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浅谈:藏族住的房子叫什么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藏族民居在处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为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而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大面积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既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又使外形变化趋向于丰富。这种做法不仅着眼于功能问题而且兼顾了艺术效果,自成格调。
帐房
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西藏社会的进步,使藏民居建筑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各地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形式。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扎什伦布寺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藏民民居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帐房是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相关介绍: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 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
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 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 。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种类 藏民居种类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①碉房。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碉房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墙仍保持竖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②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各地民居 西藏社会的进步,使藏民居建筑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民居建筑在适应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了各地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形式。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都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别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他家具。建筑层高2~2.3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屋顶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阿里地区的民居地处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底层作冬居。靠山崖旁也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米×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此外,林芝地区民居还有干栏式建筑等。
装饰 藏族是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着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西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置供案,敬奉佛祖。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西藏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在白色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装饰,以标识该地区信仰萨迦派。
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居住方式:在中原,民居多人字形屋顶,而西藏的住宅以平顶居多。就样式来说,西藏地区的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
陋室是西藏地区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式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一种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室内住人,室外院内围圈牲畜。
平房一般是两层建筑,墙基用石砌,墙用土坯垒,下层作伙房、库房和圈牲畜之用,上层住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牧区普遍用帐篷当做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帐幕,当中支撑木杆,外而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以便出入;晚上放下篷布用带结紧。近门中央,筑有一条像泥船似的“塔垮”(土灶)。“船头”上置放铁锅,燃料(牛、羊粪)从“后舱”淌进“前舱”(灶膛)。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灶后供有佛龛,有的置放碗厨。以灶台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帐篷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不怕风、雨、雪,便于牧民居住、搬迁。
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迁到另一处居住。
多样的居住民俗: 居住,在人类生活中早就存在了。但居住民俗的形成,特别是人工住所的营建,却比人类早期的生活要晚。人类经历了穴处、巢居到居室的历史阶段。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猕猴变人的故事,就涉及众猴在果树林嬉戏、觅食,最后变成人的内容,这或许是藏族先民巢居的反映。根据出土文物资料,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昌都卡若发现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其中有许多草泥墙和卵石墙房屋基址。墙的厚度为25~30厘米。墙缝内保留黄褐色泥土。房屋周围有柱穴,中间有灶坑。房屋外面有石铺路面和窖穴。可见西藏高原当时已有人类居住,并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
藏族民间流传着“北斗七兄弟”的故事:古时从东方来的七兄弟,为了帮助平民百姓抵御风暴的袭击,一夜之间他们砍树搬石盖好了一座高大的楼房,让百姓居住。后来,七兄弟又被请到天间去替天神盖楼,他们也就成了北斗七垦。这则故事,说明藏族人民正是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了建造技术和居住形式。到吐蕃一世首领聂墀赞普时,在雅隆河谷建起了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此殿高踞一座小山顶端,地势险要。之后历世赞普又建了青昂达 孜、布达拉等一系列宫殿。赤松德赞时以佛教教义中虚幻的世界构想,建筑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法、僧王宝齐备的桑耶寺。藏族传统的房屋类型和构造特点,至此已形成了基本的规模和形制。
在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叫“日迪”的条状粗毛布,再把它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篷,然后把两大片帐幕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顶帐篷。牧区一般帐篷呈四方体,用8根立柱支撑,有十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另一端拴在帐外约一丈外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米左右。帐顶留有一道宽30厘米、长3米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耐磨,不怕风雨大雪,滴雨不漏,也便于随时支拆驮运,适宜于牧民逐水草而居。
牧区作为居住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帐篷前立有经幡杆,帐内对门靠边摆列小箱柜,两旁设有睡垫。近中央,支石埋锅为灶,上面经常熬着茶和奶。近门处置有小桶和各种畜牧用具,帐顶下悬挂着新鲜的或风干的牛羊肉,或是成串的奶干。帐篷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增加避风力。帐外钉着许多条毛绳,用作拴系牛羊。离帐门不远,一般都拴着一条西藏牧区特有的獒犬,以护家室和家畜。
按传统习俗,客人临门,男子席右首,称“客席”;左首为女席,也可称为“灶间”。
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上石围墙,以往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圆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再加树枝或短棍,最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农区住宅里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顶四周以80厘米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藏历新年时,每个垛台插上树枝,各个枝梢缀系彩色风马经幡,一般每年藏历年时换一次,以示运气亨通。房屋前方正中设有香炉,吉日良辰,焚香祭祀,大门上方设有小佛龛,里面贴有标志密宗本尊及其坛场合一体的十相自在图文,以示祈求能避凶煞、晦气,逆缘变顺境。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传统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各间作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住房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观。住宅所有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白墙壁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农区宅院内一般设有生产工具堆放室、饲草储存室和羊圈牛棚等。
农村的庄园建筑十分高大华丽,有些高达5层、6层。庄园主居于最高层,三面朝阳的大玻璃窗。冬季和煦的阳光射入室内,十分温暖;夏季可以饱览四周的绿田与树林。门楣、梁架、额枋和柱头雕有生动、细致的图案花饰。楼内分别有经堂、客厅、卧室、管家室、贮藏室等等。楼前三面回廊,形成院落、院内设有大小厨房、家奴与“郎生”们的居室、纺毛捻线织氆氇的作坊等。马厩、羊圈、牛棚均与院子隔开一般,设在后院。
藏东林区,村落大部在半山缓坡地带。人们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顶斜面盖木瓦,墙面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工布一带多见墙壁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独木截锯形的梯上下。多半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进门为正房、中央砌1平方米左右的灶塘,全家平时围着灶塘边用膳、边取暖。灶塘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来客也坐在灶塘边用茶,进行交谈。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半是公寓式的平顶宅院。这种平顶宅院是土木结构,用较规则的块石砌成50厘米厚的墙(这种石筑厚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屋顶结构和门窗的袋饰都与农区平顶相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建筑布局是:四面楼房相围,中间庭园,一座宅院内可住上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不等,另加一间厨房;院内一口井,水公用;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城镇居民普遍喜欢养花,各家窗台上都摆着各种花盆。一每当春夏季节,鲜花盛开。绚丽多彩,整个院内花香扑鼻。
藏区寺庙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主殿拔地凌空,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辉煌,回廊曲槛,幽宽邃多姿。有些寺庙坐落于山野,背岭临源,楼房叠砌,鳞次栉比。寺内壁画纷呈,雕梁画栋,为藏族建筑艺术的典型杰作。
居室的内部陈设与装饰: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净地,供奉佛圣,一般不作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 30厘米,宽约1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独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
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相连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徽,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藏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圣僧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和气四瑞图》。是根据释迦牟尼讲述的故事所画。古印度嘎西绕地方有大象、猴子、兔子、羊角鸡4种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地方安宁,人寿年丰。图的周围是绿色草地和硕果累累的果树,象征家庭和睦祥瑞。《六长寿图》中,银白胡须的老翁坐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周围绘有从悬崖倾斜而下的小流,悠闲自在的鹿、鹤,以及松树等,象征全家健康长寿。
西藏,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去西藏旅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去西藏旅游的注意事项01、去西藏前要不要锻炼身体呢?
西藏旅游最怕的就是高原反应,因此大家都会想着去西藏前先锻炼一下身体。其实高原反应和身体强壮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和身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有关,不需要刻意的去锻炼。如果觉得不放心,也可以提前一两个月进行有氧锻炼,进行一些慢跑锻炼,但在出发的前一个星期就要注意休息,不要再进行锻炼了。
02、什么人不适合来西藏?
西藏高原地区环境比较恶劣,对进藏的人的身体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大部分人来西藏旅游都是没有问题的,除了某些人身体患有严重疾病的,例如以下几类人:1.患有心脏病、血液病和脑血管病的2.患有各类的呼吸系统疾病的3.患有癫痫、精神分裂和没有控制的糖尿病4.曾有过高原病症的,如高原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5.高危孕妇6.患有严重感冒、发烧或者呼吸道感染的。
03、高原反应有什么症状?
高原反应根据人的体质不同有轻微和严重的分别,轻微的只是头痛、耳鸣、气喘、全身乏力和失眠等症状,等身体适应过来就消失严重的会有呕吐恶心、脸色发紫、腹泻等症状,这种情况最好是服用药物或者找医生咨询治疗,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04、怎样预防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后如何缓解?
预防高原反应的药有很多,只要去药店咨询一下医生都可以告诉你。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红景天,有胶囊型的,口服液型的,也有原型的红景天,可以泡水喝。这些预防药一般提前十天左右服用,进藏后再服用效果不大。
有时候即使服用了预防药,但高反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那怎么样去缓解,减少自己的痛苦。缓解高反的药品有西洋参、肌苷片或者肌肝口服液、高原安如果头疼,那就要服用百服宁止痛药,葡萄糖对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高原反应后还是要多躺床休息,减少运动,饮食方面要清淡为主,如果严重,可以采取吸氧方式,但吸氧不是最好的方式。
05、感冒了最好不要去西藏
为什么感冒了不能去西藏呢?感冒的时候,肺和气管都会产生炎症,而这个时候人体的抵抗能力差,高原氧气少,比较干燥,那感冒就很容易恶化,那普通的感冒就会变成肺炎、肺水肿或者支气管炎,这样的后果大家都是不愿承受的。如果感冒了,先治好感冒再出发。
06、什么时候去西藏最好?
在整一年中,五月到十月是西藏最好的季节,温暖舒适而不炎热。但这个时候也是西藏旅游的旺季,游人非常多,与此相关行业消费也是水涨床高,你的旅游消费支出也多。在十一月至次年的四月,虽然比较寒冷,但白天阳光很好,也会很温暖。这个时段游客很少,你见到的也是地道的西藏风情。
07、进藏选择什么方式好?
进藏主要有三种方式:汽车、火车和飞机。汽车消耗时间长,消费支出也比较高,但身体对高原的适应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火车进藏的时间较汽车短,而且可以分段进藏,消费支出最少,身体也是可以慢慢适应海拔的身高,减少高反的概率飞机进藏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但海拔的变化比较剧烈,高反的发生的概率也是最高的,所需要的花费也不少。
08、西藏哪些地方需要边防证?
西藏虽然很多驴友都热衷去,担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随便去,有些地方需要边防证才能去。
进入需要边防证的有以下地区:
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萨嘎县、聂拉木县、定日县、康马县、亚东县、岗巴县、定结县、吉隆县
山南地区:错那县、隆子县、洛扎县、浪卡子县
林芝地区:米林县、朗县、察隅县、墨脱县
阿里地区:普兰县、扎达县、日土县、噶尔县
如果你有有效的护照,同时也办理出境的签证,有些地方可以不用边防证,出示护照就可以了,比如去尼泊尔。
09、西藏边防证怎么办理?
边防证有两个地方可以办理,一个是在自己户口所在地公安局,一个是到西藏的边防总队办理。在自己户口所在公安局办理,比较方便,一般都是免费的,有些地方也会收少许工本费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和林芝边的防证队也可以办理边防证,但是程序上比较麻烦,如果自己跑去办理,可能耗很多的时间精力也难办到。最好是找当地的旅行社委托办理,一般是一百块钱一张,有效期是一个月。
10、刚到西藏要注意什么?
刚到西藏,最好不要急着去其他地方玩,最好是先休息,在市内各处游玩一下,让身体适应高原的环境。一般来说,来到的当天建议不要洗澡,早点休息。高原上比较干燥,不少人来到西藏后容易出鼻血,可以找医生开些润滑鼻腔的药膏涂上就可以,另外还有要多喝水,饮食方面先吃清淡的。睡觉前卧室可以放一脸盆水,空气没有那么干燥,有助于缓解高反。
11、夏天的西藏气候怎么样,应该穿什么衣服?
与内地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西藏的夏天比较清爽,气温白天的时候基本都是在二十五度左右,晚上就降到十度附近,温差有点大。白天最好是穿长裤长袖,而且要注意防晒,晚上只要加一件外套就可以了。七八月是西藏雨水集中的两个季节,但基本都是白天太阳,晚上下雨,但随身在包里带着雨具还是好点,以防万一。特别提示下,西藏高海拔景区夏季都是很冷的,需要带冬季的衣服保暖。常去的高海拔景区主要有纳木措、珠穆朗玛峰(大本营)、阿里等。
* 在西藏防晒护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不小心可能就收到西藏特有的礼物“高原红”哦。西藏的紫外线强烈,白天要穿薄的长袖长裤出外面,在没有衣物遮盖的皮肤上涂上防晒霜,太阳镜和遮阳帽也是必不可少的;西藏气候干燥,特别是冬季降雨少,多大风,空气湿润度很低,高保湿的水乳霜和补水面膜是必不可少的,西藏旅游期间建议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多给皮肤补水;刚到西藏可能会出鼻血,可以去药店买润滑鼻腔的药物。
* 西藏游玩建议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过渡,可以先从林芝、山南等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游玩,行程最后再去高海拔的纳木错和珠峰游玩。七、八月是西藏的雨季,有些地方会发生泥石流、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建议7-8月谨慎选择波密、墨脱等旅游目的地,出行前可先询问当地的天气情况。七、八月份是西藏旅游旺季中的旺季,各种消费都是最高的时候,布达拉宫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可以找西藏本地旅行社报一个拉萨一日游的旅行团,能够省去买票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