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中清代宫廷家具的装饰有哪几种?
《延禧攻略》作为近几年来最火热的清宫剧,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更是因制作精良,场景还原度高而著称。该剧的制作人于正曾有言,一部电视剧要想成功,应当能够传递中国独有的文化,并且让忽略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重新关注并且接受甚至热爱民族文化,《延禧攻略》显然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延禧攻略》中清代宫廷家具的装饰有哪几种?
(一)透雕
透雕是清代家具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也是清代家具富丽风格的灵魂所在,这与明式家具的“简”——造型简约而雕刻简素大不相同。在《延禧攻略》中,很多家具都采用了透雕的手法,或是将其与浮雕相结合,从而使装饰效果更加立体。《延禧攻略》一开篇,承乾宫的书桌就引人注目,如图1。该书桌除桌面外几乎通体透雕,并佐以浮雕,这一装饰手法将藤蔓缠绕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空灵又丰满的感觉,使得整个书房显得更加大气,与娴妃闺秀气质相称。此外,《延禧攻略》最重要的场景构建之一——乾隆皇帝所处的养心殿中,也有大量家具运用了透雕的手法。
(二)描金
清代宫廷家具另一种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描金,通常以黑漆描金为主。黑漆描金不仅能突出纹饰的精美与奢华,还能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之感,运用在宫廷家具中能够很好地彰显皇家气派。比如《延禧攻略》里太后寿康宫中的黑漆描金宝座,座椅的牙板部分以及腿部就采用了夔龙纹进行描金装饰,一下子显示出使用者的尊贵形象,更是成为了其身份的一种象征。又比如长春宫中皇后梳妆台后搭配的黑漆描金衣柜,在黑漆底上点缀细小却纷繁的金色花草纹,和太后的宝座相比,虽少了一些尊贵感,但多了一份女子的温婉感,非常符合富察皇后贤淑的气质。
清宫金銮殿皇帝宝座是紫檀木做的。
一、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础上增加装饰来显示统治者的无上尊贵。宝座到了清代,其形象更是威严无比。在用料选色之中,紫檀木推为首选。虽然紫檀稀少、珍贵,但为了营造气势,在制作的家具中,往往宽大厚重。同时为坚固牢靠,常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床榻为鼓腿鼓牙结构,也用一木挖成而不拼接。紫檀宝座整体造型简洁而厚重,利用大体量的紫檀木,和细腻精致的带有西方风味的雕饰,营造出一种威严、静穆的气氛,使人联想到王权的至高无上。
二、据《清官恭王府档案总汇——奕欣秘档》记载:咸丰二年三月二十九日(1852年5月17日),咸丰皇帝赏赐恭亲王奕欣安府用木器,“旨将紫檀宝椅一张……送至恭府”。
三、《文物天地》2009年第10期文章《珍稀的清宫紫檀龙纹宝座》中有“此宝座的构件均为紫檀木制成……”等语。
广式家具分为明式和清式。明代广式家具主要盛产于广西,清代广式家具主要盛产于广东。广西的铁力木家具普遍都比较早,明代的占多数。做工都很朴实、大气。广西是铁力木的故乡,在硬木中铁力木是长得比较高大的,因而其家具用料一般都比较大。用料硕大是广西和广东家具的一个共同特点。不管家具腿部弯曲度有多大,都是用一块整料锼挖出来的,不用去拼接。所以广式家具显得特别的敦实。广西家具很少雕刻花纹,即使刻有花纹也和当地特产有关系,比如大象图案等等。广东接受西洋文化比较早、比较多,所以广东家具纹饰善用西洋花纹。西洋花纹一般分为路易十四式和路易十五式。一般只要是用料粗大、雕刻有西洋花纹的基本上都是广东家具。广东家具的雕刻一般模仿西洋建筑的形制,所以雕刻得比较深,磨得比较光,生动传神。
二、苏式家具
苏式家具是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所生产的家具。苏式家具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它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讲究、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以及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世人赞赏。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苏式家具的风格也开始向华而不实的方面转变。
苏式家具的一个特点是节省木材,这是他们的传统,从明到清一直如此。做一件广式家具的料,拿到苏州去则可做3件。为了节省木料,清代苏式家具的暗处构件还常以杂木代替,这种情况,多表现在器物里面的穿带上。从明清两代的苏式家具看,十有八九都有这种现象。苏式家具里侧都作油漆处理,目的在于避免受潮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苏式家具的另一特点是用传统图案装饰,比较守旧。其图案以松、竹、梅、山石、花鸟、风景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为主;其次是海水江崖、海水云龙、龙戏珠、龙凤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谐音寓意一句吉祥语。局部装饰花纹多以缠枝莲和缠枝牡丹为主。
三、京式家具
京式家具介于广式和苏式之间。广式家具用料太大,苏式家具用料太小。京式家具因为源于皇宫,所以皇帝要求用料不能小气,不能抠抠搜搜的,但是也不能浪费,要节俭。所以京式家具用料比广式的小,但比苏式的大。由于京式家具具有某种特殊的涵义以及受到各种古物纹饰的影响,所以装饰图案也富有个性,比如龙纹、凤纹、战国纹饰、玉器纹饰、青铜器纹饰等等。清宫家具造办处的工匠来自全国各地,但多数来自江南一带,而广东的木匠技艺更胜一筹,所以就单独有广式家具制作小队。清宫的家具在制作之前都有画稿,也就是画大样。一般样稿由苏州木匠画,苏州木匠画的样稿秀气、漂亮,画完了由广东木匠去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句俗语:“苏州样,广东匠。”所以制作出来的京式家具就是介于广式和苏式之间。皇宫造办处制作的家具在清代中期是京式家具的代表,到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再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式家具以北京龙胜城家具为代表。在明式家具向清式家具的转变过程中,转折点在雍正一朝。雍正登基后坊间一直流传关于他篡位的蜚语,雍正帝为了转移矛盾和扭转不利因素,就搬出了祥瑞。比如传说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墓冢上长出了灵芝草,雍正帝正好拿此事大做文章,向天下人宣告是自己祖宗的阴德显灵,以示自己当皇帝的正统。因此京式家具的祥瑞装饰图案至雍正朝也发展到极致,明式家具也自此正式宣告向清式家具转变。
四、晋式家具
晋式家具以山西平遥为代表。大漆螺钿是晋做家具的典型特点。在山西和陕西北部,家具制作成毛坯之后,直接在毛坯上涂生漆,再糊上麻布,然后再用木板压麻布,让生漆从麻布眼里渗透出来,使得麻布完全埋在生漆里,自然风干之后,表面非常坚硬,再在上面涂上漆灰泥。一般都是把砖头砸碎,研成细微的粉末状,和清漆调和,然后涂在家具的表面,大约1毫米厚。要涂两遍,第一遍是中灰,第二遍是细灰,如果是女孩子用的首饰盒或者装珍贵东西的盒子,那就要用鹿角灰或牛骨灰。把鹿角或牛骨烧成灰,再调和清漆,那是很黏很细的。涂在盒子表面后给人的感觉就和现在的塑料一样,又硬、又细,还没有纹理。当然,涂一般家具还是用砖灰,要上三遍大漆,横一遍,竖一遍,再横一遍。如果要镶嵌螺钿,在生漆未干的时候,趁着那个黏劲,将磨好的螺钿或者玉等其他镶嵌物粘在漆上。
晋式家具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山西地面保存的古建筑多,寺庙也很多。晋式家具的腿部多采用香炉腿样式。晋式家具雕刻纹饰善用卷草,这种卷草实际上是山西当地一种名叫金银花的植物。
明末清初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当时对外贸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广州由于它特定的地理位置,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门户。自明季葡萄牙人来华以后,其聚居地澳门,高栋飞甍,栉比相望。至清初,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州的商馆、十三洋行等先后建立,这些商业机构的建筑大都摹仿西洋形式,一时官府、民居也多相率效仿,于是形成一股空前的“西洋热”。其它如象牙雕刻、瓷器烧造以及景泰蓝等各种工艺也都随之有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必然影响广州传统的家具制作业。家具和建筑紧密相关,西式宫殿堂馆的兴建,必然要求配置成套的与西方建筑艺术风格相协调的室内装修和家具。加以广东又是贵重木料的主要产地,南洋各国的优质木料多经由广州进口,制作家具的原料也较充裕。这些都是乾隆时期广式家具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广式家具的风格和特点
(一)用料粗大充裕
以清宫所藏广作紫檀雕花长桌为例(图1),此桌长 165.5、宽 38.7、高 89.2 厘米。桌面边框宽 10 厘米,厚 3 厘米。下为托腮,厚 1.3 厘米,它与桌面系一木做成。实际上用于做桌面四框的木料厚度为4.3厘米。桌面板心用一块宽18.7厘米的整板镶成,下面辅以穿带四条。面下是束腰,高 4 厘米,厚 1.1 厘米,中间镂雕出串枝西洋卷草花纹。束腰下托腮与上托腮对称。再下是牙板,厚 2.2 厘米,宽 9 厘米,浮雕西洋卷草花纹。牙板下沿随花纹形态作成曲边。四角立四腿,由于上下托腮的作用,桌沿喷出较多,因而四腿的拱肩也较大。四条腿通体饰西洋花纹。四腿与牙板结合的拐角处,作出与牙板曲线相呼应的翅式牙。翅式牙也是与腿一木做成的。腿方 5.5 厘米,下端为软弯内翻马蹄形,8 厘米见方。且不说桌面四框以及束腰、牙板用料宽厚,单就腿足来说,它是用一块 8 厘米见方的粗料加工而成。除上端靠里侧部分留作榫头,下端里侧削出马蹄以及中间预留腿柱、翅式牙外,腿柱里侧两面和拱肩以上部分的木料全部削掉,可见用料之费。此桌由于用料粗大,马蹄向内兜转较大,所以看上去似显笨拙,不如明式家具俊美。广式家具的特点之一,是不管腿足的弯曲度有多大,一般不使用拼接作法,而喜用一木挖成。再以清宫所藏紫檀雕花嵌珐琅扶手椅(图 2)为例,椅横 64.3 厘米、纵 51.4 厘米、通高114.8厘米,面高53厘米。椅背搭脑用一块长51、宽18、厚6厘米的板材刮削成3.5厘米厚的弧形板,然后在板上镂雕出大曲率的勾卷云纹。微向外弯曲的扶手,亦采用厚板镂雕的同样做法。这种做法必须要有一定厚度的材料才行。椅背的背板用一块厚 5 厘米、长 46 厘米、宽 25 厘米的木板削刮成 2 厘米厚的“S”形曲线板。在板的前后两面雕勾卷云纹。正面上部嵌一黄杨木雕磬纹及流苏图案,正中起槽,镶嵌铜胎掐丝西洋花纹珐琅片。背面正中浮雕西式珠花一枚。此椅椅面厚 3.2 厘米,采用低束腰形式,束腰高 2 厘米。牙板上安托腮,足间安管脚枨,四条横枨的高度相同,宽度也与腿的宽度相同,为 3.5 厘米,厚 2.5 厘米。四面腿内镶壼门牙条,管脚枨下面也饰有牙条。此外,在椅背搭脑镂空透孔中和扶手内框亦均满嵌西洋纹花牙和牙条。此椅构件装饰繁琐。从器身各部比例看,坐面横度大于高度,坐面纵向尺寸几乎与高度相等,给人以稳重大方之感。至于用料方面,与平常的椅子相比,材料耗费要多用许多。
清宫旧藏还有一件紫檀雕花柜格(图3),从外形看不显笨重而颇为俊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是靠在边角处的巧妙修饰缓和并弥补了因边框材料过大而出现的呆板。从而收到优美、俊秀的艺术效果。其方法是在四框里口边缘雕一道宽约一厘米的绳纹,绳纹外再作一道约 0.2 厘米宽的阳线,再外为 3 厘米宽的素混面。这样一来,便造成一种仿佛绳纹边是在边框上另加的视觉效果,从而避免了因材料过大而产生的笨重呆板感。中间的横梁亦采取同样做法,上下两边做成绳纹,中间做成混面双边线。实际横梁厚度为 3.4 厘米,这在同类柜格的横枨构件中,已是大比例了。至于门板和两山镶板,板面装饰的花纹图案,均用阳刻手法,雕刻的花纹高出衬地平面达 0.5厘米,加上镶入边槽的厚度,实际厚度要超过 1 厘米。
总之,广作家具在用料方面是比较宽裕大方的。在这方面,和苏作家具风格截然不同。苏式家具以俊秀着称,用料较广式家具要少。由于硬质木料来之不易,苏作工匠往往惜木如金。他们在制作每一件家具前,先对每一块木料反复观察、衡量,精细打算,尽可能把木质纹理整洁美观的部位用在表面上。不经过深思熟虑,决不轻易下手。为了节省材料,制作暗处构件还常用其它杂木。笔者所见宫中收藏的一些苏式家具,十之八九都有这种情况。而明清两代的苏作家具都是如此。撙节木料的情况多表现在面内穿带的用料上。苏作家具大多挂油漆里,目的在于使穿带避免受潮,保持木料不致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广作家具就不同,为讲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种木料做成。通常所见的广作家具,或紫檀、或红木,皆为清一色的同一木质,决不掺杂别种木材。而且广作家具不加漆饰,木质完全裸露,使人一看便有实实在在、一目了然之感。
(二)装饰花纹雕刻较深,刀法圆熟,
磨工精细广式家具装饰花纹的雕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浮雕隆起较高。一组线条,往往由不同层次表现,雕刻花纹大都隆起,个别部位近乎圆雕。如宫中收藏的乾隆时期的紫檀雕云龙大柜,柜门板心满施雕刻,浮雕的云朵紧密相连,龙纹的雕刻隆起更高,龙身在云朵中穿腾、扭曲翻滚,张牙舞爪,姿态雄劲有力。加之磨工精细,使纹饰表面莹滑如玉,丝毫不露刀凿的痕迹。
再以前述紫檀雕花柜格为例,柜格正面两门板心都饰以阳刻花纹,四角及正中心雕折技花卉。花朵及枝叶叉芽四出,由于雕刻较深而富于立体感。所饰西洋巴洛克花纹,翻卷回旋,线条流畅。图案间隙留出衬地,在雕刻时,除图案纹饰外,余地则用刀铲平,再经打磨平整。虽有纹脉相隔,但从整个地子看,决无高低不平的情形,与用刨子刨平的木板完全一样。可见在花纹图案雕好以后,磨光亦需花费很大的功夫。柜格两山的板心也同样如此。每块板心在离边框3至4厘米处,雕一道约0.3厘米宽的绦子线,正中浮雕折枝花卉。虽然雕刻较深,手模时,却有圆滑柔和之感。衬地表面,亦平滑如镜。在板面图案纹理复杂、铲刀处处受阻的情况下,能把地子平面处理到这种程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三、广式家具的装饰题材
广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也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明末清初之际,西方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技艺逐渐为中国所应用。自清代雍正至乾、嘉时期,模仿西式建筑的风气大盛。除广州外,其它地区也有这种情况。如在北京西苑一带兴建的圆明园,其中就有不少建筑从形式到室内装修无一不是西洋风格。为装饰这些殿堂,清廷每年从广州定作或采办大批与之相谐调的中西结合式家具,即以中国传统作法做成器物后,再用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饰以西式纹样。这种西式纹样,通常是一种形似牡丹的花纹,也有人称之为“西蕃莲”。这种花纹线条流畅,变化多端,可根据不同的器形而随意发生延伸。它的特点是多以一朵或几朵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枝叶,且大都上下左右对称。如果装饰在圆凳上,则枝叶多作循环式,各面纹饰衔接巧妙,很难分辨它们的首尾。
?广式家具除装饰西式纹样以外,亦有相当数量的饰以传统纹样。如各种形式的海水云龙、海水江崖、云纹、凤纹、夔纹、蝠、磬、缠枝或折枝花卉,以及各种花边装饰等。有的广式家具则中西两种纹饰兼而有之;也有些广式家具乍看都是中式花纹,但细看起来,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西式痕迹。再以前述紫檀椅为例 :椅背搭脑做成中式如意云头状,而在透孔处另镶以薄板雕刻的西式卷草花纹。背板为曲线形,饰以中式勾卷纹,正中镶嵌西式花纹珐琅片一块,珐琅片边沿木板嵌口又饰以西式卷叶边。椅背正中嵌黄杨木雕磬纹和流苏,然紧靠磬纹上部又雕一朵西式瓣珠花。再以前述紫檀柜格为例:两山雕刻的是中式折枝牡丹,都是传统装饰纹样,但在四角与正中花纹之间,又雕一组西洋“巴洛克”风格的图案。上部架格部分四框饰绳纹,中间装抽屉两层,每层四个,面板用影木做成,而在抽屉面外,又以紫檀薄板雕刻西洋花瓣饰边。这种装饰手法,在广式家具上是屡见不鲜的。在众多的广式家具中,带有洋式花纹或西洋纹饰痕迹的约占十之六七。
四、广式家具的结构
广式家具的装饰纹样和雕刻手法上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在结构上却基本保持着我国明代家具的传统形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略有变化而已。
先说桌子,桌子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四个桌腿在四角,大多带束腰,另一种是桌腿装在桌面两端缩进一些位置上。前者称“桌形结体”后者称“案形结体”。明代案形结体的长桌多用夹头榫结构,也有用托角榫的,但数量不多。清代则用托角榫的较多,偶尔也有用夹头榫。桌形结体的做法基本沿用明式,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广式家具也不例外,如前述紫檀雕花长桌,桌面和其它部位采用传统结构。桌面用攒边作法,腿与面的结合用长短榫结构,腿和牙板用抱肩榫结构。清代椅凳坐面与腿的结合通常与采用这种作法,面下带束腰。如果凳面是圆形的,则采用弧形抱肩榫。
清代的扶手椅大多采用束腰作法,先做成带束腰的坐面,然后在面上另安扶手和靠背。这是沿用明代床榻的做法,与明式扶手椅做法截然不同,明式扶手椅很少带束腰的,后背两侧边柱与两条后腿用一块整木做成。清代扶手椅也称“太师椅”,大都带束腰,后背与坐多为九十度直角。有的即使有背倾角,和明式相比差别也很大。如前述紫檀扶手椅,椅背两边立柱与坐面基本垂直,只是搭脑处略向外弯转,从而形成九十五度的背倾角。后背和扶手都采用框式结构,用走马销连接。做法是在坐面两侧凿出前宽后窄、底大口小的榫窝,在扶手下边框安相应的榫头,将榫头插进榫窝后用力向后推,榫销向后滑进窄口,榫头就难以拔出了。扶手后竖边也安同样榫头,后背竖边凿下宽上窄的榫窝,通常情况下后背下横边还有一对直销,把后背对准扶手竖边榫头用力向下按,使下横边与坐面吻合,即可把后背、扶手和坐面紧紧连为一体。坐面以下皆如常式 :用攒边作法组成坐面 ;长短榫结构支撑坐面 ;用抱肩榫连接腿足、牙板 ;腿的下部有管脚枨,用格肩榫结构。足下饰回纹马蹄,这也是清代的特征。明代扶手椅少使用束腰式,足端也不作任何装饰,唯方凳、圆凳带有束腰和不束腰两种类型,但也不饰回纹足。
广式柜格的结构也大体保留明代传统形式。柜顶与四框用棕角榫结构 ;门板及两板心用框内装板结构;横带与四框用格肩榫结构。由于各地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广式家具与其它地方的家具也有许多共同点。如在使用透榫时,一般不用在正面及上平面,而多处理在两侧。明式家具多用透榫,目的是为了使器物牢固坚实。而清代多用暗榫尽管在结构上不尽合理,但却提升了家具的美观度。如柜格中部横梁与边框的结合,都用暗榫,而下横梁两侧则用明榫(即透榫)。由于硬质木材不易变形,同样可以收到牢固坚实的效果。这通常指柜格的正面而言。单就一件柜格的整体结构来说,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两山横带,因为考虑到正面的美观,大多不用透榫。其它种类的家具也有这种情况,只是由于器身大小不同,其不足之处有突出和不突出之别。柜格一般形体较大,大者十数人不易挪动,小者搬动也需两人以上。有的柜格年长日久以致榫铆胶质失效,在挪动时常出现两山开榫现象。桌子、椅子、凳子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少因挪动而拔榫。
简单说来,清代硬木家具主要有两大派别,即江南和岭南两派。江南包括长江下游的苏州、扬州、江宁一带;岭南则多指广州一带。岭南产品数量虽不及江南,但艺术水平则超越江南。所谓清代家具用料粗壮、充裕,造型稳重大方,装饰繁复华丽,主要是指广式家具而言。它虽不及明式家具那样朴素、典雅,制作科学合理,但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讲,清代广式家具总是反映了一个时期家具制作的特殊风格和艺术特点。
清初由于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紫檀木开始大量用于家具的制作中。 中国古代认识和使用紫檀,据说始于东汉末期。晋代崔豹《古今注》注:“紫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而在中国古代宫廷中较早使用紫檀,据文献可查,当在唐代,明人李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唐武后畜一白鹦鹉,名雪衣,性灵慧,能诵心经一卷。后爱之,贮以金笼,不离左右。一日戏曰:能作偶求脱,当放出笼。雪衣若喜跃状,须臾朗吟曰:‘憔悴秋翎以秃衿,别来陇树岁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后喜,即为启笼。”后来这只可爱的小鸟不幸死掉,武则天悲恸之极,特命工匠做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紫檀木棺材,将这只白鹦鹉埋藏在御花苑里。可见,在唐代,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就已经熟练地用紫檀木打造各种器物了。而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的一件紫檀嵌螺甸五弦琵琶,据专家考证为唐代遗物,也从物证上证明了这一点。在明清以前,因紫檀木稀少之故,很少能见到以紫檀木打造的大件家具。
从清初至清中叶,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版图辽阔,海禁初开,四海来朝,八方入贡。明代难得的新疆玉、缅甸翠、海中的珊瑚、车渠、远道的犀角象牙,都汇集到了宫中,还有西洋的玻璃,镜子都需一种色泽沉静的木料来衬托,而紫檀木因为其独特的属性犹为帝王之家所看重。此时,西方正值文艺复兴后的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大行其道,影响遍及欧美。而中国也正值清代康,雍及乾隆前期,尤其是康、雍二朝,正是清式家具形成期,巴洛克的那种精雕细琢及镶金嵌玉的工艺风格,也影响到正在发展中的清代宫廷家具,这种工艺风格最终选定的材料也必是以纹理沉穆、质地坚好的紫檀木。再有,清代统治者的审美情趣也决定了紫檀木最终要在清宫家具制做中走运。清代是中国皇权制度登峰造极的时期,清代宫廷礼法森严,规制繁多,清代帝王不论才智如何,大都做事严谨,安于守成,对于琐事小节亦颇重视。这与明代的一些帝王不务正业、喜好玩乐形成很大的反差。而紫檀木那种不喧不噪、色泽深沉、稳重静穆的特性恰恰迎合了清代帝王的心理需求。故清代皇室对于紫檀木格外看重。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宫廷档案里,曾有不少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为皇家制做紫檀木家具的记载。
清宫紫檀木家具来源除了造办处所做外,还有不少是各地督抚进贡的。如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高晋贡进:紫檀条案成对,紫檀炕桌成对,紫檀万卷书炕几成对,紫檀香几成对。
清宫紫檀木家具大多由内务府造办处所制,还有一些是各地督抚进贡的。这些紫檀家具品类繁多,小至屏风炕几,大至桌案、宝座,无所不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紫檀家具,它们无一不是制做精美,工艺手法极高。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猜测,不适合推广。
择近原则黄花梨产在海南岛,这是中国的领土,明朝的政府官员去那里采伐,可以接生大量的开支,去印度是跨国的,得从云南、广西过,必须坐船绕过马六甲海峡,路途遥远,交通极不方便,所以明代家具以黄花梨家具为主。
乾隆年间黄花梨已近绝迹,这时候就开始使用紫檀家具。清宫里使用的紫檀木都是明代采的,康熙登基以后也派官员去印度采过紫檀木,官员到了印度后发现,好采的紫檀木已经都没了,悬崖峭壁上的又够不着,所以把紫檀树苗像柴禾一样用绳子捆起来,运回宫里。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采过紫檀木。清宫的紫檀木康熙没舍得用,雍正也用得不多,
乾隆用的比较多,几乎把皇宫里的家具给配齐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了一批,同治大婚用了一批,几乎没有多少了,袁世凯时期就真的没有了。
紫檀木大概是明万历时期运进来的,这时期开了一段口岸,到明末又关了,清朝只有在康熙时期开了二十年口岸,就又封关了。当然小规模走私的现象还是有的。
采光环境的改变
现在人们公认的说法,当然这也是推测,采光条件的改变也是家具用材改变的原因。康熙年前,建筑上的窗户都是糊窗户纸,没有玻璃,里面光线本来很暗,如果摆紫檀大柜,屋里更黑,所以在康熙年以前颜色深沉的紫檀家具没有形成时尚,人们都喜欢颜色浅的。后来康熙年间建筑的采光条件改变了,再加上黄花梨料的短缺,紫檀家具就成为了时尚。
玻璃是康熙年间从西方传过来的,刚进来的玻璃非常薄,是画画用的,到了康熙晚期,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引进来了,乾隆中期在广州设有专门的生产玻璃的工厂。皇宫大量使用的玻璃是中国广州制造的。乾隆年间玻璃正式取代了窗户纸,玻璃的使用改善了采光条件,紫檀家具在乾隆年间制作得最多。
如果有认真观察清宫剧的细节,不难发现屏风和花窗是后宫园林中的重要配角,它们某部分也呈现出每位嫔妃的喜好与性格。现代居家则可以将其转化成柜门及厨 房门 片等,变成点出东方气息的精细装饰。
2.善用青花瓷软装,散发贵族气息
3.布置古董 家具 ,营造嫔妃互动场景
珍奇瑰宝也许有点遥不可及,但是东西选用得好,就能提升整体风格的质感,例如将旗服挂在墙上,展现不凡气势;或者是用一些镜子、小匣子、茶壶等小配件,来打造后宫既视感,都是能够锦上添花的方法。
琴棋书画是在紫禁城里消磨时间的雅兴,《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苦思要挑选《山水图》还是《洛神图》,送给皇上祝寿,就展现了本身的才华和内涵。因此,若是能悬挂水墨字画于墙上,除了可以表示自己的品味外,也能够提升空间的东方意境。
如果有预算考量,壁纸是马上能够改变室内情调的方法。《延禧攻略》里长春宫种了满园茉莉花,象征复查皇后的品性高洁,而居家也可以使用元素简单却不失雅致的花卉图案,替卧房或玄关提点芬芳。
【皇上还在养心殿批褶子?】这句话清宫剧的粉丝应该不陌生,甚至兴起了内心的皇帝梦,而在现代居家中,书房则可以透过笔墨纸砚、枯枝花瓶等配件,加上一张木桌打开工作环境的气度。若是布置发挥到极致,客厅也能成为养心殿哦!
8.规划虔诚佛堂,沉淀起伏情绪
皇上宴请王公国戚到宫里品茗,喝的不只是清香,而是国事。虽然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议论天下大事,人人都爱饮茶,但是有个凝聚情感的交谈之处,也是不错。放上一副沉着的实木桌椅,增添包含气韵的盆景,甚至伴随琴声,立刻凸显优 美的 文化底蕴。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酸枝木”与海梅木、红木实为同物异称。海梅木确实稀有,现在的价格为5000到10000元每公斤,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陈设库里,酸枝木家具的原料并不是称为“红木”,制成的家具成品才称为红木。
清宫档案记载,在乾隆年以后,一种新的木料进入了清宫,这种木料称为“海梅木”,以“海梅木”制成的家具称为“红木家具”。
从档案及文献记载来看,“酸枝”这种称呼的家具比红木以及海梅木出现得更晚,在光绪时期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富户人家的陈设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清末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小说《廿载繁华梦》里,出现了“酸枝木”家具的描写,该书多个章节里描写广东海关库书周庸佑家具陈设极尽奢华,里面有大量的酸枝家具。
关于海梅木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海梅木与清宫红木家具》,里面有如下一段:“在中国家具史上。红木进入人们的视野要晚于紫檀、黄花梨等木材。在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优质木材的来源日益匮乏,一种从南洋地区进口的新的木材品种——红木出现了。
乾隆年间开始,红木家具逐渐登上了清朝皇家御用家具的殿堂。从清宫档案可以发现,在乾隆年以后,一种新的木料进入了清宫,这种木料称为“海梅木”,而以“海梅木”制成的家具则称为“红木家具”。
如乾隆四十一年内务府造办处的“陈设库贮”对当年旧存的红木家具及海梅木有详细的记载。而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酸枝木”与海梅木或红木实为同物异称。
从目前所能看到的档案及文献记载来看,“酸枝”这种称呼的家具比红木以及海梅木出现得更晚,在光绪时期开始成为富户人家的陈设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 从这一段的叙述来看,海梅木似乎就是红木的异称。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巴里黄檀红酸枝,下一个大红酸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酸枝木
举例:
清乾隆御制紫檀海水龙纹小柜:
顶箱立柜,四角见方,通体紫檀制,组合而成,也可以分开使用。柜门皆登堂落鼓做,框内镶贴竹丝,柜门下有闷仓,俗称“柜肚”。四腿直下,包铜套足,铜饰明快精致,在紫檀器中凤毛麟角,应系由清宫造办处制作,整器精雕细琢,小处亦不随便,从柜上的铜活即可见一斑。紫檀木边框贴嵌竹丝的工艺,是典型的清中期家具制作手段之一。此处所用竹丝均为不足两毫米粗细的圆丝,贴嵌图纹精美,不见瑕疵,工艺极其精湛。
清乾隆御制紫檀楠木仙鹤灵芝云纹炕柜:
独特的紫檀框架,柜门为楠木制,门板上纹饰为仙鹤飞翔于卷云之中,打开门后可见两层架子和中间一层两个抽屉。柜下部刻有惊涛拍石及蝙蝠纹,最下狭长券口刻有蝙蝠和如意纹。柜上金属片为原配并镀金花朵纹饰。吊牌、面页、合页等铜构件保存完好,整个家具的边抹上不起任何线脚,是一件十分典型的雅致素净的宫廷家具。
清乾隆御制紫檀云蝠纹书橱:
该书橱成对。上格三层亮格,正面圈口上雕绵密不断的拐子纹。第二、三层亮格间置两具窄长的抽屉,使上格空间不至于因亮格太多而显得过于空敞。下部为柜,对开柜门,面板上打洼一委角方框,内铲地浮雕螭龙捧磬纹,螭龙的身躯布满纹饰框。整对书橱选用上好的金星紫檀,良材精制,包浆温润细致,造型端庄典雅、富丽大气。纹样寓意吉祥,磬与庆谐音,寓意喜庆。云纹形若如意,意为如意长久,蝙蝠与遍福谐音,流云百蝠象征幸福如意长久。
在北京首推百年老字号"龙顺成"家具。龙顺成百年硬木家具生产厂家,集明清家具各流派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清宫造办处所作家具为代表的京作这一独特的宫廷家具特色。您可以根据您的预算来购买一些红木类的家具,若经济实力允许可以购买一些潜力很大的红木种类例如:小叶紫檀,大红酸枝等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红木家具都很昂贵您也可以买一些与板式家具的品牌全友,双虎,掌上明珠,红苹果,欧式风格的美克美家,实木家具南洋迪克,南洋胡氏,赖氏,联邦,双叶,红木家具品牌年年红,友联,美联,汉雅花梨。
你说的性价比比较好的家具,一般是说的家具的材质,一、你如果是看重的质量的话,肯定是实木家具要好一点,绿色环保,甲醛低,实用,容易保养。山东吉斯家居有限公司生产的‘吉斯’牌沙发,床垫,质量挺好的。我93年买的床垫用到现在,质量没有一点问题。售后服务也挺好的,正常打电话询问客户用后建议。
目前中国四大红木市场,广作是广东中山,新会这几个地方,家具特点以用料厚实,款式中西结合而出名,家具材质做的比较杂;苏作家具是江苏苏州,主要以造型简洁优美,还有一些颗粒板,高密度板一到南风天回潮就会变形。不过现在一些小厂也是不错的,就拿我们厂来讲,质量服务是要求很高的,价格也比较便宜。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保值增值 红木原材属于稀缺资源,加上传统的手工艺越来越贵,红木家具其价值也是越来越高。厂家私人定制性价比高、节省了商场的大多成本。且每件产品用料及工艺,自己能严格把控。像市场上大多用的低等级、贴皮板等以次充好、使用劣质油漆涂装,甲醛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