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柱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原则如何?
下图所示为导柱的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图:导柱的结构形式 a)单支式导柱 b)台阶式导柱
1)单节式导柱(图a。这种导柱的固定部分和导向部分的尺寸相同,在导向部分开有两道油槽,以贮存润滑油用,对要求不高的模具,也可不开油槽。这种导柱,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但若导柱变形弯曲时,在退出时会损伤导柱孔。一般适用于简单模具。
2)台阶式导柱(图b。这种导柱与模板固定部分的尺寸要大于导向部分尺寸,呈台阶状-正因为有这个台阶存在,在导柱弯曲后退出时一般不会损伤导柱孔。一般适用于大型和精度要求高的模具。
(2) 导柱的设计原则
1) 导柱的长度必须比凸模端面高出6 ? 8mm,以确保导柱导向后凸模才进入型腔。
2) 为使导柱能顺利进入导向孔,导柱前端应做成圆锥形或球形的先导部分。
3) 导柱的直径应根据模具的大小来确定,应当使导柱具有足够的抗弯强度。
4) 导柱固定段的直径应与导套外径相等以利于装配加工保证同轴度。
5) 导柱应具有坚硬而耐磨的表面,坚韧而不易折断的内芯,可用低碳钢经渗碳淬火处理,或碳素工具钢经谇火处理。
6) 为便于塑件脱模,导柱一般装于定模上。
(3) 导柱的安装方法
在安装导柱时要注。3以下几点:稳固,在工作过程中不发生位移;对中性好,其轴线应与导柱孔轴线相一致;便于更换,因导柱为易损件,应便于更换,并保证精度。导柱的安装固定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垫板固定。这是将导柱从一端穿过模板,导柱与模板孔为过渡配合,并有台阶控制导柱伸出长度,最后用垫板挡住导柱尾部,垫板用螺钉与模板固定。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导柱导向机构的设计就是设计注塑模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导向结构。其主要零件是导柱和导套。导柱既可以设置在动模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定模一侧,应根据模具结构来确定,标准模架的导柱一般设在动模部分,在不妨碍脱模的条件下,导柱通常设置在型芯高出分型芯面较多的一侧, 见下面示意图:
选择的方式就是你打算用多粗的导柱,空间够的话装粗的导柱,刚性肯定要好。比方说,你选导柱直径38,配套的导套数据就可以查出来了啊。那么模座相应的孔径大小就可以确定的。
misumi
的标准件有单选的,也有成套的,只需要确定导柱的直径就可以,至于导柱和导套的长度,那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那种十字架(带凸台)在资料书中查
l
,你根据6块模板及上模座的总厚度再减掉10mm,取整数就可以作为导柱型号l规格。导套的长度,要根据冲床的行程大小,以开模状态导柱导套不分离并且重合30mm以上为参考。如果冲床行程很小,那一般选导套80-100长久可以。
目的是保证两动、定模板合模时型腔的相互位置正确配合。
2.导柱的前端应倒3°一5°锥形斜角。如果导柱体设计成圆锥形,则两模板的位置配合精度保证将会更准确。
3.由于导柱与导套的滑动配合是一个频繁的进出滑动,所以需对导柱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长度导柱导向部分的长度应比型芯端面的高度高出8~12mm。
②形状导柱前端应做成锥台形或半球形,以使导柱能顺利的进入导套。
③材料导柱应具有硬而耐磨的表面和坚韧而不易折断的内芯,因此多采用20钢(经表面渗碳淬火处理)或者t8、t10钢(经淬火处理),硬度为50~55hrc。导柱固定部分的表面粗糙度μm,导向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为μm。
④数量及布置导柱应合理均布在模具分型面的四周,导柱中心至模具边缘应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模具强度(导柱中心到模具边缘距离通常为导柱直径的1~1.5倍)。为确保合模时只能按一个方向合模,导柱的布置可采用等直径导柱不对称布置或不等直径导柱对称布置的方式。
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就应该着手绘制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绘图作好准备。
绘制模具图
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A、绘制总装结构图
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B、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 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C、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3.2。 “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D、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
模具结构方面
a.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b.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c.模具温度调节方面。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d.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正常来讲应该都是一样大的,如果不一样大应该有种原因:
1.可能是为了做防呆设计,就是其中一根导柱要大些,其它的三根是一样的尺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当模图方向装反的时候模具是装不进去的.
2.一般标准模胚的防呆设计不是这样的,它是四根导柱都是一样大,有一根导柱会移2-3MM的位置做一点偏心,而其它三根导柱的位置是一样的,见下图:
导柱导向机构的设计:
①由导柱导套或导向孔结构组成。
②要求导柱比凸模高出6-8cm。
③导柱端问好成锥形或半球形。
④导柱表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芯部坚韧而不易折断。
⑤与模板装配过渡配合。
⑥导柱与模板的连接方式。导套:
①导套前端侧角尺。
②导套硬度比导柱低。
③导套与模板配合面的粗糙度。
④导套与模板的连接固定方式。
导孔:适于小批量生产的模具,要求的精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