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砖釉面上出现一些小气泡,气泡破了后釉面上留下的是小窝窝,这是什
这应该是瓷砖釉面坯(pī)泡和是釉泡其中的一种。
坯泡科普(又分为氧化泡和还原泡)
氧化泡是氧化不彻底所造成的坯泡叫氧化泡,泡有小米大小,外面有釉层覆盖,不易用手摸破,断面呈灰色,多产生在低温处。
产生原因:主要是坯体和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消失物没有完全排除。
(1)氧化温度偏低,氧化区的高温部分氧化气氛不足或有波动(2)预热带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差过大;(3)坯体入窑时水分过高
预防措施
(1)适当提高氧化期间的温度,氧化阶段保持强氧化烧成;(2)在氧化阶段要缓慢升温或适当保温,使坯体预热升温均匀,氧化充分;(3)坯体入窑时将水分蒸发掉,如果坯体不干,烧窑时可以在0—300℃区间多烧30分钟—1小时左右。
还原泡
1、特征:由于还原不足而产生的坯泡是还原泡。直径比氧化泡大,断面发黄,多产生在高温近热部位。
2、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坯体内部硫酸盐和高价铁还原不足,高温时起泡
(1)窑炉温度过高,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偏高;(2)强还原气氛不足;(3)冷却时间长,致使产品还原不足;(4)烧成温度过高;
3、预防措施:(1)适当降低窑炉温度,使进入强还原阶段温度适宜;(2)控制还原气氛和烧成温度适当。
釉泡科普
釉泡是指陶瓷釉(GLAZE)上产生的碎裂气泡效果,在现代器皿上有时作装饰目的使用。利用普通釉料在加热条件下将会变为气态的材料颗粒就会制造出釉泡。钙或碳酸镁、硫酸钙和二氧化锰是其中一些能够制造这种效果的物质材料。偶而的起泡则称气泡痕(SPIT-OUT)。
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沉积的碳素或分解物在釉熔融前未烧尽,在釉熔化后,碳素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易跑出,而被包在釉层表面。包括如下几点:
(1)窑炉温度不当,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差太大,使坯体氧化不足,或还原过早。
(2)强还原阶段气氛过强,造成碳素沉积。
(3)釉料始熔温度偏低或升温过快,釉面玻化过早
(4)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碳酸盐、硫酸盐)含量高
3、预防措施
(1)控制窑炉温度适当,降低预热区间的上下温差。
(2)强还原气氛适当。
(3)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或减少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的含量。
瓷砖喷过光油以后在灯下看着有小气泡是因为起了一些反映的。
或者是uv墨水中本身杂质就比较高,含有水分量高导致的。
如果一直是这种情况的话,建议更换高品质的进口uv墨水了。
具体地讲,挑选地板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查看瓷砖的坯体颜色是否纯正。主要观察瓷砖的背面颜色是否均匀、一致。
2.要观察瓷砖横切面的颗粒是否细腻。这里所说的横切面不是指瓷砖四周的裁切面,而是指瓷砖断片的断裂处。一般来说,断裂处细密、硬脆、色泽一致的为上品。因为颗粒细腻的瓷砖防水能力强,而颗粒较大的瓷砖,水分容易浸入,影响品质。
3.要注意釉层的厚度。釉层厚度就是釉面横切面的厚度。釉料是瓷砖造价中最贵的材料,釉层越厚,品质就越好。
4.要听。轻敲瓷砖注意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为次品。
5.要试水。消费者可以在瓷砖背面倒上一些水,注意观察瓷砖吸水的快慢。几分钟之后,再看正面水留下的印子是否明显。水散开后浸润得慢的瓷砖密度大,而且水留印子不明显,视为上品。
6.翘曲。取两块砖背对背和面对面看是否能严密接触,有无缝隙过大的现象可判断是否有翘曲。
7.渗入。找墨水涂于面上过1个小时后擦洗看是否有痕迹,没痕迹的是好砖,有渗入的坚决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