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⑴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⑵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⑶“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⑴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⑵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⑴“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⑶“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⑴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⑵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⑶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⑴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⑵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⑷“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⑸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⑹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巩固与拓展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板书〗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心亭看雪》人教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习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 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 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人教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三、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并知道还有哪些冬眠的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⒉让孩子领悟看图读文、个性化读背文的妙处,并加以巩固。
⒊通过当小画家画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雪的世界里感知生活,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⒉使学生在情境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训练学生个性化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句话(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知道小动物脚印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卡片、生字卡片、奖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雪”字,让
学生用雪字组词、说一句话、背和雪有关的儿歌或古诗。
二、感知新授
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从同学们用雪说的句子和背古诗、儿歌当中,老师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雪,对吗?你们知道吗,不仅你们喜欢,他们也特别喜欢。他们是谁?老师也不知道。谁想知道就快快读读课文吧!(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你一定有话要说。(学生自由谈,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课题,给予及时鼓励。)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可以冬眠?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上一年级,书只读了一遍,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相信在读一遍课文,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大。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还可以找你的好朋友读。(学生读)
⒉解决生字词。
师:又读了一遍课文,刚才有几个同学告诉我他们认识了好多生字呢!是啊,读一遍书就有一遍的收获。我来看看同学们的收获大不大?(出示生字)你们先试着读一读。
⑴学生自由读。
⑵找几名学生读,如不熟练可找小老师领读。
⑶开火车读,看哪列小火车开的又快又稳。
⑷抢读比赛。谁会读谁就站起来读。
⑸出示生字,学生随机提问并组词和说句子。
⒊再读课文。
师:生字词我们读熟了,读起课文来就更轻松了,不信你们再试着读读课文。(学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小画家都有谁?(学生回答,教师把小动物的图片发给学生
贴在黑板上: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⒋个性化朗读课文。
师:你们想不想当雪地里的小画家?(老师随机问同学师哪位小画家)
师:下雪啦,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用高兴的、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找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四名小画家,一边做动作,一边有个性地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觉得这位同学师我们班读书最好地同学。你们服气吗?
生:不服。
师:谁敢向他挑战?(学生纷纷举手,让学生准备)
(抽几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其他学生评价。)
⒌小画家画画。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都知道小鸡画的是什么?(教师放课件)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用“因为……所以……”说句子。(其他三个同上。)
师:小画家们,现在我们该把自己画画的本领展现一下了。你是哪位小画家就把你的脚印画在纸上。画好了就请你们到前面来把自己画好的脚印贴在黑板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开始。(学生画脚印。画好的贴在黑板上。)
师:小画家们画的大大小小的脚印各不相同,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在雪地上快乐地采脚印地情景。我们一起看着黑板排着手来说一说谁画什么?
⒍画“雪”
师:小画家的画画的这么棒,课文读得又好,不知道歌唱得怎么样?谁能唱和雪有关的歌?(学生唱)
⒎拓展练习。
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能听出来你们非常喜欢雪,我们北方的孩子都有过玩雪的经历。同学们想象一下下雪啦,我们来到雪地里会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朋友。
你来();
我来();
他来();
我们大家来()!
三、课堂小结:
课文学完了,同学们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特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雪花的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优美意境
2、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含蓄和优美和作者的感情寄遇
三、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自由发言法、引导讲解法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舒,但一阵春雨过后,天气转凉,我们仿佛又有了动的感觉而提到冬天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景象雪花自古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雪花的快乐
(二)带着问题朗诵诗歌(提问 朗读 再提问 再深化模式)
看到这个题目《雪花的快乐》,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呢?徐志摩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这一朵雪花的快乐呢?它有怎样的快乐呢?一朵雪花她真的有快乐有悲伤吗?这个“快乐”实质上是指谁的快乐?什么样的快乐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先集体朗诵这首诗,注意提顿和感情 (学生朗读完对其进行评价纠正,教师再范读)
通过朗读这首诗你们对老师以上的问题有的自己的答案吗?初读感受是什么体会?用自己简短的话语说说(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想到雪花是作者自喻)
再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雪花自喻?他想通过雪花抒发怎样的感情?(顺其自然的到介绍作者这一环节)
(三)作者简介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诗集《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有代表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康桥即使英国的剑桥大学,徐志摩曾在那留学,离别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
讲到徐志摩的诗歌就一定的讲讲他一生的情感经历,因为这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在英国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林徽因,虽然俩人相爱,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回国后结识了有妇之夫陆小曼,这也注定是一场不被人们接受的相爱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是一个追求自由个性赋予浪漫传奇色彩的人这里的雪花和诗人有哪些相同之处呢?他到底又怎样的快乐?作者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内涵?
(四)进入全诗
第一节:诗人以雪花自喻,是一朵有快乐的有目标的雪花 通过“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可以看出来
第二节:雪花执着的寻找追求自己的归宿不去幽谷、山麓、荒街,直接的、飞去花园等着“她”来探望
提问:诗中的“她”是指什么?(爱的人或是理想追求梦想等多种理解)
第三节:找到了幸福的港湾,融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提问:
1、雪花找到的那个幸福的港湾是哪儿?(找到了爱人,达到了目标等)
2、雪花最后消融了,化成了一滩水,你认为他还是幸福的吗?(是的,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想找到的东西,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比如一根火柴,燃烧毁灭自己是他来到世上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
(五)讨论、问答时间
1、从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雪花是快乐的?
2、这首诗歌作者在表达什么情感内涵?作者追求寻找的是什么?(开放性,各有各的理解)
(六)结合诗歌“三美”引出讲解该诗歌结构、押韵、绘画美
闻一多先生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极推崇诗歌三美,从雪花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出:
1、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如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往复等该诗中全篇压ang韵 u 韵a韵ong韵并且每一节连用“飞飏,飞飏,飞飏”以达到音韵上回环往复,铿锵有节奏感
2、 建筑美即结构美,每节匀称和句式整齐每句句式完全整齐,连标点符号都一样3、 绘画美即画面美选词给人以视觉冲击,让人脑海里面产生一幅画即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举例《山居秋暝》)其实诗歌就是一幅画,这首诗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通过刚刚我为大家做的示范,通过你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力请为我们描绘你从这首诗中看到怎样的一幅画?画的是什么?(请几个学生发言)
六、 作业
把自己看到的这幅画用文字描绘出来。
【学习目标】
2.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
3.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重点)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雪花的纯洁晶莹,雪景的诗意宁静,历来是文人墨客深情歌咏的对象。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这些千古名句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看看作者笔下的雪花都有哪些快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
2.字音字形。
翩翩(piān) 冷寞(mò)
山麓(lù) 惆怅(chóu chànɡ)
3.词语解释。
惆怅:伤感,失意。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消溶:(冰、雪)融化。也作“消融”。
4.朗读诗歌,全诗一共四小节,请简要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雪花自喻,是一朵有快乐有目标的雪花。
第二节:雪花执着地寻找、追求自己的归宿。
第三节:认明方向,耐心等待。
第四节:找到了幸福的港湾,融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三、合作探究
(一)内容探究
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诗歌的标题是《雪花的快乐》,品味诗歌,在诗歌中画出表现雪花充满快乐的词句。
明确:翩翩:欣喜自得潇洒:气度超脱飞扬:精神兴奋娟娟:姿态柔美飘动、灵活轻松。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雪花是快乐的。
2.什么才是雪花快乐的根源呢?
明确:“她”。为了这个“她”,雪花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而是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甚至在最后“消溶,消溶,消溶”,连溶化自己也在所不惜。
3.“她”这个意象代表着什么?
明确:她可能是诗人的恋人,是诗人的一份情感,爱的释放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自由的信仰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美的追求。(可以有多种理解)
4.雪花最后消融了,化成了一滩水,你认为他还是幸福的吗?
明确:是的,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想找到的东西,实现了人生价值。比如一根火柴,燃烧毁灭自己是他来到世上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自比雪花,借雪花的自由自在表达了自己对心灵自由的渴望和对自由生活无比执着的态度。
(二)写法借鉴
闻一多先生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即画面美)、建筑美(即结构美)。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三美。
明确:
1.音乐美:诗歌全篇押ang韵u韵a韵ong韵,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并且每一节连用“飞扬,飞扬,飞扬”以达到音韵上回环往复,铿锵有节奏感。
2.建筑美(即结构美):每节匀称,句式整齐。
3.绘画美(即画面美):诗歌给人以视觉冲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快乐的雪花如何飞舞着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四、板书设计
雪花的快乐
翩翩潇洒——认清方向
不去之所——直奔方向
娟娟飞舞——清幽花园
盈盈贴近——柔波心胸轻松自由
坚定执着
五、课外拓展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请大家品读欣赏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体会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