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间支撑的设计要求
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时柱间中心支撑节点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超过12层时,支撑宜采用轧制H 型钢制作, 两端与框架可采用刚接构造,梁柱与支撑连接处应设置加劲肋;8、9度采用焊接工字形截面的支撑时,其翼缘与腹板的连接宜采用全熔透连续焊缝;
2 支撑与框架连接处,支撑杆端宜做成圆弧;
3 梁在其与V形支撑或人字支撑相交处,应设置侧向支承;该支承点与梁端支承点间的侧向长细比(λy )以及支承力,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关于塑性设计的规定。
4 不超过12层时,若支撑与框架采用节点板连接,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关于节点板在连接杆件每侧有不小于30°夹角的规定;支撑端部至节点板嵌固点在沿支撑杆件方向的距离(由节点板与框架构件焊缝的起点垂直于支撑杆轴线的直线至支撑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节点板厚度的2倍。
门式钢架的支撑设计的要点:
1、由于门式刚架结构构件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较小,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弱,因此设计时应考虑运输和安装过程中要采取的必要措施,防止构件发生弯曲和扭转变形。
2、要重视支撑体系和隅撑的布置,重视屋面板、墙面板与构件的连接构造,使其能参与结构的整体工作。
3、组成构件的杆件较薄,设计中应考虑对制作、安装、运输的要求。
4、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锈蚀对结构构件截面削弱的影响。
5、门式刚架的梁柱多采用变截面杆件,梁柱腹板在设计时考虑利用屈曲后的强度,所以塑性设计不再适用。
6、设计中对轻型化带来的后果必须注意和正确处理,比如风力可使轻型屋面的荷载反向等。
一、设计原则:
基坑支护作为一个结构体系,应要满足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即通常规范所说的两种极限状态的要求,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所谓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基坑支护来说就是支护结构破坏、倾倒、滑动或周边环境的破坏,出现较大范围的失稳。一般的设计要求是不允许支护结构出现这种极限状态的。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则是指支护结构的变形或是由于开挖引起周边土体产生的变形过大,影响正常使用,但未造成结构的失稳。
因此,基坑支护设计相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不致使支护产生失
稳,而在保证不出现失稳的条件下,还要控制位移量,不致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而,作为设计的计算理论,不但要能计算支护结构的稳定问题,还应计算其变形,并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控制变形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对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规定:
钢结构建筑为保证承重构件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提高钢结构建筑结构的空间作用,减小屋架杆件在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应根据钢结构建筑结构的形式、跨度、高度、吊车吨位和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等设置支撑系统。钢结构建筑屋盖支撑系统包括:横向支撑、竖向支撑、纵向支撑和系杆。屋盖支撑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厂房跨度、高度、柱网布置、屋盖结构形式、吊车吨位和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等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无论有檩或无檩体系的屋盖结构均应设置垂直支撑;在无檩体系中,大型屋面板有三点和屋架焊接,可起到上弦支撑作用,但考虑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和安装需要。目前,市场上钢结构屋面的做法常用的有很多。
钢结构建筑设计屋盖支撑时应遵守以下原则:在设置有纵向支撑的水平面内必须设置横向支撑,并将三者布置为封闭型。所有横向、纵向和竖向支撑均应与屋架、托架、天窗架等的杆件或檩条组成几何不变的桁架形式。在房屋每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中,应分别设置能独立构成空何简稳定结构的支撑体系。传递风力、吊车水平力和水平地震力的支撑,应能使外力由作用点尽快传递到结构的支座。柱距越大,吊车工作量越繁重,支撑的刚度应越大。在地震区应适当增加.支撑,并加强支撑节点的连接强度。
前段时间我们的产品总监找我吐槽注册流程的设计太差了,让我一定要好好改。但是他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文案不优美、按钮太小、配图不够好看等很抽象的概念。于是我心中的ORZ是『凭什么用你自己的喜好来衡量设计好不好!』,当时就拉上了产品经理查了下注册转化率。我们的注册转化率是70%,但是这个效果算好还是差呢?如果我要优化,我优化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所以在做设计之前一定要确定下当下的数据情况,并且制定客观可衡量的数据优化目标:
1,通过对比竞品:比如我们是社交产品,通过大公司的便利找了些和我们类似流程的竞品对比,发现他们的注册转化率平均能有75%,优秀的产品能够达到85%。
2,利用行业数据和交流:如果没有渠道去了解竞品就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或者搜知乎,另外还可以问在其他公司的朋友、前同事或者前辈等,虽然数据比较敏感但是他们一般都能给出大概的建议。
最后我和产品总监说要我优化设计可以,我们大概定下目标达到注册转化率80%,在这期间我多试几种方法,你就不要管是不是你觉得喜欢了,拿结果说话。
二,深挖数据并且分析,找到设计问题
拿到了设计目标,设计师立即对整个流程进行一番体验分析,发现了很多可能存在破坏体验的问题,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设计师的评估也是出于设计师的主观经验,拿自己对用户的理解去说瞎猜,设计出来的东西说服力也必定很低,漏洞百出。所以做之前应该先把数据一层一层的剥开,深挖细节,定位重点:
首先发现注册三个步骤中,步骤一和步骤二的流失率非常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比如注册步骤二的流失率我们定义是用户虽然点击了邮箱注册,但是却没有点击完成:
1)进入后没有任何输入就退出了
2)输入后因为各种输入问题,格式错误,已存在的问题导致注册没办法完成
3)网络问题,服务端问题导致没有真正完成账号的注册
如何知道谁是主谋呢?猎豹的PM一般都会在产品上线前对各个元素进行埋点,我们只要去查每个元素的埋点数据就可以了。最后发现其中一个 "账号和密码格式错误" 弹窗的弹出比例很高,占到 "下一步" 按钮PV的10%,所以怀疑是用户经常输入错误格式才流失。有了数据,设计师马上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之前为了界面的简洁性,格式错误的弹窗是用户输入点击完成后才会检测的",修改之后提示外露,并且输入正确后按钮才会亮起。这样定位且优化之后该步骤的流失大头马上被解决了,而且PM也觉得设计师很敏锐很厉害的样子。
三,快速敏捷的验证设计方案,尽快拿到数据结论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步骤一没有任何点击行为就流失的用户达到14%,用户下载了App并打开了却在第一页什么都不做就走了,非常诡异:
1)用户发现需要注册,嫌麻烦就不打算尝试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去掉注册流程)
2)用户下载后,仅在此页面看到的元素没有足够吸引他
因为这里涉及到用户的主观感受,问题就不那么明确了,设计采用的方法是把这一界面所有的元素整理出来,然后脑爆很多优化点子【关于产品设计怎么做头脑风暴?】,挑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点子进行快速验证:
1)修改背景视频,分别试试欧美美女、本地美女、一些人沟通交流的场景
2)新增加一个轮播图去告诉用户产品有什么功能和内容,期望用户会改兴趣
3)优化按钮的布局和文案
敏捷验证的过程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案先尝试去这样设计,然后上线两天,观察数据。两天之后如果数据有提升,那就在这个设计方向上再接着深化一下。如果数据没提升或者变差,就去掉,再上线另外一个设计想法。
很快我们就发现了效果,比如我们背景视频之前是几个人沟通的场景,我们改成了本地美女(亚洲面孔),发现用户点击按钮的比例提升了1个点。然后我们又在下一个版本试了下欧美美女,数据又提升了1个点(看来欧美妹子更高大上)。
而改进按钮就更有趣了,首先我们怀疑海外用户担心隐私问题,在Facebook按钮旁边加上了隐私保证的文案,数据上升了1个点。将Sign up by mail 改成了 Sign up by free都能上升3%,甚至连 "使用Facebook登录" 的按钮颜色和facebook一致都能带来转化的提升。
经过我们的一系列努力,很快步骤一的流失率减小到了8%,整体的注册转化率也上升到了82%,领导非常满意并且在大规模推广中节省了很多"开支"。
但也不是所有设计都是一番风顺的,比如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学习很多App做了一些轮播图介绍产品的亮点,但是上线几天后发现流失不但没有减小还还小幅增加了。于是也顾不得设计师努力好几天的美图,只好下线。
视觉设计师也很诧异,一副"怎么会?我觉得这东西挺好的"表情,后来我们总结反思是因为所有的用户都是从GooglePlay下载的App,而商店的截图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产品的亮点,新加的轮播图不但重复说明,反而还让页面变得复杂了,用户对操作不知所措。
四,保证验证过程的真实和高效
1,同一版本只验证一个设计点
当时我们修改按钮文案的时候开发就说背景视频也可以顺手替换,成本非常低。但是如果同是一个步骤的优化如果同时上线,我们就不知道到底是谁带来了效果,所以刻意把按钮发一个版本,背景视频的替换放在了下一个版本上线。但是这样就需要非常快速的版本迭代配合,猎豹的敏捷文化facebook都公开赞赏,所以我们在优化期间基本可以做到每隔2天发一个版本。
2,先粗糙,再细致
这么快的速度设计师岂不是疯了?哪里做到过来!
所以我们验证新想法时经常强调的是"先上" ,随便网上扒个图标做个界面,或者最好是不需要设计,可以利用现有元素最低成本的拼出来最好,如果这个想法没有作用我们2天后就砍掉,如果有正向的作用比如1%,设计师就可以开始认真搞搞把它变成5%。
3,保持数据的稳定
可能很多人都在想这1%2%的涨跌怎么确定就是和设计的改进有关?首先要保证的是数据有一定量级,比如每日安装达到5K,那流失1%就是50人,就是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现象。当时我们产品一直有保持一定小量的推广,也不仅仅是为了注册这件事情,而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用户和数据去支撑,所有关于产品改进的好坏讨论都是耍流氓,千万不要自己闭门造车。
还有就是数据的稳定,比如我们在优化注册期间就是在那么几个地方打广告,如果广告位一变吸引来的安装用户大变,从妹子突然变成了大妈,那我们的验证结果就不可信了,所以做设计真不是自己的事情,这期间和推广部门的配合也很深。
最后,因为产品的一些细节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我举的 "注册转化率" 案例的数据和过程都模糊化处理了,仅供当让大家更简单看懂的例子。真实情况下要把数据玩转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如果你有这个想法准备探索一下,希望『确定数据目标 - 深挖数据 - 快速敏捷验证设计 - 确保真实高效』这个方法能够给你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