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牛肉拉面,那蓝牌子和黄牌子有何不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兰州拉面很早之前是没有黄色的牌匾的,黄色的牌匾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而实际上黄色牌匾的兰州拉面和蓝色牌匾的兰州拉面在实际意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的,略有不同,下面咱们就说说其中的不同之处。
第一点;店面的大小
我说到这点,可能细心的朋友能够想起来,一般选择蓝色牌匾的兰州拉面店大多是都面积比较小的店面,而牌匾是黄色牌匾的大多店里的面积都属于中型或者大型的拉面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继续往下看,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第二点;经营模式的不同
一般蓝色牌匾大多都是个人的店或者一家人开的店,而黄色牌匾的店就要分好多种了,一般有连锁加盟的拉面店,或者是个人的店,还有另外一种比较特别的,那就是不是加盟的店但却标明某一拉面品牌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个拉面店的老板和某一品牌的拉面有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大多是拉面店的老板在某一拉面品牌长期购买汤料,所以一般像这种品牌的拉面会直接出钱帮这家拉面店换牌匾,或者是掏出一部分的费用这一类的形式。
从上诉的说明可以看出一般使用黄色牌匾的拉面店基本店面规模都要大于蓝色牌匾的拉面店,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黄色的牌匾的制作安装成本要远远大于蓝色牌匾的费用,黄色牌匾的成本费用很高的,这种牌匾属于灯箱一类的,材质就很贵,所以一般小店往往因为成本的问题大多会选择比较便宜的蓝色牌匾。
第三点;店面的装修升级
根据我上面说过的前两点,大家都知道了黄色牌匾跟蓝色牌匾的不同之处。蓝色牌匾属于最早的兰州拉面的装修风格,而随着兰州拉面的品牌化,规模化,兰州拉面的经营者也更注重品牌意识,所以往往会增加店面的装修风格。而装修风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门脸牌匾的制作,所以大家才会看到黄色的牌匾,但是这黄色的牌匾绝对不是随便就设计出来的,其实这种黄色的牌匾经过科学的方法由专门的广告公司设计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看下,黄色的牌匾配上红色的字,这样的风格在大街上会显得格外的醒目,而且会让人印象深刻,像这种类型的设计风格,颜色搭配很多的知名连锁餐饮店都是这种设计理念。
不是加盟的,也不是连锁的,也不是都是新疆人开的,大部分的兰州拉面店是甘肃和青海的穆斯林开的,口味相近是因为都是用香辛料煮牛肉来做汤,大约有十几种香辛料,比如花椒、胡椒、草果、姜片、肉蔻、砂仁、大香等各家的都大同小异,口味比较独特,所以您感觉口味一样,其实还是有差别的。虽然不用加盟,但首先您要会拉面,或者您请到好的拉面师傅也可以,其次您如果不是穆斯林的话,您是不能称为叫清真兰州拉面的,那样是清真食品管理部门是不会允许的。
都说兰州人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作为地道的兰州人每天的早餐大多是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
一碗好的拉面要具备: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是牛肉汤要清,一碗正宗的拉面标志就是汤是否清。二白是面中的萝卜要白嫩糯,入口即化是上乘之品。
三红是辣椒油要鲜红光泽好有味,四绿是蒜苗要新鲜,五红就是要求面的色泽度了。
兰州拉面之所以好吃,成为兰州的标志之一不是没有原因的。正宗的牛肉拉面由回族人马保友创造,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首先,在前一晚拉面师傅会选择新鲜的大块牛骨头熬制底汤。要用大火烧开小火慢炖把骨头中的香味和营养全部挥发出来。
其次,拉面师傅不是用一般的纯净水和面。牛肉拉面由专用面粉其中所含蛋白质更高,和面的水也有讲究,冬天一般用温水夏天用凉水。最重要的是在和面时要加入“蓬灰”,这样和出的面才更有筋道。
当和好面后师傅会将面醒一段时间。拉面师傅的臂力一定要好,因为在揉面过程中需要师傅反复摔打,对折揉、捣,拉长在对折在揉。这样经过长时间揉打的面才更有筋道,吃起来才更爽快。
拉面好吃的一个原因是吃面的氛围,兰州人早已与兰州拉面密不可分。每天拉面馆的客流是最多的,看着身边的人大楼吃面喝汤,你不由的也会想吃一碗。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吃一次正宗的兰州拉面。
因为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市的一种风味美食,属于西北菜。
因其具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特点,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通常是面熟后捞入碗内,将牛肉汤、萝卜、浮油适量,浇在面条上,再加上适量的牛肉丁、香莱未、蒜苗未及辣子油。需要牛肉片,是另外付钱购买的,这是传统规矩。
兰州拉面馆内的女人包头男人戴小帽是因为他们回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自然要遵守穆斯林风俗。其特点为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女子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其服饰特点如下:
1、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
2、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
3、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扩展资料:
一,回族男子服饰
1、号帽: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孝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
号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2、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相传穆罕默德在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戴斯达尔礼拜。戴斯达尔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
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过去回民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头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经常上寺礼拜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缠头。
3、准白:阿拉伯语音译,意即“袍子”、“长大衣”。这是回族满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爱的服装。准自一般选用黑、白、灰等颜色的棉布、化纤料或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其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领子一般都是制服领口。
4、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
二,回族女子的服饰
1、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必须全部护严。
回族人民戴盖头的习俗,一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二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2、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样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装饰内容却比较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扣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
回族女子的鞋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通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3、回族妇女衣服的颜色不喜欢妖艳,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蓝、灰等几种颜色;中、青年喜欢穿鲜亮的,如绿、蓝、红;农村青年喜欢穿红上衣,绿裤子;城市里的回族女青年则喜欢穿苹果绿、翠蓝、天蓝、水红、粉红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历代回族的服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