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泉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泉水》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
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本课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
【设计理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通过示范、设问、表演、声音等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营造一种“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激情和真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年龄学生和心理特征,教学中采用多元激励性评价用语,旨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本节课探索和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目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然、塔”两个生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难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课 型】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有关音乐及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幻灯片2)
丁冬 清泉 石缝 杜鹃 清脆 欢快 天然水塔
2、老师范读课文
3、师依据板书简单小结泉水去过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3)播放“泉水”声音。
2、,品味 “丁冬,丁冬”“弹琴”和“冲”感受泉水的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运用声音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重要词语的品读感受泉水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设境引读,通过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师相机板书:多
3、(出示幻灯片4)对比“人工水塔图”理解“天然水塔”。
4、书空生字“然”;田字格示范教写“塔”:提醒学生右下“合”。
【设计意图:情境引读,在读中感受泉水的“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在读中对比理解“天然水塔”的含义,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与熟记生字并正确书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5)播放“泉水”声音。
2、运用个别朗读与引导方式,品味比喻句领悟泉水的“清”一特点。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泉水“清”的特点,在个别朗读与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好文段。】
五。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品读泉水对果树说的话,体会“甜”
2、师引读:(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流进山腰流过平地流到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山谷,画眉鸟尽情唱,泉水说------齐读。
3、个别读、角色读、分组读,感受泉水的“美”
(板书: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品读泉水的语言,在朗读中感受泉水的无私奉献,在情境朗读中强化泉水“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的形象。】
七。检查背诵(出示幻灯片6)选背3456段
1、自由背诵全文
2、个别背诵(选择背诵内容)
【设计意图:再次整体感知全文,分层次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进行背诵。】
八。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出示幻灯片7)分角色朗读《泉水你到哪里去》
2、(出示幻灯片8)播放泉水的声音
3、(出示幻灯片9):泉水流到--------,她看到了--------,泉水说:“-------------”)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课外拓展朗读的引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九。小结本课
附板书设计:
5 泉水
多
清
甜
美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泉水吗?你们了解泉水吗?你们知道泉水的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呢?
二、识字学词:
1、读第一自然段“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一句,认识生字“哦、股、缝”。“哦”要在问答中,领会它所表达的语气。“股”和“缝”可借助手势、实物或图画显示字义。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 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并串讲关于杜鹃花的故事。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写字指导。
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可以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此外,提醒学生注意:“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字右下的“ ”,不要写成“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对见过的泉水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泉水的一个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展开联想,整体感知全文。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主说话,小组交流。
2、老师示范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小组合作朗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在小组里展示朗读。
4、小组派代表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并发“小书签”奖励。
5、在整体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要求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6、师生合作,采用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进一步在读中感悟。
三、总结拓展
1、朗读全文,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美丽可爱的心灵。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讨论交流:你觉得泉水怎样?喜欢他吗?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口头补充句子。
泉水流到___,他看见了___,泉水说:“___。”
四、积累运用
1、在“好词佳句”本上自愿摘抄词句。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还可仿照上述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几句话。
2、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五、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字词,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激发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的兴趣。
4、学习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2、第一节大家读了课文,认识了几个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3、出示生字词。哦 塔 罐 杜鹃 缝(指名认读)股 指名读。(出示:一股清泉 指名读)脆 我在课前看同学们的作业时,发现上节课学的生字中这个“脆” 字写得不太好,下面咱们再来写一写。
4、书写生字词:脆 天然水塔 杜鹃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过渡:下面咱们来读读课文吧。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回小老师,来分配分配吧。
(2)评价: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简单地评价评价?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谁还愿意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能读好吗?谁能先给我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3)你们先自己练习练习吧。(自由读)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
(5)我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第二至五自然段
(1)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请同桌两个一起读读书,把答案画在书上,谁能给大家一点提示,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大家拿出笔来,可以边读边画。
(2)学生互读互说。你们读懂了吗?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贴在黑板上,贴完后,还得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3)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体会泉水乐于助人的精神。)
(4)我们刚才在读书时,谁注意到学习伙伴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了。
(5)指名读学习伙伴的问题。
(6)学习伙伴不明白这个问题,你能告诉她吗?(理解天然水塔,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第一自然段中,泉水是从石缝里冲出来的,而不是流出来的。)
(7)谁还读懂了第三、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8)你们看,这几位同学给我们拼出了好看的图画请你们自己看着板书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
(9)大家说得真起劲,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欣赏这美丽的画面,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你们欢迎我吗?
(10)下面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我们怎么读,才能让人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呢?(有感情,带表情,加动作)你们会加动作吗?火花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怎么照?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怎么喝呢?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小画眉们,让我看看你们怎么尽情歌唱。
(11)看来大家会加动作了,不过拿着书可不方便啊,谁有什么好主意?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开始练习。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12)我想请四个同学
当代表到前面来领背。谁来领背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如果读到你喜欢的那一段你就站起来和领背的同学一起读。
4、激趣说话
(1)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2)小结:你们说得这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成文字。在班里的展示台上展示。
5、第六至七自然段
(1)(过渡)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2)我们看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出示六七自然段内容)自己先读一读。
(3)自由读。
(4)齐读。三、指导背诵1、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师下去指导,加动作背。)
2、检查背诵。四、扩展延伸1、你们看我这里还有一首写泉水的小诗,咱们来读一读,女生读问的句子,男生读回答的句子。
二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泉水》时可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我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课文原文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丁冬,丁冬,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丁冬,丁冬……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课后习题【课业设计】
一、拼读写
二、我会填
______________世界 ______________身影 ______________果子
______________杜鹃花 ______________大镜子 ______________山谷
______________歌声 ______________泉水
三、找一找。找出泉水特点的词
多 清 甜 美
很多很多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一、填一填,品读句子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照吧。照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喝吧,喝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唱吧,唱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想一想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泉水的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知识
泉水,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泉水在山中较为常见。泉水按流出地面的差异,可分为降泉和上升泉按泉的温度可分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众多泉水汇集或溪流聚集而成的。泉水不仅可灌溉农田,供人们饮用,有的泉水还具有保健作用。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部分背诵。体会奉献的快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有沉睡着的笋宝宝,当可爱的笋芽儿挣脱了大地的怀抱,看到这明亮、美丽的世界时,它高兴极了。桃花笑红了……同学们,你可知道当寂静山谷奏起动听的音乐的时候,那时泉水宝宝诞生了!(板书:泉水)一路上它又会看到什么呢?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⑴标:标出自然段。
⑵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⑶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⑷想:想象──联想。
3、检查生字情况:
⑴小老师领读。
⑵说偏旁猜字。
⑶编序号猜字。
⑷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⑸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⑹扩词。
三、师生交流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读新词(投影出示):
泉水、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打结、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4、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5、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配以简笔画形象描述。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结”是多音字。
2、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制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鹃:左下是竖。
3、学生练笔。(播放古筝曲,教师环视指导)
4、展示交流。
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用“结”组词。
二、朗读感悟
1、精讲第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泉水来到哪里用横线划出,看见什么用曲线划出,泉水是怎么说的用波浪线划出。
⑵交流:
①用简笔画理解山腰。
②你从泉水的话里你知道什么?理解“天然水塔”。
③朗读指导。
④口语交际:假如我就是山里的姐姐,你是泉水,你怎么邀请我来打水?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⑤总结学习方法:划──读──演
2、划一划,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5自然段:
⑴合作学习。
⑵分组交流展示。
⑶朗读指导。
⑷分角色表演
3、学习第6、7段:
⑴“好多同伴”指什么?“他们互相问候”的“他们”指谁与谁?
⑵口语交际:他们是怎么问候的?怎么约定的?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⑶朗读指导。
⑷读了最后一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⑷想象说话: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出示句子: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_,他看见(听到)__________________,泉水泉水说:“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运用积累摘抄
1、配乐诵读(指7名学生接读,学生边听边自发掌声表示奖励)。
2、分小组比赛读。
3、选择读,自己喜欢哪一段按顺序站起来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读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泉水对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用……能……能……能……说话)
四、课外拓展
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朗读单元提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二、阅读下列资料,将你认为的关键词语划出来,以了解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三、计时默读:
用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肇庆()泠泠()淙淙()一脉()
怅惘()()汩汩()古刹()
拾级()污垢()繁衍()
2、释词: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分道扬镳:
五、再读课文:
要求出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畅,读得有情有境,和作者同享受共感悟,时间为10分钟。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3、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4、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
5、挑选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名言佳句再读,争取能够背诵。
教(学)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二课时
六、跳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限时5分钟完成)
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7、请你概况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8、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作者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你在文中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七、品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9、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10、“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11、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12、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八、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九、课文延伸:
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十、请你小结: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检测达标:
积累与运用:
1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正:
1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1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的内容。
17、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18、你认为“看不见的指挥棒”应该指什么?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5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艺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竞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检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圈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1995年4月13日)
19、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20、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21、“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22、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23、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揭示主旨,或揭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
24、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按照自己的兴趣,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定好游戏的规则。
二、猜城市名,编地名谜语。
金银铜铁 倾盆大雨 四季温暖 风平浪静 双喜临门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天无三日晴 水边人家 两个胖子睡一头 戈壁滩
三、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今在江苏扬州市城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在安徽。楚江:在安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四川。江陵:今湖北。
四、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五、填成语,组地名。
至高无 底捞月 语重心 暖花开 金石为
官许愿 难能可 春白雪 人才济 征北战
五湖四 诛笔伐 一步登 津有味
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
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六、布置作业。
预习“开卷有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激发爱美情趣。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渗透园艺文化,拓展思维,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小泉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趵突泉和作者。
板书课题。
“趵突”是跳跃突起的意思。
投影(观察)。
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同学们看,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简介趵突泉。
二、自由朗读,思考。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学习课文。
第1自然段。
齐读本段。
“名胜”一词在这里怎样理解
这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引起下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样子、小泉的样子)
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地进行描述。
讲读第2自然段。
什么样的水叫活水
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是什么意思
作者抓住泉水活、清浅、鲜洁这三个特点,写出趵突泉的水很美。
讲读第3自然段。
指名朗读本段,这一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下面写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读出写泉池的句子。
读出写泉水的句子。
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画出有关的词语。
…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请用——画出来。
(3)讲读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指名朗读本段。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
这几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三、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四、金钥匙。
学生读一读文中的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讨论交流怎样有效准确地查找资料。
五、自检。
回忆自己是如何做摘录笔记的。
针对“自检”中的栏目,对照一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说一说以后应该怎样做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体会劳动的意义,学习农民的勤劳品质。
3、完成“笔下生花”习作。
重点难点:
1、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体会劳动的意义,学习农民的勤劳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练习法
小左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二、讨论
谈谈上学期做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4、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抄写
1、抄写《落花生》第一自然段。
2、体会“居然”所表达的情感。
3、把“居然”换成“果然”或“当然”试一试效果有什么不同
4、说说你的体会。
六、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一读。
2、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1、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2、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3、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此时,我又有怎样的收获
5、小练笔: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下时,会和柚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五、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四、畅所欲言
谈话导入: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凡。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1、读一读文中人物的对话,说一说他们有什么收获。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收获。先小组讨论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内说一说。
3、师生谈感受。
五、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二十个生字,会认字九个,会写字十一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
2、能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葡萄等事物,体会秋天成熟与繁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自己心中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教师导语: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2、师生交流。
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欣赏作者笔下的秋天。
过渡: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读:走进课文,感受迷人的秋色。自由读文,如果有哪个字不太熟悉,想办法自己解决,哪句话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收获。
二读:个别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留心自己刚才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并找一找文中作者观察秋天的美景后,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三、品读感悟,迷人的秋天。
1、交流:作者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课件出示: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2、交流理解“绚丽灿烂”“成熟”“繁荣”“丰收”“欢乐”,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提出中心话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秋色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天是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
4、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
四、师生交流,体会绚丽灿烂的秋天。
1、畅谈交流:让学生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观察,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秋天“表示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的喜爱。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2、课件出示:
结合学生的感受,相机出示秋高气爽、柿树、苹果、山楂树、葡萄等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秋之美,体会读出秋的绚丽,秋的丰收。
3、整体回读,配乐朗读。
五、走近秋天,升华对秋的喜爱。
1、播放秋天的录像
2、说秋天,此刻,你眼中的秋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3、赞秋天,此刻,你要对这美丽的秋色说些什么
六、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七、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引导学生互相教大家记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学生独立写字。
八、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