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介绍一下法国蒙马特区吗?
位于圣心教堂脚下的蒙马特区是巴黎最富盛名的艺术家集中地,500多位生活在这一带的画匠与诗人,为这一区域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也使这个区域永远烙上了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
盘绕的小巷,精致的小广场,精致优美的露台,迷人的舞厅和酒馆,散落街头的素描肖像画家,共同构成了蒙马特区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北京大山子的“798艺术工厂”也同样聚集着大量极富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到处可见墙上充满创意而又显随意的鲜艳的涂鸦,也曾经是我多次拜访留连忘返的场所。但对比蒙马特,才知道798显得太拘谨了些,狭隘了很多,艺术多被关在室内、被框定在某一艺术车间固定的空间里,总是服从某一特定的主题;而蒙马特的艺术却是流动的、没边界的,可以是一面墙、一幅画、一件雕塑、一段音乐、街角的一处咖啡屋、拐角的一栋明快的小木屋。。。最后搅拌融合在一起,构成一道沁人心脾而又平易近人的整体文化氛围。即使丝毫不懂毕加索、也并不清楚达利的作品,漫步其中,你也会发现,原来“艺术”可以离自己这么近。。。
早就有闻法国男人是世界上最浪漫多情的男人,也早就听说过亚洲女孩(特别中国和日本女孩)在法国很受欢迎。来法国不到一个月,在地铁里或大街上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男人主动搭讪,并邀请一起去喝咖啡的经历也有过几次。之前多会拒绝,后来接受过一次,和一个10年前读过巴黎最早的MBA现在从事互联网旅游业的男士愉快地聊了一小时,竟发现一天中抽出一小段不那么忙的时间多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听他们聊聊法国的事,也和他们说说中国的事,也未尝不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只是强烈感觉法国男人的热情开放的,还是在蒙马特。。。
就在圣心教堂一侧通往教堂后部的这条铺着砖块的小路上,我正用心地从各个角度给教堂拍着照片,突然一个30-40岁年纪、拿着画夹的中年男子超我走来,满面笑容地问我:“Are you Miss Japan or Miss Korean?”(你是日本小姐还是韩国小姐),我这张非"典型”中国脸被当作日本人或韩国人多了,我也并不觉诧异,客气地告诉他“I'm Miss China(我是中国人)”。“Oh,Miss China?Where are you from?You know,you have very nice features,i like your face.I'm an artist”(哦,你是中国人啊?你从哪来呢?知道吗,你的面部很有特征,我喜欢你的脸,我是艺术家)说着,艺术家就像模像样地在他的画夹上用支炭笔开始给我作起画来,着实让我吓一跳,环顾四周,才知道这里到处是他这个年纪或比他年纪更大的街头素描画家在和游客搭讪着要给他们作画,我赶紧告诉他“Thank you,but i don't think i need a painting.""How much do you charge?”(谢谢,但我没想要素描。您要收费多少呢?)“Come on,don't talk about money,i like your futures”(哦,别谈钱的事,我喜欢你的面部特征)。说着把我叫到马路对面,一副正儿八经要给我作画的样子,让我莫明其妙。果然,还没画两笔,画家掀起画纸下面的画板指着上面的50E的价格给我看,然后告诉我,他一般收费是50欧,既然我是学生,给我半价只要我25欧。还没来得及等我说NO,他又自己掉价成了20欧,看我一副要走的样子,最后问我可以出多少。我告诉他我身上只有买门票的钱,他终于知道没戏,只好朝我遗憾地笑笑,让我继续拍我的摄影去了。
把圣心教堂好好观赏完去往蒙马特的小道上,我正用心地欣赏着街道两旁出售的各种艺术画册,却与刚才的艺术家不期再次相遇,艺术家眼睛一亮立马认出了我,我朝他友好地笑笑准备继续我的考察,未想他又热情地走来“Hey,Miss Tokyo.Listen,this time it's completely free,i won't charge you any money.i'm just an artist,i said i like your futures”(嘿,东京小姐(看,又把我认错了)听着,这次完全是免费,我一分钱都不收,我是艺术家,我说过我喜欢你的特征),“Thank you,but i shouldn't...”如此盛情,我一时还不知道该如何推托,哪有这么好的事?“I said it's completely free,stand this way a little”(我说了完全免费,请站过来一点点)说完,又开始在稿纸上哗哗几笔开始作画了,让我站立在人来人往的马路正中,整个莫明其妙。想想反正已经告诉他我之前就只有门票钱,现在门票也买过了,应该知道我更没钱了吧?看他接下来玩什么把戏。。。果然,又没画两笔,他又说“Come on,let's move over there”(等下,我们去那边吧)都是在街道边,我倒也不害怕,就跟他来到街角拐弯的咖啡座。这里已经坐着零散的游客,和另外一个中年和一个年轻的法国男人,看到我随着他过来,倒并不诧异,朝我热情地点点头、满脸笑容地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问我“How much does he charge you?”(他收你多少钱?)还不等我回答,艺术家自己抢先说了“It's for free,i don't charge her”(是免费的,我说了不收他钱),听得两个男人哈哈大笑,然后用法语跟他又打趣了些什么。我听不懂,又不能显太拘谨,也看着他们的欢笑跟着他们傻笑了一会,权当练练法语听力好了。本以为艺术家就此开始正式作画,未想他把画夹往桌下一放,帮我要了杯咖啡,宣布“My galary is closed today”(我今天的画廊到此关闭)。不会吧?这穷画家,这不才下午3点多,不赶紧趁游客还多去街边揽点活,倒请我喝起咖啡来了?他这两朋友,也怎么大白天地像没事人一样坐在这街边闲聊呢?我心里虽仍旧打着小鼓,但看他们笑得欢畅不像太坏,也决意好好享受这杯咖啡,融入蒙马特这难得的艺术家生活一回。。。
其实后来和画家还有他的两个朋友的交谈挺开心,中年朋友在香港注册了一家自己的咨询公司,年轻朋友则经常跑来广东进货到巴黎出售从事所谓进出口贸易,而画家自己的老婆就是正宗的日本人,难怪对日本情有独钟。。。喝完咖啡,艺术家一群还主动为我充当了一回免费导游,给我介绍了沿途主要的博物馆,带我穿过蒙马特主要的街区,又来到小丘广场上另一处稍微僻静的咖啡屋,找了处室外临街的桌椅,又坐下来了,说再喝一杯,然后再回家。哈,这可太出乎我意外了,说法国人生活悠闲,没想到一下午就是这么喝杯咖啡聊聊天,走几步,换个角落继续再喝接着聊这么度过的。。。不了,我可还想再在附近溜达溜达,我谢绝了他们的邀请。他们倒没强留,告诉我他们还会在那逗留大概1小时,让我逛完记得回去找他们,说需要的话,还可以继续为我做导游,末了还调皮地朝我眨眨眼。哈哈,不眨眼还好,一眨眼倒觉得动机不纯了,我也就笑着先答应着赶紧离开再说。。。
把蒙马特好好走了一圈再回到圣心教堂附近犹豫要不要遵守诺言回去和他们道别时,在小咖啡吧门口出来抽烟的Alain看到了我,以为我是想找人给我拍照,并主动问我"You want me to take a picture of you?"(你需要我帮你拍照吗?)"No,thank you."(谢谢,不用)"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来?) "China(中国)" "Oh,i've been to China for three times,i'm an architect(哦,中国我去过三次了,我是个建筑师)""Oh,really?I also worked in the architecture field for several years(是吗?我也恰好在建筑领域工作过几年)""Oh,how nice!Are you here for travelling?"(哦,太好了,你是在这旅游吗?)"No,I'm studying here"(不,我在这读书)"Why not come in for a coffee.I'm just here for a smoke.My name is Alain..."(为什么不进来喝杯咖啡呢?我刚只是出来抽根烟,我叫Alain)
由于之前几年对建筑的特殊感情,所以在巴黎邂逅建筑师很让我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加上建筑师背一转,手一抬当即指着山上的圣心教堂跟我大谈了一阵拜占庭建筑的风格,立马让我对他多了分崇敬。建筑师如此友好,为何不就在这教堂脚下的小咖啡吧聊聊建筑呢?未想随建筑师进了咖啡吧,要了杯咖啡,建筑师却不再谈论建筑,反倒跟我谈起了他自己。说他今年36岁了,单身,就住蒙马特区,平时工作很忙,这个星期是在休假所以来咖啡吧坐坐;说他学了7年的建筑3年的设计,现在主要做设计,在中国也有参与项目;说刚刚只是出去抽根烟,没想到会遇到我,认识我很高兴,喜欢我的笑容,希望以后我能多给他时间慢慢了解;并说如果我不介意的话,晚上可以和他一起去见他的一对朋友夫妇共进晚餐,实在不行的话,希望我第二天傍晚能再来小吧,晚餐后他带我从圣心教堂看巴黎最迷人的夜景再谈论建筑。。。不会吧?这,这也太直接了吧?法国男人遇到喜欢的人都不用了解的吗?
由于与朋友约定的晚餐时间到了,建筑师不得不起身出发,也坚持要送我一起去地铁。我本想再在附近看看黄昏下的巴黎,他却坚持让我第二天过来再带我好好欣赏谈论建筑。还一路道歉,说不知道今天会遇到我,要不就不会安排和朋友的晚餐了(好像我们认识已久今天恰好遇到一样?),说和我在一起很开心,请我以后一定多给他时间。。。听着他一个人一厢情愿地自报家谱,投入角色,要不先答应着跟他离开肯定还得继续恳求;想着刚被我放了鸽子的艺术家朋友,要在路上看到我肯定会拿刀砍我,我一下被弄得左右不是人了,连自杀的心都有了,真想撒腿跑人。我招谁惹谁了?。。。
尽管对从圣心教堂的制高点看巴黎夜景和听建筑师谈建筑都很感兴趣,但一回想起建筑师那一副着急“待嫁”的神情,又不寒而栗,不用说,肯定当晚就发短信把第二天的约会给取消了。建筑师倒不死心,直到今天一个星期过去,还不时发来短信送来关怀,让我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碰面。。。不至于吧?
我一向自认在巴黎说话行事朴实低调,从不晚上外出社交,也从不主动找人搭讪,完全回归到学生年代最质朴的一面,未想在这竟同一个下午同一个地方先后遭遇两拨男士的热情相邀,诧异之余,更对法国男士的热情开放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发现只要你长着一副亚洲人很典型的小个,只要你长着一张一看就很东方的脸,只要你是独自一人行走身旁没有男士,只要你应答了迎面而来抛给你的第一句话,你就很可能陷入法国男人接下来的糖衣炮弹中。。。
呵呵,其实倒无所谓好坏,很可能他就是非常认真地期望找一个温柔贤惠的亚洲妻子(这是法国男人对东方女性的普遍看法,法国女性很多都家庭观念不强),当然更可能他就是希望人生中多一次和年轻的东方女孩的艳遇,只看你自己期望从中得到什么。
两者都不是我现在期望得到的,所以我也渐渐学会兵来将挡,实在盛情难却,我就向你讨杯咖啡,陪你聊一会天;你向我介绍你的文化,我也传播给你我的文化;至于后面会否再继续,我们短信再联系吧。。。只是发现一个新的矛盾是:一方面大家都劝你应该多结识当地人、融入当地的生活,自己也鼓励自己要多结识和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一方面你却发现最积极热情第一个向你主动伸出友谊的绿色橄榄枝的,绝对是当地最浪漫多情的法国男士。你说怎么办?
钱数少,报警也不会立案,即使立案基本也不会去破案,除非报警的人达到一定数量,警方实现并案,但是派出所一级的报案,个人感觉这种小诈骗案很难破案,我知道这么说很残酷,但是因为立案的最低标准是3000-5000(不同地区规定不同),所以其实骗子就是钻空子,骗了也拿他们无可奈何,也不要责怪警察的责任心,毕竟这种小案子破案成本高,即使抓住骗子,诈骗金额低也不能把他们重判。但是还是建议你一定要去尝试报案,这样的话毕竟有机会并案,你要想出口气,就把骗子的信息公布下,虽然是假的,但是至少这套信息不能拿来骗人了.最后一句很重要,不要相信所谓能帮你拿回钱的人,只会让你再被骗一次
一、 品牌由来
【Roberta】是一部1935年的好莱坞的音乐剧,其主题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也是Camerino女士第一次参加舞会最难忘的主题曲。Camerino女士于是在1945年采用【Robert】作为品牌名称,象征她幸福的少女时代。对Camerino女士来说,Roberta这个名字包涵了温柔、刺激、新鲜等所有的情感,这些情感不仅感动了她的心,并且也是她创作 的动力。在品牌名称冠上自己家族Camerino姓氏,代表着【从一个意外的开始,到拥有一个事业】。
二、惊艳流行界 成为世界性品牌
1946年,Roberta di Camerino创立于威尼斯。
1950年代,Roberta di Camerino第一家旗舰店正式成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克广场(PIAZZALE SAN MARCO)。从威尼斯到佛罗伦斯,从意大利到美国,都可以看到Roberta di Camerino的足迹。1956年,Roberta di Camerino因为荣获尼曼.马卡斯奖(The Neiman MarcausAward)更加文明于世。 Camerino女士也是获此时尚界奥斯卡奖项的第一个意大利人,Christian Diro后来也后来也荣获此荣耀而蜚声国际。此后,Camerino女士开始逐步迈向事业的的顶峰。各种荣誉和奖项全为她而来。Roberta di Camerino品牌获得流行界的高度的肯定与赞誉。
Roberta di Camerino的名声随着其设计生产的产品渐为世人所知,其色彩鲜明的设计特色与风格深烙在世人心中。
三、 Bagonghi与Panel Dress
Bagonghi
50-60年代的流行界仍然相当保守,皮包仅是一般性的实用品,只能用来搭配鞋子的配置角色。因此在款式上相当保守,色彩则倾向暗沉的低色调。
Camerino夫人在瑞士制作第一个皮包的时候,当时并不是为了要成为一名设计师,所以经常自己发挥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股纯粹为创造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今日。
巴科旗皮包的诞生,也是由于 Camerino夫人的创意。有一次,Camerino夫人在威尼斯有名刺绣高手贝比.拉克瓦的工作室里,感受到丝绒材质和其色彩的魅力,因此兴起了将此种素材运用到皮包上的灵感。一针一线手工刺绣,加上蒸汽处理,华丽丝绒所具有的色彩于触感,诞生了无与伦比、优雅高贵的皮包,这就是巴科旗(Bagonghi)。
在当时整个流行趋势的观念里,皮包只是实用品,色彩多为暗沉;夫人设计的皮包在此时展现了丰富的独特个性,结束皮包的灰色时期。之后,色彩鲜艳,多样化的设计开始源源不断出现。
当时,很多女性都一直期待有这样的一个皮包的诞生,而刚与摩拉哥国王订婚的葛丽斯凯莉,在拿着粉红色巴科旗包出现在报刊杂志时,更使得这款新式皮包大受欢迎,与好莱坞灰姑娘相辉映的华丽气质,让女性与皮包的关系有了新的开端。
Panel Dress
与巴科旗同样让Roberta di Camerino的名声在流行史上屹立不摇的就是Panel Dress,这是用绘画的手法在整块布上制作出来穿在身上的艺术品。它必须考虑人体的曲线,类似一体成型的剪裁手法来完成缝制工作。由于没有打折,剪接处也少,因此线条特别干净利落。虽
然,Panel Dress的结构与长毛衣或体恤一样简单,但是其在表面上绘图的理念却是运用颠覆双眼的手法,让二次元的空间看起来象三次元的错觉。Camerino夫人将此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Panel Dress穿在身上,自然会产生一种主体与结构互换的错觉。
在50年代的设计师中,Camerino夫人独创此种手法的设计,为她赢来了许多美誉,并一举拿下1956年的设计界大奖“尼曼马卡斯奖”。
这种充满游戏惊喜的服装不只在时装界,在大众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回响,1980年,Camerino夫人也在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了设计展。而惠特尼美术馆亦将夫人之手稿典藏为馆内永久收藏品。
四、 品牌说明
显著的R商标,艺术意象尽情展露
以"R″为品牌识别,出现在每一样Roberta di Camerino 商品上,它不仅代表商标,亦为一种意象。将自己的设计风格反映於世界上,当然也代表使用者尊贵品味的身份。
不随波逐流的流行美学
Roberta di Camerino 在有其坚持的设计风格中,以其敏锐的流行观察适时地撷取非常重视新兴的穿衣哲学与现代人生活品味的改变,每一季都有别出心裁的灵感与主题,故於一贯中犹能表现其独特性。
整体生活的设计家
从早期的皮包、皮件,延伸到珠宝、眼镜、手表、香水 、化妆品、各类男女服饰、陶瓷器及居家用品等….Roberta di Camerino 以带领世人提供生活创意世界。
生活经验的实践家
以透过生活体验的过程来撷取灵感,强调生活经验的实践,而不以流行做为盲目的创作题材,致使件件美丽的作品都隐含著对生命的挚热,并传达出属於Roberta di Camerino 的特立的艺术风格。
五、 历年奖项及展览
历年获得奖项:
1956尼曼马卡斯奖
1965海军时装奖
1969意大利政府奖
1975柏林安总需克奖
1976纽奥良荣誉市民奖 / 时装国际大匠师奖
1978银面具奖
1980欧洲奥斯卡奖
1988受聘为欧共体瓷砖工业会的特别讲师
历年重要展览:
1980 纽约惠特尼博物馆展并以艺术品永久收藏其手稿
1985 展出1955-1975之设计作品
1988 威尼斯海军历史博物馆永久展出瑰集的贵贝类
1992 在SALA BLANCA意大利时装年庆的PITTI展出
1993 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的时尚艺术及织品展览馆举办意大利时装复兴展
1998 蒙地卡罗与米兰回顾展
1999 达拉斯,旧金山与纽约回顾展
2000 哥伦比亚波哥达回顾展
2001 日本东京回顾展
六、 全球代理商
Roberta di Camerino的名声随着其设计的产品渐为世人所知,其色彩鲜明的设计特色与风格深烙在世人心中。Roberta di Camerino每一季发表的作品虽然都有不同的新意出现,但都忠于其一贯的设计理念,展现其作品的独特行。这样的坚持亦为Roberta di Camerino在世界流行舞台上毅力不摇的秘诀。
今日,Roberta di Camerino活跃于世界各地,在全球各地都有专业化的事业伙伴秉持这相同的经营理念,希望将Roberta di Camerino的生活哲学融于典雅的设计中,提供世人最高品质的全系列商品。
欧洲区:
女装GIBIERRE S.p.A.
皮包,皮带BLANCHIE NARDI S.r.L.
皮夹G.N.S.r.L.Sublicenziatario
Bianchie Nardi
女POLO衫ROYALLINE S.r. L.
针织类服装MISS DEANNA S.p.A
化妆箱、发饰类MIKI DIFFUSIONE S.r.L.
女皮草类CAVAGGIONI GROU S.r.L.
珠宝COZZA GIOIELLI
皮衣OLIVIERI&C.SNC
丝巾OLMETTO S.r.L.
钟表及家饰用品AIRONE S.r.L
伞类MINUTO&SALOMONE S.r.L.
北美区
由意大利进口之全系列商品,在美国各大城市,如纽约、休士顿、亚特兰大、达拉斯到加州,由全美具有百年历史的NEIMAN MARCUS 及BARNEYS百货公司统筹销售
亚洲区
中国地区
皮件 富贵集团上海斯黛贸易有限公司
男士正装、女士高尔夫 富贵集团上海富贵服饰有限公司
七、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
Roberta di Camerino为国内高档消费群体提供全方位国际化时尚生活品质
消费群体定位
l 年龄范围: 28岁~45岁。
l 收入状况:6000元RMB/月以上,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RMB以上。
l 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及富有的社会上层。
l 教育情况: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l 个性描述:感性、独立与自信,注重细节完美。
l 价值观念:重视财富、事业、地位。
l 生活方式:追求时尚与品味,享受生活并乐意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l 追求利益:品味及品牌隐喻的社会阶层,被认可及被推崇。
风格定位
精制的流行
产品规划
男女配比:男士用品:50%女士用品:50%
风格配比:正装:30%都会:50% 休闲:20%
品类配比:
1.包袋类:公文包、电脑包、旅行包、手包、化妆包、盥洗包。 50%
2.小皮件:票夹、名片夹、支票夹、零钱包、钥匙包、口红包、手机套、PDA套、眼镜袋、烟盒、笔套、火机套、刀套、笔记本。35%
3.饰品类:手表、商标牌、钥匙牌、锁、笔、胸花、发饰、眼镜、丝巾、领带、家饰品。15%
价格规划
1 巴科旗包:RMB6500――11000
2 票夹、名片夹、零钱包、钥匙包:RMB480――1600
3 手袋、公文包、旅行包:RMB1800――5000
4 手表:RMB3500――5500
5 钢笔:RMB1500――2000
6 瓷器:RMB460――1600
7 商标牌、袖扣、领针、领带夹:RMB600――1100
8 丝巾、领带、吊带:RMB680――1100
推广计划
Roberta di Camerino中国网络建立
媒体投放
品牌发布会
通路计划
消费区域设定:
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一级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时尚观念较成熟的二级城市
终端卖场设定:
国际名品汇聚的SHOPPING MALL中的店中店,占比40%;一级城市中的一线商场,占比60%
八、 产品说明
一、 关于色彩:
Giulliana Camerin夫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所以水都美景成就了RdC的色彩观。RdC的主色为Blue、Red、Green,每个颜色各由一位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为主要的精神象征:
Blue—Jacopo Fntoretto 雅各布。丁托列托
Rde—Tiniano Vecellio 提香。韦切里奥
Green—Paolo Veronese 保罗。委罗涅塞
二、 关于Logo:
Roberta di Camerino是以皮具起家,其中以皮带最具代表性,所以会使用皮带环来贯穿R型Logo。这一季在开发五金时也会以皮带环来代表RdC。
三、 刺绣、丝绒的由来:
太阳图形的刺绣是由意大利时间师贝比。拉克瓦所设计的,为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艺术品;RdC产品的另一特点为丝绒布,利用蒸汽处理过的丝绒布,色泽以及触感较以前更为高级,所以成为RdC沥久不衰的经典材料。
四、 关于图腾:
RdC所有的图腾皆由R型Logo演变而来,本季选择了3种经典图腾与服装、领带及家饰品共用。
A、 内里图腾:自1950年开始运用的皮带环型图腾为RdC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图腾。
B、 条纹和圈形图案均由R型Logo演变而成,由2000年春季开始沿用直今。
五、 产品类别:
男装皮具:
A、 正装——City Classic:顶级的选料加工艺,制作成正统的高级绅士款式,色系
为永恒的黑色以及咖啡色。
B、 都会——City Fashion:使用布料和配皮来创造流行款式。
C、 休闲——City Casual:野性、粗犷,不修边幅的豪迈手法。
女装皮具:
A、丝绒:红、绿、蓝三色丝绒布是RDC的设计精髓,运用此材料发展成的系列皮具是本季女装皮具的亮点。
B、丝绒布配皮:与丝绒相比,光面皮更适合现代生活,此系列将以不同质感的材料演绎出同样的设计精神。
C、车线:这一系列继承了Panle Dress的设计元素,与RDC女装皮具一贯高贵、优雅的风格相融合,更富有现代感。
“Bell”(德语:Die Glocke)是党卫军主要负责武器研制的高级领导卡勒姆(Hans Kammler,1942年为党卫军旅队长和武装党卫军少将,1943年起领导武器研制部门(专门负责A4,V2)的生产,1944年为党卫军地区总队长,受希姆莱直接领导,V2生产的全权总代表,1945年3月为喷气式飞机生产的全权总代表.1945年4月17日失踪,据证人陈述是自杀了,有关他的下落有无数的传说.)为了纳粹德国超级武器开发的保密工作而起的代号。尼克库克(Nick Cook)的《零点狩猎》(the hunt for zero poine)通过收集在SS严格保密措施下所流出的只言片语,介绍了围绕“Bell”的研发而展开的一系列毛骨悚然的试验。以下是库克通过德国和捷克的渠道收集到的“Bell”的一些信息:
(1)“Bell”是一个金属物体,大约9英尺,直径12-15英尺高
(2)它看起来像一个“钟”,因此其德语代号为“Die Glocke”
(3)德语代号为“Xerum 525”的紫色液态金属沿相反方向在两个“汽缸内高速旋转
(4)“Xerum 525”被放在壁厚3cm(1.2英寸)铅衬里的“汽缸”中,由此(用铅来屏蔽)推断“Xerum 525”应该具有高放射性
(5)“Bell”在运行时相当耗电
(6)它在运行时会发出强烈的电磁/电离辐射,或者是会带来某些未知的影响,所以只能开机1,2分钟之后马上停止
6.1 位科学家在其第一次开机时死亡
6.2 在后续使用了各种动植物进行的测试里,所有暴露在“Bell”作用范围内的动植物都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分解成黑色的黏胶状物质或是呈现一种不正常的腐烂状态
6.3 在测试时候距离“Bell”近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后报告说自己的嘴里能尝到金属的味道
6.4 在测试“Bell”的房间里作为内衬的陶瓷和橡胶每次测试完后都通过焚烧来销毁,并且房间由附近集中营的囚犯用盐水来冲洗清洁
(7)所有看到过或者为了“Bell”的建造而工作过的科学家随着德国战败的日益临近而被SS处死
(8)“Bell”被转移到一个在西里西亚的绝密地点。“Bell”随着卡勒姆的消失而消失了,似乎在历史中从来不存在一样。很多人相信德国潜艇把“Bell”和卡勒姆送到了德国之外的秘密基地(211基地,据信是在南极洲)。而其他的德国武器研究人员则通过挪威的基地用容克JU-390进行疏散。
(9)位于“Bell”试验设施附近,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奇特“石阵”。按结构猜测,这是一个用来测试拥有强大推力的平台。(图一)
库克在书中还说,在二战末期,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1900.7.17~1945,纳粹德国二号战犯,被称为“元首的影子”,希特勒私人秘书、纳粹党总部主任。)向卡姆勒下达了一个秘密的“党卫军撤离令”,授予卡姆勒在德国布拉格附近的Kbely机场的所有超远程特重型运输机(主要是容克ju-290和容克Ju-390,一种有六个发动机的怪物)的特别管辖权。这个机场距离“Bell”的地下实验设施很近。
运行方式:
德国人用被称为“Xerum 525”的放射性液态金属在“Bell”中高速旋转,可能是用来对放射性物质的惯性和涡旋特性,还有在高速旋转状态下放射性液态金属的磁场效应进行研究。
“Xerum525”在“Bell”中的旋转可能是对“Xerum 525”通电来进行的,这解释了“Bell”高耗电的情况,但是也不能排除机械旋转的可能性,因为德国在喷气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和采集铀235的离心机方面的研究成果给了德国人通过机械方式来制造高速离心机的经验。从这个方向来理解的话,“Bell”可能是由两个反向旋转的高速离心机组成的,这可能是某种高速离心机的发展型号,德国把它作为自己离心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Bell”在内衬陶瓷和橡胶的地下室中运行,这让“Bell”的运行环境充满了很强的电磁或者静电场,也带来了很高的温度。在幸存人员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嘴里的金属味。有机物腐烂速度在“Bell”的作用范围内增加得相当明显,这可能跟“scalar waves”有关系。
“Xerum 525”到底是什么?库克在调查的时候猜测这个奇怪的实验材料是一种汞的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是某种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溶液。最近一种被称为“红色水银”的奇怪物质相当可疑。“红色水银”是一种汞的锑酸盐氧化物,它不需要通过原子弹(裂变)爆炸下才有的高温高压环境触发而直接产生核聚变。应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核弹没有临界质量,可以被设计为千吨级当量的氢弹。也许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断断续续的获得了类似的物质用于“Bell”的实验。
————————————————————————————————————————
负责特别单位疏散,代号为“北线”的行动由党卫军警察中将雅各布·施波伦贝格(Jakob Spprrenberg,1933.11.9 党卫军区队长,1936.1.30 党卫军旅队长,1940.1.1 党卫军地区总队长,1943.7.7 党卫军警察中将)被英国抓获,后来移交波兰。在审讯期间他透露了关于“Die Glocke”的高科技机器“Bell”。
他被捕后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关于“Bell”的情况都交给了苏联的情报机构。在“Bell”中两个反向旋转的汽缸分别被称为"Laternenträger" 和 "Chronos",在“Bell”运行的时候会发出闪光。“Bell”非常坚硬,用非常沉重的材质制造,(在测试时)加入紫色的物质。实验总是被很厚的陶瓷遮盖,主要运行方式是两个汽缸沿相反的方向高速旋转。
实验主要为了观察“Bell”影响范围内的植物和动物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死了,在被试的生物组织内形成了一种结晶状的物质,由内向外的摧毁了生物体。人类遭到的影响包括失眠,失忆,平衡感被破坏,血液中的水分蒸发,肌肉痉挛,嘴里尝到难闻的味道等等,很多科学家(7个)以死亡作为启动“Bell”的代价。
根据施波伦贝格的说法,这个神秘的“Bell”在敌军到达前就被转移了。
这个“Bell”到底为何如此重要?
根据施波伦贝格的描述,这个项目主要研究的是“涡压缩”和“磁场分离”相关的原理和应用,“Bell”主要运作方式是“自旋极化”和“自旋共振”。这些理论与重力和反重力研究的权威俄国物理学家伊夫盖尼·波德克莱特诺夫(Evgeny Podkletnov)的观点不谋而合。
“Bell”作为一种尖端的反重力装置,卡姆勒用这个来跟美国达成一个交易了吗?如果“Bell”真是一种反重力装置,它确实相当尖端,但是还不足以改变2战的结果。(该项目的保密级别被规定为最高级——决定战争级)
但是,“Bell”的作用可能更加科幻。“Marckus”在英国最顶尖的大学(库克隐藏了这个人的真名),他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现在是库克的非正式的技术顾问。
库克在书中写道:不久之前,我在慕尼黑赶飞机,当时我挺着急,因为我的飞机快要起飞了,Marckus打了个电话来,我跟他说等我回去再说吧,他只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到整个喧嚣的机场大厅顿时安静了下来,他说:“我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我说:“继续,我在听。”他说:“他们试图‘扭转空间’”我说:“什么扭转空间?”他说:“‘Laternenträger’ 和 ‘lantern holder'”我说:“第二个叫‘Chronos’,你知道德国人想干什么?”他说:“是的,我知道。我知道‘扭转空间’是什么,我知道‘扭转空间’有什么用。制造出一个扭转空间的办法是将发生器周围的四维空间弯曲,当你把空间弯曲之后,你就能弯曲时间。现在你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了吧?”我什么都没说,Marckus继续说道:“他们想造一个时间机器!”
————————————————————————————————————————
二战期间的神秘事件让库克尼克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现象和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库克·尼克的《零点狩猎》中记录了奇怪的设备和特殊的手段被运用到建在波兰北部山区西里西亚瓦尔登堡煤炭开采中心附近的一个秘密试验室里。
该项目的代号为Chronos和总是被称为“Die Glocke”的设备”Bell“ 。该装置使用沉重的材质制造,异常坚硬(贫化铀?),其中填满了紫色的汞的化合物。这种液态金属储存在内衬着铅的”汽缸“里。该装置被安装在地底深处的瓦茨拉夫煤矿。”Bell“通电时,包裹在一个陶瓷盖板下的两个”汽缸“沿着相反方向快速旋转。一座水坝给”Bell“提供电力。紫色的汞的化合物,被称为“Xerum 525”。现知已参与测试的其他物质还有钍,铍的过氧化物,代号为“Leichtmetall”。
试验室大约30平方米,内衬瓷砖。地板和墙壁覆盖着沉重的黑色橡胶.试验室和所有的电气设备在测试数次”Bell“后就被抛弃。它们受到污染并被焚烧销毁。
测试过程很短暂,通电一分钟之后”Bell“就会发出奇怪的蓝色辉光。测试人员和”Bell“之间有150-200米的岩石屏蔽。在每次试验后,集中营的囚犯会向实验室中喷洒45分钟的盐水,这些囚犯会受到”Bell“实验时残留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纳粹的科学家们对放置在“Bell”附近的动物,植物和昆虫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结晶状物质侵入生物的组织,摧毁生命。暴露的植物失去了所有的叶绿素,在几个小时内,变成死一般的白色。实验设备的改进并没有让它的杀伤力降低。尽管身穿防护服,在参与实验的7名科学家中有五个后来死了。人体的受害反应包括失眠,失忆,嘴里金属的味道,痉挛和丧失平衡感。
根据一些物理理论,一个足够强的空间扭转可以弯曲发生器周围的空间。扭曲越严重,涉及的空间范围就越大。当你扭曲了空间,你也能扭曲时间。
这么说来,纳粹在2战末期莫非已经可以时间旅行了?
《神奇动物在哪里:格林德沃之罪》作为J.K.罗琳魔法世界的一部分自然是彩蛋多多,其与《哈利波特》系列、以及整个魔法世界的历史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里我们就简单的说几个隐藏的小彩蛋吧~
首先,也是一定要说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故事发生在《哈利波特》系列前70年,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两者属于同一时空;《神奇动物在哪里》曾经以魔法学校教科书的形式出现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当中,而这本书的作者自然就是《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故事的主角纽特了。
其二,颤颤巍巍的炼金术师尼可勒梅。
在纽特一行人阻止格林德沃招兵买马的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年纪颇大、自称尼可勒梅的炼金术师。他看起来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却是魔法世界的传奇人物。
这个人物第一次出现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零食附赠卡片上,随后又在后续的故事里将自己创造的魔法石交给邓布利多保管,从而引发了后续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初次碰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里可是引言一般的存在,如今终于现了真身,真爱粉一定会颇为激动啦~
其三,纳吉尼
纳吉尼这个名字相信看过《哈利波特》系列的都记得,它就是伏地魔身边的那条蟒蛇,同时也是他的魂器之一。在《哈利波特》系列当中,它杀掉了斯内普教授,最终死于纳威之手,而在《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当中,她还是一个活蹦乱跳且善良的小姐姐,由于家族中了一种母系遗传的诅咒,才会逐渐变成动物且无法恢复的。
其四,真正主角:克雷登斯
我们都知道《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主人公是纽特、蒂娜、奎尼以及麻瓜雅各布,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负责讲故事的人,真正的主角另有其人——克雷登斯。
在《神奇动物在哪里》第一部当中,拥有巫师血统的克雷登斯因为被反巫师团体的领导者收养,但凡表现出一点对于魔法的喜爱就会遭到虐待,在长期的自我压抑之下,他被黑暗力量默默然寄生,变成了能量巨大的默然者。
第一部能量爆发之后,克雷登斯并没有死去,而是混进了一家马戏团,准备和纳吉尼一起寻找父母解开身世谜团,但也由此行踪被发现,成为了两大巫师方阵都想争夺的对象。这样一个关键人物,说他是故事的真正主角,肯定不为过吧~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之外,《神奇动物在哪里:格林德沃之罪》还有不少彩蛋等着观众发觉,篇幅有限还是眼见为实啦~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大区的首府,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工业中心,地中海第二大港口。提起巴塞罗那,可能对我以及大多数人来说最先想到的是一个人、一支球队和一届奥运会。一个人是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他是巴塞罗那的传奇性人物、建筑奇才、艺术家;一支俱乐部是拥有梅西的巴塞罗那俱乐部,是现今最强大的足球俱乐部之一;一届奥运会则是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可能像我一样的80后一代,还能依稀记得射箭点火仪式精彩,以及跳水皇后高敏、泳池四朵金花在这一届奥运绽放。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我翻阅了一些关于巴萨罗那的资料和建筑大师高迪的书籍。相比较于其他知名城市和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方面关于巴塞罗那和高迪的资料并不多,特别是中文版本的更少。而在这方面,日语版本却很多,从侧面可能也反映了日本在学习巴塞罗那、学习高迪的上面比我们国内所下的功夫更多。另外有一部记录片《城市的远见——巴塞隆那》是台湾版本关于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经验的介绍。这些都是了解巴塞罗那、学习巴萨罗那经验的很好的资料。通过短短几天的旅行见闻让我亲身体会到巴塞罗那的独特魅力和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安东尼·高迪是现代建筑运动先驱的元老之一,他的作品不多,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巴塞罗那,但他的七项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现代建筑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先例。正如前面提到的,国内关于高迪作品介绍的资料比较少,我找到了两三本,其中最为详实的是清华大学薛恩伦教授的《安东尼·高迪 密斯范德罗厄 现代建筑名作访评》是比较全面介绍高迪作品的书籍。
高迪把毕生奉献给了建筑创作和宗教,终身未婚,平时的生活也很简朴,在路上常被路人认为是乞讨者。1926年6月27日下午,高迪离开教堂工地回家途中不幸被当时正兴起的电车撞到,由于衣着寒酸,没有人认出他,在送往医院两天后,这位天才的建筑大师与世长辞。在遗书中,他将他在奎尔公园的公寓出售,换得的钱用于他生前全心投入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
圣家族大教堂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精神支柱,是每一个巴塞罗那市民的骄傲,也是每一个到巴塞罗那的游客必到之地。教堂从1882年奠基,1883年开始建造,最初并不是由高迪主持,堪称马拉松式的工程至到1926年高迪去世时还没有完成,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代表作,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气势宏伟的塔群、庄严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窗户、新哥特式的风格、精美的雕刻、寓意丰富的装饰等等,这就是一件让人激动人心的精美艺术品。参观了地下室展览区后,在惊叹这件伟大作品的同时,也感叹着件伟大作品的制作过程是多么的震撼。特别是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人们还无法对复杂结构进行准确计算,而高迪在那时采用了“倒置模型”的方式进行了静力分析,模拟建筑的荷载,审查结构受力是否合理。并最终运用在了圣家族大教堂以及另一个经典作品——科洛尼亚教堂的建设中,这个模型用于指导建筑施工,在当时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受力问题。至今我们看到的圣家族大教堂仅仅完成了东西两侧入口,预计2026年完工,但就目前仅完成的部分就已经足以震撼每个人了。
巴特罗之家是高迪又一代表作,可以说这又是一件精美的建筑艺术精品。犹如骷髅或是张大嘴的阳台栏板、犹如龙脊背的檐口、色彩斑斓的墙面瓷砖、怪诞的立面、无数的曲线都是巴特罗之家呈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仅在想,100多年前,这样的一件作品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哪怕在现在看来也是新奇的,仿佛把人带入了童话世界。是不是这跟高迪小时候由于身体问题,多数时间只能在家里静静的观看外面的大自然,从而使他产生了对自然、对美的一种独特理解。他曾说过“美是真实的流露、美应当具有幻想力”。在这栋建筑的改造方案中,高迪的奇思妙想不光反应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进入主体建筑内部,才发现每一个细节高迪都做了细致考虑。从家具、楼梯扶手、到门把手都是高迪亲自设计,亲身测试,根据符合人体学设计来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尺寸。从中庭、窗户、通风口等都精细的计算和考虑了通风、采光设计。例如:中庭的窗户,考虑到由上至下,光线又强变弱,所以窗户的尺寸也根据高度的不同而不同,顶层的采光窗小,底层的采光窗大。室内的装修全部采用了流畅的曲面造型,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每一处细部都精雕细刻。另外巴特罗之家是在原来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留下了很多原有建筑的材料或构件,当时的高迪就注重对这些旧材料的利用了,可以说在当时就已经体现了可持续的思想。值得提起的是,在巴特罗之家屋顶的屋檐上,高迪特意开了一个小窗口,可以远眺圣家族大教堂,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圣家族大教堂在高迪心中的地位。
哪怕到了今天,在巴萨罗那,仍然能够感受到20多年前那届奥运会给巴塞罗那带来的深远影响。城市的街道、道路、基础设施都在那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积极申办和承办奥运会,当时处在经济低迷的巴塞罗那建成了约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这期间,巴塞罗那经济从衰退走向了繁荣,成为当时欧洲变化最快的城市,就业势头得到明显好转,1992年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低点。同时,筹办奥运会还明显加快了西班牙经济的复苏。很多人认为,1992年奥运会对巴塞罗那和西班牙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92年奥运会推动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复兴,1939年-1976年在独裁统治时期,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远大于对公共空间的考虑,良好的临海区几乎被工业、码头、铁路等占用,使得当时的巴塞罗那城市中心与海分隔。随后城市的衰败问题也突显出来,面对问题,结束了独裁统治时期的巴塞罗那提出了城市再开发计划,并且很好的抓住了奥运会这一城市事件,对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特别是滨海空间进行了改造。最初被工业区侵占的海岸线,通过改造变成了公共海滨沙滩,并且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沿海岸的快速路也采用了下穿方式,尽可能的减少了机动车对滨海公共空间的影响,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的散步、慢跑、晒晒太阳、进行运动等等。与此同时沿海岸线增加了很多服务业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奥运会后,这一区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世纪西尔达完成了城市扩建的规划总图,巴塞罗那开始了真正的建设高潮。这是一个用标准化的方格网和若干对角线画出的城市总体布局,每个方形街坊的四边尺寸均为113米。这个以方形网街道系统作为城市布局的基础,并结合连接老城区和周边新镇的对角大道和林荫大道的独特城市建成了,成为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着迷的城市之一。
巴塞罗那公共交通便利,12条地铁线、便捷的公交、公共自行车系统,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和对私家车的依赖,从一个方面解放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巴塞罗那通过城市复兴工程,创造了很多著名的城市街道,成为城市的代表,并且作为城市街道改造的经典案例逐渐被推广到其他城市。其中一条代表的街道就是兰布拉大道(La Rambla),兰布拉大道从加泰罗尼亚广场一直向南延伸至海边,穿越了整个旧城区,沿途有很多著名景点、建筑、广场。整条街道断面中间是完整的步行空间,两侧是双向4车道机动车车道,再两侧是人行道。是一条经典的步行商业街。将原来的机动车车道减少,中部大部分空间都留给了步行和慢行通道,并且布置了城市街道小品、绿化景观、休闲座椅、小型商业设施,并且一路上有很多极富特色的街头艺术表演,使得兰布拉大道更具有活力,大道两侧还分布了教堂、大剧院、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正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及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说的“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是旅客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兰布拉大道正是一条富有生气、活力的街道,它的成功经验也运用到了巴塞罗那城市的许多城市道路中,并且在这些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公园节点等还布置了多位艺术家设计的公共艺术小品,也成为了巴塞罗那的一大亮点。
杭州,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样也是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精致的西湖、开放的京杭运河、大气的钱塘江都是杭州独有的资源优势,杭州和巴塞罗那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但对比巴塞罗那,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很多差距和不足。
首先,标志性、地标性的建筑不多,彰显杭州文化更少。其次,杭州的滨水空间丰富,可惜的是大多被住宅空间占用。沿西湖是杭州公共空间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湖滨地区可以说是滨水地区的典范,但沿运河、沿钱塘江的公共空间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住宅偏多,公共空间的质量和连续性还需要加强和完善。第三,杭州的街道,特别是背街小巷很多都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但商业街道空间对步行空间的考虑还不足,例如:延安路。延安路之于杭州可以说就等于兰布拉大道之于巴塞罗那。由于延安路承担了重要的机动车交通功能,所以没有办法像兰布拉大道那样减少机动车道,增加慢行、公共空间。
走在巴萨罗那的街道上,仰望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让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标志性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多元的公共艺术文化、开敞的滨水空间,都是巴塞罗那带给我的真实感受。希望杭州能从巴塞罗那城市改造之中学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安东尼·高迪 密斯范德罗厄 现代建筑名作访评》薛恩伦
《世界十大建筑鬼才》王博
《巴塞罗那城市滨水区的演变》 沙永杰 董依
《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日】
其它网络资料
�
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会在考文垂乡村图书馆感到宾至如归,这是一座砖砌的都铎复兴和雅各布风格的建筑,坐落在考文垂路和欧几里得高地大道交叉口附近的一个缓坡上。这座建筑有许多历史细节,包括一个大壁炉、工艺瓷砖和中世纪的灯具。约翰H.格雷厄姆公司设计的
在近十年前也为费尔蒙特长老会教堂绘制了平面图,考文垂乡村图书馆于1926年作为克利夫兰高地的主要图书馆开放。图书馆和考文垂学校是德明发展过程中唯一的非住宅建筑,建于格兰特W.德明森林山住宅区的土地上,1961年被命名为
,克利夫兰高地大学高地图书馆系统拥有全国第二高的图书发行量在同等大小的城市。这两个郊区的发展使图书馆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在1968年,图书馆董事会在李路开设了一个新的大型主图书馆,将考文垂降级为分馆。图书馆在李道设施开放后萎靡不振,年久失修。
图书馆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始于1974年该建筑出售给费尔蒙特创意和表演艺术中心,这是四年前在俄亥俄州新奇城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艺术组织。费尔蒙特中心希望将其范围扩大到更多的人口,并利用图书馆为CH-UH和东克利夫兰学校系统提供美术服务,并为卡霍加社区学院和伊利湖学院开办舞蹈课程。费尔蒙特中心将两个主楼层的房间租回图书馆,因此考文垂仍然开放。
的居民表示,随着时间和服务的缩减,他们越来越不满意。由于未能获得长期租约,有关市民在雪莉凯悦的号召下,在1979年的一份 *** 书上收集了2000多个签名,要求图书馆回购其建筑。然而,图书馆董事会认为这座建筑已经破旧不堪,并希望通过该市获得联邦社区开发区拨款(CDBG),在开发商刘易斯·齐普金(Lewis Zipkin)位于欧几里得高地大道对面的考文垂购物中心(Coventriard mall)开发项目中开设一座更大的图书馆。两个因素——市议会拒绝将CDBG资金分配给图书馆和费尔蒙特中心日益恶化的财政困境——共同促使董事会在1980年回购考文垂图书馆。
“KDSP”经过1981年的大规模翻修,考文垂村图书馆重新开放。然而,它作为美术中心的作用并没有消失。高地艺术家和工匠协会的陶器合作社(后来改名为克利夫兰陶艺厂)从费尔蒙特中心购买了陶瓷工作室设备,包括一座窑炉,并继续充当陶器制作中心。考文垂乡村图书馆保留了它作为社区中心的长期作用,提供音乐和戏剧表演(包括聋人表演)、诗歌朗诵以及社区会议和公共讲座的论坛
回到家中,我感到双腿被难以言状的酸痛缠绕着,可那些天的一切,我想,仍旧让自己觉得意犹未尽。我还是走得太少了。虽然双腿被太阳烙上清晰的红印,双脚也被拖鞋磨出红肿的伤痕,即使它给予我再多的打击与磨砺,我仍眷恋这种游行方式。而无可置疑,走路永远是表达对旅行的最高崇敬的绝佳方式。
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追求刺激的冒险,最好这些惊险的玩意儿能带给我无上的欢乐。我计划着以后,这样的远足能延伸到许多美丽的国家,虽然这些在此刻看来大都河清难俟。可是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光是在脑海中构想这样一个未来——用脚步丈量土地,感受着大地宽实胸膛的温度,这样之后,我会更亲近它。
能摆脱沥青马路和各式各样的花样瓷砖而亲吻真正的土地是多么好的事情,就如在林间小道中漫步,清脆的鸟语在阴翳林木间回响,我始发觉原来身边有这样难以置信的四野。我看着青翠欲滴的树木遮天蔽日,雨后泥土和叶片混杂的湿润芳香让我久久沉浸其中。我尽量放轻脚步,以免打扰了这一方原始的和谐与安宁。木桥也别有一番洗净 科技 渣滓的情趣,轻踏其上,彷如踩在无人问津远古的林木中。
无论何时,如果你问我二零一九年的夏天是何模样,我的思绪大概都会被牵回那远在北部湾青蓝色海水中的涠洲岛。
那灼烧着水泥地和细长沙滩的季夏烈日常在整个下午当空而照,西南季风则会连续让两个清晨笼在一片阴暗之中。在某个和平常一样的清晨,我们从北海的码头登船出发,在这样狂劲的季风下,挥别岸边的最后一座建筑,颠簸摇晃着一路向前。
在略显灰暗的天宇下,风无止境地吹着。阴沉的天拖着灰色的灯展,我听着自然和大提琴的合奏乐,却觉得窗外那激起波澜的大海早已接上雅各布天梯。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远离大陆,坐在小船的舱中,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我甚至不确定在这样的狂风中,小船能稳稳地行驶而不沉入大海。但就像晨光沉浸在寂静的山林中,在这样掀起大浪的北部湾海面,我堆积的忧思仿佛一扫而空。
我感到了眩晕的不适,却也感受到了离开大陆,向深海进发的刺激。我的心颤动着,仿佛打破了船舱的窗子,我跃进冷冷的水中,和窗外的海浪一起,沉浸在席卷整片海域的呼啸的西南季风中。一个半小时后,我仍感到胸口因眩晕填满的难受在不止地打转。
走在逾千米长的木质小道上时,我看见当天夜里闪着像星星那样光芒的蓝桥就在我身旁。而那天夜晚,我的晚色从陌生的岛上升起,我坐在海景房的阳台上,看见蓝桥的灯火就像一条亮丽的彩色霓虹链系在大海的脖颈上。
然后,当我上了岸,当我走在尚未开发完全的小路上,我拖着行李箱,感到自己来到另一个国度。
你能看见驶过的公交车在行人的挥手致意中停下,电动车则载着迫不及待的游客卷着尘土驰过。这里的一切都更慢,我们也很慢很慢地,穿着并不合脚的拖鞋走着。
当公交车在沿海公路上或徐行或疾驰时,我会透过干净的窗子看泛着微光的青蓝色海水。在这样广阔的海域中,一部分水掀起波涛,不紧不慢地涌进每一个马蹄形的港湾。而由于公交车的起点或终点不直接连上小岛的景观,更多的时候,我们则走在两旁绿意葱茏的水泥小路上。
未开发的荒地显出别有意味的野性生机,我想起那位农夫哲学家夸赞荒烟蔓草也能显示出盎然景致的自然。在岛上不到两天的光景,我们走了近二十八公里。沿途交杂的鸟鸣声声直入耳廓,我从中辨认出乌鸫清脆的声啾——我当然认得这可爱百舌鸟的声音,常常在凌晨三点的时候,我房前大树上的百舌鸟便开始不安静了。
一切都和我生活其中的都市迥然不同,好似在不经意间,我已然抵达梦中流连的森林。
我穿过连续跨越两个白天的拥挤不堪的旅程,终于在未时的午后到达属于自己的孤寂之境。我那曾浸润在北部湾被风吹起的浪潮中的心,此刻似乎又充满绿色植物和栖居其上的生灵的声音。
那会儿,我确定自己听见了大海更深处的咆哮,甚至那颗心,它早已跃出船舱,向更远的南海游去。大概到最后,它也会化为浪花里的一朵,而在辗转那么长的距离之后,它仍旧会回到这里。
在它碰触完世界那些陌生的岸后,它仍依恋这里。虽然它知道自己终究要回家,但它重重地撞击一下涠洲岛墓崖上的礁石,将自己的一部分永远留在这里。
两天一夜,我辗转了许多地方。从岛的这头到那头,从一片海滩到另一片海滩,景色各异,却都是契合我心的样子。往后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我听着歌单里吉布森浪漫海涛的声音,常常幻想自己又回到那蕴含着无穷魄力的海边。
我记得那会儿,站在数吨重的巨大礁石上,我张开双手感受簌簌凉风,竟感到几滴眼泪顺着腮边滚落。从与深幽海洋初次见面时的手足无措,到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流泪,只有我自己知道这颗心是多么激动难捺。它让我的眼变得更加纯净明亮,我的心也流淌着点滴海的话语。我那梦想的清单上,“听海”边将会轻轻勾上一笔,其它梦想则静静候着自己有朝一日被付诸实践。
很幸运,涠洲岛与大陆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而由于不太容易的一个多小时的旅程,它仍旧是一座略显偏僻的荒岛。这不失为一件绝好之事,人们不会太快去过度开发,它便能更久地保持属于自己的原始模样。我只愿阳朔十里画廊的现象不会在国家的其它地方上演,愿人类能多留给大自然一点平静喘息的地方,让那些一直扎根此处的植物和动物能继续宁静地世代栖居下去。
我也知道这样的幻想实在是可笑至极,只是我希望,那些为多数人称赞不已的原始林地和荒凉的墓崖草场至少能多存留一会儿,光污染也不至于将天宇的迢遥星光遮蔽太多。而当几十年后重游故地时,当我站在面向大海的阳台和墓崖礁石上时,我还能在这些记忆的故乡找回曾经的感觉。
虽然这毫无意义,涠洲岛,我还是希望,愿后人来此,记住的永远是你最真实最淳朴的面庞。但愿你永远是你最自然的模样。因为,你就是永远不一样的你啊。
如今,我想,大海最美的形象将永远停驻在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若在某些夜阑人静的美丽夜晚,开上音箱,点上一首大海的自然声,我便又会回到我的涠洲岛暮崖。踏着细碎的浪花,我的脚一步一步踩在光滑滚烫的巨石上。回头望去,我会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觉间,已经走了那么长一段路。那弯曲与平直的小路,愿你们能挟着我美好如初的记忆,常来我的梦中。
踏上返程之途,我看着隐约中向我挥手告别的与我相处不过短暂两天的挚友,心中既有苦涩难言的不舍,也有油然而生的最虔诚的感谢。这个夏天,多亏了你!
手掌贴在玻璃窗上,我真切地望向这深蓝色的海潮,如果时光一晃而过,你为何如此匆匆?我擦拭着眼角,扭过头,不再看它。我对海的衷心永不变更,但无奈,越是你所热爱而急于拥抱的事物,你越该减少与它们的相遇。因为,照你前行的清凉皎暇的月光,它该一直保持自己的神秘模样。
同样的目光,来时我心怀期待,用双眼盛满这海的灵魂,离开时我仍目不转睛盯着这从深蓝色逐渐变为深青色的水。随着点滴时间逝去,北海的陆地已经近在视野里。双手紧紧抓住背包,我闭上眼,抑制住眼泪,感受这次旅程最后一段荡漾于海面的时光。马上,我将不再孤立于辽远大海的中央,我将靠岸,然后开始谋划另一次如我愿的旅行的蓝图。
毕竟,那份清单上,还有许多愿望呢!毕竟,这只是人生短暂的一站停歇,我还要继续前行!
生命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新奇和刺激的冒险。还有如此多灵魂向往的地方待我来探访。春天里第一声知更鸟的清鸣总能为一整个五彩缤纷的春天开一个好头。清单上达成的第一个梦想如此精彩动人、没有任何遗憾,那么,明年那个富有朝气的夏季,我又将启程去往何方呢?也许是有着终年积雪的高大山脉,也许是平坦遥远地任我自由驾马飞驰的寥廓草原。我该向西边和北边走去,那里是有着和南方不一样的烟火的天地。
我知道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想起十八岁那年夏天的涠洲岛和大海。那些我们熟悉并时常回顾的风景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心灵慰藉,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拥有的那些惹人注目的景致,更是因为它们保存的关于我们的记忆。
如果让我回到这几年让自己动容的地方,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涠洲岛。而时间的钟表也会没有犹疑地坚定指向二零一九年的夏天。
因为那座美丽的海岛,北部湾浪潮的独特回响和黑夜中滴水丹屏滩边水花拍岸的动人声音将会永远出现在我梦中,那悠扬的旋律,就像在涠洲岛度过的第一个夜晚一样。我更会记得,在第二天的美丽午后,当我像个自由人一样登上巨大的礁石,而我的面前是那铺展到天边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时,我便知道,无论未来给我留下多大的挑战,这永远蔚蓝沆漭的大海,便是我一生奋战的理由。
我看向窗外,内心安稳地荡不开一丝涟漪。在玖近在滔的天空之镜上,在如血的绝美残阳中,我听见夜晚脚步缓缓靠近的声音。
(Place du Tertre)
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巴黎近郊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小丘广场(Place du Tertre)就已是人们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现如今则成了一个画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广场大致位于蒙马特区的中心位置,紧邻圣彼埃尔教堂和圣心大教堂。 十九世纪末的著名画家如保罗高更、卢梭、雷诺瓦、毕加索、布拉克等都曾在此为生计作画。天气好的时候这里总是游人如织,画中的和画外的风景和人物总一样的 美丽宜人,不知究竟是画美如人还是人美如画? (L'église Saint-Pierre)
这里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区,这座建于1147年4月21日的罗马式大教堂是虔诚的教徒们为教皇而建的。这座高大古老庄严的修道院前就是著名的小丘广场(又按发音译作“岱赫特”广场),一个艺术及艺术家的聚集地。 (Moulin Rouge)
红磨坊的祝兴歌舞节目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1870年普法战争后,曾因战事过度操劳的人们需要寻找一个放松的地方,于是酒吧和歌舞厅就成了当时人们的首选。红磨坊于1889年起建,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寻找另类相遇的情色场所,更成为艺术家们寻找灵感和相互结识的地方。“红磨坊”之所以举世闻名,原因之一是画坛怪杰亨 利·图卢兹-劳特瑞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以歌舞厅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名画,二则是这里上演的著名法国“康康舞(Cancan)”现今几乎被世界各国视为了法国 的“民族舞蹈”。跳“康康舞”的舞女们穿着厚重的滚有复杂花边的拖地长裙,头顶着插有彩色羽毛的帽饰,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丰美的腰臀,把大腿直直地踢向天花板,毫无顾忌地大露着裙下的春光。保守的英国人认为这种舞下流放荡,不登大雅之堂,禁止在英国演出。但是“康康舞”在热情豪放的法国却很受欢迎,而且每逢狂欢节,舞者们更是走上街头尽情摇摆。蒙马特高地的“红磨坊”一直是法国及欧美、澳洲舞者中高手的云集地,也曾成就了古吕(Goulue)、弗罗玛茨等红遍全球的舞女。而今红磨坊的演员们早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了生计而强作欢颜,他们把舞蹈演出作为一种艺术演出,一种传播美的方式。演员们身姿优美,舞艺精湛,演出原始而高雅。美国著名的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曾以红磨坊歌舞厅为故事背景拍摄了一部名为《红磨坊》的影片,该片由当红明星尼科尔·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伊万·麦克格戈(Ewan McGregor)联袂主演。
巴黎大区位处于巴黎盆地(le bassin de Paris)中央,塞纳河自东南方向流入巴黎,环流西岱岛(Ile de la Cité)后从西南方向又流出巴黎,大体上在巴黎地图上画了一条斜上抛抛物线。塞纳自南而来又向南而去,原因是巴黎北部的蒙马特(Montmartre) 高地相对于巴黎其它各区而言地势实在是高,塞纳无法逆其而上。蒙马特高地归属于巴黎市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区。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爱之墙。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 方。 (Place Pigalle)
皮嘉尔广场位于蒙马特丘陵的底部,广场之名来自于一位雕刻师让·巴蒂斯特·皮嘉尔(Jean Baptiste Pigalle,1714—1785)的名字。这是巴黎有名的声色场所,您能在广场周边看到许多成人用品商店,一首著名的法国歌曲唱到“我要去找皮嘉尔广场的小妞们(J'irai voir les petites femmes de Pigalle)”,它可谓是唱出了巴黎人心中皮嘉尔广场的特色。不过广场周边最多的还是音乐品商店和夜夜笙歌的夜总会。这曾是一个世界许多著名艺术家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一个歌舞升平日夜欢歌的地方,辖区有许多著名的歌舞厅夜总会,比如“蒙马特爱丽舍(Elysée Montmartre)”,“蝉(la Cigale)”等,但最出名的还要属“红磨坊(Moulin Rouge)”。 (Le lapin agile)
这间酒吧可以说是巴黎有名的娱乐场所中最古老的一家了。虽然它只是一间酒吧,但无用置疑它是蒙马特最有艺术气息的一处休闲放松的地方。 “狡兔”这个奇怪的名字来自于画家安德雷·吉乐(André Gill)的一幅奇特的画,画中一只人性化的兔子从一只平底锅中跳出,从此这只兔子就与这个酒吧结合在了一起。最初这间酒吧叫“吉乐的兔子(le lapin à Gill)”,随后又被改为现在的用名“狡兔”。弗雷德里克·热哈赫(Frédéric Gérard),这个常被酒吧常客称为“弗雷德 (Frédé)”的店老板接手这家酒吧后将酒吧的风格向艺术方面改变。这间酒吧曾吸引了象毕加索(Picasso)、卡兰达什(Caran D'Ache是俄语译音,意即“铅笔”;同时也是著名法国漫画家埃马纽埃乐·普瓦雷(Emmanuel Poiré)的笔名)、吉约姆·阿波里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和墨里斯·尤特里罗(Maurice Utrillo)等诗人及艺术家。酒吧老板弗雷德 (Frédé)爱好艺术,甚至他自己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当时酒吧的常客如果没有钱或者不想付钱,可以用一张自己的画代替酒钱来付帐。这样弗雷德就收集了 许多著名画家未成名前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毕加索等人的作品。据说在1989年,半个世纪前毕加索在“狡兔酒吧”用来换酒喝的一幅画在世界著名的索兹比 (Sotheby's)拍卖行的纽约交易厅上以四千多万美金出手成交。四千多万美金,恐怕连“狡兔酒吧”也能买下来了吧?可是当初只是一次酒钱。 “狡兔酒吧”最有名的作品是“画家”勃荷纳利(Boronali)的作品叫“亚得里亚海的夕照”。其实这幅作品本是为一个骗局所作。当初弗雷德为了嘲弄毕 加索、阿波里奈尔等人推崇捍卫的未来派画家的新创作理念,他用一只画笔拴在自己小毛驴“勃荷纳利”的尾巴上,然后蘸上颜料,任其在一块画布前摇摆而画就的 一幅“印象派”画。这幅画同其它的作品一同被展列在酒吧的厅堂中,后来曾被人以400法朗的高价买走。1902年,这间酒吧被阿里斯蒂德·布里昂 (Aristide Bruant)买下,后来又被弗雷德的儿子于1922年购回。狡兔酒吧永存的艺术氛围在弗雷德儿子接手后的几年里仍旧吸引了不少如乔治·布拉桑 (Georges Brassens) 、海明威等音乐家、作家、画家等世界名家。
山顶背后,还有一片都市里的田园,这个葡萄园山坡(Les Vignes de Montmartre)就在“狡兔酒吧”的对面。这巴黎城里仅存的葡萄园,十月的第一个周六是采收庆典,每年产量仅够造三百瓶左右的葡萄酒,虽然酒的品质 实属一般,但因其产地有名和出产量少,常跟艺术品一起拍卖,拍价甚高。 (Le bateau Lavoir)
其实是蒙马特区的一个古老的旧建筑,法国诗人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在1889年把这个美丽的名字给了这座老建筑。这里也曾是上演法国文化革命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又称这里为“艺术家之城”的原因。有谁知 道浣衣舫里曾往来过多少艺术家?卢梭、梵高、毕加索(Picasso)、莫迪里雅尼(Modigliani)……这里是当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艺术家们的聚 会地,现如今它却常被人们和各种媒体反复提及,只因那些曾在这里驻足或居住过的当年的无名艺术家们已被现在的我们尊称为“大师”。自1880年以来浣衣舫 一直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保护地的前方哨所。1970年原址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之后浣衣舫又被用水泥在原址上重建。
巴黎蒙马特爱墙
起造一座墙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
我还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不知徐志摩在1925年写这首诗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在他的诗成稿几十年后,在世界上最以浪漫著称的巴黎城的蒙马特区会真的竖立起一面诗中的“爱墙”。
爱墙坐落在巴黎市北蒙马特高地半山腰上的一个街头小公园里。公园是一个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的那种公众休憩场所,墙也是一面不是特别高大厚重的普通石墙,但是 墙上却有用三百多种文字写成的“我爱你”。爱墙约有40平方米,由511块规格为21x 29.7厘米的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贴成,瓷砖上用311种语言和方言的手写笔迹写满了同一句话 “我爱你”:i love you(英语), je t'aime(法语), ti amo(意大利语), ich liebe dich(德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到这里都未免一下子看花了眼。作为中国游客,您可以先从爱墙的最左侧看起,在那里您可以找到竖排的三个汉字“我爱你”,其中的“爱”字是 繁体。在墙的上方还有一幅漫画,画中女郎身穿深蓝色吊带裙,斜倚在一张小桌旁,画旁边一行小字写道:“保持理智,勿要强求(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爱墙的发起者弗雷德里克·巴隆(Frédéric Baron)是法国一位以写爱情歌曲见长的音乐家。也许是受法国充斥于整个国度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92年他开始收集和记录下了1000多条用 300多种语言写就的“我爱你”的手写体,并于1998年就此撰写了一本书,成功发行5万册。巴隆早期的爱情歌曲都是在他居住在蒙马特高地时写下的,因此 他选择这里作为爱墙的归宿。
爱墙的建立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巴隆说,在暴力 强权存在和个人主义至上的世界里,墙把人们分隔开来,然而送去一声简单而真情的“我爱你”,却时常能解除误解和拆除分歧的樊篱。爱墙不仅是为相爱的有情人 而建,它还为不同民族和语言的人提供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地方。巴隆邀请研习中国书法和东方绘画艺术的法国女艺术家克莱赫·吉托(Claire KITO)为这堵墙作了艺术设计。在爱墙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散布着不同形状的红色色块,据说这些色块喻义破碎的心,作者期冀用纯洁和美好的爱来重新弥合 这颗散落在爱中的已碎的心。在 2001年情人节举行的爱墙落成仪式上,有100只白鸽展翅飞向蓝天,所要表达的就是人们对和平与爱的渴望。
圣心教堂、小丘广场、皮嘉尔广场、红磨坊、狡兔酒吧、浣衣舫、爱之墙……这就是蒙马特,一个拥有山城的景致,通幽的曲径,艺术的广场,圣洁的教堂,典雅的街灯,闪烁的霓虹,粉红的橱窗,探夜的流莺和柔软的爱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