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公司前十强
装饰公司前十强:
1.东易日盛
东易日盛是家集室内装饰设计、施工、产品配套及全国特许经营为一体的整体家装解决方案供应商。获得装饰装潢十大品牌,是国内家居装饰领域的领军品牌,中国最具实力的家居装饰集团之一。
2.金螳螂
装饰装潢十大品牌,中国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最多装饰企业之一,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专业化装饰集团。
3.广田
中集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绿色建材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上市企业集团,资质种类最全、等级最高的建筑装饰企业之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单位等。
4.龙发装饰
中国品牌500强,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知名品牌企业,业内第一家拓展海外业务的装饰企业,中国家装行业十年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员单位。
5.业之峰
装修公司排名十大品牌,中国最大的家装公司之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施工二级资质企业,中国家居产业优秀品牌企业,中国家居装修低碳环保领先企业。
6.元洲
中国品牌500强,家居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领先企业,集家居装饰设计、家居产品设计、家居体验式卖场于一体的大型家居装饰企业。
7.星艺
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在国内业界经营网点广,从业人数多,专业实力强的大型装饰装修企业。
8.名雕
十大装饰装潢公司,一体化家居解决方案服务商,中国市场建筑装饰行业先进品牌,全国家居装饰优秀兵企业,中国时尚家居业领军品牌,全国3A信用施工示范单位。
9.九鼎装饰
国家保护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室内装饰装修企业之一,全国住宅装饰行业质量服务诚信企业,全国家居装饰优秀企业,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领军企业。
10.T6空间设计
T6空间设计是上海市装饰协会信的过企业之一,长三角区域绿色环保装潢示范单位,国家注册品牌商标,齐家老字号,连续8年开工第一,公司讲诚信、重质量,您的满意是我们的宗旨。
说起皇帝的象征,无数人会想到玉玺,但这都是秦朝之后的事了,相传秦始皇嬴政用举世珍宝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并且被后代争得面红耳赤,只因它代表了正统。
那么代表王权的玉玺诞生之前,王权用什么代表呢,那就是洛阳九鼎,这个九鼎到底是一个鼎的名字,还是九个鼎呢,后世一直有争论,我们姑且就先把它当作九个鼎来说。
相传这九个鼎,是大禹建立夏朝之后,华夏大地上有九个州,那时候的铜币还是铜,九州各自交税交上来的铜,就被大禹铸成了九个鼎,代表九个州,这个鼎从大禹铸成之时,就一直在洛阳呆着未曾移动,因为当时的洛阳是华夏的中心。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王室的王权逐渐衰弱,但是九鼎代表王权这个概念却一直没有被人们遗忘,尤其是雀雀欲试想要争霸的诸侯国君主,更是对洛阳九鼎念念不忘。
但洛阳九鼎却是诸侯的梦魇,楚庄王问鼎被吓跑了,秦武王举鼎被砸死了,所以洛阳九鼎即使是王权的象征,也并不是谁都可以问的,那么它后来到底去哪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从头说起。
楚庄王问鼎被吓跑了。
春秋时期有五霸,其中一个就是楚庄王,有了老大的实力,自然再不把衰弱的周王室放再眼里,这时候诸侯国林立,楚庄王想着,自己虽然被天下人认为有这样的实力,但是名义上还是周王室的,就很郁闷。
楚庄王手下有人就说了:老大,我觉得不如把周王室的九鼎给整过来,这样不就在实力和名义上都有了老大的权威了吗?
楚庄王点头称善,就立即挥军北上,陈兵在洛阳城外,周天子没有办法,只能派了一个叫王孙满的人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见了他就问:洛阳九鼎有多重啊,我就想问问,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不过我们楚国有个广场还差点装饰品。
王孙满就说:王上啊,这鼎年代太远了,根本没人知道它有多重。
楚庄王就生气了:你看看我们楚国的兵,他们每人手上的兵器,足够造九鼎了吧?
王孙满憋了很久说了一句,退却楚兵的话: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
这话说的楚庄王,只能干吹胡子瞪眼,因为他的雄心是让春秋所有诸侯臣服,如果被其余国家认为没有德行,要是搬走了鼎,就成为了天下共敌,楚庄王觉得这鼎烫手,就不再打这个鼎的注意了,所以问鼎中原就流传了下来。
秦武王举鼎被砸死了。
就这样,周王室的九鼎一直到了战国中期才有人打它的注意,这个人就是秦武王嬴荡,秦武王对于这个鼎的痴迷,还是源自于张仪曾经对他爹说,可以把鼎拉回秦国,以号令中原,但是秦惠王没有这么做。
秦惠王不这么做,并不代表他的儿子也不这样做,秦武王是个尚武之人,随着国力膨胀,也不再把诸侯放在眼里,他一直对张仪的话念念不忘,秦武王就命令甘茂攻打宜阳,让自己去洛阳的路可以顺畅。
甘茂也不负众望,经过半年时间,成功拿下韩国宜阳,秦武王看着路上没有钉子了,高兴地跳着舞就去洛阳了,秦武王到了洛阳就直奔主题,问:你们的鼎呢?
在东周王室臣子的引导下,秦武王见了这传说中的宝器,很满意,尤其是那个代表秦国的“雍鼎”,深深吸引着秦武王,既然自己满意,就要带回秦国,所以秦武王就想着看看它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天生神力,手下更有一批大力士,秦武王就想和他们比比力气,结果都举不起了,秦武王觉得展现自己男人魅力的时候到了,就亲自去举。
还别说,秦武王还真把鼎给举起来了,他想着,我得走两步,才更能显示无敌,结果,刚踏出一只脚,脚底一滑,整个鼎就砸了下来,把秦武王直接给砸死了。
洛阳九鼎到底去哪了?
秦武王死后,洛阳九鼎好似被下了诅咒,无人敢提,但是秦国到了秦昭襄王时期,东周的王就死了,于是东周这块地就成为了秦国的,当然周王室的鼎也成为了秦国的了。
再后来到了秦庄襄王时期,把西周也给灭了,周王室彻底不复存在,灭了周之后,代表天子王权的九鼎,彻彻底底被秦国人占为己有,应该是在灭周之后的第二年,洛阳九鼎就被迁移到了咸阳。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直在咸阳的九鼎,当秦始皇嬴政诛灭六国统一华夏之后,就不见了,有人说洛阳九鼎沉到了泗水彭城,秦始皇还专门派人去这地方打捞,结果一无所获。
代表天子王权的神鼎,就这样诡异的消失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见过洛阳九鼎的真面目,后来的皇帝们,还一直对洛阳九鼎念念不忘,武则天和宋徽宗都重新铸过九鼎,但是再也不是大禹铸造的九鼎了。
飞鱼说:
洛阳九鼎是诸侯的梦魇,楚庄王问鼎被吓跑了,秦武王举鼎被砸死了,洛阳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并不是谁都可以问的,它后来到底去哪了,其实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的下落。
春秋战国,诸侯并起,虽然周天子已经衰落,但是洛阳九鼎随着周王室的覆灭,也跟着消失了,但是关于九鼎的传说却一直不断,尤其是王孙满的一句“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当真是真理。
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历史上整整统治了两千多年,朝代更替无数,其实都是因为前朝的君主没有做到“德”,失去了德行,也就失去了民心,这样的话,即使抱着象征王权的物品,最终也只会走向覆灭。
天子王权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物品可以代替的,物品的背后,其实代表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就像秦国统一天下一样,即使九鼎不在,不还是统一了华夏吗?
九鼎难求,遂重新铸之。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如《资治通鉴》引记:“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附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 、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此外,九鼎还是国民政府时期军队勋章的一种。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中文名
九鼎
别称
九宝
制造者
夏禹
制造时间
夏朝初年
象征
九州、王权、天命所归
下落
秦灭周后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夏朝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
鼎
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商朝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史记周本纪载:成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东周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
九鼎方位图
号令诸侯, 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周赧王遣使郊迎直接入太庙明堂中欲窥九鼎。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尽平生之力,将鼎抬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秦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武周
武则天登基后的女皇要利用儒、佛、道的思想来巩固地位。制礼作乐,向来是帝王的能事。武则天享明堂、置七宝、封神岳、作大乐、铸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相传禹铸九鼎,以象九州。武则天知
武则天重铸九鼎
九鼎难求,遂重新铸之。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如《资治通鉴》引记:“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697)……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太后欲以黄金千两涂之,姚涛曰:“九鼎神器,贵于天质自然。且臣观其五采焕炳相杂,不待金色以为炫耀。”太后从之。自玄武门曳入,令宰相、诸王帅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共曳之。
北宋
如《宋史》所记:“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武则天和北宋都曾铸过九鼎,小编说的“靖康之难”被金带走的九鼎,应该是北宋徽宗仿制的,真正的九鼎东周末或者秦末就遗失了。
《宋史》所记:“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这样百姓既不会触犯不洁,魑魅魍魉也近不得身,就承天护佑了。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也是九鼎象征天命的由来。
夏亡商替,盘庚定都于殷,鼎被挪到殷六百年。周代商立,鼎又迁到了周朝。周武王曾公开展示过九鼎。后来,周公造东都洛邑,将九鼎置于该城明堂之中。周公做《周礼》,明确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也是用九鼎大礼。所以九鼎越发成为传国重器,预兆国运的圣物,更是一统天下权柄的象征。
惟《拾遗记》卷二载曰:“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春秋战国时,楚庄王曾到洛阳“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出处。楚灵王一心问鼎未果。张仪曾给秦惠王献策“夺鼎以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有夺鼎之意,都没能成功。
只有秦武王很霸气的真的到洛阳入太庙,直接开口要带回咸阳去。(就去《芈月传》里那个胖胖的嬴荡,当时看电视剧觉得这孩子太搞笑,干啥不好跑去洛阳看鼎,现在知道人家是真有本事。)结果举鼎不慎,压断胫骨,当夜气绝。
东周被秦所灭后,九鼎去向说法不一。但多数说有一鼎没入泗水中。所以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时,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还是没有。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子婴是拿着玉玺投降的,并没有提到九鼎。而刘邦建立汉朝就时,肯定没有九鼎了。
周、秦二本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周赧王死后,“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纪》: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史记正义》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汉书·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武则天登基后,利用儒、佛、道为思想工具,制礼作乐为形式,来巩固统治。所以武则天享明堂、置七宝、封神岳、作大乐、铸九鼎。
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其实作为炎黄子孙,也是很希望考古有石破天惊的大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这把天下一统的精神化为实物的华夏至宝。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当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自夏以来, 我国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但就历史与文化价值而言, 却没有一件堪与九鼎媲美。
几千年来,九鼎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 瑰宝。从器物制作的工艺美学上评价,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 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 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青铜时代。但是它的下落至今都是个谜。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以后,把天下划为冀,兖,青,徐,豫,幽,梁,荆,扬九个州。命人采首山之铜,铸九鼎,在上面汇有九州山川形势。九鼎就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夏朝传承471年,商汤得之,商传了550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南方八百诸侯灭纣,把九鼎弄到镐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色,又把九鼎般到洛邑。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路过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接待了楚庄王。楚庄王问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王孙满说了九鼎的来历。最后说周王徳衰,但天命末断,鼎的轻重不是轻易问的,江山上固在徳不在鼎,这就是历史上"问鼎中原的典故。后来秦国想要得到九鼎,派兵来抢,周显王借齐国之兵打退秦兵。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史书上并没有说九鼎下落。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的时候也只是交出玉玺,九鼎再也不见记载。
据学者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被抢走。二,被东周国君融化了铸钱或者铸造成了更小的鼎,毕竟天子死的时候要陪葬9个鼎,当时周天子很穷,只好打九鼎的主意了。三:埋在秦始皇墓里了。
第二个解释:九鼎为陶制品
夏朝早期大禹时代已经开始有青铜器但器形小,而且无法将九州地图铸或刻在铜鼎上,但周朝以大禹为祖先,铸九鼎不会误传,但我认为应当是陶鼎,中国开始使用陶器距今已有二万年了,从发掘出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的陶器上画的画已经令人赞叹不已。
陶鼎最早发现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石家河遗址距今5000-4500年,考古年代早期为龙山文化,后期是夏早朝,原始人类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陶器,并在陶器上装饰着形象各异的花纹,透露他们那原始又懵懂的图腾崇拜。
石家河出土的另一个陶器是“祖”,高度为二米多,祖的崇拜早期实质是性崇拜,最后发展为祖宗崇拜,逐步进化为用陶鼎装上食品来祭奠祖宗,古人最大数为九,那对应最高统治者用九陶鼎祭祖,层层递减,夏朝后,商代将青铜推向一个新高度,铸出大鼎,可刻出各种花纹,但夏九鼎,虽是陶鼎,应该体量也应不小,而且用彩色绘制了九州地图,一鼎一州一地图,但陶鼎易碎,末能传下来也是有情可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