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是什么意思?
斗笠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ǒu lì,指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是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的一首诗歌作品。斗笠是斗篷里的主要类型。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扩展资料
中方斗笠是湖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历史已有五百多年;清朝初年,芭蕉村农户龙金田首制斗笠。乾隆年间盛行一时,制作技艺精细,畅销各地。
中方斗笠,以轻便、精巧、光亮、耐用而著称,在省内外久负盛名。近年来,外贸部门把它推向国际市场,使这一民间工艺品飘洋过海,受到新加坡、日本、美国和芬兰等国客商的青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笠
箬笠是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斗笠是统称。所谓箬笠其实是一种用箬竹的叶子编成的宽边帽,也可当成是斗笠。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在古代,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到了现代,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会在墙上挂上一个斗笠作为装饰。
箬笠(ruò lì )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更有一些旅游胜地,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十分受人欢迎。许多家庭,往往在墙上挂上一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又称笠、笠子、笠帽。从《诗经》“何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此后,斗笠在民间一直沿用,常以材质区别品名。①箬笠:即竹笠。又称箬帽。以箬(一种细竹)的叶或篾,夹细纸制成。②草笠:以草梗编成。其中芦苇质的称苇笠,香蒲质的称蒲笠。③毡笠:以毛毡片制成。④雨笠:雨林地带采用当地棕皮、棕毛编结的大斗笠。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斗笠各具特色(见图)。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扩展资料:
帷帽亦作帷冒。周围垂网的帽子。一说创于隋代。唐初贵妇人外出戴幂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则天时,两者兼用。中宗以后,无复用幂䍠。后宫人随驾出行,皆胡服乘马,海内效之。甚至露髻驰骋,于是帷帽亦废。
近年所见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头至颈,似为针织者,当是帷帽。另有妇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纱帷者,亦称帷帽。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帽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立交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帷帽
百度百科——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B7%F3%D2&in=24752&cl=2&cm=1&sc=0&lm=-1&pn=8&rn=1&di=266528401&ln=2000
古代日雨天出行,避雨的工具不如现在丰富,但是聪明的古代人也会就地取材,很多东西都是他们的避雨工具,比如一只荷叶顶在头上就可以使脑袋不受淋雨之苦。当然荷叶算不了是古人避雨的主要工具,那么都有哪些能够算是古代人雨天出行的工具呢?我觉得雨伞、斗笠、素衣和木屐应该算得上。
雨伞雨天,今天我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便是伞,其实在古代,雨伞也是一件常见的避雨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早期被称为“簦”。在元魏时期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隋唐时期,伞的使用就更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当时的制伞和售伞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
斗笠现在在南方某些地方还可以看到斗笠,一些老年人雨天还喜欢戴,斗笠戴在头上不影响其他活动,很方便雨天劳作。
斗笠样子很像现在的草帽,一般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红楼梦》中有一节,宝玉去看没有去听戏的薛宝钗,吃过晚饭返回时下起了雨,小丫鬟给宝玉送了了斗笠。可见斗笠做为避雨工具是很流行的。
在古代,斗笠作为挡雨遮阳的器具,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到了现代,更有一些旅游景点,将斗笠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明码标价。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会在墙上挂上一个斗笠作为装饰 。
蓑衣谈到蓑衣,我们最熟悉的诗句便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衣,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古时,人们为了抵挡风雨,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
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一般二者同时使用,很多古代画卷中有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画面。
木屐古时的木屐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雨鞋。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
木屐是汉朝时期常见的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
在我们的总体造型配色较为简单时,可以利用一款光泽度的遮阳帽开展点缀,可以具有调亮造型的实际效果,既不可能让配搭太显生硬,又具有气愤感,促使造型很丰富多彩绚丽。此外,遮阳帽还能带来一定提高的实际效果,针对一些矮个子女生而言是较为和谐的。
实际遮阳帽造型共享:贝雷帽贝雷帽复古时尚又柔美,用于打造出一些雅致气场风的造型尤其适合。三木这身造型是采用了一款黑色贝雷帽传统点缀,高领衫的制定很装饰块头,而黑色的配色与搭配和牛仔裤子息息相通,促使全部造型很详细且不生硬,令配搭很气场。
园顶斗笠斗笠较为偏文艺范儿感一些,用于凹一些日系风或是法式风格风都比较适合。浅蓝色的毛线衣与白色的西裤的组成,清爽又充满了懒散韵味,这时利用一款橘红色的园顶斗笠开展点缀,不但与总体设计风格气氛很搭,与此同时与头发颜色和衣服都完成了一定照应,促使全部造型更为极致。
腰带应用性和时尚感的穿衣搭配分析:当腰带只为了更好地紧腰当腰带仅仅为了更好地紧腰的情况下,事儿就显得简洁了。乳白色的讨人喜欢风长袖连衣裙上加上黑色的皮层腰带,将自身很有可能有一些直筒型的长裙越来越更修身养性一些。而那样设计风格的衬衫裙,本应被如此呈现。皮层的发生,仅仅为了更好地提高视觉冲击。
当腰带做为装饰设计腰带被用来装修的过程中可以完成的设计风格有很多,例如在这儿,它往往产生是因为让设计风格获得能够更好地展现。你想像一下仅有束身而没有腰带,这套look会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会。
一件毛线衣或是西服套装重生成直筒型,会很不精神实质,拥有腰带的装饰,总体更显干脆利落感,并且色彩光亮一点的腰带或是全身上下的点缀的东西呢!
可以用一根时尚潮流的腰带系在毛线衣上,看起来屁股大、大长腿。外边在配搭一条披巾,行走生风,气质女王驾到。
提起越南,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出现美丽富饶的湄公河,美味健康的越南菜以及一望无垠的热带雨林和法式风情的建筑。越南在古代属于中国的藩属国,所以风俗文化和中国非常相似,近代时期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所以饮食习惯等又保留了法式风味。但是当你走在越南街头会发现,大街小巷的越南人,都会戴帽子,越南不分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戴帽子。
越南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所以,越南的女人会戴一种斗笠,常见的斗笠顶端又尖又矮,用竹子做支架编织的斗笠,帽檐宽大,搭配奥黛上下穿戴整齐,非常赏心悦目。奥黛是越南传统民族服饰,以深色和浅色为主,身穿奥黛头戴斗笠是越南女人最完美体面的打扮,到越南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会体验这种传统装饰。
越南人对竹子一直钟爱有加,由于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对建筑的通风防晒要求又比较高,所以竹子这种天然的建筑材料在越南得到了广泛应用。
很多越南餐厅都是竹子建筑,不得不承认越南人真的很喜欢在竹屋里吃饭。
越南斗笠,一般以竹子作为胎骨、然后编织上一层层坚韧葵丝或染白后棕榈叶等,缝纫的针脚非常均匀,有种毫厘不差的美丽视觉感受。越南斗笠看上去比较光滑并且防水,主要是涂上了斗笠专用油。
如果你细心观察,或许会发现,越南斗笠一般会有16个圈。
传说很久以前,越南有一对恋人,彼此分隔一方,平时难得见面。、
他们每月只能见一次面,而时间就在月圆之后的那一天——16!
彷如牛郎织女一般,每月的匆匆一会并未能化解他们的相思之苦。
后来,姑娘想了个办法。
姑娘是个心灵手巧之人,亲手编织了一个有16个圈的斗笠送给她的心上人。
帽子之所以是16圈,因为每月的16是他们相约见面的日子。
她把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放在了帽子上,由于帽子是越南人随身携带的物品,这样她的心上人就能时刻见到帽子,时刻睹物思人想到她!
大家感动于这则传说,从此之后每个斗笠就是16个圈,以代表美好的祝愿。
斗笠也成了越南新娘上花轿前会携带的礼物。
惠女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她们整体调和,浑朴大方,富丽堂皇。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笠面和尖顶有小弧度,尖顶有小棕色漆红;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笠面和尖顶平切,尖顶没有镶红棕片。前者头巾多为蓝底白花和绿底白花;后者也蒙头巾,但多为红底白花,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竹篮。从整体上看,惠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惠女服饰颜色艳丽,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上身穿的是斜襟衫(截衫),又短又窄,衣身、袖管、胸围紧束,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衬托出女性身段的曲线美;袖长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紧束,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上衣下摆弧度为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其花纹图案大都是不规则的细点、细纹、细块等。下身裤子多是黑色的,也有深蓝色的。裤筒甚为宽大,裤头只到脐下。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为30厘米,大筒裤的裤脚则有的宽达40厘米,因其宽阔,故移步迎风摇曳飘荡,风韵飘逸,也便于生产劳作,海水打湿、汗水浸渍,风一吹很快就干了。中老年妇女穿的是大筒裤,裤脚宽约36厘米,裤头为臂部的一倍宽,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只在婚礼、葬礼、回夫家或外出做客时,才穿传统的宽绸裤。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袖套则多为从事劳动的青年妇女所用,一般为黑、黄、蓝三色,袖套上配有悦目的色彩线条和图案,与上衣相配,更有新意。袖套除了干活时可以保护衣袖以外,还有夏天防晒(惠女服饰衣袖较短)、冬天御寒的作用。
裤带上的银裤链也是惠女服饰的重要内容。穿上宽筒的黑裤时,通常都用四至八条编织带扎紧裤头,这些编织带一般都是用色彩鲜艳的塑料丝编织,多为红色和蓝色,图案精巧,总宽约7至9厘米,颜色分外醒目;已婚妇女则多加上银裤链,悬挂在臀部上,把腰部、臀部构成的曲线美衬托出来。银裤链先前只有一两股,最多也只三股,后来逐渐加多,增加到五股、七股不等,最多的达九股,以多股为佳。那些银裤链一般是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银裤链越重越体面。
头饰则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头上的装饰主要是头巾和斗笠。花头巾为四方形(约66厘米),头巾上有不同的颜色和小朵花纹图案,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蓝底、绿底上缀小白花,或红底上缀白绿花,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塑料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的作用,更能美化脸部,与黄斗笠搭配,十分和谐。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淡雅、悦目。中青年妇女的发型相对简单,在头上留一束头髻,俗称“中扑”,“中扑”前部横二三把弯型塑料梳子,“中扑”分两股合“边髻仔”编两条辫子,在头顶横置一条,用别针固定,戴上花头巾;而夏天则梳“剪头髻”,或把辫子分散在脑后,或用假发散于脑后两侧,不戴花头巾,整个头饰简单易梳,朴素大方,颇符合其家庭主妇因劳作力求简便的需求。未婚青年妇女头发则还留有刘海,头巾与两髻秀发、额前刘海配搭既和谐又自然。圆形尖顶的斗笠则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的作用。斗笠是竹子编的,斗笠上装饰四个绿色塑料扣子,笠里同样装有四个扣子用以固定两条带子,带子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环中,带子多为白色,并以红、白、绿等色绒线绣有各种图案。斗笠两侧的边缘缀有几朵绢花、塑料花、绒花等,有的还在斗笠里面夹上香纸、画片、卡片等等。年轻姑娘一般每人都有几顶黄斗笠,中年妇女的斗笠则基本类似,饰物较少。由于头巾捂住双颊下颔,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狭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的人是谁。早年有些妇女头戴前伸黑头罩,上作双角兽状,鬓插三支剑形银簪。年老的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五尺长的黑巾,在发髻边缠绕两圈,留着绣有绿色花纹的两端于身后,用饰着五朵花的别针固定,并插上大塑料花,使整个发型既庄重大方,又不失秀丽纤巧。惠安女蓄发为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由于“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个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惠安女出门时大多戴有精制的银手链,把折叠整齐的小花帕一半缀于腰侧衬衫口袋,一半露在外面;手中则提着精美的小竹篮子等。在旧社会,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蒙着黑纱,这是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