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是个怎样的人物?
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成就最高的代表性作家是莫里哀。当时路易十四国王问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布瓦洛:“你认为谁是当代最好的剧作家?”布瓦洛回答说:“陛下,是莫里哀。”
莫里哀的父亲是宫廷的一个供应商,专门负责宫廷采买,是很肥的一个差使。他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个贵族称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承继自己的财产和贵族称号,继续做宫廷供应商。莫里哀也曾经充满兴趣,按照父亲的要求参与一些工作。但是到了21岁的时候,他的命运被他自己改变了,他迷上了当时流行的戏剧和一位漂亮的女演员。他跟随一个剧团,离开了自己的家,过起了流浪式的生活。他就这样离开了他的贵族家庭。在以后的几十年生活中,可以说他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痛苦,被侮辱,被损害。但是莫里哀终身无悔,他不仅是一个好演员、好导演,更是一个卓有才华的编剧。他终于被当时的法兰西学士院所发现,被宫廷的贵族所赏识,成了一个在当时最走红的戏剧艺术家。他的代表性作品,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可笑的女才子》。在这部喜剧里,他向当时流行的矫饰世风进行了猛烈的进攻,而他的进攻武器就是讽刺。戏里的女才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规矩,甚至交友、恋爱、订婚到结婚,要经历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要怎么做,都一板一眼地制定出来,一步一步照章去做,结果自然笑话百出。在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里有各种各样礼仪,我们也不能简单说这些礼仪都是不好的,但是礼仪一旦流于一种徒有形式的东西,它就会培植人的虚伪性格。从《可笑的女才子》起,莫里哀开始了对社会的虚伪风习的进攻。
在《可笑的女才子》之后,莫里哀又创作了《太太学堂》、《丈夫学堂》、《悭吝人》、《伪君子》,还有《恨世者》。其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伪君子》。这部戏的原名叫《达尔杜弗》。达尔杜弗是戏里的主人公——一个骗子的名字。这部喜剧讲的是一个由外省流落到巴黎来的、自称是最虔诚的基督徒的骗子。他来的时候穷得一文未名,他那件破烂不堪的衣服恰恰使他扮演了一个苦修士的角色,他在教堂不停地虔诚祈祷。这个骗子盯上了富商奥尔恭。他在奥尔恭面前作各种表演,比如说他不小心捏死了一个虱子,便极其痛苦地长时间地仟悔。这个富商奥尔恭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感到世间的人实在是太坏了,他渴望寻找真正的圣徒。当达尔杜弗在他身边为捏死个把虱子而痛苦地进行忏悔的时候,奥尔恭大为感动,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圣徒。他极虔诚地把达尔杜弗请到了自己家里,奉为座上宾。
奥尔恭的儿子跟他的母亲觉得奥尔恭已经痴迷到了极端荒唐的地步,怎么办呢?只好用骗术来对付骗术。他们设计了一个计谋:奥尔恭的妻子假意答应达尔杜弗的约会要求,把他约到自己的卧房,让奥尔恭在床底下偷听。这次达尔杜弗真是失策了。达尔杜弗如约来了以后,奥尔恭的妻子假装扭扭捏捏地说:我想答应你的要求,但是我感到对不起我的丈夫,我在上帝面前感到有罪。达尔杜弗说:上帝如果妨碍我们的感情,我们就把它扔掉。你的丈夫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傻瓜,我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现实发生什么他就不信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奥尔恭终于看清了达尔杜弗的真实面貌,他从床底下钻出来,愤怒斥责这个卑劣的家伙。这时戏剧突起波澜,达尔杜弗说:我要到国王那儿去告你,奥尔恭马上脸色变得苍白,为什么呢?奥尔恭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反对国王而获罪,他有一些东西存在奥尔恭家里。奥尔恭出于对达尔杜弗的信任,竟把朋友的箱子交给了达尔杜弗,并把这件事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达尔杜弗说:我要到国王那儿去告你,说明你和叛臣有密切来往,你的家里还窝藏他的东西。达尔杜弗说完便抱着那个箱子走了。家里人非常紧张,觉得大祸临头了。但是,还是国王英明:国王的使臣莅临,代表国王赦免了奥尔恭,抓走了达尔杜弗。
在这部戏里,莫里哀使用的主要的剧手法是讽刺。莫里哀自己说,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就是致命的打击。人容易受苦,可是人受不了椰榆。也就是说,人有恶习,有坏毛病,你正面地说他,骂他,他可能受得了,但是你讽刺他,椰榆他,你给他鼻子上抹一块白,他可能受不了。这就是讽刺的特殊的力量。
别林斯基说过,击中伪善这条毒蛇的人是伟大的。《伪君子》给了伪善以致命一击。莫里哀是伟大的。
伪善是同没落联在一起,而真实同生命的自信联在一起。《伪君子》的面世标志着封建与教会势力的衰落。教会尽管利用它的权力对莫里哀进行疯狂的迫害,但它无法阻止一个历史巨人的脚步,一场新的巨大的历史变动正在到来。在莫里哀的剧作中,我们听到了滚滚雷声。
莫里哀的成就,标志着法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转换: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调和的状态已经无法维持,资产阶级开始了对封建和教会势力的冲击。资产阶级已经把夺取政权、掌握权力这样一个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夺取权力的斗争需要文学与思想的帮助,这种帮助就叫做“启蒙”。
我对你问题的回答
《史嘉本的诡计》是莫里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仆人史嘉本的形象,赞扬他在帮助青年主人反对家长专制斗争中所显示的机智、勇敢、聪明和乐观,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民主思想。
史嘉本之“诡”及其诡
——浅析史嘉本及此人物塑造之艺术
《史嘉本的诡计》是莫里哀晚期(1671年)的散文体喜剧,是以他驾轻就熟的资产阶级追求婚姻自由为题材创作的。
史嘉本无疑是这部剧中最惹眼的角色,也是莫里哀塑造的众多仆人中最闪光的一个。史嘉本确实不负剧名,是个诡计多端、心机颇深而聪明绝顶的仆人,也是个叫读者又恨又奇又羡又叹的凸圆人物。他看起来阳奉阴违,是个奸诈之徒,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常说机警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史嘉本眉头不皱,照样妙计连连,不动声色地暗度陈仓,化险为夷。
如结尾大白时,他装作被锤子砸伤脑袋奄奄一息地被抬到他的主人跟前,实际是施苦肉计,博取了主人的原谅。又如他为了报复诬蔑他的主人皆隆特老爷,顺势利用他自己编出的剑客们吓唬皆隆特,并把他装进袋子里边哄边打的一节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机巧,让人看到他的“蔫坏”的一面。但是就整体来看,他的机智显然是多于他的狡猾,他用自己的智慧为两对甜蜜的恋人向专制势力斗争,这就很不简单。
他先替私定终身的奥克达夫阻挠其父阿尔冈特的包办婚姻,设计出逼婚的情节,又利用阿尔冈特好体面的心理,以退婚再婚影响其子声誉反诘,然后又动之以父子恩情,稳住了阿尔冈特的情绪,赢得了“反击”的时间。紧接着又定下了让席耳外司特假扮奥克达夫的妻子的哥哥,装作一个很勇猛的剑客去胁逼阿尔冈特就范之局。
他帮助奥克达夫纯属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义举;而与此同时,他又为自己的主人赖昂德的终身大事奔忙,则有些情迫无奈,既是分内工作,又是情态紧急——赖昂德爱上的埃及姑娘赛尔比奈特要被埃及人带走,除非两小时内去赎人。这时史嘉本不慌不乱,琢磨出少爷被劫的故事向老爷索钱救人,借钱救人都不假,只不过把要救的人倒了个,编排成老爷的至亲儿子,终于逼得吝啬的皆隆特老爷出了手。
游走两桩姻事之间,巧施诡计的史嘉本不仅帮助了奥克达夫和赖昂德,还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以及尊严,实在是令人叹服。
有书评指出史嘉本太过狡猾,此剧上演,对人心影响不好。的确他在达成目的的时候,显得有些像两面派,不过他多变的语气,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立场的多变,也不是墙头草。如他在为奥克达夫向其父亲阿尔冈特“骗”200皮司陶耳的时候(第二幕第六场),明明是设计唬他以哄骗钱财,却懂得转换语气说“您既然疑心我,我就什么事也不管了”,阿尔冈特把钱拿给他时,他又屡次伪装拒绝:“不,老爷,别拿您的钱给我转交,您找别人转交,我只有开心”“不,我说,千万信任我不得,谁知道我会不会拐走您的钱啊?”这是他获取对方完全信任的语言博弈的机智表现。
史嘉本的“两面人”,史嘉本的欺骗行为,与“伪君子”答丢夫不同,他立场坚定,即为奥克达夫和赖昂德达成自由婚姻的心愿。他采取欺骗手段调节矛盾是迫于无奈,因为他要游说的这两位老爷太古板也太抠门了,不能以自由婚姻之理晓谕,故而只好行骗。而伪君子答丢夫纯粹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伪装成一个道德崇高的虔徒。这在动作设计上也能看出,《伪君子》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出场时与桃丽娜狭路相逢,答丢夫掏出手绢给桃丽娜遮羞,却是先蒙住了自己的脸。而史嘉本在此剧中每一场都是光明正大地出现在舞台上,每一个决断都干净利索,即使是他诓打皆隆特老爷的戏,也是明明白白地让观众一览无遗,只是逗人发笑,而不会让人觉得阴暗。
《莫里哀喜剧六种》的译者李健吾认为,史嘉本是被倾注了正面人物的血液的,尽管他身上有粗俗一面。而莫里哀的喜剧中这样的角色又可以联想到《伪君子》中的桃丽娜。不同的是桃丽娜除了敢于对伪君子进行正面的嘲讽以外,并没有采取间接而有力的手段去扳倒他。如此,史嘉本的诞生可以说是莫里哀喜剧中仆人智慧的一个新高度。
但是,不管是《太太学堂》中愚朴的阿南、尧尔耶特,《吝啬鬼》中莽撞的阿箭、未觉醒的雅克师傅,《伪君子》中率直勇敢的桃丽娜,还是这个史嘉本,这些莫里哀喜剧里生存的仆人们,莫里哀似乎都在赋予他们以积极的意义。这一个个接连被塑造出来的角色,似乎是与莫里哀对仆人的关注程度的加深有关的。未觉醒的、愚朴的人开始认识世界,莽撞的人开始懂得策略,史嘉本就是这样成熟起来的一个在黑暗世界里抗争的仆人。
在此剧中,还有另一个与史嘉本对照的仆人形象:席耳外司特。史嘉本与席耳外司特不同之处在于,席耳外司特仅仅是被动地忍受和抵抗,而史嘉本则是积极地斗争。他不惜冒性命之虞也要报复诬蔑他的老爷皆隆特,他设计妙计为奥克达夫和赖昂德与包办婚姻抗争,皆是他反抗的表现。他清醒于“他们(司法机关)就不拿我当人看待”(第一幕第二场),始终意识到自己与统治阶级的不平等地位;同时又自信“只要我肯干,我干不来的事就很少”(第一幕第二场),有着坚定的反抗决心。
可是现实是比想象中困难的,顽固的家长是令人无可奈何的,而史嘉本这样一个机灵非凡的仆人,他的反抗仍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史嘉本之“诡”真的有那么诡谲吗?还是“史嘉本之诡”本身就是莫里哀的一个诡计呢?
莫里哀为了凸显史嘉本的“诡”,特地设置了没有主见的奥克达夫、外强中干的赖昂德、胆怯怕事的阿尔冈特、吝啬多疑的皆隆特加以衬托。而在剧情发展中,赖昂德质问史嘉本一节节奏又较快,使观者集中地听到史嘉本使用过的“诡计”,而往往忽略了他施这些“诡计”的真正原因。他想请几个朋友喝酒,还不得不想出“漏酒假象”的计策偷一小坛喝;他扮人狼仅仅是为了反抗主人随心所欲地在大半夜使唤仆人们。这些妙计背后又有多少辛酸啊!
剧本的结尾也颇耐人寻味,和之前的《太太学堂》(1662年)和《吝啬鬼》(1668年)等著名剧作一样,这部同样讲述资产阶级与包办婚姻斗争的剧作也以主人公身份的突转,使结局出人意料,同时也迎合了古典主义的大团圆结局审美。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或许莫里哀也只能以这种“天作之合”来收束,才不至于使“诡计”露馅。
倘若没有主人公身份的突转,这两对恋人的磨折还要经历多久,史嘉本的这些鬼点子恐怕也回天乏术。
实际上史嘉本诓打皆隆特被皆隆特惊觉、史嘉本落荒而逃后,他的处境已十分难堪。若没有这天降惊喜,史嘉本又何能以这样滑稽的方式收场呢?
所以,听到他最后一句“还有我,趁我还没有咽气,把我抬到饭桌一旁吧”,除了欢笑之外,在触摸到它似假实诚的内核时,亦当扼腕一喟罢。
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现代派的论争”,佩罗是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从古到今不断发展的,今人不应盲目崇拜古人,而应超过古人。可以说,佩罗是当时法国文坛上革新派的代表。通过这次论争,佩罗从民间传说里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源泉,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童话故事。一六九七年,佩罗快七十岁的时候,在巴黎出版了他的优美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了。
夏尔·佩罗的主要童话作品有《小拇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簇发里凯》。
17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王权一方面扶植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促进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期从财政上加强王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维护贵族的特权,以保持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也希望在王权的庇护下谋求发展,因此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王权的调节下互相妥协的结果。
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相适应,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度兴盛,在此之前,法国文学界有两个流派。一是巴洛克文学,一是人文主义文学,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是贵族中流行的沙龙文学,又称客厅文学。客厅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奥诺雷·德·于尔菲的《阿丝特蕾》,它讲述是一对牧羊青年男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着神话传说以及有关爱情和政治的议论,既富于奇妙的想象,又有对贵族社交生活的描写。故事发展缓慢,结构松散,心理描写细腻,在贵族沙龙中影响颇大。
人文主义文学以查理·索莱尔的小说《法郎西翁趣史》为代表,它通过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法郎西翁读了于尔菲的小说后想入非非,到处寻找自己的阿丝特蕾的故事,谴责了贵族沙龙小说的脱离实际。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以戏剧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另外,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著作也是值得一提的。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从正面歌颂崇尚理性的英雄,善于运用戏剧场面,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其诗句音律铿锵,气势豪壮,风格独特。他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较为重要的作品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等。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这部5幕剧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年轻时代》。悲剧描写的是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和施曼娜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在一场争吵中动手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罗狄克和施曼娜的父亲进行了决斗并杀死了对方。父仇报了,爱情却因此失掉了。国王遂命令罗狄克抵御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罗狄克得胜凯旋,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的光荣称号。施曼娜也在国王的开导下与罗狄克结为夫妇。这出悲剧表现了个人感情与家庭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戏剧冲突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而顺利解决,既表现了理性的胜利,又表现了爱情的胜利,这反映了高乃依一方面服从专制主权,一方面又有所保留的态度,具有妥协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共创作了11部悲剧,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玛刻》和《费得尔》。他作品的风格与高乃依不同,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更富于现实意义。他的文笔细腻委婉,富有抒情韵味,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玛刻》是根据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并参考荷马与维吉尔史诗中的有关情节写成的。全剧分为5幕,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和儿子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被迫答应嫁给庇吕斯,但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证儿子的安全后自杀。国王的未婚妻爱妙娜出于嫉妒而唆使追求她的希腊英雄奥赖斯特去刺杀庇吕斯。庇吕斯被杀后,爱妙娜拔剑自刎,奥赖斯特因惊恐、悲伤而发疯。这出悲剧批判了庇吕斯,爱妙娜和奥赖斯特不顾民族利益,丧失理性,放纵情欲所造成的罪恶,赞美了安德洛玛刻临危不惧、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玛刻身上,理智与感情得到了统一。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寓言诗》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收239首,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法国民间故事。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谴责贵族阶级的暴虐,也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极其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面貌。例如《狼和小羊》、《患瘟疫的兽类》写群兽们一起讨论如何制止瘟疫的流行,结果冷酷虚伪的狮王和善于阿谀奉承的狐狸等动物虽然犯有滔天罪行,但是他们却强逼忠厚无辜的驴子作牺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旧的局限,最长的一篇达562行。在叙事上,他很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许多寓言有相当细致的人物场景描写,有一些寓言简直就是一出出小戏,有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结构缜密而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国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代表作《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这部用诗体写成的著作全面阐述了悲剧、喜剧、史诗以及其他诗歌体裁(如牧歌、哀歌、十四行诗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把16世纪末以来零散的古典主义诗学理论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最终完成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建设。布瓦洛认为一切作品应该以表现理性为对象,唯有理性才会给作品带来价值和光芒,而诗人只有研究、观察和摹仿自然,才能达到认识和表现理论这个根本目的,他将古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认为学习古人是获得艺术成功的捷径。他还按照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体裁划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高级的如史诗、悲剧,低级的如寓言、闹剧。在内容上他对反映市井、乡村生活的作品加以排斥,认为这些作品“卑污”、“野蛮”。最为重要的是,他为古典主义制定了“三一律”。他说“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完美”。《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布瓦洛的一些理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缚作家的创作,甚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第二节 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
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二、《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狐狸列那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动物故事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论成人和儿童,都会被这些故事中逼真的兽国情景和狐狸列那的狡诈奸滑所吸引住。贝纳把各种动物描写得鲜明生动,各有个性,由于列那故事的形成时期在十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在那个时代,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冒尖,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则千方百计地打击压制他们,所以这些动物的个性,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各种人物的性格。作者借着大狼伊桑格兰的强壮、残忍和贪婪,充分揭露了专制的君主、横暴的贵族、卑鄙的教士等的丑恶面目,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无耻、虚伪、残暴、欺诈和愚昧。列那的智慧、多疑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则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意志、愿望、团结、力量、情趣,这些特征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第一章 杜弗雷斯纳王爷首次提到一个叫列那的狐狸
第二章 列那错失一顿盛宴和设计谋害鹭鸶潘萨尔以及自己差点淹死
第三章 公鸡和山雀梅桑芝如何识破狐狸的诡计
第四章 有时候,人们需要一个个儿比自己更大者的掩护
第五章 列那跟他的舅舅依桑格兰如何斗个你死我活,小乌鸦布鲁娜想吃狐狸舌头的下场
第六章 乌鸦田斯兰吃奶酪,大狼依桑格兰充作裁判以及懒于思考者的下场
第七章 马贝杜依窝饥寒交迫,列那如何将新鲜的鱼骗到手
第八章 大狼依桑格兰有趣的钓鱼方法以及由此引起的遭遇
第九章 列那跟雄猫蒂贝尔合作,双方如何为一段香肠争吵起来
第十章 大狼依桑格兰实施报复,列那获得宽恕又如何骗人
第十一章 狐狸列那、公绵羊伯兰和毛驴贝纳尔一起去朝圣,大狼依桑格兰如何接待他们
第十二章 花猫蒂贝尔差一点落难,狐狸列那如何解救他
第十三章 列那换装,依桑格兰结交一位叫“气死肉”的朋友
第十四章 列那如何在天堂中赢得一个位置,又如何心甘情愿地将它让给大狼依桑格兰
第十五章 列那如何跟杜弗雷斯纳王爷合作,最终把森林中的狼群彻底消灭 这是法国的一部以狐狸列那为主角的长篇动物故事诗,在中世纪法国家喻户晓,是中世纪市民文学中最重要的反封建讽刺作品。这部故事诗是由27篇意思连贯的组诗构成的,共3万多行,每篇都以列那狐为主人公。这些故事在9、10世纪即已口头流传,10或11世纪被记录下来,后经许多诗人修饰增删,到14世纪末叶达10万行以上。原作者有好些人,他们中间能查考的只有彼尔·德·圣克卢(第二组诗)、里查·德·利松(第十二组诗)和一位神父(第九组诗)。这部作品问世后,法国有好几个诗人为它写作续篇,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都有译本或模仿作品。1794年德国诗人歌德根据这个故事写成叙事诗《列那狐》。近代很多法国和欧美作家把《列那狐的故事》改写成散文,成了一部生动优
美的童话,流行于全世界。列那狐的故事,是由许多短篇故事缀合而成,或取自古希腊罗马寓言,或取自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故事,或取自日耳曼民族的故事,但主要来源还是法国北部的民间传说,因此可说是东西方动物故事的荟萃。《列那狐的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作者把中世纪封建社会描绘成一个野兽世界和吸血强盗的王国。 作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格仑的斗争为线索,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等。它所描述的几十只动物,实则代表封建社会各阶层的人,如狮子诺勃勒影射国王,狐狸列那、狼伊森格仑、狗熊勃仑等强有力的动物影射贵族和大臣。作者用冷嘲热讽的笔法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一些教士的虚伪,尖锐地抨击他们的尔虞我诈,狼狈为奸,欺压平民。在这种社会里,只有像列那狐那样善于说谎、狡诈奸滑、阿谀奉承的家伙才能生存并占上风。列那狐的形象是复杂的。尽管故事里说他是贵族男爵,但他在与狼、熊、狮子和神父等的斗争中是一个反封建的人物。他捉弄国王,杀害大臣,嘲笑教会,几乎无法无天。他的胜利标志着市民智慧战胜了封建暴力。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和虐杀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很多没有防卫能力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了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是城市上层分子的形象。故事通过列那狐的经历,形象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充满欺诈、掠夺和弱内强食的野蛮世界,作者为中世纪法国惨受剥削和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发出愤怒的抗议。“列那”这一专有名词成了“狐狸”的代称。《列那狐的故事》对法国和欧洲文学都发生过影响。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的许多作品就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启发下产生的。《列那狐的故事》不仅是法国中世纪动物故事的代表作,而且是世界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又是一部可爱的童话集,它的许多故事被改写成散文,深受儿童喜爱。我国早有郑振铎的编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