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家具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什么
向古典文化和传统精神致敬。《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反映了清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为明清家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展现了钟鸣鼎食富贵大家族的家具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明清家具文化的演绎与变迁。研究《红楼梦》中家具文化的设计理念,对提高现代家具设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性有很大裨益,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延续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向古典文化和传统精神致敬的一种表现。
《红楼梦》的好玩就在于它好像是在讲故事,但它在说故事的间隙又把四周出现的器物交代的清清楚楚。曹公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赋予了《红楼梦》里出现的事物特殊的意义,就像简简单单的一凳一椅,它们虽然很渺小却是家中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生活中大致有三种状态,一卧二站三坐,其中坐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充当坐具的一凳一椅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们自古有之还承载了上千年的坐具文化。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凳椅直到到宋朝才流行起来在远古时代,人们是没有做凳子或者椅子的习惯的,因为当时修建房屋的能力有限,建造的房屋都比较低矮和狭小,所以人们都是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秦汉,这种坐姿都没有改变,当时人们坐姿一般就是“跪坐”,就是双腿跪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但是跪久腿就会麻。于是这儿时候就出现可以稍微靠一下的“凭几”,有了它坐姿就比以前舒服多了。
垂足而坐
到了汉朝,才算真正有了凳子,不过当时的凳子还不是用来坐的,只是被当做脚踏,就是踩着凳子爬上马或者爬高上低的拿东西。
直到唐朝,直到唐朝时凳子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人们的坐姿终于从“席地而坐”变成了“垂足而坐”。
在汉灵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椅子,但是直到宋朝的时候椅子才真正的成为普及的坐具。明清的时候椅子的形制就主要成了了背椅和扶手椅两大类。自此凳子和椅子才算在人们的生活中真正流行和普遍起来。
凳子:高端坐,低站立 ,小凳子有大花样凳子作为很重要一种家具,它们在贾府中有着很多形式的呈现,而且处处可见其精致。凳子因为实用性比较强,且各种身份的人都能端坐,所以它的出现次数很多。
杌子,就是小木板凳。这种凳子在贾府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方便搬动,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很多场景里都能看到它的出现。
袭人去看望生病的王熙凤,平儿就让人为袭人搬来一个杌子给她坐;王夫人在照顾贾母和贾府的各位小姐们吃饭时候,贾母有一次就特许王夫人在杌子上坐着让王熙凤和李纨来就好。
贾母带着众人为王熙凤庆生
贾母带着众人打算大家一起凑份子为王熙凤过生日,贾府一些伺候过长辈的仆人比年轻的主子还要贵重,比如赖嬷嬷等人王熙凤等少奶奶都只能站着,大事她们却能坐在小杌子上。
绣墩,像鼓一样的凳子,绣墩就是比小杌子更高级别的凳子。这种凳子一般呈圆形,且中间部分会比较胖,上下都比较小。因为凳子上一般都会放着一些丝织品的垫子,所以就叫做绣墩。在清代女人们使用绣墩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在《雍正十二美女图》中十二个美人就有四人是坐这绣墩的。
在湘云和宝钗筹办的“菊花诗社”,黛玉因为不大喝酒也不大吃螃蟹,所以她就叫人拿了一个绣墩她坐在栏杆边上钓鱼。黛玉等小姐生活就是处处都体现着雅致,不管是坐的凳子还是玩耍的事情。
绣墩也比较常放置在床旁边,这样对于两个人在一起说话就比较方便。有一次袭人在为宝玉绣肚兜,宝玉在午睡,袭人说绣久了累了出去走走,宝钗就坐在绣墩上为宝玉绣肚兜,宝钗喜欢宝玉的心从这里就体现出来。只是宝玉梦里都在拒绝“金玉良缘”,这就伤了宝钗的心。
脚踏,也叫做脚凳,是最矮小的凳子,这比杌子要低一级别的凳子。这样的小凳子一般就是用来在床前、炕沿下或椅子前,供洗脚、上床睡觉踏用,或者坐在床上说话的时候踏脚用的。
杌子是一般的丫头可以坐的小凳子,可是像宝钗的丫头莺儿这样恪守规矩的丫头杌子她是不敢坐的。有一次王夫人让玉钏儿和莺儿一起去给宝玉送莲叶羹,玉钏儿到了怡红院就坐在杌子上,可是莺儿不敢坐于是袭人就给她拿来了一个脚踏她才安稳的坐了。
对于脚踏使用还出现了一次,就是李纨和宝钗在大厅上商议事情,平儿作为王熙凤的助手在旁听,于是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一般的丫头是都是站着,是没有坐的资格的,所以这里让平儿坐在脚踏上不是不尊重,反而是非常尊重的行为。
大板凳,也叫门凳。大户人家在门房处放置的凳子,方便上门等候的客人可以有坐着休息的地方。贾府的大板凳也是珍贵的黄花梨的木材制作的,贾府的奴仆违背规矩地坐在上边就显现出豪奴的样子。刘姥姥第一次上贾府的门时就看到这幅场景,看门的小厮们还故意戏弄刘姥姥,所以贾府的下人有时候也太没有规矩了。
藤屉子春凳。这个是用藤皮编成的一种长凳,这是一种面上较宽的可坐可卧的长凳,在春天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放在树下作为纳凉的床。宝玉被贾政打了一顿,已经都走不动,于是王熙凤就让人用这个凳子来把他抬回去。
这样的凳子其实及类似于纳凉的床,怡红院的院子里就有一个,有一次晴雯就躺在那里纳凉,后来宝玉回来就为中午同她吵架事情跟她说清楚,而且后来他们两个人还一起坐在春凳子上撕扇子玩。
椅子:千奇百怪,种类繁多,不是每把椅子都能随便坐椅子在坐具中的份量比凳子更高,椅子出现的时间也比凳子晚,看似椅子只是比凳子多了一个扶手,可是椅子却多了很多规矩,不是每把椅子都能乱坐的。
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的椅子。它的底部类似于是小马扎然后设置了一圈扶手的椅子,交椅最开始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折叠坐具演变而来。
交椅比较明显的出现是在贾府祭祖的时候,当时在祠堂里左右旁设下交椅,然后大家各自行完礼才能按照长幼和规定的次序归坐。交椅的设置比较严肃,所以这种椅子对规格很讲究。
关于交椅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典故“谁做第一把交椅”。之所以交椅会被赋予与众不同的地位是因为古代行军打仗、皇族打猎时都携带交椅。那时只有皇帝、高官将领才能使用,所以,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圈椅,也就做圆椅子。它一味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而得名。这种椅子出现的比较少,是在贾母的屋子才有的,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贾母就是坐在圈椅上等着黛玉来。
玫瑰椅,又名“文椅”。这是一种尺寸较小适合放在女孩子的书房使用的一种椅子。黛玉的潇湘馆装饰的就如书房一般,所以这里就很适合放置这种玫瑰椅,黛玉平时很喜欢在这里读书和写诗。王夫人和贾母等一同到潇湘馆游览的时候,黛玉就让丫头把自己日常经常做的玫瑰椅搬来给王夫人坐,这就是对王夫人很大的尊重。
太师椅,它的一种椅子的上部有荷叶托首的圈椅。听着名字就很熟悉因为会在电视剧中被提及,这种椅子因为本身就显得比较大气,所以家中就是会凸显主人的地位,算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椅子。
太师椅的来源还有和秦桧这个大坏蛋和他的马屁虫吴渊有关。古代人喜欢带头巾,秦桧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无意中头巾就掉了,于是吴渊就发明这带着荷叶托首的椅子,也就类似于靠背和靠枕。当时以为秦桧在担任太师,所以这个椅子就得到了“太师椅”的名字。
在贾府“太师椅”第一次出场就是贾政和王夫人的房间,因为他们夫妻两个是贾府的当家人,他们平常需要接待到贾府来访的客人,所以他们的屋子会有太师椅。
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就被王夫人考验,王夫人一来就让黛玉坐贾政的位置,黛玉心里算到了不肯做就只坐在椅子上,后来王夫人知道黛玉通过了考验她的小心思确实不好,所以她就拉着黛玉和她一起坐炕上。
雕漆椅,是一种漆木制的靠背椅子。因为雕漆是制漆、涂漆、雕刻“三合为一”的技艺,一件离漆品的制作都要经过八大工序和数十道小工序。所以这种椅子是一种很珍贵且精致的椅子。
在宁府这种椅子被拿出来使用,因为贾府的宗祠是设置在宁国府,尤氏作为当家的女主人,祭祖当天贾府所有的人都回来,那么尤氏就会拿出最好的椅子出来招呼众人坐。
一凳一椅不过方寸之物,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凳子和椅子只是家具很小的事物,但是它们凭借方寸的大小就凸显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因为家府处处有规矩,不是刻意的显摆,而是规矩早就建立深入人心,一张凳子一把椅子都有很明确的体现。
坐凳子还是椅子需要看身份在贾府凳子、机子是普通、低下人群或低下活动时,所用的坐具。这也就很好理解,当袭人去看生病的王熙凤时候就是坐杌子,玉钏儿到怡红院坐的也是杌子;
莺儿不敢坐只能坐脚踏,平儿和探春等一起正式处理工作的时候也是坐脚踏;贾琏的奶妈赵嬷嬷来求贾琏办事留她吃饭的时候,她也不敢上桌吃饭,只是坐在脚踏上,用杌子摆菜吃饭。
贾府只有主子和客人们才能够坐椅子,这就是规矩,丫头们自然也可以坐椅子,但是在正式的场合她们是不能坐的。除了凳子和椅子之外,让客人和主人一起坐在炕上也是对客人很亲近和看重别人的表现。
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椅子接待客人椅子是凳子的升级版,但椅子也并不是全部都相同,椅子也有很多的等级划分。其中太师椅就是很郑重的一种椅子,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就需要到正房接待也就会使用这种椅子。
李纨和探春曾经代替王熙凤掌管过贾府事物,那时她们二人就是代管家,她们在办事时的座位就和平常不一样,她们这个时候所做的椅子就是圈椅。因为她们此时的身份变化了,那么所用的物件也要相应的更换。
根据场所、用途不同、人的身份、地位不一样,《红横梦》中的各处据设与备用的椅子、凳子也不雷同。荣府”荣禧堂”里摆的圈椅,贾母祭松时用的交椅,贾政房间摆太师椅,潇湘馆黛玉用玫瑰文梅,尤氏上房地下摆雕漆椅,风姐房间备有春凳、机子,大门厅班房备用大板凳等。反正每一处都会有它规定要使用的凳子和椅子。
总的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对于凳子和椅子不会有特别的讲究,因为只要能坐就可以了,可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很多事情都没有那么简单,凳子和椅子都不是能够随便乱坐的,因为要是疏忽大意坐错了,那就是犯错不是会被人嘲笑还会受罚。这也就是为什么黛玉刚入贾府的时候会“不敢多都一步路多说一句话”的原因。凳子和椅子不过是方寸大小的事物,可是它却展示了不一样的坐具文化。
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贾府的东西为啥都半旧呀?
比如说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的情景,在王夫人的正房里,黛玉看见炕上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做的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黛玉椅子上还有半旧的弹墨椅袱。那么问题来了,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用的东西为啥都是半旧的?
不光是贾府,薛家也是,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一掀门帘,见宝钗一副半新不旧的打扮,薛家赫赫皇商,怎么给女儿穿旧衣裳?而且又一次,薛蟠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惹宝钗不高兴了,故而有意要讨好妹妹,要给妹妹做几身新衣裳,宝钗还不乐意。这就奇了,怎么他们不喜欢新东西吗?
原来这还真的涉及一个传统。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和薛宝钗特别喜欢用旧了的东西。咱们来想一想黛玉进府时的那一幕,清一色的青缎,多么的华贵庄严,富有底蕴。让人丝毫不能将其与寒酸联系在一起,而会换而言之厚重和历史。这就很符合王夫人的个性,在她心目中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四大家族的荣耀,她贵族太太的身份。
而半旧又涉及品质,勤俭节约的,不张扬不奢华的,这一点则是贾府需要去伪装的,实则贾府有多奢华多靡费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便只能用半旧的陈设去伪装。这一点像极了王夫人外仁内狠,佛口蛇心。她表面上标榜仁心,用佛家道家的仁慈去感化,但其实呢?杀人不眨眼,害死晴雯,金钏儿等一干人,破坏宝黛爱情。这不就像那半旧的坐蓐一样吗?虽然外表半旧,但包裹得耀眼的奢靡。王夫人披着西番莲花衣裳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狠毒的心。
还有宝钗,她处处遵循大户人家的女德,所以也以勤俭为标榜,但其实呢?若真的节俭她挂着那劳什子金锁做什么?而宝钗又何尝是表里如一的呢?宝钗表面上是大家闺秀淑女形象,绝不越矩越理,但其实呢?在宝玉内饰绣鸳鸯的事儿她也做过,当着贾母和宝黛的面对着小丫环撒火出气的事她也做过,陷害黛玉的事她也做过,真的是温顺的淑女吗?也就正如那半旧的衣裳,何尝不是虚伪的遮饰?
因此,红楼梦中但凡出现半旧这个词咱们要注意了,很有可能隐藏着玄机,曹公是想通过这个修饰词告诉您即将出场的这个人有着不易被发现的,虚伪的本质。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三个意图,也就是三点原因。为了清楚问题了来龙去脉,咱们先看看曹雪芹是怎么通过黛玉的眼睛描写二舅妈王夫人房间的家具等物品的,其实主要描写的是王夫人用的靠枕被褥等是半旧的。
…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
——摘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林黛玉看到王夫人屋里三个“半旧”,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先了解下“弹墨椅袱”,这个一个偏正词组,“弹墨”是以纸剪镂空图案覆于织品上,用墨色或其他颜色喷成各种图案花样,“椅袱”读音是yǐ fú ,意思是用棉、缎之类做成的椅子套。这种描写在整部《红楼梦》至此异常,后来描述过薛宝钗的衣着用过半旧,但是也没有连续使用三次。
简单介绍了书中描述,接下来就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吧。
1、符合常情,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
其实,这才是生活,王侯将相的生活我们没有真正见过,但是总不会每样用品都是崭新的吧。如果家中每一项东西都是新的,那是暴发户,不是传承百年的贵族。贾府不会像暴发户一样为了彰显富贵,把家居弄的没有品味的金碧辉煌,用的没有内涵全新。真正的富贵高雅,使用的是极佳的品质,对于物品也是极佳的保护。
在甲戊本中,脂砚斋在这段有一大段的眉批,讲一个庄农人进京的故事,说一庄农人从京城回来,告诉大家说见了皇帝。
“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 ——摘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没有曹公的生长环境,没有曹公的生活经历,是不会明白真正的王侯大家的生活的。对于我们,离曹公的生活更远了。总想象着富可敌国的贾家用的的全新的,吃饭用金碗银筷子,细想想这不太可能,如果执意这样想,我们就是脂砚斋说的进京的庄农人了。
2、符合王夫人的人物性格
读到书的后面可知,王夫人在生活上的追求并不是特别强烈的人,平时寡言少语,沉迷求神拜佛,是个沉闷一心向佛的人。一位潜心向佛的人,生活上不会计较使用物品的新旧。虽然做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但崇尚简约朴素,却是王夫人的本性所在。
3、符合贾府当时的状况
贾府有点穷了,否则不等半旧也开始淘汰了或者送给婆子丫环们去用了。在《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通过子兴嘴就说不比先时的光景了,“…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批书人看到冷子兴的话说了一句: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
这个时候的贾府不比以前,府中属于进的少出的多。虽然贾府是王熙凤在掌权当家,但是作为家家长的王夫人,有责任作出榜样,自己开源节流,虽然不一定影响到别人,但是王夫人确实有责任这样去做。其他物品久了也会赏赐成家的奴才,王夫人如此过度使用半旧物品,是她自我标榜的贤惠,做给自己和做给别人看的。
《红楼梦》一书可谓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本书包罗万象,甚至于被人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公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场景。从人物的行为举止到日常饮食,从服饰到器物,都是值得深度挖掘和研究的的地方,尤其这本书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中国的美学,尤其是其中的涉及到的器物美学,更是有一番天地。
书中最重要的器物应该就是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这块玉本身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一块石头,日夜修炼之下有了灵气,最终被僧道二人所点化,成为了“通灵宝玉”,被投入红尘之中感受人间的繁华与兴衰,人生的喜怒哀乐。整本书可谓是以这块“通灵宝玉”为线索,将所有的人物串联了起来,也将所有故事交织成网,最终构成了这本鸿篇巨作,而围绕着这块“通灵宝玉”存在的书,自然处处都体现着器物美学的思想。
清代,尤其是清代前期,可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而诞生在这个时期的《红楼梦》便深受其影响。除了社会背景之外,曹雪芹的自身经历也是构成这本书器物美学的一大原因。曹雪芹出生在清代的正白旗包衣世家,曾祖母曾经是康熙帝的保姆,而曾祖父则是江宁织造,祖父是康熙帝的伴读与御前侍卫,之后承袭父业,成为了江宁织造,并且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可谓是深受宠信,风光无二,也正是因为这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才使得曹公能写得出贾府的滔天富贵。
而曹家在雍正朝家道中落,使得曹公这个年幼享受过十丈软红,金银富贵的富家公子哥儿从此落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境,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人生大起大落,才使得其能写得出这一本道尽人间繁华与人生喜怒哀乐的书。
就《红楼梦》中的器物而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而另一方面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虚构的器物比起真实存在的器物而言,数量少得多。比方说第五回中,宝玉到秦可卿的房中所见的几乎都是虚构的器物,主要是为了突出秦可卿房间的风流婉转,表现人物的个性,至于梦中所见太虚幻境中的器物,也都是虚构的器物,包括了所谓的《金陵十二钗》的各册,而这本书中最主要的也是提及最多的虚构器物便是宝玉身上的那块“通灵宝玉”,这块石头本就是虚构之物,这也彰示这整本书里的所有一切不过是人生大梦一场,只是虚构,而非真实。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不少真实的器具,比如说饮食器具、家具等等,这些器物通常都是日常生活器具,这些生活器具并非是偶然所写,而是和整本书密切相关,无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多高,其本质还是讲述贾府日常生活的,这些家庭琐事和这些生活器物相结合,两相衬托,互相成就,这些器具看似普通,但是却有着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正如这些家庭琐事看似不打眼,却处处象征着贾府众人的命运归宿。
《红楼梦》中的处处有伏笔,而其中的器物也不仅仅是器物,而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比如说由这些器物来表现府中的等级区别,身份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器物是完全不同的,从这里就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这可以从饮食器具、丧事用品等方面看出来。
首先便是饮食器具,《红楼梦》这本书中有个场景写的极妙,那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虽然成为了大观园的客人,但其身份终究是下等,所以即使在和其他贾府主子吃饭的时候,使用的饮食器具也并不相同。书中写凤姐和鸳鸯二人想要捉弄刘姥姥,于是专门给刘姥姥备上了双象牙镶金的筷子,面对这样的情景,贾母直接说道这又不是请客也不是大筵席,让人去换了双乌木镶银的筷子。
由此可见,在饮食器具之上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的,刘姥姥的身份低下,是不配使用象牙镶金的筷子的。而且贾母吃茶用的杯子都是成窑五彩小盖杯,算得上古物,而一般人只能用脱胎填白盖碗,这也是一个等级的区别。
除此之外,这本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写到了丧葬,而丧葬上的丧事用品也根据过世之人的等级不同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并不是死规定,像秦可卿过世后,贾珍逾矩用了原本给亲王使用的棺材,而非以秦可卿身份只能使用的杉木棺材。
除此之外,贾珍还给自家儿子买了个官位,就为了让秦可卿葬礼时的灵幡上能体面点,而秦可卿的葬礼也因此能够办的豪华。这里一方面能够表现出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官场的腐败——五品官说买就买,甚至只需要一千二百两白银,一般贫苦人家没有钱,根本无法和这些豪门子弟抗衡。而正是因为官场黑暗和权贵们的骄奢淫逸,之后的贾府才会被抄家,所以说这本身就是为后文做铺垫。
除了表达等级观念以外,书中的器物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表现出人情往来,作为礼物的形式存在。在书中,这些礼物并不是随随便便送出的,而是有着不少的学问,比如说第二十八回中,元春给贾府各人赏赐礼物,其中小辈众人是一样的,唯有宝玉和宝钗不同,多了不少东西,宝玉是元春的亲弟弟,得到的赏赐多些也无可厚非,但是宝钗作为一个外姓之人,还没有同是亲戚的黛玉在血缘方面来的亲厚,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在宝钗和黛玉之间,元春更加看好宝钗。
而在三十四回之中,宝钗和黛玉同样是去看望挨打的宝玉,虽然说宝钗还带给了宝玉伤药,但是却空手而归,而黛玉什么都没有带,却得到了宝玉两条旧手帕。在古代,手帕是较为重要的物品,一般是男女以此寄托相思之情的物件,尤其是旧手帕尤甚,说明是主人一直使用的东西,宝玉把如此私密的东西给了黛玉,说明心中亲密的是黛玉,也正是知道宝玉的想法,黛玉才定下来了心。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书中的器物还能够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说房间摆设。个人的房间摆设一般是由个人决定的,里面的摆设主要是看个人的喜好,因此房间里面的摆设如何便能够体现屋主人的喜好和性格。比方黛玉的潇湘馆就是到处种着湘妃竹,竹乃古代文人雅士的最爱,东坡先生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尤其可见竹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黛玉给人的影响就是十分雅致,与其他俗人不同,实乃仙子一般的人物,而潇湘馆的“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这也表现出了黛玉喜好读书的一大性格特征,以至于刘姥姥在观大观园时看了潇湘馆之后也以为这是个“哥儿”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