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被试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
2、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敏感。
3、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4、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反应时、知觉长度等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任务,需要考虑被试内设计。
缺点:
1、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从而造成练习效应或者疲劳效应。
2、被试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3、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
4、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例如学习某一技能是不可逆的。
完全的
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又称“重复测量设计”。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以随机的方式排序,而为了平衡练习效应,每一种排列都必须呈现很多次。
例如按性别分为两个区组,区组间有不同的因素(性别),每个区组的人再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中,由此可以分离出组间变异,从而减少了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使得实验控制的效果不会被区组差异掩盖。随机区组设计的关键在于组内同质,组间有差别
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又称“重复测量设计”。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以随机的方式排序,而为了平衡练习效应,每一种排列都必须呈现很多次。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反的顺序。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而且当有期望效应的存在时,ABBA也是无效的。
ABBA平衡法容易让被试产生预期,但是作业方式(例如画线、画圈)事先要告知被试,可以采用ABBA平衡法。
被试间是每个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结合,被试内是每个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的结合。被试内的优势是所需被试少,减少随机误差,但缺点是无法进行有遗留效果的实验处理;被试间会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所需被试多,但可以进行有遗留效果的处理。
遗留效果就是前一种实验处理结合会对后一种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你先让被试接受一种学习方式,再让他接受另一种,那么前者肯定会对后者产生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
被试间设计就是我炒了两个菜,甲尝一个菜,乙尝另一个菜。
被试内设计就是我炒了两个菜,甲乙俩菜都尝了呗。
在百度百科上,逻辑一词有四个含义: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2.指某种理论、规则、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而在逻辑学中将逻辑定义为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属性规律的科学,分为具象逻辑和抽象逻辑。
当我看完这些定义或含义后,我似乎更加迷惑了,我还是不知道当别人跟我说逻辑的时候到底说的是什么?难道是说我的方案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那客观规律又是什么?是牛顿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又或者是说我的方案不符合某种理论、规则?那这种理论和规则又是什么?而我的方案又为什么要符合或有某种理论或规则呢?至于思维的规律或逻辑学似乎跟我写的方案就更沾不上边了,那到底什么是逻辑呢?老板们又是基于何种评判标准得出“你的方案没有逻辑”这一结论的呢?
最终经过梳理我发现,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到底什么是逻辑:逻辑层和认知层。
逻辑层:即人的大脑是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HOW)。是直观的对客观事物进行镜像反映(形象思维)还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抽象思维)。
认知层:即经过逻辑层我们认知到的客观事物是什么(WHAT)。一棵树的形状、两颗石子的大小关系、宇宙规律等等。
逻辑层,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我们的大脑(或思维)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规则,而逻辑学所研究就是我们大脑思维的这种规律和规则(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属性规律的科学)。
其中抽象思维(抽象逻辑)是指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这里面有三个重要概念“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指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即对事物共性特征的描述。例如“人”这个概念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制造工具、使用工具、高等动物就是抽象出的人这一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核心共性的特征。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小明是人”就是一个判断。判断可为真可为假。
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命题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例如,
条件:
1.人是一种能制造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2.小明是人;
结论:小明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
便是一个推理。
推理又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推理过程。例如,
条件:
猫A喜欢吃鱼.
猫B喜欢吃鱼.
猫C喜欢吃鱼.
猫D喜欢吃鱼.
结论:猫喜欢吃鱼。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是一个共性到个性的推理过程。例如,
条件:
猫喜欢吃鱼。.
我家养的阿喵是一只猫。
结论:阿喵喜欢吃鱼。
所以当我们说要有逻辑或符合逻辑时,在逻辑层就是指你描述的概念是不是准确;判断是不是真;你为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时所进行的推理是否符合归纳或演绎的基本规律。在认知层则是指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描述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各种属性以及其和其他客观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但是一切的客观存在都表现为主观认知,所以当我们说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时,并不是真的去符合绝对的客观规律,而是符合的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最高或普遍认知。比如,当我们描述宇宙时,如果你的描述是和科学家对于宇宙的最新认知是一致的,那么你的描述就是符合逻辑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80%的人类都认为月亮是方的,那么你把月亮描述为圆的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衡量我们是不是符合逻辑的标准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最高或最普遍的认知。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是否符合逻辑的判断时,其实只是基于我们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最高认知或认为的人们的普遍认知是什么,这种判断具有局限性和主观性。所以下一次当你的老板对你说你的方案没有逻辑时,有可能是因为他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确实比你深入,但也有可能他自己就是错的。
1.组间设计就是说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所以结果反映的是处理间的差异,当然被试的安排要随机化。而组内设计每个被试要接受所有水平的处理,所以结果不光反映了处理差异,同时可能还有重复测量引起的练习效应之类,但是这种方法省人力。
2.这个我也不是很明白。同质可以用个前测来确定
关于实验,我们可以讨论,有问题给我]小纸条,我们一块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