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设计 > 正文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最新版是哪一年

发嗲的红牛
坚定的日记本
2023-01-01 02:36:19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最新版是哪一年

最佳答案
深情的羊
野性的故事
2025-08-15 05:03:43

2017年

现发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同时废止。

最新回答
高高的音响
干净的冰棍
2025-08-15 05:03:43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沥青路面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路面质量,提高工程耐久性,制定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九条道路、停车场和道路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并根据交通需求及时调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已经投入使用的道路存在交通事故频发路段,或者停车场、道路配套设施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范交通事故、消除隐患的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紧张的信封
舒心的飞鸟
2025-08-15 05:03:43
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公路面中占居主导地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迅速增长,车速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发生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前修后坏,有的使用周期达不到设计年限。这给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影响沥青面层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混合料的级配组成。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 级配类型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由此分析,厚度一定的沥青面层,若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最低要求选择级配类型,则沥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径普遍偏大,何况还有0~5%的颗粒超过最大粒径,这样势必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带来难以解决的施工难度,如摊铺机的熨平板易拉动大粒径的骨料,尤其比最大粒径大0~5%的超粒径骨料;若采用细料弥补,易破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使局部部位的面层压实度难以控制,或使沥青混凝土面层空隙率偏大,渗水严重等。濮阳市的沥青路面结构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4cm+3cm的厚度组合模式,这种组合模式对沥青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性。4cm的下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超过25mm,3cm上面层最大粒径一般不宜超过15mm;根据近年来濮阳地区路面所用材料的情况,经调查、试验、分析、比较可知,下面层的选择余地较宽,多采用AG-201级配类型。而上面层混合料型的选择非常困难。3cm厚的上面层,按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选择AC-10I型较合适,AC-10I型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最大粒径为15mm。这使我们在选材上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这一配合比的合理选择,必须通过两种渠道来把关:一是尽量多的考察集料资源,二是拌和机的振动筛一定要根据不同级配类型要求的筛孔专门定做。

2 原材料的选择

要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对工程材料进行严格的选择和检验,这也是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确定原材料应根据设计文件对路面结构和使用品质的要求,按照《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地材的供应情况,按照相关试验规程的要求进行检验,然后择优选材,使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2.1 选材原则

组成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有:不同规格的粗集料、细集料、填充料(矿粉)、胶结料(沥青)。选择原材料按以下原则:技术性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经济性好,结合环保就地取材。

2.2 沥青的选择

沥青是沥青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是决定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沥青时,除了要注意沥青自身品质的优劣以外,还要注意沥青标号对当地环境、气、气温的适应性,既要兼顾冬季的抗裂性,又要兼顾到夏季的抗塑变能力。近几年,濮阳市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及交通状况,选择了AH-90广泛应用于路网改造项目中,对提高沥青咱面的使用品质发挥了很大作用。

2.3 粗集料的选择

粗集料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中的作用是通过颗粒间的嵌锁作用提供稳定性,通过其摩擦作用抵抗位移。其形状和表面纹理都影响沥青混凝土的稳定性,所以选择粗集料时,要严格按照粗集料的技术要求选择。即压碎值、磨光值、吸水率、粘附性、针偏状颗粒含量等均符合要求。结合本地区选用的粗集料多为石灰岩,这种耐磨性较差,但与沥青的粘结力非常好,是修筑较薄沥青路面的理想材料。主要规格有:20~40mm、10~20mm、5~10mm、3~6mm。

2.4 细集料的选择

细集料一般是指天然砂、人工砂、石屑等,在沥青混合料中增加颗粒间嵌锁作用,减少粗集料间的孔隙,从而增加混合料的稳定性。选择细集料时,除考虑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外还应考虑级配情况,与沥青的粘结力以及耐磨性和对混合料的稳定性。

2.5 填料的选择

选择填料时一定要考虑能否满足亲水性和细度要求,能否改善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根据集料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的填料,对于碱性集料,可选择磨细的石粉作填料;对于中性材料,可使用磨细的石灰石粉;另外,根据不同情况还可选用水泥消石灰等作填料。

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规范》规定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三阶段配合比设计法。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设计程序化和深入化,使设计结果更加符合生产实际,以充分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3.1 目标配合比设计

根据设计文件结构层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合格材料,先进行矿料级配比计算,找出最佳状态的配合比。一般情况下应使试配结果尽量靠近级配范围的中值。参照《规范》推荐,根据以往经验固定一个最佳沥青含量的范围,以0.5%间隔的不同油石比配置5~6组试件,分别进行马歇尔稳定度、孔隙率、试件密度、流值、沥青最佳沥青用量OAC,然后再按最佳沥青用量OAC制件,做水稳定性检验和高温稳定性检验。根据验证结果,若达不到相关规定则另选材料、调整级配或采取其他措施重做试验,直到符合要求,确定出较理想的目标配合比。

3.2 生产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确定以后,要使实际施工中所采用的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进行生产配合设计。试验前,首先根据路面结构的级配类型,选择适当尺寸的振动筛。选择时要遵循:

(1)动筛的最大筛孔应使超粒径的矿料排出,保证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量在要求的级配范围内;

(2)振动分档应使各热料仓的材料保持均衡,以提高生产效率;

(3)应注意振动筛的孔径要与室内试验方孔筛尺寸的对应关系。试验时,矿料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比例由冷料仓取样进行各项指标试验,使其合成级配在要求范围内并大致接近中值,按此配比进行拌和,用热拌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此试验的油石比采用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油石比±0.3%进行试验。按照与目标配合比相同的试验方法确定最佳用油量,所得结果为生产配合比。据此结果根据拌和设备的拌和能力确定每盘料所需各热仓的矿料数量和沥青的数量。

3.3 生产配合比的验证

生产配合比的验证是通过实际施工对预期结果的验证,也是从感性的角度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评估,同时也是对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方案的检验,检验期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工艺等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匹配情况。这可从混合料的颜色、拌和均匀度、离析情况、碾压后的表面状况等方面做出判断:同时可组织试验人员对拌和摊铺后的混合料及时取样,进行抽提如马歇尔试验,对碾压段进行钻芯取样等各种检验,并对生产的全过程监控,检查各种设备参数材料投放是否准确。整理出该阶段的所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若有指标不到规范要求,应对生产配合比或有关工艺做出调整,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据此写出总结报告,报监理及业主批准实施。

4 沥青混合料三阶配合比设计的意义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采用三阶段设计对施工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其真正使室内试验与施工生产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克服以往只对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采用目标配合比,而忽视生产配合比和验证配合比;也不能碰到一些指标不合格或试验有困难就放弃。特别应注意在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要严格控制冷料仓和热料仓的配比;当材料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配合比。

(2)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搬硬套《规范》规定。在不脱离《规范》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材料,灵活的进行配比设计。

(3)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要和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脱离现有的技术条件;同时要严格施工管理,使混合料的生始终控制在设计的最佳状态。

机灵的冥王星
忧虑的大炮
2025-08-15 05:03:43
1、沥青的压实度,一般来说要求达到95%;

2、沥青的厚度,允许偏差为+20--5MM;

3、弯沉,路宽小于9米,2点20M,9-15米的4点20M,大于15M的6点20M。弯沉值不小于设计规定;

4、平整度,鱼汛偏差为5MM;

5、宽度,允许偏差范围为-20MM;

6、中线高程,允许偏差为20-负20MM

施工上基本的要求是,到场沥青温度不得低于110度,经过摊铺机摊铺后,用12T—15T压路机碾压,达到设计及当地的施工规范要求。因为不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所以不能把我所在的城市标准告诉你。各个城市都有质量检测站,如需要可以到那里买当地的

痴情的母鸡
坚定的海燕
2025-08-15 05:03:43
[toc]

## 一、规范、图集、参考书

### 规范

1.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1987)**

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

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739-2014)2018年版**

4.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

6.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5.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_D40-2011)

### 图集

1. **《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15MR202)**

2.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15MR201)**

3. 《城市道路-护坡》(07MR403)

4. 《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5MR101)

5. 《城市道路-路缘石》(05MR404)

### 参考书

1. 《路基路面工程(第五版)》 黄晓明.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

6. 《路基路面工程》 黄晓明.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6. 《路基路面工程》 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 《总图设计》 井生瑞.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 二、道路分类(级)

第2.3.1条  厂内道路宜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车间引道和人行道。

    一、主干道为连接厂区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交通运输繁忙的全厂性主要道路。

    二、次干道为连接厂区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厂内车间、仓库、码头等之间交通运输较繁忙的道路。

    三、支道为厂区内车辆和行人都较少的道路以及消防道路等。

    四、车间引道为车间、仓库等出入口与主、次干道或支道相连接的道路。

    五、人行道为行人通行的道路。

    注:各类厂内道路,可根据需要全部或部分设置。 

6.4.3 厂内道路的形式可分为城市型、公路型和混合型。其类型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全厂宜采用同一种类型,也可分区采用不同类型。

    2 行政办公区及对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车间附近的道路、厂区中心地带人流活动较多的地段,宜采用城市型。

    3 厂区边缘及傍山地带的道路、储罐区、人流较少或场地高差较大的地段,以及与铁路连续平交的道路,宜采用公路型。

    4 其他不适合采用城市型、公路型的道路,可采用混合型。

    5 厂区道路的类型还应与城乡现有道路的类型相协调。

3.1.1 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快速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2 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应以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3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 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

. [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车间引道、[人行道]

. [城市型]、公路型、混合型

.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

[城市型道路](.\城市型道路.png)、[公路型道路](.\公路型道路.png)

## 三、道路平面布置

### 1. 道路布置形式

![](道路布置形式.png)

6.4.1 企业内道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生产、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安全和施工的要求。

    2 应有利于功能分区和街区的划分,并应与总平面布置相协调。

    3 道路的走向宜与区内主要建筑物、构筑物轴线平行或垂直,并应呈环形布置。

    4 应与竖向设计相协调,应有利于场地及道路的雨水排除。

    5 与厂外道路应连接方便、短捷。

    6 洁净厂房周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环形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设置,有困难时,可沿厂房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7 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任何储罐中心与消防车道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的有关规定。

    8 施工道路应与永久性道路相结合。

6.4.13 厂区内道路的互相交叉宜采用平面交叉。平面交叉应设置在直线路段,并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露天矿山道路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交叉角可适当减少。

    2 道路交叉处对道路纵坡的要求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的有关规定执行。

```

宜正交斜交时,不宜小于45°。

```

### 2.回车场

![](回车场形式.png)

第7.2.2条 厂矿道路尽头处和原料、产品装卸处,应根据需要设置回车场。回车场形式宜划分为O型、T型和L型。回车场最小尺寸,可根据汽车最小转弯半径和道路路面宽度确定。

回车场宜设置在平坡上;困难地段,可设置在不大于3%的缓坡上。回车场的地面坡度,可采用1%。回车场不应设置超高。

6.4.9 尽头式道路应设置回车场,回车场的大小应根据汽车最小转弯半径和道路路面宽度确定。

7.1.9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12m;对于高层建筑,不宜小于15m×15m;供重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消防车道的路面、救援操作场地、消防车道和救援操作场地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重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城乡、厂区道路等,但该道路应满足消防车通行、转弯和停靠的要求。

### 3.消防车道

6.4.11 消防车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道路宜呈环形布置。

    2 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0m。

    3 应避免与铁路平交。必须平交时,应设备用车道,且两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进入厂内最长列车的长度。

7.1.8 消防车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

    2 转弯半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的要求;

    3 消防车道与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

    4 消防车道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

    5 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

```

消防车道不应小于4.0m,坡度不宜大于8%

```

### 4.人行道

6.4.12 人行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0m;沿主干道布置时,不宜小于1.5m。人行道的宽度超过1.5m时,宜按0.5m倍数递增。

    2 人行道边缘至建筑物外墙的净距,当屋面有组织排水时,不宜小于1.0m;当屋面无组织排水时,不宜小于1.5m。

    3 当人行道的边缘至准轨铁路中心线的距离小于3.75m时,其靠近铁路线路侧应设置防护栏杆。

第2.3.11条 大、中型厂的主、次干道,当人流集中、采用混合交通影响行人安全时,应设置人行道。经常通过行人而无道路的地方,亦应设置人行道。

    沿主干道设置的人行道宽度,可采用1.5m;其它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5m。当人行道宽度超过1.5m时,宜按0.5m的倍数递增。

    干道两侧人行道的纵坡,可与干道的纵坡相同。当人行道的纵坡大于8%时,宜设置粗糙面层或踏步。人行道的危险地段,应设置栏杆。

    人行道的横坡,宜采用1~2%。

    人行道边缘至屋面为无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外墙最小净距,可采用1.5m;人行道边缘至屋面为有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外墙最小净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

不宜小于1.0m

```

### 5.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6.4.17 厂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4.17的规定。

表6.4.17 厂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m)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png)

注:表中距离,城市形道路自路面边缘算起,公路型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照明电杆自路面边缘算起。

第2.3.9条  厂内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净距,不宜小于表2.3.9的规定。

厂内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最小净距表2.3.9

![](厂内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最小净距表2.3.9.png)

### 6.设计年限

3.5.1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

3.5.2 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3.5.2的规定。

![](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png)

![](路面设计基准期_城路面.png)

```

探讨:图纸中注明厂区道路设计使用年限

```

### 6.设计车速

第2.3.2条 厂内主、次干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宜采用15km/h。

3.2.1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 3.2.1 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 .png)

3.2.2 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倍~0.6倍。

3.2.3 在立体交叉范围内,主路设计速度应与路段一致,匝道及集散车道设计速度宜为主路的0.4倍~0.7倍。

3.2.4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

厂区内一般可按15km/h

```

### 6.道路宽度

第2.3.3条 厂内道路路面宽度,宜按表2.3.3所列数值范围采用。

厂内道路路面宽度表2.3.3

![](厂内道路路面宽度表.png)

路肩宽度宜采用1m或1.5m。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路肩宽度可采用0.5m或0.75m。

6.4.5 厂内道路路面宽度应根据车辆、行人通行和消防需要确定,并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的有关规定执行。

[车道宽度计算《城市道路设计与实例 李继业 P89(101)》](.\城市道路设计与实例 李继业.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pdf)

### 7.转弯半径

第2.3.4条  厂内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当行驶单辆汽车时,不宜小于15m;当行驶拖挂车时,不宜小于20m。

    在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段的尽头处,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如受场地条件限制需要采用小半径的圆曲线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等安全设施。

    厂内道路的平面转弯处,可不设超高、加宽。如需要加宽时,可按本规范第2.2.7条的规定采用。

    厂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不应小于表2.3.4的规定。

    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表2.3.4

![](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表.png)

6.4.6 厂内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5m。厂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车流量不大时,除陡坡处外的车间引道及场地条件困难的主、次干道和支道,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可减少3m。

    2 行驶超长的特种载重汽车时,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应根据车型计算确定。

[转弯半径参考表《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2015》4.1.3、4.1.4(P18)、条文说明4.1.3(P64)](.\JGJ 100-2015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pdf)

[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通道宽度的计算](.\消防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通道宽度的计算_黄小进.pdf)

### 8.停车视距

第2.3.5条 厂内道路在平面转弯处和纵断面变坡处的视距,不应小于表2.3.5的规定。

    视距表2.3.5

    ![](视距表.png)

    当平面转弯处视距不符合规定时,横净距以内的障碍物,除对视线妨碍不大的稀疏树木或单个管线支架、电杆、灯柱等可保留外,应予以清除。横净距,可按附录四计算确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视距6.2.7.png)

```

停车视距计算:《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6.2.7条文说明

```

## 五、道路纵坡

第2.3.7条  厂内道路的纵坡,不应大于表2.3.7的规定。

    厂内道路最大纵坡表2.3.7

    ![](厂内道路最大纵坡表.png)

    在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厂内道路最大纵坡值的折减,应按本规范第2.2.13条的规定采用。

    厂内道路纵坡连续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本规范表2.2.14-1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应大于3%,长度不宜小于50m。

    当主、次干道和支道纵坡变更处的相邻两个坡度代数差大于2%时,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00m,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15m。

![](机动车道最大纵坡 _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2012.png)

6.3.2 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

![](厂区道路最小纵坡_陈丰.png)

```

最大纵坡:8%(9%-采取防滑措施)

最小纵坡:0.3%(城市型道路)、平坡(公路型道路)

```

## 六、道路横坡

5.4.1 道路横坡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及气候条件确定,宜采用1.0%~2.0%。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区宜采用1. 5%~2.0%;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宜采用1.0%~1.5%。保护性路肩横坡度可比路面横坡度加大1.0%。

5.4.2 单幅路应根据道路宽度采用单向或双向路拱横坡;多幅路应采用由路中线向两侧的双向路拱横坡;人行道宜采用单向横坡。

9.2.1 路面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排水设计包括路表、分隔带及路面结构内部排水。路面排水设施有:雨水口、排水管渠、检查井、边沟、蓄水池、涵洞、出水口等。

    2 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宜为1.0%~2.0%。

4.7.1 行车道路面横坡坡度宜为1%~2%,路肩表面的横向坡度宜为2%~3%。

```

1.0%~2.0%——一般取1.5%

```

## 七、路面

![](路面设计基准期_城路面.png)

![](累计当量轴次_城路面.png)

3.2.7 路面可靠度设计标准应符合表 3.2.7 的规定。

![](路面可靠度设计标准_城路面.png)

![](压实度_城路面.png)

![](弯拉强度标准值_城路面.png)

![](面层类型选择_城路面.png)

![](纵横缝相交不错位_城路面.png)

![](路面单板宽_城路面.png)

![](横缝间距_城路面.png)

![](板厚参考值_城路面.png)

![](切槽_城路面.png)

![](槽深表_城路面.png)

![](弯拉强度-抗压强度对照表.png)

要减肥的台灯
冷酷的过客
2025-08-15 05:03:43
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7)中采用的轴载换算公式,就是以上面的推导和论证得出的,结果表述如下:

关于标准轴载的取用问题,考虑到近年来道路交通量的增长较快,重车所占的比例增多,以及轻型车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疲劳损伤作用减小等因素。新规范统一采用BZZ-100作为标准轴载。

1.当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25KN、小于13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前、后轴) 的作用次数 ,应按下述公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 。

(2-34)

式中: --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标准轴载(k N)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 ;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系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轴数。

2、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5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的前、后轴) 的作用次数 ,应按下述公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 。

(2-35)

式中: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09。

当轴间距小于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下式计算。

上述轴载换算公式,仅适用于单轴轴载小于130KN的各种车型的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公式,问题颇受国际上的关注,在第十八届世界道路会议上,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轴载比(Pi/sP)的公式时,奥地利认为指数用7.0;法国认为指数用10.0;澳大利亚认为指数用12。会议结论:该指数应根据路面结构层的不同组合和材料性质决定。从我国路面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般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的控制指标,轴载换算公式宜用公式(2-34)。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需验算拉力时,宜用公式(2-35)。

第三节水泥混凝土路面轴载换算方法

不同轴载间作用次数的换算所依据的是等效原则,即同一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达到相同的疲劳损坏程度,AASHO给出了以P=18000磅(8.2吨)为标准轴载,以PSI为等效指标(采用2.5或2.0)的轴载换算公式:

(2-36)

式中:P1s和Pi分别为标准和第i级的轴重。

此式几乎成了各国通用的、唯一的换算公式,但它所依据的疲劳损坏概念和指标主要适于AASHO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