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的典型住宅形式叫作什么?有什么特点?
他们的典型住宅形式是土掌房,这种建筑,屋顶用木楞(放得比较密),上铺柴草,再在上面抹泥巴。屋顶近乎平顶。下部的墙壁用木构,其外再用砖墙,泥灰粉刷。内部空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大门进去,两侧有厢房,其东一般为厨房,西为杂屋,中阅是过厅,其上有采光孔。后部为正屋,一般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边卧室,还有楼层,楼上多放粮食或其他宜干燥之物,在楼上可以外出至前部一层楼的屋顶,这里是用来晒物的。
四、彝族民居与价值取向 彝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不深,封建社会家天下、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现为血缘观念、亲族感情。在彝族社会里,人们习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缘和居住结合在一起。如元谋县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缘和地缘上截然分开,三姓以居住结为家族,土掌房顶相连,屋屋相通。大姚县涧水塘村,刘、李两姓以血缘划地而居,刘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过去两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极少。因此,居住是维护彝族传统社会和家族荣誉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响,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安排,无不尊从某种图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墙处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陈设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炉、虎、狮等图腾雕像;正中摆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侧是长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正房两侧屋间是当家的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楼上是粮仓,墙壁洞里供置祖宗灵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卧室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畜厩在面房楼下。彝族民居内屋的这种传统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产和生活有机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体现。五、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风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馒头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新房落成,要请毕摩供放祖灵,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灵牌位,逢年过节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设供祖先灵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间。彝族崇虎,以虎为图腾。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门上挂虎头牌,意以避邪驱魔,保佑家运兴达。 此外,彝族民居的许多部分上也附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仓有仓龙,厩有厩神,等等。透过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与风俗习惯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与此相适应,彝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或为一字形的单元屋等。彝族的红、白喜事规模大,时间长,来宾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间举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摆十余桌宴席的宽敞院子,廊的宽度也以能摆一桌席为计。彝族尚黑,不仅族称和人称用黑冠之,传统的彝族服饰也以黑为庄重。彝族有烟熏木料以防腐的传统,新房建成后,要先用烟熏黑木料、墙壁,才能迁入。彝族婚礼也可以用门、堂、房三字概括:新娘进入夫家称之过门,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称之拜堂,行拜后入新房,结婚三日闹喜房,三日后新人回门,此外,男子入赘称为上门,女子招女婿称为顶门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遗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术精湛闻名。旧时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盖有土、木、石结构的碉楼,多为五至七层,外墙用墨灰浆勾勒边幅,有的还作彝族传统图画,内侧房间较宽敞,既可用于战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粮。彝族曾有氏族聚议的习俗,旧时许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边缘的大古树下,用石条建一座四面均为台阶的金字形石塔,作为氏族聚会地点,现已成为村民聚集、闲聊的场所。七、彝族民居与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与其它民族发生的文化接触、交流必然体现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迁,对彝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与中原内地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份。彝汉人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友好相处。如《武定府志》记载汉族习俗与各省稍异者,元旦采松叶铺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围屋,谓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燃之,以腥为牲,互相馈赠,谓之火把节。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汉俗及其文化。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说:罗婺蛮,近年亦有富者,纳粟为义馆及作生员者,共俗渐同汉焚。明、清时期,由于在坝区屯田及改土归流,大量彝族迁入山区,形成了部分接受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都与汉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门头上的龙、凤形象等。在建筑技术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悬山式的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②李朝真:《关于干栏式、井干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第36页。
彝民居建筑因居住地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一般有下列5种:1.板房。为凉山彝族的传统居住型式。四周为土墙或竹笆墙,上覆木板,用石压住。也有的屋顶覆瓦、竹、草、树枝等,建成瓦房、篾房、草房和棚子。2.杈杈房。两根树叉插入地下作柱子,一根树干横于叉上作横梁,四周遮以茅草,是一种古老朴实的彝族民居。3.土掌房。滇南彝族的传统民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以土基砌墙,也有捶夹板墙的。屋顶用劈柴垫底,铺上松毛后再盖上粘土、白沙。土掌房冬暖夏凉,屋顶上可以乘凉晒物,整个寨子的房顶往往用木梯连起来,可以自由往来。4.三房一照壁。滇西大理、巍山等地彝族的传统住宅。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主房较高,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吊厦、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5.木罗罗。小凉山森林地区彝族的住宅,用圆木井字形相互交叉叠砌而成。
(二)民居布局
凉山彝族住房一般为长方形平房,一列三间,正中为厅堂,入门右上方设一火塘,称为“锅庄”,由三块石头支撑,为全家的生活中心,进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等都围着火塘进行。入门左侧为牲畜圈,上面搭有放置饲料的木桁条,右侧为卧室或什物储藏间,亦有利用空间架檀条,作为储藏物品或招待客人的临时住所。富裕的还修筑三合院、四合院,院内有天井,屋内有厅房、厢房、上房,人畜分居,装饰完整,门帘格扇,精雕细刻。外部有高大围墙和二三层高的碉楼。居室外墙不开窗,有的开个小方洞,用木条纵格或竹笆遮蔽,也有用椽子与墙交接的空隙透光,或利用大门作为直接采光口,因此室内黑暗,这主要是为了抵御风沙,大门在正面,常设二道,一道板门往里开,一道栅门向外开,门下有高门槛,以防止家禽牲畜出入。滇南土掌房分为前后两层,后一层有楼,一般为上下各三间,下平房做厨房和堆柴物家什;后层堂屋设置火塘,用于会客;两边为住房,楼上堆放粮食。滇西三房一照壁的布局一般上方为主房,两旁为耳房,下方为面房,面房多为两层,下边是畜厩,上边住人。屋子中部设置高约一米的火塘。
(三)建筑用材
大部分是竹、木、砂土、块石、山草等,用砖瓦者过去甚少,近来渐多。一般河谷与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用土墙、板瓦,内部门户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子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用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蔑、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
(四)民居建筑装饰
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连续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图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板上刻有对称均匀的连续四方雷纹及圆形花饰、动植物木雕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1,云南竹楼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2,陕北窑洞,
这种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被靠山。门朝开阔的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个院的窑洞一般只修3个至5个。最中间的为正窑,两边常放杂物或是小的房间,也可以贮存粮食。
扩展资料:
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a)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
b)房屋内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及其梯间、电梯间等其高度在2.2m以上部位计算建筑面积。
c)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均按一层计算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m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d)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自然层计算面积。
e)房屋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2.2m以上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及斜面结构屋顶高度在2.2m以上的部位,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f)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屋
土掌房一般由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楼房即正房,为三开间两层;平房即厢房,为一至二间,外墙无窗或仅开小窗,土墙土顶,一片黄色,高低错落,敦厚朴实。平房屋顶、正房楼层甚至正房屋顶都是晒场,由于晒场高爽,所晒农作物可免遭鸡啄虫吃。
土掌房的平面形式分为无内院与有内院两种。元江、峨山、新平、江川一带的彝族民居为无内院形式,各家无露天的内院,也没有外部院落,其院子全部加盖了屋顶,以避免阳光直射或盗贼侵入。
这类土掌房一般由正房、厢房、晒台组成。正房为三开间两层,前带廊或无廊,屋顶为平顶。楼下明间是堂屋,次间为卧室和厨房,内设楼梯,楼层楼面均用泥土夯实,或填土坯抹泥。
厢房为单层一至二间,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可分别用作卧室、厨房或堆放杂物。晒台即土掌房顶,大门一般直接开向街道。
红河县一带的彝族民居则为有内院形式,其正房和厢房围成较大的院子,不加盖屋顶,平面形式多呈曲尺形。
滇西北小凉山的宁蒗、永宁一带,森林密布,交通不便,建筑技术不发达。当地的彝族民居即为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要求的木结构木楞房,即井干式民居。
彝族民族风俗
建筑习惯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
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服饰
彝族是个聪明、智慧的民族,他们用灵巧的手装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国各民族中,彝族服饰甚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触摸,否则,便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并将灾祸临头。于是,汉族尊称为“天菩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彝语呼之为“子帖”。因它高挑在额前左方,显得英姿勃发,汉族称之为“英雄髻”。男子还有左耳戴一串红黄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缀饰红丝线。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彝族称披毡为“查尔瓦”,用黑以羊毛织成。它的用处甚多:防风挡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间用它一裹身子又可当被褥,于是人人心备,一年到头不可或缺。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饰以一块银排花。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我姿。她们外出时,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尔瓦”。
楚雄其他地区的彝族男子服饰,与凉山彝民有所不同。他们一般多用黑布包头,而不留“天菩萨”,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们平日身穿蓝色或黑色的对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两排布钮扣,别致有趣。有的还在右袋边乡以花卉为饰。裤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干活。他们的节日盛装则丰富多彩。例如火把节期间,不少小伙子戴白帽,帽沿缀以红绿绒球,帽顶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鸡尾。据说,这是他们崇拜动物观念在头饰上的遗迹。
最美丽的还是姑娘和少妇的服饰。尽管她们不着五彩长裙而穿蓝布长裤,但她们的右衽上衣,大都绣有各种花卉、云图或几何图案,腰围也镶滚美丽的花边。她们对自己的头饰尤为注重。有些村寨妇女戴的帽子,或状似马缨花,或形如的锦鸡,还有戴鱼形帽、鸡冠帽的,可谓“百花齐放”。
婚俗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一)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二)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三)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宗教信仰
①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塘,于是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对火的崇拜,还使他们离开人时,也要有火为伴。在火葬中让魂归祖宗发源地,而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灵牌,则要安放在火塘旁边的正面墙上。
②彝族还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并把黑虎视为本族的图腾和祖先。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认为祖先灵魂喜欢黑色,于是盖好新房后,要把房子用烟火薰黑方可迁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异多样,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为常见。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二、饮食习俗
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三、服饰习俗
彝族是个聪明、智慧的民族,他们用灵巧的手装扮自己,加上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均名具特色。因而,在中国各民族中,彝族服饰甚为多姿多彩。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也不得触摸,否则,便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并将灾祸临头。于是,汉族尊称为天菩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彝语呼之为子帖。因它高挑在额前左方,显得英姿勃发,汉族称之为英雄髻。男子还有左耳戴一串红黄色的大耳珠,珠下再缀饰红丝线。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彝族称披毡为查尔瓦,用黑以羊毛织成。它的用处甚多:防风挡沙,晴天遮日,雨天避水,夜间用它一裹身子又可当被褥,于是人人心备,一年到头不可或缺。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饰以一块银排花。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我姿。她们外出时,也常常身披一件黑以的查尔瓦。
楚雄其他地区的彝族男子服饰,与凉山彝民有所不同。他们一般多用黑布包头,而不留天菩萨,不扎英雄髻,耳朵也不戴耳珠子。他们平日身穿蓝色或黑色的对襟窄袖上衣,衣衙及腹,衣襟上的两排布钮扣,别致有趣。有的还在右袋边乡以花卉为饰。裤子又肥又短,以便利上山和下田干活。他们的节日盛装则丰富多彩。例如火把节期间,不少小伙子戴白帽,帽沿缀以红绿绒球,帽顶插上毛色漂亮的野鸡尾。据说,这是他们崇拜动物观念在头饰上的遗迹。
最美丽的还是姑娘和少妇的服饰。尽管她们不着五彩长裙而穿蓝布长裤,但她们的右衽上衣,大都绣有各种花卉、云图或几何图案,腰围也镶滚美丽的花边。她们对自己的头饰尤为注重。有些村寨妇女戴的帽子,或状似马缨花,或形如的锦鸡,还有戴鱼形帽、鸡冠帽的,可谓百花齐放。
四、婚恋习俗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一)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二)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三)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五、宗教习俗
①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塘,于是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彝族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对火的崇拜,还使他们离开人时,也要有火为伴。在火葬中让魂归祖宗发源地,而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灵牌,则要安放在火塘旁边的正面墙上。
②彝族还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并把黑虎视为本族的图腾和祖先。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认为祖先灵魂喜欢黑色,于是盖好新房后,要把房子用烟火薰黑方可迁入居住。火葬俗:彝族葬法新异多样,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尤以火葬和棺木葬为常见。
六、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遣害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驱虫,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贵州、滇东北某些彝族地区称为"冬月年",大小凉山称为"十月年"),也是彝族一个重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很早以前彝族历一年为十个月,区此彝族传统过年日期与汉族不一样,后因受汉族影响,大部分彝族使用阴历(夏历)计年月,每年夏历正月过春节,而在川、滇、大小凉山及贵州、滇东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区还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年节。
此外,还有一些节日如云南大理地区彝族的"拜本主会",路南,弥勒的"密枝节"及其他地区的"杨梅节"、"跳歌节"、"丰收节"、"汤牛节"等。
更多关于云南楚雄彝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70f9d161573078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