末时就已经出现了。
《韩》卷在明代江南的流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现存两件题为《韩熙载夜宴图》的祖本。其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款印,亦无清宫鉴藏印,是图共分五段,顺序与《韩》卷相同,只是画中的衣冠与屏风不同,画风稍有生拙粗略之感;其二藏于重庆市博物馆,画中有唐寅题字,一说是唐寅临,据徐邦达先生考证:此图为明人临仿本,但唐氏诗题字却是真迹。全卷共分六段,《韩》卷第四段“清吹”被分割为两部分,画中大量出现了明式家具和器用等,室内更加豪华繁丽,屏画也系明代浙派末流的山水画风,但在人物绘画风格方面,线描显得粗重方硬,眉须草草,毫无唐寅灵动秀逸、精巧慎密的工笔人物画风,缺乏文人情致。⒆明·李日华曾见唐寅笔《韩熙载夜宴图》,他在《味水轩日记·万历四二年九月四日》记载:“唐伯虎笔《韩熙载夜宴图》,是卷共分四段,主人公沉湎声色,神情姿态具备,狎客与其姬妾戏,而熙载于屏后追随。”可见此图在意义上是更接近《韩》卷的。
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模本《韩熙载夜宴图》是更早的临本。东博本《韩熙载夜宴图》,明·杜堇作,同《韩》卷比较,东博本在背景器物上有所增加,衣裳、屏风等色彩纹样变化很大,画中人物的数量、姿态、动作等与《韩》卷完全一致。但在段落顺序上迥然有异:全图共分六段,《韩》卷的第四段“清吹”接于第二段,而单独切离“韩熙载休息”为第五段。五位吹笛歌伎独坐于屏风后,各具情态,上有杜堇跋文:“上已之月,主人出周文矩画韩熙载夜宴图……因仿而摹之,自愧不至而效颦也。”日本著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东博本与《韩》卷出自于同一母本,如果东博本的裁切顺序是合理的,那么《韩》卷的顺序是有问题的。⒇同时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载熙载“小面美髯著纱帽”,认为东博本描绘的人物,温厚凡庸,没有个性,不能跟气质高逸的韩夫子相比,只不过一好色之徒耳!
(四) 对《韩》卷作者的讨论
根据前面的著录,南唐有三位画家以韩熙载夜宴为题材作画,即顾闳中、顾大中、周文矩。顾闳中,一般画史上都说他是“江南人”。“江南”的地域很大,到底是江南何地?这一直是个谜。据《句容县志》的记载,才明确顾闳中是江苏句容人。然而没有一本画史记载他的绘画风格,因此他的绘画风貌现在无从得知。顾大中,被疑为顾闳中的“族属”,《宣和画谱》录有他的《韩熙载纵乐图》,但现已失传,无法比较。我们从《韩》卷画面内容和形象上来理解,画面中使人强烈的感受到纵声情色的气氛,虽然也有宾客宴饮的场面,但占据画面主要内容的还是享乐。而旅美学者方元先生对《韩》卷产生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面中没有夜宴的气氛,因此他对此画的定名彻底的否定。如果前面所猜想《韩》卷中已经裁去了许多荒淫的内容是正确的,那么把《韩》卷的母本归属于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是否更加合理?是否可以这样想,宋人摹了顾大中的《韩熙载纵乐图》,因无款字,被汤垕误识为顾闳中的笔迹而一直误传到今天。或者是宋人临了顾大中此本后,而收藏者认为顾大中的名气不如顾闳中的大,从而依托于顾闳中传世。
《韩》卷三位作者中,惟有周文矩的资料稍详细一点。周文矩,也是金陵(建康)句容人,与顾闳中既是同乡,又是同朝为官。周文矩的绘画风格,《圣朝名画评》评曰:“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图画见闻志》载:“尤精仕女,大约体近周昉,而更增纤丽。” 《宣和画谱》里说他“行笔瘦硬战掣,有煜笔法。”《图绘宝鉴》记“至画仕女,则无颤笔”;《画史》说他“士女面一如昉,衣纹作战笔,此盖布文也。惟以此为别……战笔。”(21)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他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周文矩真迹不传,流于世上的都是摹本,如《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宫女图》(美国芝加哥大学藏)、《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宋人临古画是很注重原作的,非常写实,因此根据这些传世摹本的画风,我们可以考证《韩》卷绘画与周文矩画风的关系。
日本著名学者古原宏伸认为,《韩》卷与《捣练图》(传宋徽宗摹,波士顿美术馆藏)比较,《韩》卷线条更加自然,具有流动性,线描优美,熟练极致,衣服轮廓鲜明,人体纤细,一洗唐代丰满华丽的“周家样”,与同时代阮郜笔《阆苑女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来看,《韩》卷中的线条更能体现主李煜的线描“铁钩索”,近似“松叶描”,衣纹线较多,与庆陵壁画风格类似,具有形式化的特点。这是与周文矩绘画面貌相近的。而传为他的《宫女图》,人物姿态阔达,衣纹线条比较洗练,笔力瘦硬,纤巧精细,表现出良好的人物画技巧。这与《韩》卷中精细的人物画风是相近的。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与 《韩》卷有重大联系。这不仅是此图在绘画风格上与《韩》卷极为类似,而且在画面内容上也符合画史事实。众多画史记载,韩熙载不但妻妾众多,而且皆通晓音律,《韩》卷第二段中的鼓急第四段“清吹”中的笛子、拍板等都来源于民间乐器。《合乐图》中“吹奏”一节(如图8)所展示的正是画史记载的场景。是图中的主人公头戴轻纱帽,据《清异录·南唐拾遗记》记载,这种轻纱帽是韩熙载自制的,当时非常流行,加上有特征的长髯,正是画史记载的“小面美髯” 韩熙载的形象。(22)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认为:芝加哥美术馆所藏传周文矩的《合乐图》,其实是失传已久的周文矩笔《韩熙载夜宴图》的部分。无论从画面内容还是画史著录,笔者也非常同意此观点。《韩》卷为宋人摹本,它的母本应该是《合乐图》,而真正的《韩熙载夜宴图》却流失到国外成为今天的《合乐图》。
注释:
⑴、⑶、⑷、⒁、⒃、(21)陈高华《宋代画家史料》 [M] 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
⑵(北宋)宋徽宗《宣和画谱》[M] 引自《画史集书》第二册[A] 于安澜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⑸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C]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⑹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M]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
⑺、⑼(22)余辉《〈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J] 《文物》1993年6期
⑻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M] 转引《中国书画全书》[C] 卢辅圣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⑽ 古原宏深申《韩熙载夜宴图》[J] (日)《国华》
⑾ 李凇 《韩熙载夜宴图》[M] 转引《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J] 刘伟冬 《东南文化》 2002年12期
⑿ 方元 《〈韩熙载夜宴图〉疑辨》 [J] 《荣宝斋》(总第十九期)2002年11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⒀ 洪霞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与江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4期
⒂ 潘金玲《韩熙载与〈夜宴图〉》[J] 《东南文化》 1998年4期
⒄ 任大庆《〈韩熙载夜宴图〉疑辨的疑辨》[J] 《荣宝斋》 (总第二十期)2002年12月 荣宝斋出版社
⒅ 同⒂
⒆ 同⑹
⒇ 同⑽
结合二者的庄重、典雅,宣德炉应运而生,从而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青铜器的审美。
宣德炉品种虽多,其实只有两个体系,其一是服务于宗的,极具庙堂之气,其二就是文人炉,如明式家具般简到极致,非常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
清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清代宫廷作器的规制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康熙朝设立武英殿造办处时,下设共十四作,其中即有“铸炉处”与“铜鋄作”。
此制在雍乾两朝沿用下来,造就了中国古代宫廷铜器生产最为鼎盛的一段时期。造办处中,画样呈览、批阅做样、照样生产的流程,使清代帝王的审美理念在宫廷作器中被完整地传达出来,并借以代代延续。
康熙帝之好古,在宫中各式仿古作器中亦可见一斑,于铜炉中更是如此,宫中铜器常以商周或明代古器做样铸成。
康熙六十年,皇帝举办万寿节,高寿节日宫廷上下极为重视,宫廷制作了一批材料、工艺皆精的宫廷器物,据学者统计,康熙款铜炉如今故宫存有六件,形制皆仿《图谱》中炉,其中亦有“大清康熙六十年制”之纪年款。另观公私收藏,署康熙纪年款者则更为少见。
所见之“康熙六十年制”款蚰耳炉即当年万寿节所制。精铜铸成,质地坚实细腻,色如棠梨而内蕴青灰,皮壳亮丽,若有精光敛于其中。
炉作簋式,垂腹浑圆,内收于矮圈足,两侧置一对蚰龙耳,耳势浑圆,发于颈而收于腹,为整炉添一分高挑之感。
观此炉线条简练流畅,造型比例皆取法明代《宣德彝器图谱》中所载之“蚰龙耳彝炉”,虽上下无一雕琢痕迹,但其形端正,其色灿然,抚之滑润,叩之音清,亦是赏之不厌的案头雅器,实得宣铜铸炉之真谛。
炉底削磨光亮,中心方框内减地阳刻“康熙六十年制”楷款。修磨工正,字承明代台阁体书之雅气,确有康熙官款之风格,颇有收藏研究之价值。
《荷花池主人》的作者是聂鑫森。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荷花池主人》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荷花池主人》阅读原文:
⑴天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慕大匠就已经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了。
⑵荷花池有十来亩大,一到盛夏,碧绿的荷盖重重叠叠,烘托出数不清的盛开或待开的粉红荷花,好看极了。慕大匠的鼻翼有力地翕动,嗅着一阵一阵清香的荷气又用手轻轻bō动荷叶,荷叶上的露珠便滚来滚去,很调皮的样子。
⑶他曾戏称自己是“荷花池主人”,绕池的地段都由他清扫,一扫就扫了四年。秋末和冬天,池中一片残败,待到来年,春天观“钱叶”,初夏赏“立叶”,到了盛夏和秋初,满池荷叶青翠,荷花怒放,荷香飘溢……
⑷那年,他高考落榜了,对父亲低声说还想考一次,父亲却咆哮起来:“养你这么大,该自立了,原本高中都不该送你去读的!”
⑸于是,他成了乡下小木匠。眨眼三年,在父亲的严格督教下,什么方桌、衣柜、碗橱、高低床,慕大匠都会做了。他对父亲说:“我进城打工去,城里工价高哩。”
(6)慕大匠进了城,看到一张潇湘林学院招聘清洁工的广告,立即去应聘并被录用了。他想过一回上大学的瘾吧,要不这辈子连大学是什么样子都没看过,太冤了。
⑺想不到清洁队的负责人对慕大匠和一起被录用的十几个年轻人说:只要完成了每天分配的任务,你们可以到各系去旁听,还可以去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年轻人嘛,学习能提高自身素养。
⑻慕大匠选择了去“中国家具系”旁听。
⑼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从宿舍里走出来,推上垃圾车,带上扫帚和铲子,赶到荷花池边来清扫。然后去洗澡、换衣、吃饭,再夹上课本和记录本赶去听课。听课之余,去图书馆借书和看书。《中国历代家具图谱》、《明清家具概说》……一本本看得兴致勃勃。
⑽慕大匠最喜欢古拙教授的“明清家具”专题课。老先生年过花甲,发白如雪,面红如童,声音沉缓而带着膛音。古教授讲明式家具“十六品”,旁征博引,一“品”要讲一个上午。古教授讲清式家具中“广式”和“苏式”风格的差异,从形制到工艺制造,从铆榫结构到装饰镶嵌,条分细析。
⑾慕大匠还经常去市博物馆,那里有一个明清家具的展览厅。他要努力熟悉那些材质,黄花梨、紫檀、红木……他还要熟悉那些家具的形制和工艺,床、榻、桌、案、几……。毕竟当过几年木匠,能很快看出此中的奥妙,在校的大学生没这个能耐。
⑿再一个月,这一届学生该毕业了。古教授在布置写毕业论文时,特意说:“谢谢大家听完了我的课。主修的,选修的,只要愿意撰写论文,我都保证认真拜读。”
⒀慕大匠的心突突地跳,充满着感激之情。他写了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本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的论文,交给了课代表。
⒁今天上午古教授要评析论文。
⒂昨晚十一点后,慕大匠就把本该今早干的活干完了。他特意在这个早晨,静静地坐在荷花池边,一直坐到七点钟,已是满池阳光闪烁了,才去食堂吃饭,然后走向教室。
⒃慕大匠今天特意坐在正中第一排,他要把古教授的每个字都听到心里去,这机会太难得了。
⒄古教授依旧用沉缓而有膛音的语调,评析每一篇论文。
⒅“同学们,在所有的论文中,我最欣赏的是慕大匠的这一篇《明式家具的人文向度和清式家具的权力话语张扬》!观点很新,钻研很深,考订精细,可见读书之广、思辨之勤。特别谈到制作的流程与工艺,本色当行,连老夫也要抑让三分。”
⒆“谁是慕大匠?”
⒇古教授说:“我也不认识慕大匠,是否请他一露庐山真面目!”
(21)慕大匠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嗫嚅着说:“古先生,我就是慕大匠。”
(22)“哦,你是哪个班的?”
(23)“我是学院的清洁工,是来旁听的。当清洁工之前,在乡下干了几年专做家具的木匠。”
(24)古教授沉默了,然后说“如此刻苦向学,我 要当着同学们的面,向你鞠一个躬,因为你比他们辛苦!”
(25)古教授真的向慕大匠鞠了一个躬。
(26)慕大匠慌乱中赶忙也回礼为谢。
(27)下课铃响了。
(28)古教授说:“小慕,这篇论文请留我处,由我推荐去发表。今晚若有时间,请到寒舍一聚,我要与你彻夜长谈。哈哈哈。”古教授仰头大笑,背着双手,径直走了。
(29)慕大匠追到走廊上,望着古教授渐行渐远。偶一转脸,他看见了不远处的荷花池,绕湖一周的青石路面闪出洁净的光亮,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他想起在哪本书上读过的两句古诗:满眼风荷谁作主?艳在炎天暑地中……
(作者 聂鑫森 选文有删改)
《荷花池主人》阅读题目:
22.根据第⑵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bō 动(2分)
23.第⑵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
24.第(29)段中慕大匠“双眼忽地盈满了泪水”是因为(4分)
——————————————————————————————————————
25.标题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请你为本小说拟写一个精巧的标题,并说说理由。(4分)
——————————————————————————————————————
26.纵观全文,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古教授学识渊博,爱才惜才,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
B.小说中多次写到“荷花池”,主要是为了突出潇湘林学院的校园之美。
C.小说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暗合结尾处古诗的意境,显得意蕴含蓄,余味悠长。
D.小说体现出作者“试图使故事和人物笼罩在浓郁的文化气氛之中”的创作追求。
27.慕大匠的故事让人感触颇多,请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8分)
——————————————————————————————————————
《荷花池主人》阅读答案:
22.2分。拨
23.4分,各2分。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露珠在荷叶上滚动的情态,烘托慕大匠轻松愉快的心情。
24.4分,各2分。(1)慕大匠为自己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肯定而激动。(2)为古教授对他的殊遇而感激。
25.3分,前空1分,后空3分。
原题:荷花池主人
理由:慕大匠在荷花池边打扫,戏称自己为“荷花池主人”慕大匠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和荷花出自淤泥却能香远益清的秉性暗合。
26.3分。B
27.8分。 【要求】要求:内容:联系文本,观点正确 表达:语言流畅,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