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有哪些
主要有五方面要点
一、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
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区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园林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二、树种科学配比
植物多样性是园林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园林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三、适当地安排植物配置
风景园林绿化树种的配置,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根据居住区绿地人群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居住区建筑南侧阳光强烈,设计树种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四、增加绿化数量,提高绿化面积
园林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居住区双向绿地系统,如以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为“点”、以沿区内主要道路绿化带为“线”、以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公园为“面”相结合的水平绿地系统;以阳台绿化为“点”,以外走道、平台拦河绿化为“线”,以群房的天台花园、屋顶绿化为“面”的竖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风景园林绿量。为了提高绿视率,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五、科学地采用与推广地被植物
在风景园林中大量推广和应用地被植物,不仅能推动绿化生物多样性和造景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绿化质量和档次的重要途径,更是做到“以人为本、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化效果。园林地被植物的应用要采用花坛、花境、林下地被、缀花草坪等形式,使居民能欣赏到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色,以满足现代都市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等原则。
4个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植物生态习性,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还有空气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到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我们我们要营造出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从土壤上来说,自然界土壤的梨花性质是由不同的基岩所决定的,而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树种。由于城市地面人踩车压,会导致土壤密实度很高,土壤中会缺乏空气,很多植物的须根扎不下去因此土壤中的砖砾瓦块的含量在20%一30%比较合适。
二、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也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可以利用“强调和对比”原则在植物色彩的运用中很有效果,“均衡”、“韵律和竹奏”的原则在植物设计中,有规则式的均衡,也有自然式的均衡,一般通过植物的体量和数量的设计来达到均衡的目的。
三、文化性
植物景观和园林景观一样都需要有文化涵义,中国自古文化异常丰富,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也可以注入很多现代文化,同时也可以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四、实用性
植物景观要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例如松树、皂角、玫瑰、月季都有着直接的经济效益。绿化苗木能在区域生态上起到防尘护土的作用,是现在提倡环保治疗的生力军。
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应用绿色植物来创造优美的景观,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季相、叶花形、色、枝形等表现出景观自然形态美的效果。园林设计师、景观师将绿色植物进行规划、设计、配置、创造出美丽、动人的艺术景点,使之成为风景优美,生态平衡,和谐自然的美丽环境。
植物景观最初表现在园林中,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欣赏植物形式美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自然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更为重视绿色植物所产生的效应。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工业、农业、汽车、等等;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有害气体、噪音等到处都在污染着环境、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景观规划设计,已是扩展到更广更深的领域。将园林植物景观引入建设环境之中,设计创造出一个适合人们生态要求的优美园林景观。
广大园林设计师、景观师必须重视和提倡在园林设计中,应以绿色植物造景,以植物景观为主的指导思想。因为绿色植物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以绿色植物组成的景观不但优美,而且充满着蓬勃的生机,改善人们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获得最实际的环境生态效益。利用绿色植物所构成的景观,不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而且绿色植物还可以与其它建筑物结合组成整体美感的景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配置的不同风格及发展趋势,掌握种植设计的实质和要点。结合经典案例及课堂与课外实践教学,要求绘制实景的设计图,识别和掌握200种左右园林植物,掌握园林种植设计的基本技能。结合植物的分区,介绍典型地区植物配置的特色,并专题讲述小环境植物种植设计。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技术、经济地综合处理园林环境设计,并以较为熟练的技术,以图纸表达园林种植设计思想。
二、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第二节 园林植物造景功能
第三节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本概念:植物景观、园林植物造景、造景要素、园林植物造景的功能。
第二章 园林植物景观素材及其观赏特性
第一节 园林植物类别与特点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
基本概念:乔木、灌木、蔓藤植物、草本花卉、地被植物、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芳香、质地
第三章 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与类型
第一节 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第二节 园林植物景观类型
基本概念:自然式园林、规则式园林、混合式园林、自由式园林、林相景观、季相景观、专类植物景观、整形植物景观、意境植物景观、古树名木景观、草坪景观、仿真景观
第四章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第一节 树木景观
第二节 花卉景观
第三节 草坪与地被景观
第四节 藤本植物景观
第五节 专类园植物景观
第六节 意境主题景观
第七节 植物空间景观
第八节 季相景观
第九节 整形植物景观
第五章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基本程序
第一节 与委托方接触阶段
第二节 研究分析阶段
第三节 设计构想阶段
第四节 设计表达阶段
基本概念:地形图、分区图、平面配置图、断面图、立面图、施工图、剖面图、鸟瞰图
第六章 小环境园林植物组景与实践
第一节 园林植物与园林水体组合造景
第二节 园林植物与园路的组合造景
第三节 园林植物与建筑组合造景
第七章 园林植物造景评价
第一节 园林植物造景评价原则
第二节 园林植物造景评价方法
基本概念:适地种树、植物群落稳定性、绿地游憩功能、景观因子
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一些植物群落及其生境完全模仿自然,且很少施以人工养护的生态园林(EcologicalGarden)。例如1937年詹森和赖特在美国春田城附近建造了具有草原风格的林肯纪念园。在管理方面尽量少加养护甚至不加养护,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植物获得发展,有些可能减少或被淘汰。
1990年,法国景观设计大师吉尔克莱芒在动态花园一书中指出:在自然中应留出一块净土,人们不应克制它的自然演变,这是理想园林的代表。我认为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克莱芒强调突出植物自然演变的属性是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个方向。
1、孤植:单位面积中只植一株,一般为树冠较大、树型优美的大型乔木.
2、列植:为固定行列栽植方式,如列兵排列一线,多用于行道树.
3、对植:对称式栽植,一边一株,多指在路旁两侧应用.与列植同为规则式种植方式.
4、丛植:丛植是以3~10株同种或几种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这是一种自然式园林中要求较高、艺术性较强的种植方式.
5、片植:指较大面积地同植一种树木,乔木、灌木都能应用.
6、群植:则是将植物作为一个类别群体种植,通常数量较大,十几株至几十株不等,甚至更多,以更加突出群体美,增强群体的感染力,突出人造景观的意境,适合大面积场所的布置、植物园的建造.
7、混植:即两种以上的树种混合栽培的方式,但要求条理有序、自然美观,不能有凌乱感.
其次应明确造景的立地条件,应适地适树,选择适合绿化地点的树种;
造景手法的选择:根据具体服务功能,考虑孤植、对植、列植、丛植、聚植等手法。
最后应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结构,最大程度的满足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对于设计者来说,园林工作是一个很有潜力和挑战性的职业,它是一种朝阳产业,是给人们创造美的行业。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将大大推动园林学科的发展,拓展和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的外延和内涵,设计之前应深刻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创作。
1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建筑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景观,景观设计应崇尚艺术效果。应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1.2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对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景观设计应提供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对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
1.3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地方特点,因为景观是供当地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所以要充分的体现地方特色,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人文景观和环境差异较为明显,所以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讲,要突出地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景色。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在注重地方特色,还要充分的利用景观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加以改进,变成景观的一部分,让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一体,这样的景观环境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不仅具有创意,还具有独特性。
1.4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居民之所需。
2 景观设计中造景的应用
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再就是水景对景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植物材料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建筑
物周围种植、假山上种植,发展到行道树、绿篱、广场遮荫、空间分割等从传统的花台发展到花坛、花境、室内花园、屋顶花园、温室等造景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观和功能。
2.2 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现代园林作为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场所,以室外活动空间为主,绿地比例要高。配置植物时要做到适地适树。
2.3 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植物造景中遵循自然群落组成、结构进行植物的组合。
2.4 现代园林重写实现代园林作为大众的一种公共空间,与传统的诗情画意相比,开阔的树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则更加合乎现代人的口味。
2.5 水体景观与园林植物的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水体景观的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轮美奂的感觉。无论是静态的湖水还是动态的池水,只要能够合理利用,巧妙的.设计,都会给整个园林的氛围增色,使园林活起来,处于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境中。人们享受园林景观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会从其中感受到蕴含在内的文化气息,所以一个成功的水体景观可以表达很多的文化氛围,让人在其中不仅可以有身体的享受,还可以在精神上陶冶情操,达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3设计中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之美
3.1象征
象征的手法是利用艺术手段布局植物景观,通过人们的联想意识来表现比实际整体形象更广泛、更复杂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大都伴随着一定的主题目的而成为整个景点空间的核心。运用现代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切植物景观的核心“意境”所在。
3.2抽象
抽象的手法是对事物特征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加工,并通过植物景观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使较为深奥、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易被人们理解。
3.3 隐喻
隐喻的设计手法是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具有认知、感知的植物空间来创造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题的植物景观。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植物空间大多在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特色的印迹,具有表述性,易于理解。
4 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对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特点及特性,根据当地土壤及生态环境对植物加以选择和利用,并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期内的变化,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植物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不宜对园林植物随意配置。
4.2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不应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整体的生态环境。
4.3 生物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如果只种植一种植物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
4.4 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不宜缺乏人文关怀,不顾人的需要。
4.5 每一件园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不宜盲目模仿,照搬照抄,缺乏个性。
(2)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即a、地形、地貌和水体应结合地形特点,就地取材。b植物与气候条件应相适宜。
(3)应主题鲜明,主景突出。
(4)应适合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