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影视剧中的面具:蕾丝黑绳奇葩又雷人,树皮纹面具细看太吓人
面具,向来是古装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揭开面具前,面具下的脸引发无限遐想。
揭开面具后,有人心动,当然也有人失望。
心动如看到杨过脸的郭襄,看到薛绍脸的太平。
至于失望——
当然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们失望了。
对于有些角色来说,面具是加成,
就相当于现在常说的“口罩半永久”。
虽然对于大部分演员来说,到不了如此程度,
但是前几天热播的《与君初相识》与《恰似故人归》中,毁了容的顺德仙姬戴上精心打造的面具,
让许多人一下子就更能get到她的颜值。
顺德仙姬的扮演者是郭晓婷,
《错爱一生》里小时候的顾忆罗是她,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开场坐在三轮车上路过的小女孩是她,
《少林问道》的李蓁蓁也是她,,
当然,她更为人熟知的角色是《仙剑奇侠传三》的“土豆”花楹,《步步惊心》的敏敏格格,
可以看出这么多年,郭晓婷一直长这样。她原本的脸也很好看,但是加上面具,有种锦上添花的美。
顺德仙姬的面具,精巧不失华丽,金色和花纹看起来大气华贵,还有亮晶晶的宝石镶嵌在上面,大小也合适,刚刚好遮住了顺德脸上的伤口。
而且顺德有两个面具,一个稍大一些,把鼻子和半边剑遮住,华丽贵气,
一个更精致小巧,遮住半边脸,比较完整的露出额头和眼睛,看上去实用且符合仙姬的身份。
难怪很多人把顺德的面具称为最近几年古装剧的良心面具。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影视剧中出现过的各种面具。
提到正常面具,第一反应就是古天乐扮演的杨过戴的面具了。
摘下面具后郭襄心动的那个瞬间,想必有无数人跟着郭襄一起心动了。
这版杨过的面具极其简约,光滑的银色,没有多余的装饰,
而且只遮住了上半张脸,看起来格外正常。
这种遮住半张脸的面具,在《仙剑奇侠传三》中也有。
紫萱和顾留芳初见的时候,两个人都带着面具。
他们的面具稍微复杂华丽一点,紫萱的面具可爱一点,顾留芳的则是马面具。
也正是因为这个马面具,引发了第二世紫萱和林业平之间的猜忌不信任。
《轩辕剑之天之痕》中,胡歌扮演的宇文拓也有面具。
宇文拓的面具是金黄色的,有一些花纹,整体很霸气。
这个面具通常是宇文拓穿上他的一身金色战甲的时候戴的,简约不失霸气,整体看上去很和谐。
在《夜宴》和《大明宫词》中,出现的面具就比较有时代特色了。
古装剧中,不乏一些惊艳到观众的面具设计。
比如顺德仙姬汝菱,她毁容后的面具就非常惊艳,属于和角色颜值气质相辅相成的存在。
在《画皮2》中,靖公主的面具搭配她一身嫁衣,在暗色调背景下,显得尤为漂亮。
《青丘狐传说》中,也出现过面具造型。
这个金色镂空的面具,花纹繁复精致,轻薄不厚重,格外衬托美貌。
类似的面具也不少,比如《白发魔女传》中,马苏的练霓裳戴的面具,还有《白发》中张雪迎的面具。
《长歌行》中的面具,比起上面几个似乎不够贵气,但是胜在细节多,且符合人物形象。
迪丽热巴的面具单拿出来似乎会觉得很丑很重很一般,但是在妆造设计下,别有一种美感。
吴磊的面具单看也有些过于厚重,但是搭配他一身银甲,气质尽显。
在很多古装剧中,造型师服装师团队可能比较有自己的见解和审美,比较信任自己对于美的理解,
于是他们就创造出许多咱们一般观众想不到也无法理解的面具。
2013版《天龙八部》中,孟霞饰演的叶二娘脸上用几根绳子绑着,充做面具使用。
问题是这也遮不住什么,反倒是勒得整张脸看起来奇奇怪怪,真是叫人无法理解这个设计的初衷。
同样是13版《天龙八部》,木婉清竟然用黑色蕾丝遮脸,真是让观众直呼无法理解。
这两款面具,别的不说,最起码在大众审美里来说,视觉上就不好看。如果说有设计感也就罢了,它也看不出什么技术含量,只让人觉得无法理解。
这两个面具,可以说是非常奇葩了。
类似的黑色面具,黄海冰在《火帅》中,也曾经戴过。
怎么说呢,是观众理解不了的审美和设计了。
对比前面三个,王艳在《武林外史》中饰演的白飞飞佩戴的面具,最起码造型和材质不那么奇葩。
虽然这种看起来一把子把整张脸都遮住了,实际上压根没遮住什么的设计,加上显然运用了现代化工艺的网格,略有出戏,
但是好歹能忍一忍,毕竟剧中白飞飞的颜值,着实叫人心动。
在《上古情歌》中,黄晓明扮演的赤云也戴过面具。
只是,他的面具有点……
面具是个好面具,毕竟把脸基本上遮全了。
就是树皮一样的纹理,配上人脸的设计,让人不敢细看,感觉多看几眼晚上就要做噩梦了。
类似的面具,《琉璃》和《独孤皇后》中也出现过。
《琉璃》中,成毅曾经戴过一款面具,
同样是纹路横生,说是树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细密的裂纹,加上太贴近肤色的颜色,让人总感觉害怕。
《独孤皇后》中,两位主演的面具,那可是一度被人称为最丑面具。
大木板戴脸上就算了,上面的纹路真的没必要存在。
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为啥要把面具上的树纹做出来,这根本不好看。
除了木头,金属面具也很常见。
像是《小鱼儿与花无缺》里,谢霆锋扮演的花无缺曾经戴过一个铁面具。
不过嘛,这个面具与其说是面具,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铁口罩。
《美人心计》里,罗晋更是直接戴了个“三星堆”在脸上。
看了这么多奇葩雷人的面具,还是希望古装剧造型师们能好好利用下面具这个道具。
毕竟要是面具做得好,对于电视剧本身是有加成的。
就像是《与君初相识》和《恰似故人归》,顺德仙姬毁容后戴上面具,简直“杀疯了”。
谁能不爱这种养眼还良心的剧呢。
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
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延续到今日,在民俗活动、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它们的设计夸张、变形。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
我们都知道,动物一直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我们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于它们。就像潜水艇的发明来自于鱼,飞机来自于蜻蜓。而我们今天要讲的防毒面具,它的灵感就来自于野猪。
上个世纪,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那是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为了成为获胜方,其中一方采取了很不光明的手段——放毒。这使得敌方损失惨重,他们必须迅速制造防毒器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该国科学家经过仔细考察研究发现,在那场恐怖袭击中只有野猪幸免于难。难道丑陋的野猪居然是“天选之子”?当然不是,科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当遇到气体袭击时,野猪会用嘴拱地,松软的土壤颗粒可以将毒气过滤和吸附出来,野猪也因此逃过一劫。
我国如今的防毒面罩按照原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由面罩和滤毒罐组成的过滤式,还有一种是本身提供氧气的隔绝式。军用防毒面具主要是用来抵防化学武器,而在各国签订禁止化学武器的公约之后,我们对防毒面具的需求量骤减。但是恐怖分子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对可能出现的化学袭击保持警惕。因此,防毒面具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可或缺的器材,各国都有一定的储备量。而现代普通的防毒面具是一种个人防护器材,应用于各种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的工作领域,比如石油、化工等。当然在在雾霾较为严重的城市,它也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型号。像在氧气浓度低于19%时,负压式防毒面具是绝对不可以的;在使用前,我们要认真检查,保证其完整性和气密性良好。当自身的防毒面具出现问题时,一定不能抱侥幸心理,必须马上离开有毒区域,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对防毒面具的丑陋形状,大家一定很熟悉。但它作为人类在毒区环境中的“护身符”,为什么要做成这么个形状呢?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实施大规模的毒袭,使英法联军伤亡惨重,就连生存在该地区的飞禽走兽也受到大量杀伤,可唯有猪却安然无恙,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
这是什么缘故呢?通过试验观察发现,并不是猪不怕毒气,而是猪有拱食吃的本能。当毒剂袭来时,猪受不住毒剂刺激,拚命地用嘴巴拱地,把土拱松以后,让长长的嘴巴埋在泥土里,这样就免受毒害。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泥土有一定滤毒作用。于是,人们开始研制了内装土颗粒的防毒面具,装有士颗粒的部分就模仿成猪嘴的形状。后来,又给前线的官兵研制装有各种防毒材料的简易面具。1916年,苏联化学家谢斯林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眼窗面罩,装有活性炭的面具。虽然防毒面具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改进,性能不断提高,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最初设计的影响,一直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形状。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广泛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在我们所见的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的面具中,其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按其结构可分为普通面具、半截面具、两层面具、三层面具、动眼断腭面具、动眼吊腭面具;(2)按其质地可分为皮面具、石面具、陶面具、木面具、竹面具、铜面具、铁面具、金面具、银面具、玉面具、布面具、纸面具、笋壳面具、龟甲面具、草编面具、乾漆面具、塑料面具等;(3)按其造型可分为动物面具、鬼神面具、英雄面具、世俗人物面具等,其中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类;(4)按其功用可分为狩猎面具、战争面具、丧葬面具、驱傩面具、祭祀面具、舞蹈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装饰面具等;(5)按其形制可归纳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目前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五种分类方法。
面具的形制种类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面具又称为套头、假面、大面、代面等,在民间则有脸子、面壳、神头、吞口等俗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比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上、质地、造型、功用、制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假面——为生活中最常见,用途最广泛且造型最丰富的面具。人们通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一般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做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都用它进行化装。
第二、假头——为主体中空的套头式面具,佩戴时一般将整个头颅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于以上者,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都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位置逐渐被假面取代,但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假头仍被广泛用于藏戏和“羌姆”中。早期的假头大多用动物的头部剥制而成,佩戴时连同兽皮一起披在身上,后来才逐渐改用布壳、纸浆、胶泥等制作。
第三、面饰——为系佩在身上用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通常在胸前、臂上或腰间,长度一般宽在2-8CM左右,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造型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类,而以人面型居多。人们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佩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国王系佩的面饰则雕刻成豹的头形,作为绝对权威的象征。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作。
第四、面罩——是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又称“死面”。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原因有五点:1、使死者游荡的灵魂易于辨认它的肉体,以免迷失方向无所归依。2、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3、延缓尸体腐烂,对尸体起到保护作用。4、防止死者灵魂逃逸并留在人间作祟。5、保护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黄泉的旅途中避免恶灵的伤害。由于前两种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制作,面罩大多以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为原料,少数用陶土廉价材料制作。
第五、脸谱——远古时期,与面具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因此,脸谱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中国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涂面化妆又是从更早的面具艺术发展来的。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因此,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陕西系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的遗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脸谱日臻完美。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以颜色来表示忠奸、善恶、美丑。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了然。
第六、面像——是悬挂、置放于神庙、社坛、门户、墓室等场所的面具,形制与假面相类,但一般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有人面和兽面两种,用途各不相同。人形面像大多置放于神庙或社坛,是供人们祭献、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灵的偶像,具有纳脊祛邪的功用。兽形面像俗称“吞口”,因置放场所不同,而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之别。镇墓吞口是悬挂于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一般用青铜或滑石制作,功用是维护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魉侵扰。镇宅吞口又叫“天口”、“喷口”和“虎头牌”,置于门首厌胜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犯豪宅。
面具的流布种类及其文化
面具,是中国各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在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黄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头有角的战神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写真。古人出于对图腾、神灵的敬畏,不得不祈求它们发挥超自然的威力,战胜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面具正能起到超脱红尘,超脱自我的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作用。所进行的活动称为祭祀。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确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是各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本能,按其流布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傩面具: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只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宋代是傩面具发展的时朝,从北宋末年它们与江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传统祭祀相结合,形成了内容广泛的面具文化。目前使用傩面具的少数民族有苗、土家、瑶、壮、侗、水、京、布依、仡佬、毛南族等。
藏面具:以青海、西藏藏族的原始祭祖和藏传佛教为背景,形成了寺院和民间跳鬼(藏语称“羌姆”)面具及藏戏面具。目前使用藏面具的民族有藏、土、裕固、门巴、羌及部分蒙古族。
云贵巫觋面具:以云南、贵州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与巫师祭祀为背景,形成的群体性迎神纳福或丧葬安魂面具,目前使用这类面具的少数民族有彝、基诺、景颇、布依、佤、白、傣及云南的壮族。
萨满面具: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和萨满文化为背景,衍化出来的跳鬼、丧葬面具,目前在蒙古族、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中尚有少量遗存。
戏剧面具:少数民族戏剧在孕育、初成阶段,大多戴有面具,后来受汉族戏剧的影响,逐渐改成勾脸,只有饰演神、鬼及动物时,还残留着佩戴面具和假形的情况。目前全部用面具或以面具为主演出的戏剧有流行于藏、川、甘、青等地的藏戏,流行于贵州的土家族傩堂戏,仡佬族傩坛戏、地戏和湖南侗族的跳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