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火急!!!!关于化学!!拜托了!!! 悬赏分:200
相对密度(水=1): 0.9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20
饱和蒸气压(kPa): 53.32(-3.9℃)
燃烧热(kJ/mol): 1349.3
临界温度(℃): 187.2
临界压力(MPa): 5.23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54
闪点(℃): -43(O.C)
引燃温度(℃): 510
爆炸上限%(V/V): 14.8
爆炸下限%(V/V): 3.6
溶解性: 微溶于水,可混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要用作四乙基铅、乙基纤维素及乙基咔唑染料等的原料。也用作烟雾剂、冷冻剂、局部麻醉剂、杀虫剂、乙基化剂、烯烃聚合溶剂、汽油抗震剂等。还用作聚丙烯的催化剂,磷、硫、油脂、树脂、蜡等的溶剂。农药、染料、医药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健康危害
有刺激和麻醉作用。高浓度损害心、肝、肾。吸入2%~4%浓度时可引起运动失调、轻度痛觉减退,并很快出现知觉消失,但其刺激作用非常轻微;高浓度接触引起麻醉,出现中枢抑制,可出现循环和呼吸抑制。皮肤接触后可因局部迅速降温,造成冻伤。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二.氯乙烯
摘要 :氯乙烯是一种应用于高分子化工的重要的单体,可由乙烯或乙炔制得。为无色、易液化气体,沸点-13.9℃,临界温度142℃,临界压力5.22MPa。氯乙烯是有毒物质,肝癌与长期吸入和接触氯乙烯有关。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4%~22%(体积),在压力下更易爆炸,贮运时必须注意容器的密闭及氮封,并应添加少量阻聚剂。
基本信息
分子式: C2H3Cl
结构式: CHCl=CH2
分子量: 62.50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氯乙烯 ≥99.99% 75-01-4
主要成分: 含量: 纯度≥99.99%。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醚样气味的气体。
pH:无意义
熔点(℃): -159.8
沸点(℃): -13.4
相对密度(水=1): 0.9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15
饱和蒸气压(kPa): 346.53(25℃)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142
临界压力(MPa): 5.60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38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415
爆炸上限%(V/V): 31.0
爆炸下限%(V/V): 3.6
理化性质
主要成分:含量: 纯度≥99.99%。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醚样气味的气体。
熔点(℃):-160.0。
沸点(℃):-13.9。
相对密度(水=1):0.9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15。
蒸气压(kPa):346.53(25℃)。
燃烧热(kJ/mol):
闪点(℃):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避免受热。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用途
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并能与醋酸乙烯酯、丙烯腈、丙烯酸酯、偏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烯)等共聚,制得各种性能的树脂。此外,还可用于合成1,1,2-三氯乙烷及1,1-二氯乙烯等。
氯乙烯-的危害
急性毒性: 短时间吸入大量氯乙烯,因其麻醉作用而产生中枢神经抑制,可导致急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代谢: 在生产条件下,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乙烯空气的人员,在他们的血液中蓄积了相当可观的氯乙烯并形成代谢物,从而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这种在血液中的蓄积和代谢,时间长,后果严重。
刺激性:刺激物,短时间接触低浓度,能刺激眼和皮肤,与其液体接触后由于快速蒸发能引起冻伤。
致癌性:IARC:人类致癌物质。
致畸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 ppm(7 h),孕6~15 d,引起胚胎毒性。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 ppm(7 h),孕6~15 d,引起胚胎毒性和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2000 ppm(48 h)。细胞遗传学分析:人Hela细胞10 mmol/L。
危害分级(GB 5044—85):I级(极度危害)
环境危害:氯乙烯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
迁移转化和降解:工业企业制取,生产和加工聚氯乙烯以及生产聚氯乙烯为基质的各种聚合物的过程中,是氯乙烯析出并进入环境的主要来源,由于以聚氯乙烯为基质的各种聚合材料中,含有未参加聚合反应的氯乙烯单体,它在暴露过程中可逸出而进入环境。作为一种烃类,氯乙烯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与类似的烃分子比较,氯乙烯的反应性属中等。氯乙烯在大气中的氧化产物包括甲醛、甲酸和氯化氢。
其他有害作用:氯乙烯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由于其挥发性强,在大气中易被光解,也可被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
三.聚氯乙烯
•
摘要
聚氯乙烯简称PVC,由氯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热塑性树脂,是氯乙烯的均聚物。聚氯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之一,价格便宜,应用广泛,聚氯乙稀树脂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加入不同的添加剂,聚氯乙稀塑料可呈现不同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在聚氯乙稀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增塑剂,可制成多种硬质、软质和透明制品。聚氯乙烯通过塑料加工可制成各种型材和制品。①一般软制品。利用注射成型机配合各种模具,可制成塑料凉鞋、鞋底、拖鞋等。②薄膜。利用三辊或四辊压延机制成规定厚度的透明或着色薄膜。薄膜用途很广,可以通过剪裁,热合加工成包装袋、雨衣、桌布、窗帘、充气玩具等。 ③涂层制品。如人造革。人造革可以用来制作皮箱、皮包、书的封面、沙发及汽车的座垫等。④泡沫制品。如泡沫塑料,可作泡沫拖鞋、凉鞋、鞋垫、坐垫、及防震缓冲包装材料。 ⑤透明片材。利用热成型可以作成薄壁透明容器或用于真空吸塑包装,是优良的包装材料和装饰材料。⑥糊制品。⑦硬管和板材。⑨中空容器
物理和化学性质
稳定;不易被酸、碱腐蚀;对热比较耐受
聚氯乙烯具有阻燃(阻燃值为40以上)、耐化学药品性高(耐浓盐酸、浓度为90%的硫酸、浓度为60%的硝酸和浓度20%的氢氧化钠)、机械强度及电绝缘性良好的优点。但其耐热性较差,软化点为80℃,于130℃开始分解变色,并析出HCI。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溶于水、酒精、汽油,气体、水汽渗漏性低;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度的盐酸、90%以下的硫酸、50—60%的硝酸和20%以下的烧碱溶液,具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对盐类相当稳定,但能够溶解于醚、酮、氯化脂肪烃和芳香烃等有机溶剂。此外,POVC的光、热稳定性较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暴晒,就会分解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变色,物理机械性能迅速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聚氯乙烯-应用范围
正是由于其防火耐热作用,聚氯乙烯被广泛用于电线外皮和光纤外皮。此外也常被制成手套、某些食物的保鲜纸。
聚氯乙烯可由乙烯、氯和催化剂制成。
回收及循还再用
资源回收再利用: 国际塑料回收代码: PVC的是3 (3字在三个循还再用箭号中心)
聚氯乙烯-危害
聚氯乙烯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塑料,它是由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和防老剂组成的树脂,本身并无毒性。但所添加的增塑剂、防老剂等主要辅料有毒性,日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主要使用对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这些化学品都有毒性,聚氯乙烯的防老剂硬脂酸铅盐也是有毒的。含铅盐防老剂的聚氯乙烯(PVC)制品和乙醇、乙醚及其他溶剂接触会析出铅。含铅盐的聚氯乙烯用作食品包装与油条、炸糕、炸鱼、熟肉类制品、蛋糕点心类食品相遇,就会使铅分子扩散到油脂中去,所以不能使用聚氯乙烯塑料袋盛装食品,尤其不能盛装含油类的食品。
另外,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在较高温度下,如50℃左右就会慢慢地分解出氯化氢气体,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害,因此聚氯乙烯制品不宜作为食品的包装物。电木(酚醛塑料)含有游离苯酚和甲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不适合存放食品和作食品包装。电玉(尿醛塑料)虽然无嗅无味,但在100℃沸水中或用作盛放醋类食品时,会有游离甲醛析出,对人体有害,所以也不适于作为食具或食品包装。 废旧塑料(有的可能添加少许新料)的更新品,因其成分复杂,很难保证不带有毒性,故一般也不可用来作为食品盛具和包装物。 [1]
三氯甲烷
三氯甲烷为氯仿的学名,又称“哥罗芳”、“三氯甲烷”和“三氯化碳”。氯仿一名为英语Chloroform的半意半音译;哥罗芳为音译。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重质液体,极易挥发,味辛甜而有特殊芳香气味。
性质
熔沸点(℃)熔点: -63.7 ,沸点: 61.2
密度
相对密度(水=1): 1.48g/cm3(液)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4.12
溶解性
在水中的溶解度:0.8 g/100 ml, 20 °C
其它
饱和蒸气压(kPa): 13.33(10.4℃)
临界温度(℃): 263.4
临界压力(MPa): 5.47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97
三氯甲烷又称氯仿。为甲烷分子中三个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分子式CHCl3。无色易挥发液体稍有甜味;熔点-63.5℃,沸点61.7℃,相对密度1.4832(20/4℃);微溶于水,溶于乙醚、乙醇、苯等;难燃烧。
三氯甲烷在光照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氯化氢和有剧毒的光气:
主要用途
氯仿为有机合成原料,主要用来生产氟里昂(F-21、F-22、F-23)。此外,还用于有机合成及麻醉剂;脂肪、橡胶、树脂、油类、蜡、磷、碘和粘合压克力的溶剂;青霉素、精油、生物碱等的萃取剂;测定血清中无机磷;清洗剂;肝功能试验的防腐剂等。是手机维修人员必备的清洗剂。
氯仿与四氯化碳混合可制成不冻的防火液体。还用于烟雾剂的发射药、谷物的熏蒸剂和校准温度的标准液。工业产品通常加有少量乙醇,使生成的光气与乙醇作用生成无毒的碳酸二乙酯
危害
三氯甲烷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有毒,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 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
难燃烧。三氯甲烷在光照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氯化氢和有剧毒的光气
四.氟氯烃
是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的是以氯原子取代甲烷中的氢,再通入氢氟酸中。
氟氯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较早的制冷剂中作为热交换介质。氟氯烃被压缩时会放热,而压强变小时会大量吸热。
氟氯烃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生氯原子,作为臭氧分解的催化剂。因此对臭氧层危害极大。有研究指责氟氯烃的滥用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政府已经全面禁止氟氯烃在家用制冷电器中的使用。
二氟二氯甲烷是一种经典的氟氯烃,化学式 CF2Cl2,是二氯甲烷与氟化氢气体取代得到的。
氟氯烃化学性质稳定,低毒,部分略有香味
五.四氟乙烯
四氟乙烯主要由氯仿制得,也可由四氟二氯乙烷在三氟化铝存在下催化脱氯而制得。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气体,沸点-76.3℃;可加压液化,临界温度33.3℃,临界压力3.92MPa。与其他多种氟代烃不同,四氟乙烯有毒。主要用于生产使用温度范围广、化学稳定性高的聚四氟乙烯;也可与乙烯或六氟丙烯共聚制备含氟绝缘材料,或与偏氟乙烯共聚生产含氟纤维。
性质:无色无臭气体。熔点-142.5℃,沸点-76.3℃,不溶于水。比空气重。相对密度1.519,临界温度33.3℃,临界压力3.92MPa,燃点620℃。溶于丙酮、乙醇。自燃极限为11%-60%(体积),引燃温度只有180℃。有氧存在时,易形成不稳定易爆炸的过氧化物。 制备方法:二氟一氯甲烷经气化、预热、通入裂解炉,热裂解产含四氟乙烯单体的裂化气,经水洗、碱洗、压缩、冷冻脱水、干燥,分馏等工序,最后精馏得成品。
用途:制造聚四氟乙烯及其他氟塑料、氟橡胶和全氟丙烯的单体。可用作制造新型的热塑料、工程塑料、耐油耐低温橡胶、新型灭火剂和抑雾剂的原料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局部过热引发歧化反应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轻者有咳嗽、胸闷、头晕、乏力、恶心等。
环境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六.四氯乙烯
简述:又称全氯乙烯。为乙烯中全部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分子式Cl2C匉CCl2。无色液体熔点-19℃,沸点121℃,相对密度1.6227(20/4℃);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苯等;气味像乙醚;不能燃烧。
性质:四氯乙烯较为稳定,不易发生加成反应。它与乙醇钠作用时,氯原子可被乙氧基取代,生成二氯乙烯酮乙缩酮,再与乙醇加成,水解后可得二氯乙酸乙酯:
作用:四氯乙烯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干洗剂和金属去脂剂;曾用于驱除人体内的钩虫和姜片虫;高浓度时有麻醉作用,对皮肤有脱脂作用并能引起皮炎。
危害: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妇女怀孕期间如果接触过多的四氯乙烯,会增加新生儿患唇腭裂和神经系统先天缺陷的风险。
七.七氟丙烷
-七氟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态氟代烃,是灭火剂的一种常见材料。以七氟丙烷为原材料的灭火剂计有:HFC-227 HFC-227ea MH-227 (Shanghai Waysmos) FE-227,和 FM-200
七氟丙烷-化学特性
七氟丙烷的化学式是 CF3-CHF-CF3,或C3HF7,熔点是−131 °C、沸点是−16.4 °C。微溶于水(260 mg/L)。
七氟丙烷参数:
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ODP=0
温室效应潜能值GWP=0.6
大气中存留寿命ALT=31年
灭火剂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9.0%
灭火剂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10.5%
灭火设计基本浓度C=8%
低于NOAEL和LOAEL,相对安全。
七氟丙烷-七氟丙烷的应用
由于七氟丙烷不含有氯或溴,不会对大气臭氧层发生破坏作用,所以被采用来替换对环境危害的海龙1301和海龙1211来作为灭火剂的原料。七氟丙烷在大气中的生命周期约为31年到42年间,而且在释出后不会留下残余物或油渍,亦可透过正常排气通道排走,所以很适合作为数据中心或服务器存放中心的灭火剂。通常这些地方都会把一罐含有压缩了的七氟丙烷的罐安装在楼层顶部,当火警发生时,七氟丙烷从罐的出气口排出,迅速把火警发生场所的氧气排走、并冷却火警发生处,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七氟丙烷虽然在室温下比较稳定,但在高温下仍然会分解,并产生氟化氢,产生刺鼻的味道。其他燃烧产物还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接触液态七氟丙烷可以导致冻伤。
七氟丙烷亦可作为发射火箭的湿剂(propellant)。
七氟丙烷被使用在配药测量的药量吸入器,例如在哮喘疗程中使用的吸入器。
八.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化学式CCl4。CAS号:56-23-5,又称四氯甲烷 (tetrachloromethane),为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分子量153.84,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8℃,蒸气压15.26kPa(25℃),蒸气密度5.3g/L。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混溶。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主要性质
四氯化碳为无色澄清易流动的液体,工业上有时因含杂质呈微黄色,具有芳香气味,易挥发。密度(20℃)1.595克/立方厘米、熔点-22.8℃,沸点76~77℃。 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约5倍,且不会燃烧。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 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
毒性危害
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高浓度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随后累及肝、肾而低浓度长期接触则主要表现肝、肾受累。乙醇可促进四氯化碳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Omin方出现轻度中毒。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的化学物。
研究表明,CCl4在高温下与水反应会有有毒物质光气产生
用途:四氯化碳主要用作溶剂和灭火剂,也可用于生产氟利昂,在医药上可作麻醉剂。
九.DDT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6H4)2CH(CCl3)。中文名称从英文缩写DDT而来,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物质的理化常数
分子式 C14H9Cl5 外观与性状 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嗅
分子量 354.5 蒸汽压 2.53×10-8kPa/20℃ 闪点:72-77℃
熔 点 108~109℃ 沸点:260℃ 溶解性 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
密 度 1.55(25℃ ) 稳定性 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农用杀虫剂
对健康的危害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偶有手及手指肌肉抽动震颤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发高烧、多汗、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兴奋,上、下肢和面部肌肉呈强直性抽搐,并有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54分)
1、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容易导电 D、熔融状态容易导电
2、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汗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金属性:Y>Z B、氢化物的沸点:X>W C、阴离子的还原性:X>W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3、X、Y为短周期元素,X位于IA族,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X与Y的简单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1 D、X2Y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4、短周期元素X、Y、Z和W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且均为同周期,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X和Y的原子序数比为6:7,X的最高正价是W的最低负价绝对值的2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的单质可能为原子晶体 B、X和W可组成离子化合物 C、Z和W的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两种共价化合物 D、Z和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是强酸
5、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低
6、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变化: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换率最接近与( )。
A、33%B、40% C、50% D、66%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来源于对反应的加热 B、化学反应只是生成新物质,不发生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都是物质本生所具有的能量变化的表现 D、化学反应总是放出热量
8、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量变化以外,还可以是光能等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也服从能量守很定律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能放热反应
9、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有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他们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D>C>A>B B、D>A>B>C C、D>B>A>C D、B>A>D>C
10、下列属于直接利用太阳辐射的方式的是( )。
①光——热转换 ②光——电转换 ③光——化学能转换 ④光——生物能转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如果空气中混入甲烷的体积达到总体积得5%~15%这个范围,点燃甲烷是就会发生爆炸。则发生爆炸最剧烈时,CH4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
A、5% B、8%C、9.1%D、10.5%
12、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的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
①苯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②苯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褪色 ③苯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被还原成环乙烷 ④苯中碳碳键键长完全相等 ⑤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⑥间二氯苯只有一种
A、①② B、①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石油进行分馏这是利用有机物的特殊性质 B、将石油进行分馏这是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差异
C、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D、烯烃既不能发生取代反应也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14、下列物质由于发生反应,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是( )。
A、乙烷 B、乙烯 C、乙炔 D、苯
15、某人坐在空调车内跟在一辆卡车后面,观察到这辆卡车启动、刹车时排出的黑烟,由此可推断出这辆卡车所用的燃料是()
A、酒精 B、汽油 C、柴油 D、液化石油气
16、苯与乙烯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以与溴发生取代反应B、都易发生加成反应C、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D、乙烯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苯不能
17、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
A、(1-a)/7 B、(3/4)a C、(6/7)(1-a) D、(12/13)(1-a)
18、在①丙烯②氯乙烯③苯④甲苯 四种有机化合物中,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填空题。(共46分)
1、推断出下列粒子的名称,写出他们的电子式。(6分)
(1)离子化合物AB2,所有离子电子层数相同,电子数为30。
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内A、B两元素原子序数差为4它们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B。
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序数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中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有4个原子核10个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元素的名称:_____。(2分)
(2)写出D元素形成的单质的结构式______。(2分)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D、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4分)
(4)A、B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2B2属于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2分)存在的化学键是______,(2分)写出A2B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3分)
3、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验证Fe、Cu的金属活动性,他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有关项目:
方案一:有人提出将大小相等的铁片和铜片,分别同时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据此确定他们的金属活动性。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方案二:有人利用Fe、Cu做电极设计成原电池,以确定它们的金属活动性。是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原电池装置图,标出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
┃┃
┃┃
┃┃
┃┃
┗━━━━━━━━━━━━━━━━━━━━━━━━━━━━━━━━━━━━━━━━┛(8分)
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结合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设计一个验证Fe、Cu金属活动性的简单实验方案(与方案Ⅰ、Ⅱ不能雷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