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麽是色稿呢?
色稿是彩画教学的重要课程,目的是减少素描的内容着重解决色彩问题。
色稿主要锻炼人的色彩感受和表现能力,增长色彩经验;色稿训练具有试验性和独创性,即使是对景写生也要有创造意识和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没让你失望,你觉得不错就采纳我的为最佳答案哦,呵呵……
不知道你买马克笔干什么,是画舞台设计效果图吗?我是学这个的,但是从来不需要用马克笔,考前也不需要用马克笔,考试不会用到的。
你这是考哪个学校?如果你用马克笔很习惯倒是很推荐你用,关键是如果不习惯的话,用水分和水彩都可以话效果图啊。因为一般设计师都是用水粉或者水彩画的。
如果你真的想试试马克笔的话,建议你除了在色彩上考虑以外,在马克笔的(纱,布等)浅色的笔也容易叠加上色。
至于油性还是水性,硬头还是软头,这个要看个人喜好。你去买马克笔的时候是允许试用的,你试一试,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就可以了。
它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吗,可以用电脑软件画;
一部动画电影要根据时长,需要的画面不同,时间越长,需要的画面越多;
像秒速五厘米里面出现的地图、地铁站都是精细入微的画面,不一定都是作者亲手画;
可以是拍下来照片然后用电脑制作出动画效果的;
学习动漫可以去一些培训机构专门学习,或者选择动漫设计专业进行专门研修。
动画制作是一个需要密切配合的团体活动。动画片制作有以下几个要素:
1、角色设计
将原作漫画改编成动画时,因为角色及服饰已经定型,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设计。
但是制作动画时,如忠于原作角色的线条会使作画的时间加长而延长制作时间和花费更多的经费,所以需要将原作角色的线条简化。
2、背景设计
依据作品会有机械造型设计。机械设计师在动画制作上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来设计每一部动画要求的机械造型。
第一要在平时做很多的功课以满足接踵而来的多样的设计要求。第二要考虑到制作的日期及进度而设计“适当”线条的机械造型。
3、色彩设计
所有的人物造型及机械造型设计完之后,导演及造型设计师们必须和色彩设计师共同敲定人物的色彩。
色彩设计必须配合整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色稿敲定之后由色彩指定人员来指定更详细的颜色种类。
4、分镜图
常常可以见到分镜图师和副导为同一人物。理由很简单。
因为图面的设计人(分镜图师)通常是最了解每一个镜头需要的效果和声优演技来衬托出作品魅力的人。所以分镜图师大多兼副导的工作。
5、构图
在分镜图和所有的人物设计和背景备齐后,必须有人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画出放大的详细分镜图以便后续动作。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构图人员。
6、配音
在作品制作初期就由制作人和导演开会后指定的音响指导分派工作给各音效部门来进行音乐制作。
决定人选后,将脚本分派给饰演各角色的声优们之后安排时间进行录音。参加录音的是制作人、制作管理、导演、音响指导及副导在录音室录音。
7、效果音合成
除了动画人物的配音人员出色的演技之外,音效及主题音乐也是另外一个吸引人们观赏的要因。音乐多半请专业的作曲作词家制作。
音乐的制作规模以预算而定,大规模的可能请到有名的音乐家和交响乐团来演奏主题曲,小规模的可小到一人用计算机混音完成。
到这部动画基本制作完成接下来就是试映、宣传和销售了。
扩展资料:
动画片的制作软件很多,比如flash,AE,C4d等都可以制作。本质上是让图片、图形(比如你想画出来的人物等)文字、虚拟摄像机等动起来,方式很多。可以学一两个这种类型的软件,就会很快明白动画片到底怎么动了。
动画制作分为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技术,像网页上流行的flash动画就属于二维动画;
最有魅力并运用最广的当属三维动画,包括我们见到的动画制作大片,电视广告片头,建筑动画等都要运用三维动画技术。
动画制作是一个需要密切配合的团体活动。因此一部好作品除了有好的脚本,经验丰富的导演,当然,具有魅力的人物造型是使作品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动画制作
1、 角色设计。将原作漫画改编成动画时,因为角色及服饰已经定型,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设计。但是制作动画时,如忠于原作角色的线条会使作画的时间加长而延长制作时间和花费更多的经费,所以需要将原作角色的线条简化。
2、 背景设计。依据作品会有机械造型设计。机械设计师在动画制作上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来设计每一部动画要求的机械造型。第一要在平时做很多的功课以满足接踵而来的多样的设计要求。第二要考虑到制作的日期及进度而设计“适当”线条的机械造型。
3、 色彩设计。所有的人物造型及机械造型设计完之后,导演及造型设计师们必须和色彩设计师共同敲定人物的色彩。色彩设计必须配合整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色稿敲定之后由色彩指定人员来指定更详细的颜色种类。
4、 分镜图。常常可以见到分镜图师和副导为同一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图面的设计人(分镜图师)通常是最了解每一个镜头需要的效果和声优演技来衬托出作品魅力的人。所以分镜图师大多兼副导的工作。
5、 构图。在分镜图和所有的人物设计和背景备齐后,必须有人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画出放大的详细分镜图以便后续动作。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构图人员。
6、 配音。在作品制作初期就由制作人和导演开会后指定的音响指导分派工作给各音效部门来进行音乐制作。决定人选后,将脚本分派给饰演各角色的声优们之后安排时间进行录音。参加录音的是制作人、制作管理、导演、音响指导及副导在录音室录音。
7、 效果音合成。除了动画人物的配音人员出色的演技之外,音效及主题音乐也是另外一个吸引人们观赏的要因。音乐多半请专业的作曲作词家制作。
以上就是对于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全部内容。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制作过程,原画是很简单的,并没有这样漂亮,当然基本要素已经齐全,最终效果都是在计算机上用软件修饰出来的。
转载:
首页发现小站线上活动部落见怪不怪的日记见怪不怪的主页广播相册喜欢二手活动发豆邮日本动画片制作流程2011-11-10 10:40:28日本动画片制作过程,点击看视频。
第一回:制前动画前的第一步
普通在进行所谓的动画制作之前,常有一段为时不短或有点痛苦的准备段阶。
制前的前面是「策划」
「策 划」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每一年度的策划会议里,动画公司的老板或有点伟大有点发言权的制作人看到一本颇有趣又出名的漫画或小说,觉得拍成动画应该会蛮赚钱的,于是就打电话给代理那本被相中的漫画或小说的代理商问问看是否拍成动画的权利已卖出。如果没有那就开始进行「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痛苦有时快乐」的权利交涉。如果您在动画的片头一开始看到「原作」这两个字大都是属于这类型。
另外一种是动画公司旗下的导演或动画家们觉得自己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不画画不按时交稿作白日梦的结果拍成动画应该颇有趣的就自己开始写策划书然后交给老板过目。幸运的,策划通过的话,就由老板或制作人四处奔波找金主啊,不是,赞助商来一起响应伟大的策划。如果您在动画的片头看到「原案」二字大都是属于这类型。
交涉成功或策划通过后
让我们先谈原案企划通过的状况下动画公司的下一步骤。
动画公司基本上都没有独立制作动画作品的经费(不管是TV或OVA),因此动画公司想要作原案作品时最重要的是提出企划给赞助商,看他们有没有兴趣投资。如果赞助商对动画公司提出的新作品企划没兴趣或认为此商品没有市场价值,那么那企划100%不会再见天日。
相较于原案,原作的动画企划通常会比较容易通过赞助商那一关。因为原作基本上已有固定的顾客群,赞助商们比较有心理上的保障而愿意投资将原作改编成动画而由贩卖相关产品来回收投资。
那么企划以什么样的形式提出给赞助商呢?
以美国的制作公司来说,他们会先制作Pilot Film。所谓Pilot Film是指作品的精华短片,那是提出给赞助商说服他们投资时的主要利器。但是在日本,动画公司通常没有制作Pilot Film的经费往往是以纸张形式的企划书或脚本呈交给赞助商。因此在制前作业之前可能脚本就已经完成了。因为越让赞助商了解原案作品的“有趣之处”就越能打动赞助商的心而得到制作经费。
第二回:如何计算制作经费
理论上的计算程序很简单。
假设某一家影视公司估计一部动画作品(指一部30分钟的DVD)可卖1,000套,再假设一张DVD卖4,000日币。
1000套 x ¥4000 = ¥4,000,000
那4百万日币就是制作经费。分给各制作部门的经费通通包含在这4百万日币中。例如我们之后会介绍的动画导演、人物造型设计师、分镜图人员、主镜动画师、基层动画师、音乐设计、色稿人员、编辑人员、包装设计……等等等等。
这样说来,计算经费好象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如何估计一部动画作品可销售多少套那就要靠影视公司制作人的销售经验,动画导演的知名度,人物造型设计师设计人物的魅力和声优的热门程度。
这些人为因素使得估计制作经费成为一件不是简单的事。例如某有名的导演导的动画电影每一部都成为日本电影票房纪录还会在国际影展中得奖,那么赞助商给他的制作经费就会高出其它作品很多。制作经费充裕之下他就可以多加镜头的张数,请较有名的声优或演员和音乐制作群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宣传效果。
如果是一位没有「业绩」的新人,那么经费就可能比较少了。因为影视公司没有比较的基准(新人的业绩)所以对这新企划的投资会比较谨慎。
第三回:动画前期(脚本)
我们已大致在前几回说明了制前作业之前几个重要的步骤。从这一回开始,我们将要开始逐一说明制前作业的流程。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脚本」。所有的人物设计、机械设计和美术设计及导演均要照着脚本来构图。因此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企划,脚本在制作过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第二回中提过脚本可能在企划案阶段就已经完成。那样的情况下,企划通过后脚本是否再度修正呢?这要看制作人和导演的意见。负责一部动画作品成败与否是制作人。因此,如果制作人对脚本有意见,脚本作家就要修改脚本。当然如果导演对脚本有意见而制作人也赞同导演的意见时,脚本的修改也是必然的。再者,虽然导演不同意初步脚本而制作人认为没有必要修改的话,脚本就不会被修改。
一般的动画公司都没有专属脚本作家,大部分是请自由身分作家(这些作家们有的是作SOHO 族,有的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作家成立工作室,如有名的Studio Orphy)来写稿。不雇用专属作家的原因是因为脚本并不是一年到头都需要的部门。所以只要在有需要的时候和脚本作家签项目契约即可。不过少数历史比较悠久的传统动画制作公司里仍然有专属脚本作家部门。
脚本的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同于小说的是所有的人物动作及感情都需要以旁观者的身分详细描述,例如一个角色很生气,由于每一个人生气的方法不同所以不仅要描述他如何生气也要非常详细地描述他的动作来说明角色的个性和特征(例如:太郎火冒三丈=太郎握紧了拳头,眼睛咪成一条线,额头的汗如何如何的滴下,头上的火如何冒三丈)。脚本特殊的写作方式使得一位小说家有时并不能成为好的脚本作家,而好的脚本作家也不多见。
第四回:动画前期二(导演的工作)
导演是整个动画制作群的领队。日本动画业界里没有一定的基准来评断做导演的资格。目前出名的导演们成为导演的过程都不相同,有些是从电影业界转行,有些是从动画师做起,也有些是脚本作家兼导演,也有些是一开始就从事导演工作。大致上来说,动画初期时代的导演大部分是从制作管理参予动画制作多年后升格做导演或电影业转行开始。但随着时代的迁移,目前大部分的动画导演都是由动画师开始做起。做导演的魅力在于可以自己决定作品的方向。但是由于导演决定一切,工作繁忙且作品的成败大任也在于导演身上。因此并不是每个参予动画制作的人最终目标在于做导演,而有心想要成为导演的人不管从什么工作开始,只要有心,成为导演并不是困难的事。
以下为导演们实际工作的大略内容:
1、制前作业:
* 和脚本作家及制作人敲定脚本
* 分别和人物造型设计师、机械造型设计师、美术设计师开会将各设计案定稿
* 制作分镜图(有时是副导演制作)
2、制作过程中要和副导演们谈每一集的制作方向
3、制后作业:
* 和剪接师编辑影片
* 指导声优们及音响导演制作出理想的效果
* 影像及音效合成
4、参予所有的宣传活动
第五回:动画前期三(分镜图和副导的工作)
以下为日本的分镜图(欧美多为横向的表格,您可以在美国的Cartoon Network网站中的Studio Tour的「Animation」项目中略知一二)。分镜图简单的来说是「以图像呈现的脚本」。画分镜图的时间靠制作日程表的不同而有长有短。平均26分钟动画的分镜图要花3个星期完成。分镜图不需要很正确的将人物造型画出来,只要能让之后的工作人员看的懂就可以了。尽管如此,分镜图师还是需要事先练习每一部作品人物造型和了解作品的特色才让原画师靠着分镜图正确的画出每一集副导演所需的镜头。
常常可以见到分镜图师和副导为同一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图面的设计人(分镜图师)通常是最了解每一个镜头需要的效果和声优演技来衬托出作品魅力的人。所以分镜图师大多兼副导的工作。
副导演基本上分担导演的重担。不管是集数较少的OVA系列或是26集的电视动画系列,导演一个人要顾全所有的制作细节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每一部动画系列都设了副导的位子来管理每一集的动画制作。而导演多半负责重要的第一集及最后一集。副导的工作内容除了不负责制前的脚本,设计稿和制后的宣传活动之外,基本和导演相同。但由于导演是整个作品的总指挥,因此在副导负责每一集的制作之前,副导所画的分镜图还是要经过导演的同意后才能正式分派工作给原画师进行制作。
第六回:动画前期四(人物设计和人物设计师的工作)
动画制作是一个需要密切配合的团体活动。因此一部好作品除了有好的脚本,经验丰富的导演。当然具有魅力的人物造型是使作品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在本单元的第一回我们曾解说过动画作品有两种-原作及原案。人物造型的设计也因此而有不同。
将原作漫画改编成动画时,因为人物及服饰已经定型,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设计。可是为什么每一原作动画还是标明了「原作人物设计」及「动画人物设计师」呢?
第一:漫画是静态的作品,因为格数少所以人物的线条及服饰可以复杂来加深作品的美感及印象。但是制作动画时,如忠于原作人物的线条会使作画的时间加长而延长制作时间及更多的经费。所以需要将原作人物的线条简化。
第二:漫画人物因为不必着色,所以不必将每一线条连结。但是动画需要着色,所以必须改良原作 人物造型将所有的线条连结以便着色人员上色。
第三:有一些原作漫画人物造型并不适用于动画作品。为了制作效率,着色上及动画造型上的理由,原作动画需要另外聘用动画人物设计师。
原案动画的人物设计是比较需要创意及困难的工作。原案人物的设计案在交给人物设计师设计时都只是文字及导演口头上的指令。所以设计师只有靠脚本及自己绘图的能力来凭空设计出能够衬托出作品故事魅力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此外还要考虑到制作效率的问题而不能画出线条太复杂的人物。因此,就算资深的造型设计师也有可能花一段时间才能定稿。
制前作业的人物设计完成后的人物设计图(请参考「冥王计划」网站里所列出的人物造型设计)。将分发给原画师来进行每一个镜头的制图作业。一个人物的设计图分为三种:服饰设计图、脸部表情设计图及局部装饰设计图。所有的设计通常分为正面、侧面、背面及特殊表情(生气、悲伤或微笑等等)以便原画师仿真。
如何成为人物设计师呢?根据AIC的资深设计师们的说法:「很简单啊。一直练习一直画就可以了!」嗯,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同样的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画出来的风格都不同,有些吸引人,有些就看来平淡无奇。实在要如同他们所说的需要一直练习和磨练才能显出不同的风格。而且光是女性角色或只有动物画的很好并不一定能作为动画人物设计师。人物设计师的重要条件是要能广泛的画好作品指定的每一种人物,也就是说设计师的绘画能力要很有弹性的能应付每一个作品的要求。如果能充分应付制作公司的要求,再加上自己设计的原创人物够吸引人,就能成为众所瞩目的动画人物设计师。
人物设计师们需要的工具可以由上的照片看出。制图桌、铅笔、橡皮擦和一叠白纸是最基本的配备。另外镜子是必需配备,因为人物的动作及部位有时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来素描。其它的参考书籍及制图工具完全看每个人物设计师的需求,在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第七回:动画前期五(机械造型设计和背景设计的工作)
多年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械造型设计师。大多是由人物造形设计师兼任或由比较擅长电器机械之类的动画师设计。从「宇宙战舰大」之后到「高达」才真正定位专业机械造形设计师。
机械设计师在动画制作上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来设计每一部动画要求的机械造型。
第一:要在平时做很多的功课以满足接踵而来的多样的设计要求。
第二:要考虑到制作的日期及进度而设计「适当」线条的机械造型。所谓「适当」线条是因为如果线条多的话,虽然机器人或宇宙船看起来很COOL,但动画师们画好一个镜头的时间会相对加长。可是线条太少的话,机械人又看起来太简单没魄力,因此作设计时适当的线条是很重要的。
最后是对每一个动画世界的考察而了解并设计出能满足导演要求的机械战士或宇宙船。
要作为机械造型设计师的条件是必须有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及非常非常喜欢机械(例如汽车、摩托车、飞机、船……只要是金属做的)。
背景设计师比起机械造型来历史相当悠久,早从黑白卡通草创时代开始就有专业的背景设计师。背景设计师基本上要画的「又好、又快、又美」。那是我在这个单元一再提到的原因,动画制作的时间有限没有很多时间慢慢画,因此受欢迎的专业美术背景设计室动作都很快而且能应付紧迫的交稿日期。
如何成为背景设计师呢?这和作人物造型,机械造型师相同,要很爱画画而且躺着画也能画的很好(有点夸张,但动画业的时间很紧凑,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一次OK的设计师虽然很少但相当受欢迎)。至于技巧或工具方面,你可以在网站的连结页里的背景设计公司「Corporation Kusanagi」里的「HowToPaint」专栏里找到绘制背景的所需信息。
第八回:动画前期六(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的工作)
所有的人物造型及机械造型设计完之后,导演及造型设计师们必须和色彩设计师共同敲定人物的色彩(头发、各场合衣服或机器人外壳的颜色……等等)。色彩设计必须配合整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色稿敲定之后由色彩指定人员来指定更详细的颜色种类。
多年前还没有使用计算机上色时,是使用水彩颜料在白纸上来进行色彩设计。水彩颜料的色彩多半不由各制作公司自行调色,都按颜料公司提供的色卡和现成的色彩种类来设计。不自己调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色彩设计之后要由着色人员们来上色,如果自己调色的话,要各上色人员调出一样的颜色是很困难的。当然导演要求及经费允许情况下,制作公司可以要求颜料公司制作出所需的颜色再瓶装分发给上色人员。由于颜色的种类在色彩设计过程之前已经由颜料公司指定了,因此多年前色彩设计师均兼任色彩指定人员。而许多动画的色彩也看起来都一样。
现在的动画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都使用软件来进行。各公司使用的软件(日本较盛行的动画专用软件为animo和RETAS!PRO)都不同,只要是处理影像的软件都可以进行色彩设计。要注意的是,各软件处理色彩的方式不同因此在交付给上色人员时要指定同样软件来着色。也由于制作方式的数字化以及选色的自由,使得目前的色彩设定选择范围加大及定出更为细腻多变化的色彩。
色彩设计师和色彩指定师都由基层着色人员开始。经过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按个人资质能力不同)升格为色彩设计师或色彩指定师。色彩设计和色彩指定人员最大的不同在色彩设计只要设定基本颜色(普通日照下的颜色)。配色人员要另外和副导演详细设定出其它光线下和各集所需的颜色(黄昏、夜晚、特殊光线等等)。作为动画的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要具有影像处理色彩的知识。因为各摄影器材显示的画质色彩不同,不全盘了解之下作设计及指定的话,在电视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会和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效果大不相同而减少作品的魅力。因此基层的上色人员要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熟悉实际作业过程后才能升格作色彩指定师进而成为色彩设计师。
到目前为止制前作业以大致介绍完毕,以后的单元将分次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原画、动画及着色人员。
第九回:动画中期一(构图、原画和原画指导)
在分镜图和所有的人物设计和背景备齐后,必须有人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画出放大的详细分镜图以便后续动作。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构图人员。
您可从我们之前介绍的分镜图看出,分镜图往往只是一个草图,交代一个画面的大略景物。例如:在一个镜头里出现「小明和杰西站在运动会场中说话」,构图人员就须按照分镜图的每一格的大略指示、人物造型表及背景画出人物(小明及杰西)及背景(运动会场)的详细位置关系放大图。如果构图中指示的不清楚会影响到之后的原画作业。完成后的构图和人物造型设计表交给原画师们请他们开始按构图画出更详细的主镜画面。
原画指导的存在是因为一部作品中大多聘请2到4位原画师(依作品不同而有多有少)。每一个原画师画出来的人物都可能依个人的画风不同或绘画功力深浅而有些走样。修正各原画师们画出的原画稿并统一画风使其忠于人物设计稿是原画指导的工作。
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必须对摄影镜头有一番研究来画好每一格主镜。电影可以请演员站在适当的位置摆出导演要的姿态。但动画只能用笔画出理想的位置和人物动作。因此能力及资质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亦指能够根据摄影及剪接的理念画出理想的主镜画面(正确的人物的姿态及动作)。而据编者所知,许多资深的原画师或原画指导都相当热爱电影并对电影有一番研究。
原画师及原画指导多从基层动画师做起。因为升格作原画之前必须要了解及熟悉动画的制作过程,所以新人一进动画公司作就从事原画工作是不可能的。资质好又很用功的动画人员要升格作原画师再进而作原画指导是很快的。资质不好又不努力的只好一直担任基层动画人员。
动画是一个能力导向的行业,不管从事哪个制作部分,只要够努力加强自己的能力一定会被周遭肯定的。
第十回:动画中期二(动画师)
动画师是动画业里最基层贫寒的劳工。但想要成为原画、原画指导及动画人物造型设计的有志者必须要从动画师开始做起。现今在日本动画业里享有大名的众多大师们在十多年前也是一些动画制作公司的基层动画师,领着微薄的薪水住在破破公寓吃泡面的逐梦青年。让我们来看看动画师如何修行及为何生活会如此清寒。
动画师是清理线条及画分格画面的基层员工。原画师在画完主镜后,要交给动画师来清理线条及画中间的分格动作,完稿的分格动作须经过动画检查人员看过动作没有问题后才能交给上色人员着色。画多少张分格都由原画师事前先指定好,所以动画师并不须要想主镜和主镜之间要画几张分格动画。分格动画有简单有比较复杂的。所谓简单的是单纯的嘴部动作或眼睛的动作,刚进动画公司的新人大多只有画练习。这样的简单分格画面及清理原画师画好的原画稿。
清稿及认真「练习」几个月之后才会被派比较复杂的全身分格画面,而派到复杂的分格后还要再经过1年到两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成为原画师。成为原画师之后你的绘画才能才真正算是在动画界被肯定,说话也可以比较大声。在之前介绍原画师中我们提起过动画有如电影,不同在动画是以笔和纸创造出导演所需的画面。因此要成为原画师之前必须先熟悉如何自由地画出人物的各种动作,进而独立构图出一张人物动作忠于人体设计适合动画制作又表现完美的主镜。这是为什么所有的制作公司要求新人待在动画师阶层一到两年的原因。
那么动画师会什么都很清贫呢?目前动画业是按完成张数来算月薪。基本上一张分镜动画稿是150日币到300日币左右。一个刚进动画公司的新手一个月大概可完成400张左右的分格动画(通常低于400张)。以最低的150日币一张来算,一个月只拿到6万日币(最多也不会超过12万日币)。这在生活费高的东京,如果不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必付房租或有一番积蓄毅力及决心可支持自己努力到成为原画师的话实在很难生活。
成为动画师并不困难也没有学历或年龄限制。快捷方式是进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每一年会介绍毕业生给动画制作公司。但如同许多动画业前辈所说的,专门学校所学的在动画公司里派不上用场,如果自己有心想参予动画制作,不如亲自敲动画公司的大门在动画公司里学习比较不浪费时间和学费。 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全看个人资质及努力程度。学得快的话只要一年,不很努力又不是很灵通的话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
第十一回:动画中期三(着色/上色人员)
动画界另一个贫寒的阶层是上色人员。动画师及上色人员是动画制作中不可缺的人员但不可否认的地位都很低,工作很枯燥辛苦,做好了舞台灯光也照不到自己。工作内容简单的说只要按色彩设计师指定的色彩在原画师指定的部位一直涂下去而已(当然实际的上色技巧并没有这么容易)。上色人员是将所有画好的镜头剪接在一起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如果之前的过程有所拖延,上色人员的涂色时间就相对减少。但日本动画业里不按时间交稿是家常便饭,因此上色人员就必须常常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涂好颜色赶上剪接。
目前各界常讨论的动画制作数字化通常是从这一个上色过程开始,之前的过程(除了色彩指定之外)都是手工制作。
制作过程数字化前的上色人员的工作内容是
1、将清理过的原画和动画线稿用描线机复印在赛璐板上
2、使用颜料着色
3、检查涂好的赛璐板是否涂错或污损
几年前还是使用赛璐版时,手巧的专门上色人员要很细心的在复印好线画的赛璐片上按色彩设计指定的颜色细心的赛璐片后面涂上颜色。使用赛璐璐板时,购买赛璐片、颜料等等一年都要花上制作公司一笔不小的经费。再加上画好之后,还要等胶画干了才能进行摄影剪接工作。有时没画好还要重新多画几次,既费时又费力。但是许多的动画名作还是准时完工(有的时候没有,但观众也不知道)每星期在电视上或在电影院(大部份都没有,但观众也不知道)播出,这都要靠在其它国家的动画制作契约公司的力量。
制作过程数字化后的上色人员的工作内容是
1、用扫描机将原画和动画线稿存进计算机
2、清理线条
3、按色彩指定的色彩上色
在色彩设计里介绍过日本大部份的动画制作公司都使用ANIMO或RETAS!pro进行计算机上色及颜色指定(事实上任何绘图软件都可以用来做动画上色工具)。目前使用RETAS!pro的业者占八成以上。其原因是东映动画这历史悠久的动画制作大厂率先使用那套软件建立系统,进而许多制作公司都向他看齐。数字化后的上色作业的确省了很多的经费及人力。软件可以允许你在窗口里一涂在涂,节省了胶片及颜料。但事实上,由于手工过程制作人员对数字上色的不了解使上色人员的辛苦没有减少。
第一:在介绍人物设计时,曾提到过「联机」的问题。曾使用过绘图软件的读者可能知道,用软件涂色时,如果线没有连在一起,涂色会溢出指定范围。赛璐板由于是人工手绘,可以无视接线而由经验来涂好接线不明的部位。可是使用计算机之后,计算机并不会聪明的主动帮上色人员辨识接线部分。因此没连好的地方要小小的上色人员自己画上黑线修正。多加了上色时间(可是薪水还是没有增加)。
第二:计算机节省了上色的时间,增加了色彩的种类及多样。但由于前面手工过程的延迟及错误的以为上色人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或修正颜色更多的画稿。使得上色人员还是很辛苦。
要成为上色人员并不困难,只要会熟悉绘图软件就可以了(碍于上述的问题,懂得绘画基础比较理想)。不过要在动画业的色彩部门占有一片天空的话,要对色彩下一番功夫研究并在动画公司实际琢磨一两年以后才有可能独立担任色彩部门的重任。
画这样的图有专业工具
他联合着电脑软件,Animo6,这个软件电脑上一般装不上,我下载这个软件半年了,没有装上。他需要物理网卡地址和IP地址相互转换
其实他的流程很麻烦,需要的美术画工也很多。脚本制作是最初最重要的。
下面是他的详细资料
·制前工作
「脚本」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脚本」。所有的人物设计,机械设计和美术设计及导演均要照着脚本来构图。因此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企划,脚本在制作过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负责一部动画作品成败与否是制作人。因此,如果制作人对脚本有意见(不够吸引人..)脚本作家就要修改脚本。当然如果导演对脚本有意见而制作人也赞同导演的意见时,脚本的修改也是必然的。再者,虽然导演不同意初步脚本而制作人认为没有必要修改的话,脚本就不会被修改。
「导演的工作」
导演是整个动画制作群的领队
以下为导演们实际工作的大略内容
1、制前作业:
* 和脚本作家及制作人敲定脚本
* 分别和人物造型设计师、机械造型设计师、美术设计师开会将各设计案定稿
* 制作分镜图(有时是副导演制作)
2、制作过程中要和副导演们谈每一集的制作方向
3、制后作业:
* 和剪接师编辑影片
* 指导声优们及音响导演制作出理想的效果
* 影像及音效合成。
4、参予所有的宣传活动
「分镜图和副导的工作」
分镜图简单的来说是「以图像呈现的脚本」。画分镜图的时间*制作日程表的不同而有长有短。平均26分钟动画的分镜图要花3个星期完成。分镜图不需要很正确的将人物造型画出来,只要能让之后的工作人员看的懂就可以了。尽管如此,分镜图师还是需要事先练习每一部作品人物造型和了解作品的特色才让原画师*着分镜图正确的画出每一集副导演所需的镜头。常常可以见到分镜图师和副导为同一人物。理由很简单。因为图面的设计人(分镜图师)通常是最了解每一个镜头需要的效果和声优演技来衬托出作品魅力的人。所以分镜图师大多兼副导的工作。
副导演基本上分担导演的重担。不管是集数较少的OVA系列或是N集的电视动画系列,导演一个人要顾全所有的制作细节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每一部动画系列都设了副导的位子来管理每一集的动画制作。而导演多半负责重要的第一集及最后一集。副导的工作内容除了不负责制前的脚本,设计稿和制后的宣传活动之外,基本和导演相同。但由于导演是整个作品的总指挥,因此在副导负责每一集的制作之前,副导所画的分镜图还是要经过导演的同意后才能正式分派工作给原画师进行制作。
「人物设计和人物设计师]
将原作漫画改编成动画时,因为人物及服饰已经定型,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设计。不过,漫画是静态的作品,因为格数少所以人物的线条及服饰可以复杂来加深作品的美感及印象。但是制作动画时,如忠于原作人物的线条会使作画的时间加长而延长制作时间(及更多的经费),所以需要将原作人物的线条简化。另外,漫画人物因为不必着色,所以不必将每一线条连结。但是动画需要着色,所以必须改良原作人物造型将所有的线条连结以便着色人员上色。有一些原作漫画人物造型并不适用于动画作品。为了制作效率,着色上及动画造型上的理由,原作动画需要另外聘用动画人物设计师。
原案动画的人物设计是比较需要创意及困难的工作。原案人物的设计案在交给人物设计师设计时都只是文字及导演口头上的指令。所以设计师只有*脚本及自己绘图的能力来凭空设计出能够衬托出作品故事魅力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此外还要考虑到制作效率的问题而不能画出线条太复杂的人物。因此,就算资深的造型设计师也有可能花一段时间才能定稿。
制前作业的人物设计完成后的人物设计图将分发给原画师来进行每一个镜头的制图作业。一个人物的设计图分为三种:服饰设计图,脸部表情设计图及局部装饰设计图。所有的设计通常分为正面,侧面,背面,及特殊表情(生气,悲伤或微笑等等)以便原画师模拟。
「机械造型设计及背景设计]
机械设计师在动画制作上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来设计每一部动画要求的机械造型。第一要在平时做很多的功课以满足接踵而来的多样的设计要求。第二要考虑到制作的日期及进度而设计「适当」线条的机械造型。所谓「适当」线条是因为如果线条多的话,虽然机器人或宇宙船看起来很COOL, 但动画师们画好一个镜头的时间会相对加长。可是线条太少的话,机械人又看起来太简单没魄力,因此作设计时适当的线条是很重要的。最后是对每一个动画世界的考察而了解并设计出能满足导演要求的机械战士或宇宙船。
背景设计师比起机械造型来历史相当悠久,早从黑白卡通草创时代开始就有专业的背景设计师。背景设计师基本上要画的「又好、又快、又美」。
[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的工作]
所有的人物造型及机械造型设计完之后,导演及造型设计师们必须和色彩设计师共同敲定人物的色彩(头发,各场合衣服或机器人外壳的颜色..等等)。色彩设计必须配合整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色稿敲定之后由色彩指定人员来指定更详细的颜色种类。
现在的动画色彩设计及色彩指定都使用软件来进行。各制作组使用的软件都不同,只要是处理影像的软件都可以进行色彩设计。要注意的是,各软件处理色彩的方式不同因此在交付给上色人员时要指定同样软件来着色。也由于制作方式的数字化以及选色的自由,使得目前的色彩设定选择范围加大及定出更为细腻多变化的色彩。
·制作
[构图,原画及原画导演]
在分镜图和所有的人物设计和背景备齐后,必须有人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画出放大的详细分镜图以便后续动作。执行这项工作的是构图人员。
分镜图往往只是一个草图,交代一个画面的大略景物。 例如:在一个镜头里出现「小明和杰西站在运动会场中说话」,构图人员就须按照分镜图的每一格的大略指示、人物造型表(例)及背景画出人物(小明及杰西)及背景(运动会场)的详细位置关系放大图(如下图1,多为A4大)。如果构图中指示的不清楚会影响到之后的原画作业。完成后的构图和人物造型设计表交给原画师们请他们开始按构图画出更详细的主镜画面(如本文最后的原画图例。您可从例图中看出小明渐渐往镜头方向跑近.最后完成如左边构图例一样的拿着毛巾开始和杰西说话的镜头)。
原画指导的存在是因为一部作品中有可能不只1位原画师。每一个原画师画出来的人物都可能依个人的画风不同(或绘画功力深浅)而有些走样。修正各原画师们画出的原画稿并统一画风使其忠于人物设计稿是原画指导的工作。
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必须对摄影镜头有一番研究来画好每一格主镜。电影可以请演员站在适当的位置摆出导演要的姿态。但动画只能用笔画出理想的位置和人物动作。因此能力及资质好的原画师及原画指导亦指能够根据摄影及剪接的理念画出理想的主镜画面(正确的人物的姿态及动作)。而据编者所知,许多资深的原画师或原画指导都相当热爱电影并对电影有一番研究。
动画是一个能力导向的行业,不管从事哪个制作部分,只要够努力加强自己的能力一定会被周遭肯定的。(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最后一个主镜没有嘴巴。如构图例所示,这个镜头是「小明跑向杰西→站在杰西前面→和杰西说话」。这个原画图例(「小明跑向杰西→站在杰西前面」)的最后一张主镜是「站在杰西面前」。而接下去的「开始说话」的部分里只有小明的嘴部有动作所以分开来画只有嘴部动作的主镜。分开画好的嘴部动作经由剪辑重迭在「站在杰西面前」这个主镜上就可以完成这个镜头了。(注:原画图例都已经过原画指导的检查及修正并已由描线人员清理过线条。)
[基层动画]
动画师是清理线条及画分格画面的基层员工。原画师在画完主镜后,要交给动画师来清理线条及画中间的分格动作,完稿的分格动作须经过动画检查人员看过动作没有问题后才能交给上色人员着色。画多少张分格都由原画师事前先指定好,所以动画师并不须要想主镜和主镜之间要画几张分格动画。
[着色/上色]
上色是将所有画好的镜头剪接在一起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如果之前的过程有所拖延,上色的涂色时间就相对减少。
目前各界常讨论的动画制作数字化通常是从这一个上色过程开始,之前的过程(除了色彩指定之外)都是手工制作。
制作过程数字化后的上色工作内容
1,用扫描机(Scanner)将原画和动画线稿存进计算机
2,清理线条
3,按色彩指定的色彩上色
[特殊效果及特效人员]
特效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背景特效
第二种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在上完基本色后的镜头里加上特殊效果
第三种是在摄影部分的摄影效果
第一种背景特效指在背景直接画上烟、雾、火焰..等自然现象(如右图的雾)。
表现的方式都事前在分镜图里指定好交给美术设计公司进行绘制作业。第二及第三种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原画师们在主镜里画需要特效的部分,第二步是上色之后在原画师们指定的部位使用计算机软件加上特效或在之后的摄影阶段中使用摄影技巧完成。
以下用烟雾为来解释第二种特效。导演在一个镜头需要烟雾上升的效果时,会先和执行构图作业的动画指导开会讨论需要的烟雾画法。如什么样的烟雾及扩散范围大小..等。动画指导吩咐原画师画好之后的主镜构图(如左图)
经由导演和各集的副导检查后进入烟雾的分镜动画作业。
在上色人员单元中说明过动画由于上色的关系所有的线条都是连结好而且层次很明显。因此涂好后的烟雾相当平面(如左图)。但是烟雾感觉无法以单纯的平面颜色表现因此需要使用笔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效果多加一层来达成朦胧的烟雾阴影感。这就是第二种特效(如右图)。
左右图重迭在一起加上背景特效后就是按原画师画的构图所完成的镜头(如左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二种特效在动画界还没有用计算机作业前都使用喷画来显现模糊或朦胧的效果。现在的特效都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用计算机软件的原因很简单,省时省力又省钱。这并不是说人工喷画的不够逼真。(如果经费够充裕的画,人工绘制当然最好)而是请专人描绘出特效时,如果要画一百张,就要花一百张的人事及颜料费用。用计算机软件的话只要经过滤镜图片处理就可以完成所需的效果。
通常在上色组里分为普通上色人员及特殊效果人员。上色上完色后如有特殊效果就交给特效人员继续完成。上色组并没有明确的专门处理特殊效果的人员。大部分是看谁比较能画就交给谁处理。
第三种的摄影效果在摄影中详述。
[摄影及摄影特效]
所谓摄影,简单的说就是动画稿和背景合成作业。摄影效果是指负责摄影的作业人员按导演的计时表上指示位置使用摄影机或滤镜拍摄特殊效果。摄影效果对日本动画相当重要.因为日本动画的(预算少所以)张数少,使用摄影效果可以掩盖许多张数少的缺点。
目前大多使用计算机软件做摄影合成工作,计算机合成软件有很多种如Adobe AfterEffect, Discreet Inferno, RETAS!pro..等等。
在动画里可见到夕阳照在湖面的点点粼光,天空的星光,回忆镜头的淡出淡入,炸弹爆发时的震动...等都是在这个过程里完成。数字摄影下只要使用滤镜就可以达成许多效果。目前的摄影用词和摄影台时代没有不同只是少了真正的摄影相机而已。
摄影效果由两种作业组成,一种是Camera Movement,指移动摄影机身的移动调校。另外是使用滤镜或调镜头焦距拍摄用事先画好的特效用动画稿。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摄影特效:
1. Fix:固定照相机位置拍摄固定位置的动画稿。大多的镜头都是用这个方法拍摄。
2. T.I./T.B.:以画面人物为中心拉远或拉近相机。
3. F.I./F.O.:人物淡出/淡入画面,镜头焦距的调整。
4. O.L:例如重迭A.B两格用淡出A淡入B(或相反)的手法转换画面
5. 震动效果:拍摄地震,爆发的震动时将每一格画稿小小的移动来拍摄震动效果。
6. 波面玻璃:一种表片凹凸不平的滤镜使画面产生扭曲的现象。常使用于表现水里或火的镜头。
7. 背光:指由摄影台下的灯光往上照射来拍出闪烁的光点(如星光,湖光)或闪光(如雷射炮,雷光)。
8. 柔焦:调整焦距使画面模糊或使画面看起来柔和。常常使用在谈情说爱或强调主角的可爱或英俊。
动画公司内的制作过程大多在这个步骤为止。后制作业多交给专业公司。
·后期制作
[剪接]
理想的剪接情况为所有须上色及加上特殊效果的镜头都完工使得导演,副导及剪接人员可以按着分镜图进行剪接作业。可是大部分的上色及特效制作常无法在剪接作业进行之前完成,所以动画公司常以无上色前的黑白线画稿交给剪接公司。上色完后再请影视制作公司替换线画稿。
在剪接里,副导(画分镜图的人)看着分镜图给予剪接人员指示。如:「这里镜头时间剪短一点」、「这个镜头拉长一些」、「这个镜头好像摆在这里不太合适。放到前面试试看」。基本上剪接步骤不管要花多少时间都要一次定稿。原因是,如果影片原版不断的拉长截短地修正意即指录音或配音也要重录很多次不仅花时间也花钱。剪接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不管如何精密的画好分镜图一部动画在没有剪接之前还是看不出来整部作品哪里不对。而且,就算导演,副导演,动画指导在剪接之前再三检查分镜原稿,仍有疏失。例如:虽然分镜图中看来A镜头后连B镜头起来很有魄力,但是剪接出来后可能效果不如B镜头放在A镜头前好。或者剪接出来的影片超出规定时间长度时,须在剪接阶段决定将哪个镜头留下或割舍。因此剪接在「最后检验」意味上对一部动画作品放映在电视或剧场前的步骤来说很重要。
剪接好的原版大约制成三种影带以便于之后的制后作业,这三种影带为
1,音响作业用影带
2,原版
3,EDL数字数据(编辑数据)
第一种顾名思义是交给音响公司进行之后会解释的配音,音效及合成用的影带。第二种是交给制作公司存底用和对照音效合成后影带用。第三种是纯编辑作业数据如哪个镜头加在哪个镜头后,一般不是很需要但是如果剪接编集作业使用多家制作公司时(如剧场版)就需要有一份EDL数据以便共同作业。
[人物配音]
音响大约分成人物配音,音乐及音效等3大部分。这个部分的大多在作品制作初期就由制作人和导演开会后指定的音响指导来分派工作给各音效部门(如作曲作词家,声优,音效制作人员)来进行音乐制作。这次先提赋予动画人物声音的配音人员。
参加录音的是制作人、制作管理、导演、音响指导及副导在录音室录音。资深的配音人员们由于经验丰富或演技成熟,所以可能试音一次就能正式录音一次OK。当然,一句台词(尤其是笑声或哭声)可用很多种音调表示。导演会指示配音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录音后挑选最适当的部分使用。
[主题音乐,音效及合成]
除了动画人物的配音人员出色的演技之外,音效及主题音乐也是另外一个吸引人们观赏的要因。主题音乐在制作动画的初,中期就需要选好作词作曲及歌手的人选。
关于音效,假设一部动画的故事发生在夏天,除了动画人物说话的声音,没有其它任何声音,就算映像显示了太阳海滩或冰块但是没有海水的声音,冰块融化的声音,会使整个夏天的感觉减少很多。制作音效的顺序为收集声音材料->编集->混音->录音->确认->保存材料。音效又分为三种
-『人造音』:原创音效,需要音效师自己创造的声音,如现实上不存在武器或宇宙船所发出的声音。
-『环境音』:每一场景在人物周围的声音,汽车通过的声音,学校的钟声..等周遭环境中的杂音。
-『生音』:脚步声,衣服摩擦声,关门开门声,简单的说是由画面人物动作所产生的声音。
依照所需的效果,人造音可能要自己从各种不同的音源混音或由音效师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所需的效果。至于环境音效或生音,有时是直接到街上或野外录音,有时是使用市面上所出售的音源材料CD。音响器材的不同,音量的大小或每一个人对各种声音的见解不同会改变每一部动画的气氛因此音效师对声音(任何声音)要相当的敏感及各音响器材下一番功夫了解。
彩稿是个相当引人入胜的主题,不过相关的内容要全部介绍完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各种画材本身就是门学问。在艺术设计科系的色彩学也是一个学期以上的课程,我们在这里只能作最初步的介绍。也因此有些内容在正确性上会不够严谨,或是在细节上交代得不够清楚。
【色彩简介】
既然要谈彩稿,我想先从「色彩」介绍起吧。首先介绍的是色彩的三个属性:色相、明度和彩度。
1.色相(Hue):简单的说就是红、橙、黄、绿、蓝、紫等不同的「颜色」,或者可以把它理解成不同频率的光(这种说法严格说来是不正确的)。
2.明度(Value):色彩明亮的程度,简单来说,把一张色纸拿进黑白影印机影印,出来的就是它的明度。明度越高越接近白色,明度越低越接近黑色。
3.彩度(Chroma):色彩的饱和程度,彩度高的色彩较鲜艳,彩度越低,越接近黑白或灰色。
有了上面的三个向度,便能组织色立体的概念了。
在介绍色彩学的书中,通常都会提到几种不同的色立体,这些不同的色立体各有各的发展背景和适合的用途,其目的大柢是要建立色彩描述的共同标准。然而现在科学界和工业界使用的标准是CIE表色系统,和这些色立体的外观有比较大的不同,使用上也不是很直觉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介绍比较直觉的曼塞尔表色系(Munsell Color System),这和其它的几种色立体的概念比较接近。
曼塞尔表色系是以红、黄、绿、蓝、紫五种色相及中间色(如介於蓝和紫之间的蓝紫等)构成如赤道一般的色相环,和其它几种色立体的差别,主要是每种色立体的色相环相对位置不同。南北极间的轴线是白色到黑色的灰阶,越向外层彩度越高。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球形,而是有点偏斜的,因为纯的黄色比纯的蓝色明度高些。其它几种常见的色立体(PCCS、Ostwald等)大致也是用同样的概念配置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向度。了解色立体之後,对於色彩之间的相对关系应该有初步的认识了,这样我们比较容易谈後续的配色及调色问题。 Munsell色立体(图片来源:朱介英《色彩设计计划》)
【色彩的混合和标示】
电脑绘图时,选色的模式相当多,最基本的是RGB的色盤,因为电脑的显示器是由红绿蓝三色作加法混色而来的。所谓的加法混色,又称为色光混色,因为会越混越亮,它的亮度值是加成的。颜料的混色就相反,称为减法混色,越混色越暗沈,因为颜料是将照射其上的光谱吸收一部分使我们看到剩下的部分。混了越多的颜色,表示光谱被吸收的量越多,最後会变成混浊的暗灰色。
另外绘图软体大概都会提供HSB和HLS模式的选色功能,HSB指的就是色相、彩度和亮度,HLS是色相、明度、和彩度,这种选色法对於有色立体概念的人是相当直觉的选色方式。另外还有CMYK的模式,是印刷用的标色方式,C指的是Cyan(青色)、Magenta(洋红)、Yellow(黄色)、和blacK(黑色,为了和蓝色区别而用K或BK代表)。这种表示方式也会在印刷用演色表上看到。另一种选色的方式是用色票标示,像是Pantone或DIC等色票。
Pantone色票
【用色观念上的一些提示】
很多人一直觉得颜色不够用,即使是在电脑萤幕上有65535以上的颜色,依然觉得不知该如何使用。原因之一大概是还无法脱离用色彩的名字来构思配色的模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色名相当少,顶多几十种而已,难怪色彩总觉得不够用。很多颜色都不是我们的语言能表达的,尤其是那些彩度不高的、或是变化细腻的颜色,训练自己用眼睛来配色,看周遭的环境时可以想想它的颜色该如何表示(使用色相、明度、彩度的方式,或是该用什麼颜料调配)。对於像肤色或褐色这类比较难调配的颜色,不妨去找找水彩或油画的入门书,看看别人用哪些颜色调出来的,很奇妙的是,每个画家用的都不太一样,即使是同一张画,肤色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使用的也是不同的颜色。
阴影的表达,大多数人会考虑直接用亮面的颜色加蓝紫色或咖啡色(加黑色是最糟糕的),如果用印象派的方式来思考,应该用光线的对比色才会生动(即光线是黄色的话,就使用蓝色加在阴影上)。也有些画家习惯在阴影处打上另一种色光,看起来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虽然不能保证照著作就能得到好作品,但有一些安全的配色法则,能让作品的失败率降低。
1.减少使用的色相,最好是在三个颜色以内,这样的配色可以让作品的色调统一,不致於因为过多的色彩失去注意的焦点。有些人说黑白灰是配色时的安全色,也是因为这些无彩色不致於和其它色相衡突的关系。
2.彩度要和色块的面积成反比。也就是说高彩度的色块要小、低彩度的色块要大,这点比较不是绝对的,只是某种配色理论的说法。
3.明度的分配要平衡,一幅好的彩稿,就算拿去影印,应该也会是不错的黑白稿,整个画面的灰阶分布不会有不协调的部分才对。这点在海报或是其它视觉设计的作品大致 通用。我有个同学在作3D绘图的正式输出前,会先用灰阶先输出一遍,为的也是确定画面的黑白配比分布好不好看。
以左边这两张海报为例,使用的色相只有一两种,是色相调和的配色例子。
即使转成灰阶,明暗调的分配也不致於有不协调的感觉
【媒材的特性】
透明水彩、不透明水彩、彩色墨水、广告颜料、油彩、压克力颜料、粉彩、色铅笔…各种不同的媒材真是令人眼花撩乱。说穿了,它们的颜料粉是大同小异,差别在於使用的溶剂、黏著剂和添加剂的不同而已。以最常使用的水彩来说,主要成份是颜料粉(依颜色而有不同成份),阿拉伯胶(黏著剂),甘油、蜂蜜或糖、牛胆汁(添加剂)和水(溶剂)。
彩色墨水、透明水彩、不透明水彩、广告颜料这四种媒材,我视为同一种媒材的变形。差别在於颜料粉的粗细、添加剂的成份,和最主要的差别──白色颜料的含量多寡。广告颜料加了最多的白色,色粉的颗粒也较粗,因此有最佳的覆盖性,但是仔细看的话,颜色的彩度比透明水彩就差了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大概是柠檬黄,多数厂牌的广告颜料都可以明显察觉到加了白色,因此变成粉黄色了。不透明水彩加白色的量较少,覆盖性就略差一点。透明水彩就不含白色颜料了,在色彩的纯度上比不透明水彩高一点。彩色墨水的颜色是这四种媒材中最鲜艳的,透明度也最高。
【用纸的选择】
之前提过,使用不同的媒材,要使用不同的纸张。
以水彩纸为例,市面上容易买到的水彩纸种类就很多了。从入门级的日本水彩纸、义大利的Fabriano水彩纸、法国Canson纸厂的插画纸和Montval水彩纸(俗称的法国水彩纸)、Fontenay(枫叶水彩纸)到专家级的Arches(阿其士水彩纸,有细纹和粗纹的区别,以及不同的厚度可选)、英国的Newton、Saunders、Waterman也有不同纹理和厚度的规格可以选择。好的水彩纸发色能力强,多次上色也不会洗掉下层的颜色(这点日本水彩纸常常作不到)。适合插画用的水彩纸可以选纸纹较细的,例如义大利水彩纸、Canson的水彩纸或插画纸等。 但是一般水彩纸使用的是纹路较明显的那面。
粉彩和色铅笔的话,台湾买到俗称粉彩纸的,大都不适合画粉彩。粉彩纸和水彩纸不同,水彩纸要上较多的胶,并经过冷压,使颜料粒子不会过份渗入纸的内层(颜色会被纸吃掉)。粉彩纸则不同,纸面要略松,有足够的孔隙可以吃进颜料粉,压得太密实反而会使颜料粉无法附著。建议使用素描纸(MBM素描纸)来画粉彩,或是找进口的粉彩纸来画(好像也是Canson纸厂出的?)。
【彩稿的规画】
彩稿不就是直接把颜料上在纸上或是在电脑中上彩吗?在电脑中上色固然有undo的功能,使得错误发生的机会减少,如果是用传统媒材上色的话,不事先规画是很容易出错的。尤其是水彩或是复合媒材,上色的顺序、哪种媒材能搭配哪种媒材,颜料之间的覆盖性、会不会互相溶解……都要事先想清楚比较好。虽然且战且走也是一种趣味,但是失败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是透明性的颜料(透明水彩、彩色墨水、麦克笔等等),当然是从浅色先上色。覆盖性的颜料(油画、压克力颜料、腊笔等等)就可以从深色先上色。
溶剂型的颜料(水彩等等)要先上色,最後才是乾粉型的颜料(粉彩、色铅笔)。这是为了保留乾粉型颜料特有的笔触,并避免用笔刷涂抹时把乾粉型的颜料溶解,污染到其它部分。
水性的颜料先上色,因为油性的颜料通常乾了以後表面会防水,怎麼样也涂不上去。有些插画家混用压克力颜料和油画颜料的,通常也是先用压克力颜料上底色,再用油画颜料修饰。一来是因为压克力颜料乾得快、可以减少打底的时间;二来是压克力颜料不太适合附著在油画颜料上;三来油画颜料的透明度和颜料的层次感比压克力颜料好,用油画颜料修饰,可以表现更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
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扩展资料:
制作步骤:
1、设计纸稿
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首先有设计师设计胎图、丝工图纸、蓝图(点蓝的色稿),转成拷贝纸稿以备下一道工序应用。
2、胎型制作
先将紫铜片按照图纸要求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将其各部位衔接上好焊药,经高温焊接后便成为器皿铜胎造型。
3、掐丝过程
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4、点蓝过程
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5、烧蓝过程
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6、磨光过程
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7、镀金过程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
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随着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异形产品、实用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等工艺结合。
由于多种工艺巧妙结合,各种材料互相衬托,再加上通体又镶嵌了大量的宝石,更使作品新颖奇特、玲珑剔透,通体散发出珠光宝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景泰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