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市有哪些建材市场
大的建材市场有: 城关: 1、兰州雁滩建材市场 电话:09318515445 2、兰海建材市场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南街 3、兰东建材装饰批发市场 电话:09314678266 地址:东岗东路1064 4、富星家居广场 地址:北滨河中路 5、大西北板材批发市场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 6、会宁路综合市场 地址:会宁路1 西固: 1、兰州陶瓷建材批发市场 地址:西固东路 2、兰州西北玻璃建材批发市场 地址:西固东路218号 3、西部建材家具批发商场 地址:西固中路1288 4、荔昌建材家居批发市场南区 电话:09317359362 5、甘肃鸿安家居广场 电话:09317326077 西固东路公交四 6、银河玻璃经销设计城 电话:09317325668 地址:西固东路214 7、鸿安石材市场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 8、陶瓷市场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东路陈官营… 9、永顺装饰玻璃精品城 地址:西固东路214号
我想很多年后,我仍会记得那一天。夏日炎炎,我在甘肃会宁的土高山。
一辆乡间公交在山路上颠簸而行,车轮边的悬崖深处隐约可以看见一条早已干涸了的河流,一群小尾寒羊悠闲走过。再往远处望去,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和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向阳而生,追随阳光。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会宁人,骨子里透着倔强,非常骄傲,非常坚强,从不屈服,从不依靠。
我和27位队友坐在车上,这一天我们就要结束20天的支教,离开会宁,离开这片苦甲天下的土地。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片黄土地或许就只能是记忆中的存在。我望向窗外,看着那不断变换的景致,看着那大片的金黄色。“看到向日葵,我就会想到孩子们。”身旁的队友说道。我沉默。那里的孩子,也有如向日葵般灿烂的笑脸,很天真,很快乐,让人看一眼就再也忘不掉。
有关孩子:西北大地的葵花就应向阳而生
初到会宁,看到路边美丽的向日葵,心中总是会泛起一丝惊喜。一直都深深热爱生命力旺盛的植物,比如西北大地上的向日葵,灿烂地茂盛着。
“灿烂地茂盛着。”我不知道这个单句在语法上是否正确,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大片耀眼的金黄时,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于是,带着一份很美好的情愫去到会宁,又乘车上山,去我们组的支教点——漫湾小学。
总是会想起那个下午,第一天看到孩子们时的心情。他们是那样的羞涩,清澈的眼睛,红红的面颊。队长说,那叫高原红,像是刻在那里孩子身上的印记。
我记得在那个下午,第一次教他们唱歌。没有仔细备课,只是随便想了一首歌来教,是《外婆的澎湖湾》。歌里唱的风景,他们没有见过,但是他们都学得好认真。或许高原上长大的孩子,都是有唱歌天分的,只教了两遍,他们就能唱下来了。
那个面颊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红的小男孩,总是唱得好大声,也学得最快。那个下午,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宋刚。他第一个主动要求独唱,声音好大,透着西北的感觉。那个声音,我听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在我们临走时。那是我们临走的前一天,他突然找到我,问我道:“老师,我可不可以给你唱一首歌?”我点头,然后听到二十天前我教的那首歌。
“晚风轻抚澎湖湾,白浪逐沙滩……”突然很想哭。海浪,沙滩,椰林……外面的世界。亲爱的孩子,那是你们没有去过的世界,那是我想要让你们去看的世界。我多么希望,这二十天,我让你们记住的,不只是几句歌词,几个单词。我多么希望,你们有一天,能去看看那个外面的世界。它真的不遥远,只要你们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勇气。而这些,我能给你们吗?
我不知道,这里的孩子,是要有怎样的坚强,才有勇气去改变祖辈们一直无力反抗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不知道,这些脸颊红红的高原娃,是要有怎样的乐观,才能一直挂着明媚笑,每天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我亦不知,作为一个支教大学生,我究竟能给予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在北上会宁前就一直困扰着我。终于在离开后,心中有了答案。
离开会宁后,我总是会想起关于会宁的种种。比如那里的星星,总是那么亮,那么美。比如那里的孩子,总是让我有那么多牵挂。
我会想起那个叫石宁的女孩,她有着像“希望工程”的苏明娟那样的大大的眼睛,坐在第一排,听课很认真。看到我的时候,她总是会笑,然后低下头。那是我见过最好看最单纯的笑脸。
我会想起那个叫连博的男孩子。个子小小的,很聪明,也很调皮。我在黑板上写一句英文谚语,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它的意思。我很喜欢他,但知道他在数学课上玩划炮的时候,又忍不住想狠狠地教育他。孩子,或许是你还没有长大,等你再大一点,一定要知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好不好?
我总是会想到那个叫刘巧红的孩子,她说,她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她喜欢听那些没去过的大城市的名字,她喜欢旅游。也是这个孩子,她告诉我,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会宁县城。忘不了离开的那天,巧红从山那边的家里走过来为我们送行。她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会回来呢?”
我会想到那个叫刘娜的小姑娘,她总是那么沉默,不爱笑。她在作文本上写,妈妈爱弟弟,不爱她。我带她去山上采野花,告诉她,每一个女孩子都像花儿一样漂亮,西北大地上的孩子应如向日葵般,骄傲的长大。我还记得临走时,她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未我们送行。她说:“老师,我会像向日葵那样长大。可等我长大了,我还能不能找到你呢?”
终于明白,其实,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不在于把优秀者变得更优秀,而在于让羞涩的躲在别人背后的那一个个自卑的、怯于表达的灵魂昂首挺胸。这也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有关调研:守着黄土魂走天下
每上完五天课,我们会组织一次调研。去山上的村庄,走访农户家,为我们的调研课题收集资料。队长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情。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严酷,自古就有“会宁之苦甲天下”之说。但会宁又是闻名全国的高考状元县,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
望不尽的黄土,走不完的沟壑,教会他们踏实地做事,坚强的生活。因极度缺水而受贫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的欲望。
李红冰是一个正在读高二的女孩,到她们家时,我们一行人已经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又累又渴。这时,一旁的院子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会宁口音。同行的甘肃籍的队友说,她是想让我们去她家坐坐。我循声望过去,心中不免有些奇怪,和我们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坐在自家的院子的矮墙上,头发随意扎着,身上的衣服还算干净,但显然已经很旧了。
这时,一个看起来比我们略小一点的女孩打开了门,知道我们是村里支教的大学生后,笑着招呼我们进屋。屋子是土坯房,窗子开得很小,室内光线有点暗。李红冰说,这房子是她爸爸小时候盖得了,家里没钱,一直没有翻新。屋里只有很简单的几样家具,桌子虽然擦得很干净,但因为使用的年数太久了,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李妈妈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大学生,很激动地和我们说话,说这里的人都不相信她,说她曾预测到了汶川地震,说她其实没有病,希望我们能给她做证明。
“我妈妈的精神不太好,只能靠吃药维持,有时候发起病来,她会绕着村子跑。”趁着李妈妈去院子的空闲,李红冰给我们介绍说。“我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可是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前两年给妈妈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爸爸说,不能再填这个无底洞了,还要省下钱留给我和8岁的弟弟上学。”
李妈妈提来茶壶为我们倒水,动作娴熟就像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我知道村里人都瞧不起俺们家,说俺有病,说俺们家没钱。可是俺家娃出息,将来考上大学,走出这个穷山沟,就再没有人敢瞧不起俺。”李妈妈边说着,边笑着看向李红冰。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学。这是长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的信仰,是他们最大的希冀。骨子里的倔强与骄傲让他们渴望改变,不顾一切困难。而我,只想祝福他们。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很多乡亲在用简易的机子绞野草。心里好奇,便走过去打听。一位大叔告诉我们,他们是为一个厂子干活,做一天能挣30块钱。知道我们走了一天的山路,他执意要我们去他家吃馍。会宁人,总是这样热情又质朴。
“我们家也有大学生嘞。”说这句话时,大叔显得很得意。“我家的二儿子在西藏大学,小女儿在湛江海洋大学。两个孩子今年暑假都没有回家,说是在当地打点零工,也省路费。”问道大儿子时,大叔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僵滞,随后还是笑着给我们讲他出息的大儿子。“大儿子读高中时,家里困难,他妈又突然摔断了腿,只好辍学去兰州打工。后来因为表现好,老板推荐他去了深圳,现在一个月也能赚一万块嘞。”大叔说,他总觉得亏欠了大儿子,因为当初没能把他供到大学。所以现在他总是不要大儿子往家里寄钱,想自己多打点工,给还在读书的孩子赚生活费。他希望孩子都能在外地创出一番事业,不再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临行的前一天,那坡村曾和我们聊过天一个大学生特意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为我们送来了几个西瓜。他说,他妈妈心里一直记挂着我们,盼我们能常来漫湾,盼村里的娃都能像我们一样,上大学,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淳朴与坚强,是会宁人印在骨子里的品质。祖辈传下的性格,他们不敢忘记。守着那份黄土魂,他们要摆脱贫困,走向更远的地方。
有关公益: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会宁生活了二十天之后,我开始热爱那里淳朴坚强的乡亲,热爱那里的向日葵,爱每一朵云,每一颗星星,每一个生命。
队长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会宁。这句在出发前就听过的话,终于在离开后,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支教会宁,我们所收获的,其实远大于自己的付出。淳朴,乐观,坚强,这是渗透在会宁人血液中的品质。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心存尊敬,心生感动……我已无法说清,是怎样一种爱,推动我践行公益的行动,让我想为他们做得更多一点,让我从不敢停下。
支教,是一份梦想,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团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四赴会宁,进行支教调研活动。我们顶着烈日为哪怕是几百块钱的善款努力,我们带着大包的书和衣服,坐几十个小时最破的绿皮火车硬座奔赴会宁,我们都无怨无悔。
“爱心延续希望,公益你我同行”,一直记得队长说过的那句话,“整个社会大众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也许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能力如此有限,但是我相信,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会做得比我好千倍万倍,而这个触机,谁知道就不是做得并不够好的我们呢?”
离开,从不意味着支教结束,公益停止。只愿公益之路,开满美丽的向日葵。只愿每个孩子的笑脸,都如向日葵般灿烂。如同落在地上的太阳,温暖着自己,明亮着他人。
盛开,向日葵。
或许每个支教过的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支教?”“你去呆那么几天,能教几页书?与其去呆那几天,还不如给那边的孩子多寄点钱寄点衣服过去!”
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但现在,我想我有了答案。那就是,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和陪伴。
我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天气预报上出现的那些地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还可以凭借支教那一个月和他们建立的联系,为他们带来长久的陪伴。
就在上个月的时候,我6年前支教时教过的一个姑娘在QQ上联系我。那时候,她还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她对我说:“姐姐,我过的不好。我嫁了人,有了一个儿子,后来男人去外面打工勾搭了别的女人,就不回来了,也不要我了。”
听着她给我说这些话,我感到有些震惊。在我的想法里,她还只是那个坐在教室第一排,上课听讲特别认真的小姑娘。
可是算一算,她今年也已经19岁了。他们那边还流行先嫁人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可是她生了孩子,男人就和外面打工认识的女人结婚了。
我和她聊了很久。最后,她跟我说,开始时她总觉得不公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努力善良的女孩子,我可以在北京读书,而她只能一辈子留在山里,还得不到幸福。而在和我聊过之后,她觉得心里敞亮了一些,觉得年轻的自己也还有希望,觉得能认识我也是一种幸运。
我想,这就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那年支教,对我们两个人共同的馈赠。
最后还是想再重复一句:所有有梦想有责任感的支教行为都值得被鼓励。支教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一种分享与陪伴。祝福所有的支教人。
�
90年我一个同学来自西海固,是他姐姐把自己嫁掉(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其实相当于卖掉)换的钱供他上学出来的。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太深了,刚到学校里,大家集体大扫除,给他一个拖把让他去水房接点水拖一下地,他拿着拖把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才知道西海固很贫困,家里是土坯房家里的地板是泥地就不拖地,加上极度缺水,喝的都得省着,哪来的水拖地,他从小到大根本就没见过拖把,更不会拖地。虽然穷,西海固人文化底蕴丰厚,同学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写古诗词也写得很棒,其他同学自愧不如。别说90年代,都2000年了,一次出差从当地的中卫坐大巴车到银川,当时的车窗户没有密闭,是那种可以推拉的窗户,破破烂烂都扣不严实,更没有空调,当时我记得高速都没有通,路况不好,遇到沙尘暴,大巴车一路颠到银川,窗户里灌进来的沙子把腿都遮了半截,乘客头上衣服上脸上全是沙子,灰头土脸,就像刚出土的兵马俑,那个场景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当时的宁夏比南方经济发展落后很多,西海固更是宁夏最穷的地方,有的人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真不是瞎说的,电视剧拍的真实感人,提问渲染的都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幸福宝宝,希望我们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我就是宁夏川区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电视剧已经经过了艺术加工,当时的现实情况远比电视剧里的更艰苦,更落后,条件更差。西海固地区处于干旱少雨的宁夏南部山区,土地贫瘠,多为无法正常耕种的山地丘陵,当地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可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地农业是靠天吃饭,所谓的靠天吃饭就是正好赶上某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而又正好下雨且雨不是太小,此时大家采用粗放式的播种方式抢种上种子,然后如果今后的作物生长周期内天气不是太干旱,只有这些条件都达成最终才能收获一点农作物,虽然产量很低但终归有所收获。而我说的这些条件在一个全年降水量只有几毫米的地方基本很难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年份这里的人们收获都很少甚至全年颗粒无收。所以,91年的时候这里人民的温饱都没有解决并不是夸大其词,是真实发生的,不只是吃饭问题,更严重的是喝水问题,如果一个地方的人连混着羊粪、杂草及树叶的雨雪水窖里的水都不够喝,你还觉得当时的穷困是夸大其词吗
我家是甘肃会宁的,和西海固中的西吉县接壤,所以生活条件差不多,我来告诉1991年我们到底有多穷。
我爷有5个儿子,分家(儿女另立户口)的时候,我爸分了一头驴娃子,还有一个水缸,再就是两双筷子两个碗。
刚分完家的时候,我们一家没地方住,住的是我爷家给驴住的驴棚,房间也不大,得亏那时候没有啥家具。
做饭的灶在房子外面,是给驴倒草料的地方,被我们征用改造了(估计驴也够委屈的)。做饭的时候,没有风还好,东风一来,屋外冒大烟,屋里冒小烟,呛得根本坐不住。
1996年,我妈借用了我们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小卖部库房,作为了我们的第二个家。那个库房位于十字路口,遇到赶集的时候人来人往,还算热闹。过路的人进来喝水解渴的时候,往往会送一个水果,这在平常,根本是吃不起的。
也是从那一年,我妈才决定养猪来过年吃肉的,96年以前,我们只配舔骨头。家里地少,加上会宁本身缺水,粮食产量自然就低,人都吃不好,猪就更就缺营养了。我记得每年杀的猪就是100斤刚过,净猪肉真的吃不了几天就没了。
97年开始用上灯泡 ,以前都是用的煤油灯,看什么都是影影忽忽的,突然间变亮后,人还适应不了,总觉得这东西有点刺眼。在第二个家里生活到2000年,我们终于换了新地方。
2000年,第三个家建成了。那时候我爸在兰州的建筑工地打工,房子 是土坯房,但是给门面上贴上工地淘汰来的条形瓷砖,无疑成了我们社里面最洋气的房子,也算出了点风头。
2002年,我家买了社里面第一台彩电 ,康佳的牌子,大屁股国字脸,里面的人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再是统一的带着雪花状的黑白色。
有了彩电以后,社里的孩子们都变得好勤快,每天都有帮我家干活的,就为了干完活能看一下电视。那时候热播的电视剧是《西游记后传》,动画片是《哪吒传奇》,家里的小板凳上,沙发上,炕上人坐得满满的,全都是静悄悄的看电视的“瓜怂”们。
电视剧的尾声是2016年,闽宁镇已经像模像样,全县经济飞速发展,扶贫已经取得显著效果。扪心自问,老家所在乡镇,包括我们县城,如今的水平可能还赶不上电视剧中2016年的情况。实在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家政策也分身乏术啊!
所以,电视剧真的算比较保守了,丝毫没有渲染成分。
我是西海固人,我有发言权,别说91年,剧里的场景可以说一点也没有夸张的地方,甚至比现实好的多,确切来说背景更像90年代末期,而且有些情节我知道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只有一条裤子的事。到2000年还有进门家徒四壁,坐的地方都没有的家庭。
其实剧里还有很多内容不能加进去的,比如说少数民族的矛盾,固执,个别人的蛮不讲理,这些都没法演,移民现实比电视剧演的严峻的多。
我是74年的,家在陕西关中农村,我们这里比宁夏好点,电通得很早,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电,但是限电,白天没有,晚上才来一两个小时。印象最深的还是缺水,我们村最初没有机井,吃水要到邻村去拉,我最害怕拉水,因为要走很长一段很陡的上坡路,父亲在前面拉着架子车,我和哥哥拼着全力在后面推,拉一趟水下来真的累个半死。后来村子打了机井,离我家不远,一到放水的时候,用架子车拉水的,拿桶担水的,队排的很长,一般下午三点放水,十二点都开始排队了,为拉水吵架打架是常事。水来的不容易,所以用起来也就格外珍惜,记得小时候,早上洗脸一家人只用一脸盆底的水,洗的晚时水都成黑脏的了。洗衣服只能用平时接的雨水洗,夏天时就去涝池洗,就是下雨的水形成的一个大池子,大家都在那里洗衣服,尿布、内衣、外衣、鞋子通通都在那里洗衣服。直到88年家里才通上了自来水。
看《山海情》引起共鸣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黄沙,记得小时候一到过了年开春,黄沙肆虐,常常早上起来一看,天黄黄、地黄黄,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即使在屋子不出去,也会满鼻孔满嘴的沙子。真的感谢国家在防风治沙及绿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才让我们有了现在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这个问题我说一下!
我就是在《山海情》里吊装旁边的黄羊滩农场长大的。
第一批移民是与黄羊滩隔着铁路和西干渠,在我们农场东边的沙滩里落脚,北边是平吉堡农场南边是玉泉营农场,吊庄当时叫“三村”现在叫“兴泾镇”。
那个时候他们真的很苦,政府刚开始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足额资金,把他们移民过来很多硬件跟不上,划了一片地补助了一部分就让他们自己盖房开荒,温饱自然是解决不了,于是他们就来我们几个农场打工。
农场人说起吊装人打工也是辛酸泪两行呀,他们很多人干活惜力,偷奸耍滑,很难管理,说好的每天八小时,几乎每天都是还不到时间就集体罢工讨要工钱,农场人不敢多说直接给钱,因为被吊庄人心齐经常威胁我们,而且虽然他们干活不咋地我们地多干不过来,还会继续雇他们,没得选!我记得以前摘啤酒花、掰玉米、削甜菜、摘葡萄等等,都离不开他们了,其实他们对农场贡献也挺大的,只是印象不好。
最让我们几个农场头疼的是几乎家家至少有一辆自行车不翼而飞,摩托车他们更爱,整车(三轮)偷玉米跟抢差不多,由于农场年轻人大都在银川城里买房生活老一辈的叔叔阿姨遇见这种紧急情况也是束手无策,所以吊庄人更是有恃无恐,这才是吊庄人和周围农场人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一见吊庄人就嗤之以鼻的嫌弃,他们也很反感我们,因为差距大心里不平衡,殊不知农场也是当年兵团用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开垦出来的。
电视剧里的闽宁村是九十年代末的吊庄,那个时候政府移民经验丰富,国家投入巨大,硬件设施都建的很好了,都是现代化农村的标准,修路、盖房、自来水、太阳能,而且政府开荒地分给他们种,所以闽宁村很快升级为闽宁镇,他们比兴泾镇的移民要幸福的多。
兴泾镇的移民现在也成了土著了,他们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现在日子很富足,身上那股穷山而水的刁民气也消失了,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也真不容易!
这个穷,应该是已经刻意处理过了的。我记得第一次去大西北是2003年,第一次带队去西北执行训练发射任务,因为带有超级超限的重型车辆,专列要走固原中卫一线绕道去兰州,一路上只有中卫一个车站可以加水,在一个无名小站停的时候,我们下来到村里买点东西(方便面吃多了),唯一的商店里只有几瓶酱油和醋,糖果,啤酒只有一扎(那个时候部队还没有禁酒)。因为涨袋(大气压的原因),方便面都鼓起来了,箱里放不下,就拿去和老百姓换黄瓜西红柿,那里的老百姓也朴实,真的就和电视里演的那样,有个一包方便面换了一篮子西红柿,觉得过意不去,回来抱了一箱方便面去给村民。村里的大嫂竟然从来没有吃过方便面,连连感谢,非要把家里所有的黄瓜西红柿都给我们。唉!那场面,至今想起来都想哭,那可已经是新世纪了啊。
后来几乎隔一年去一次西北,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搬一些东部的干粮火腿肠之类的下去。
退役好几年了,真的再想过去看看
甘肃陇东人,70后,去过青铜峡,到过闽宁村。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山海情》中的情节是1991年,那个时候,吃不上水、用不上电太正常了。电视剧有些地方,可能为了触及敏感话题,都已经做了相应处理,好多了!
见过穷人,你才知道什么是真穷;到过西海固,才知道“贫瘠甲天下”的意思。我见过西吉的人家,春天穿的棉裤,裤子破了,棉花絮絮都露了出来。这是常见的情况,谁也不笑谁。
我见过劳动了一天的男人回家,在院子里把身上的土拍拍,让媳妇舀一马勺水,浇着洗手,下面盛着脸盆,洗了脸和手的水,再去喂鸡喂狗喂牲口。
城里人可能猜想,沙尘暴来了,你可以把房间的窗户关上,口罩戴上,殊不知,沙尘暴来时,铺天盖地,风裹着沙,沙加着土,漫天而来,天地玄黄,无缝不钻……
青铜峡,是一座“兵城”,旁边的“南场”“北场”,懂的人知道是咋回事。来过这里的人,都吃过沙子裹饭,面条吃完,碗底有层黑,其实,那就是沙里的泥。
电视剧里演的比过去好多了!我2002年到闽宁村,是带领单位的水车去灌水,村民很好客,我看到有人卖玉米棒,就说尝一下。那个人直接拿过来几个给我和几个小弟兄,说:“没事,你尝,好吃买,不好吃,就当送你的。”旁边的人看我们灰头土脸的样子,有个人把卖的“水梨”直接装进一个塑料袋,说:“你们外面来的娃娃在这里不容易,把这带上,我屋里产的!”
所以我看《山河情》,边看边哭,因为有太多的情节,太多的场景都带我回到了过去……那段最苦的记忆!
我家就在固原边上,我是1988年上大学,那时我们还吃不饱饭!我们中学同学我是唯一一个上到博士的,不是我多优秀,而是我上军医大学不要钱,很多同学好容易熬到毕业,就出来工作了!有同学因为欠了大学1000多块钱贷款,拿不到毕业证,好在那时有包分配,工作一年后攒了一千多块钱才拿到毕业证!
那时我们都在六盘山周围,真困难。
“社会文明靠法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应该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
扩展资料:
1、珍视自己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机会,不等于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诱发争端的导火索。
正如法律格言说的那样:“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换句话说,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喝酒开车者大为减少。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来劝着“开车别喝酒”。
一个法条改变的不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是行为更是思维。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法治会不会显得人情淡漠?应该说,法治社会之治,确实迥异于熟人社会,但它并不意味着冷漠无情,也从不排斥人间真情。
3、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
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参考资料:人民网-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