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家具 > 正文

享誉全球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到底谁主沉浮

兴奋的八宝粥
炙热的太阳
2022-12-31 10:16:56

享誉全球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到底谁主沉浮?

最佳答案
虚拟的电脑
精明的板栗
2025-07-22 00:13:10

此前,车叔大致讲述了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由来,以及它如何踏入汽车领域的故事。本期,车叔将继续讲述,这家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BMW)是如何在乱世当中成就了如今的辉煌。

前传:为了赚钱,BMW曾经卖过家具

上一期,车叔简单的讲到了BMW曾经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BMW其实是由BFW(Bayerische Flugzeugwerke,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公司)和Rapp发动机制造公司两家公司组成。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能拥有空军,这在那个民航还没兴起的年代,无疑是宣布了BFW的死刑……

当然,我们知道BFW没有死,它用一个华丽的转身,成功的进入了汽车行业,成就了如今的BMW。但在这之前的日子,BFW也没有坐以待毙,为了生存,它开始“转行”做家具生意。选择制造家具是因为当时的飞机大多都是木质的,一战结束时BFW的工厂内还存有足够生产200余架飞机的木材,用这些木材和自己的设备,加工出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和橱柜到市场上售卖……

所以说,千万别瞧不起木匠,说不定人家还会造飞机呢!

靠着这些收入,BFW度过了1916-1921这最艰难的几年。在1921年秋季,BFW终于迎来了转机,一位奥地利金融家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完成了对BFW全部股份的收购。

这位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是谁?

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金融家,他拥有Rapp发动机制造公司(当时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由于扩张过度导致公司运营不善,创始人Rapp被扫地出门,公司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股份由巴伐利亚的商人或银行持有,公司也更名为BMW)三分之一的股份,在他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下,在1919年时曾短暂拥有了Rapp公司(已更名为BMW,下文简称宝马)的全部股份,成为了唯一的股东。

不过,在《凡尔赛条约》的影响下,这家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公司也不得不妥协,为了渡过难关,它们与克诺尔公司(Knorr-Bremse)合作,开始制造铁路配件,虽然这项业务给当时的宝马带来了利润,但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并不满足现状,他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他转而将公司卖给了Knorr-Bremse公司(如今的克诺尔集团)。在克诺尔(Knorr-Bremse)的带领下,宝马确实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在1921年宝马已经有了1800名工人。但此时的宝马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家铁路配件厂,曾经引以为傲的核心业务,航空发动机制造被完全放弃。

正传(一):与BFW合并,才算真正的开始

前面提到奥地利金融家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实际上他想创办一个自己的发动机公司,在完成了对BFW全部股份的收购之后,他的计划正式启动了。

在拿下了BFW之后,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宝马身上,但这次他想要的不是全部。他需要的是现在的宝马完全用不着的部分,宝马曾经引以为傲的核心业务。于是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对外宣布想要创办自己的发动机公司,并开始向Knorr-Bremse公司提出购买宝马航空发动机的图纸、专利和设备,同时还有BMW的名称、商标以及包括首席设计师马克思·弗利兹(Max Friz)和总经理佛朗兹·约瑟夫·帕普(Franz Josef Popp)在内的几名核心员工。

双方顺利的达成了共识,因为对于Knorr-Bremse公司而言,宝马的那些所谓的核心技术在他们的眼里一文不值,而出售这个部分等于是变废为宝,在此之后,宝马的剩余部分变成了Knorr-Bremse的子公司。

1922年5月20日,卡米罗·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用7500万马克的价格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也就在这一年BFW正式与BMW合并,成为新的宝马公司。由于没有购买宝马的厂房,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把新公司的工厂和总部都安排到了原BFW的工厂内。因此如今宝马官方仍将BFW成立的1916年3月7日认定为宝马公司的正式诞生日。

车叔有话说

虽然卡斯提李奥尼(Camillo Castiglioni)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新的BMW公司的经营状态并不理想,它的发动机销量非常糟糕,就像当初的老宝马公司不得不与克诺尔公司(Knorr-Bremse)合作时一样。

不得不说,做生意,不止需要好的头脑,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就在公司难以为继的时候,好运降临了!

什么好运?咱们下集接着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最新回答
威武的乐曲
粗心的百合
2025-07-22 00:13:10

米兰内洛--AC米兰的训练基地

米兰体育运动中心又叫米兰内洛训练场(Milanellosportscenter)在AC米兰队不参加比赛的时候,米兰队就是在这个体育场进行球队的训练。这个体育中心也是目前欧洲俱乐部里最大的体育训练中心之一。米兰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114000平方,地处米兰的郊区,整个中心除了有常规的训练场地和器材外还包括一片树林和一个小湖,空气清闲,非常适合球员训练和休息。米兰队要经过拉吉高速公路才能回到城内。米内罗训练场有6个正规足球场,包括三个室内球场和三个室外球场,但这六个足球场并不相同,他们分别按照不同的草皮和泥土,从而适应任何的比赛条件。还有一个用作场地训练的阿斯特罗特夫尼龙草皮,长达35公尺,宽30公尺。还有一个室内草皮球场,长42米,宽24米。这个繁荣昌盛在当年的教练萨基执教米兰队地时候兴建的。在这里有一个1200米的田径跑道,通常是用来供球员跑步和受伤的时候做物理治疗的时候使用的,所有的球场都被高达两米的墙所包围,有些场地是专门用来无球场都被高达两米的墙所包围,有些场地是专门用来无球跑动以提高球员的体力和耐力的。中心的主要部分是两层楼的训练厅、电视房、酒吧、餐馆和两个食堂。此外,训练大厅旁有一个很大的壁炉房间,为队员提供取暖服务,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通常会在这个位置,供队员们打盹用。中心还有2个游泳池,一个为主力队员游泳,另外一个为替补队员和二线队员使用,当然,这里还专门配备有一个芬兰式蒸汽大浴室。中心的地下层提供后勤服务,包括干洗房和球衣球鞋房和医院。另外还有停车场。中心当然也有更认室,一个更衣室用来服务于一线队,另外一个更衣室专为米兰队的两个青年驵服务的。球队的二楼是会议厅,教练和球员们也住在这一层里,每次比赛前,这里都会举行一个教练会议,然后把比赛的安排和计划在这里作一介绍。会议室有56个席位,可以举行大小型的会议。

米兰罗训练中心的运动员房间包括46个单独的房间和56张床,这其中包括经常住在这里的管理员工和参加18以下的米兰人员的房间以及客人的房子。俱乐部主席贝鲁斯科尼经常把这里当作休息的最好地方,他同样在这里有自己的房间,但他本人却很少使用,所以队员们经常也使少使用,所以队员们经常也使用贝鲁斯科以队员们经常也使用贝鲁斯科尼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专门的号码和球员姓名,甚至连主席的房子在必要的时候都必须给俱乐部指定的队员使用。贝路斯科尼的房子通常被萨拉和古利使作。贝鲁斯科尼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把基地建成AC米兰队最理想的休息场所。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成立于1963年,这里是米兰队所有精英下运动员令和每天参加训练的地方。当初过个运动中心的是米兰队当时的老板安德列里列佐利,现在这个中心在贝鲁斯科尼成为俱乐部的主席后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扩建和啬更多的训练仪器。所以连意大利国家队都会经常到这个地方备战欧洲和世界大型比赛。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是真正的米兰队队员的家,每年的夏天,队员们都要在这里度过,从而通过训练备战新赛季的比赛,而每个赛季转会来的新队员也按照惯例在这里亮相。在这个风景秀丽。气色宜人、设施齐备的地方备战新赛季的比赛,可以增强队员和教练的工作效率,在制订打捞的工作计划和进行大的改革的时候也通常在这里执行。由于AC米兰的基地拥有现代化、高标淮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帕尔马和拉齐奥等一些意甲俱乐部在建造自己的训练场民时,都借鉴过AC米兰的成功经验;甚至国外的多家俱乐部也都派人到这里取经。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占地广阔和设施复杂的基地中,常设的工作人员只有14人。基地中两面三刀项最重要的工作――食品供应和草坪及绿地的维护都是由专业公司承包的。这里还有一名正式员工不能不提:这位经常给基地带来欢乐的人物就是基地的警卫马克思,一只德国种的牧羊犬。马克思上岗的时间不长,它的前任——小狗迪亚纳是基地里的大名人,它最出色的工作就是在场边为球员们拣球。目前,基地上下同样对马克思寄予厚望。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就是米兰队的大本营,这里是米兰队员的家!

国际米兰的训练基地---皮内蒂纳

阿皮亚诺·詹蒂莱小镇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市与科莫之间,本来默默无闻的它因为拥有甲级联赛劲旅国际米兰的训练基地皮内蒂纳而闻名于世。

皮内蒂纳基地建于1962年,在时任主帅埃雷拉的强烈要求下,由莫拉蒂的父亲安杰洛·莫拉蒂出资兴建。但建设这个基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训练,根本就没有住宿设施,只有训练场、健身房和游泳池。1965年,皮内蒂纳基地才有了一栋小型主楼,但基地结构不协调、功能不完善的毛病一直遗留了下来。

皮内蒂纳基地的球员房间空间狭小、光线不足,唯一的窗户设在靠近屋顶的地方,只有巴掌大小,而空调系统更是一团糟,冬冷夏热。2003年1月12日,维耶里和迪比亚吉奥在对摩德纳一役中没有出场,球队对外宣称是他们得了流感,其实是他们擅自离开基地,两人一再坚持这是因为房间过热无法入睡。

曼奇尼入主国际米兰之前,蓝黑俱乐部一直习惯让球员们在主场比赛前睡在皮内蒂纳基地的房间里,这点和AC米兰一样。在基地进行赛前封闭,不仅可以避免外界干扰,还能节约不少经费。此前的意甲三大豪门中,赛前一直睡在宾馆的是尤文图斯,因为斑马军团直到今夏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训练基地。

要求赛前入住宾馆的是国际米兰主帅曼奇尼,因为他无法接受皮内蒂纳基地房间里不够合理、甚至简陋的设施。莫拉蒂掏出了大笔金钱,让球队在比赛前入住米兰Melia等五星级豪华酒店。但最近国际米兰大老板改变了主意,他已经无法忍受为球队继续承担这笔庞大的支出,更重要的是,球队入住豪华酒店不但没有睡得更好踢得更好,反倒出了不少与外界干扰、违纪有关的传言。

同是米兰城豪门球队,球员内部不可能不进行比较。在AC米兰的米兰内洛基地,球员房间按照五星级宾馆的标准装修,餐厅气派温馨,还有台球室、无线上网等设施。在几乎所有方面,国际米兰皮内蒂纳基地都显得落后和过时了。

曼奇尼要求球队赛前住酒店,的确是客观原因所致,他从不会马马虎虎将就了事。莫拉蒂要求球队返回皮内蒂纳基地,一个妥协条件是对基地重新装修。装修工作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第一期工程装修了顶楼的6个房间,包括新门窗、灯、家具、地板、墙壁粉刷,以及液晶屏幕电视。10月15日完工了另外7个,截至本周已有17个房间完工。

17间房中,4个单人间由教练组成员米哈伊洛维奇(助理教练)、萨尔萨诺(助理教练)、努齐亚里(守门员教练)和卡米纳蒂(体能师)占据。其余13个双人间则由球员和主教练曼奇尼居住。球员房间分配方案也很有趣,例如马特拉齐和斯坦科维奇住一间,叫做“多产房”,因为他们分别都有3个儿女。此外还有伊布和马克斯韦尔的“阿贾克斯房”,以及萨内蒂和科尔多瓦的“元老房”。

专一的豌豆
悦耳的小松鼠
2025-07-22 00:13:10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伦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栓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18世纪中叶,法国的拉瓦锡和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755年,瑞士的欧拉建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欧拉方程。

1764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竖式、多锭、手工操作的珍妮纺纱机。

1769年,英国的瓦特取得带有独立的实用凝汽器专利,从而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种蒸汽机后于1776年投入运行,热效率达2~4%。

法国的居诺制成三轮蒸汽汽车,这是第一辆能真正行驶的汽车。

1772~1794年,英国的瓦洛和沃恩先后发明球轴承。

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炮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它成功地用于加工汽缸体,使瓦特蒸汽机得以投入运行。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论。

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786年,英国的西兹发明割穗机。

1787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789年,法国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档案米尺)

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链式单线迹手摇缝纫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边沁先后发明平刨床、单轴木工铣床、镂铣机和木工钻床。

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加工螺纹的丝锥和板牙。

179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冲天炉。

1795年,英国的布拉默发明水压机。

1797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带有丝杠、光杠、进给刀架和导轨的车床,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1799年,法国的蒙日发表《画法几何》一书,使画法几何成为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的扬提出弹性模量概念,揭示了应变与应力间的关系。

1803年,英国的唐金制成长网造纸机。

英国的特里维希克制成第一辆利用轨道的蒸汽机车。

1804年,法国的毕奥提出热传导规律,并由法国的傅里叶最早应用,因而称傅里叶定律。

1807年,英国的布律内尔发明木工圆锯机。

1807年,英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

1809年,英国的迪金森制成圆网造纸机。

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发明圆压平凸板印刷机。

1814年,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制成铁路蒸汽机车“皮靴”号。1829年,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在机车比赛中以速度58公里/小时、载重3137吨安全运行112.6公里的成绩获奖。

1816年,苏格兰的斯特林发明热气机。

1817年,英国的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

1818年,美国的惠特尼创制卧式铣床。

德国的德赖斯发明木制、带有车把、依靠双脚蹬地行驶的两轮自行车。

1820年前后,英国的怀特制成第一台既能加工圆柱齿轮、又能加工圆锥齿轮的机床。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进行照相制版实验,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年,他又用暗箱拍摄出一张照片。

1827~1845年,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建立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830年,法国出现火管锅炉。

1833~1836年,美国的奥蒂斯设计制造单斗挖掘机械。

1834年,美国的佩奇和费伊分别发明榫槽机和开榫机。

1834~1844年,美国的帕金斯和戈里分别制成以乙醚为工质的和以空气为工质的制冷机。

1835年,英国的约瑟夫·惠特沃斯发明滚齿机。

1836年,美国的麦考密克创制马拉联合收割机(康拜因)。

1837年,俄国的雅可比发明电铸方法。

1838年,俄国的雅可比用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以驱动快艇,这是首次使用电力传动装置。

美国的布鲁斯首次用压力铸造法生产铅字。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用它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苏格兰的庞顿在其报告中阐明了现代照相制版方法。

英国的史密斯建成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

美国的巴比特发明锡基轴承合金(巴氏合金)。

1840~1850年,英国的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用各种方式实测热功当量。他的实验结果导致科学界抛弃“热质说”而公认热力学第一定律。

1841年,英国的约瑟夫·惠特沃斯设计英制标准螺纹系统。

法国的蒂莫尼埃设计和制造实用的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1842年,英国的内史密斯发明蒸汽锤。

1848年,中国的丁拱辰著《演炮图说辑要》,其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蒸汽机、火车和轮船的论述。

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六角车床)。

英国的汤姆森取得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以后分别由英国的邓禄普和法国米西兰橡胶公司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英国的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柯拜船舶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资机械厂。

1846~1851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美国的胜家设计制造了这种缝纫机,从此缝纫机被大量生产。

1847年,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工程学术团体—英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法国的波登制成波登管压力表。

美国的霍伊发明轮转(圆压圆凸版)印刷机。

1848年,英国的开尔文(即汤姆森)创立热力学温标。

法国的帕尔默发明外径千分尺。

德国发明万能式轧机。

1849年,美国的弗朗西斯发明混流式水轮机。

1850~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英国的开尔文分别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1880年,英国发明各种气体保护无氧化加热方法。

1856年,德国工程师协会成立。

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

1856~1864年,英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1857年,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连续铸造方法。

1858年,美国的布莱克发明颚式破碎机。

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也是第一台内燃机)。

德国的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间模拟绝对黑体,建立基尔霍夫定律。

1861年,中国的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机械厂。

1862年和1865年先后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船黄鹄号蒸汽轮船。

1862年,德国的吉拉尔发明液体静压轴承。

1863年,英国的索比用显微镜观察到钢铁的金相组织,并于1864年展出钢的金相显微照片。

1864年,法国的若塞尔最早研究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1865年,中国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1867年,德国的沃勒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提出疲劳极限概念,奠定了疲劳强度设计的基础。

1868年,美国的希鲁斯发明打字机。

英国的穆舍特制成含钨的合金工具钢。

1868~1887年,英国和美国先后出现带式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

1870年,俄国的季梅最早解释切屑的形成过程。

1872~1874年,贝尔和德国的林德分别制成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单轴自动车床,不久又制成多轴自动车床。

1874年,英国的瑞利发现莫尔条纹现象。

英国的劳森制成链条传动、后轮驱动的现代型自行车。

1875年,德国的勒洛建立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运动简图等概念,奠定了机构学的基础。

1876年,德国的奥托创制往复活塞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美国制成万能外圆磨床,首次具有现代磨床的基本特征。

1877年,法国的凯泰和瑞士的皮克特首先获得雾状液态氧。1892年,英国的杜瓦制成液化气体容器。

1878~1884年,奥地利的斯忒藩和玻耳兹曼建立辐射换热的斯忒藩一玻耳兹曼定律。

1879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的电力机车试车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

瑞典的拉瓦尔发明离心分离机。

1880年,美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1881年,法国出现蓄电池电力汽车。

中国胥各庄修车厂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1882年,瑞典的拉瓦尔制成第一台单级冲动式汽轮机。

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制成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5年取得专利。

英国的雷诺发现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并建立湍流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制成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1885年,德国的本茨创制三轮汽油机汽车,1886年取得世界上第一个汽车专利。

德国的戴姆勒创制汽油机摩托车。

1885~1887年,俄国的别那尔多斯和美国的汤普森分别发明电弧焊和电阻焊。

1886年,德国的戴姆勒创制四轮汽油机汽车。

美国的赫谢尔用文丘里管制成测量水流的装置,这是最早的流量测量仪器。

英国的雷诺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1888年,德国的奥斯蒙德提出钢、铁与生铁的金相转变理论,后由英国的奥斯汀制成铁碳相图。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首次正式定义“米”为:“在零撮氏度,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铂铱米尺的两中间刻线间的距离”。

美国的佩尔顿发明水斗式水轮机。

1890年,美国的艾姆斯制成百分表和千分表。

1891年,美国的艾奇逊制成最早的人造磨料—碳化硅。

1892年,美国的弗罗希利奇创制农用拖拉机。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瑞典的约翰森发明成套量快。

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创制柴油机。

美国的费洛斯创制插齿机。

英国的帕森斯建成第一艘汽轮机船“透平尼亚”号。

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成立。

1898年,美国的拉普安特创制卧式内拉床。

美国的泰勒和怀特发明高速钢。

1899年,法国的埃鲁发明电弧炉炼钢法。 20世纪初,美国的柯蒂斯创制速度级汽轮机。

英国的科克尔和法国梅斯纳热首次对车轮、齿轮、轴承等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1901年,法国发明气焊。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美国的福特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1908年,福特研制的T型汽车投入市场。

第一艘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建立边界层理论。

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

1906年,法国的勒梅尔和阿芒戈制成第一台能输出功率的燃气轮机(但效率仅3~4%,未获实用)。

1906~1914年,瑞士的比希试制复合式发动机。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发现“热定理”,1912年,经德国的普朗克和西蒙修改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7年,美国的泰勒研究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提出著名的泰勒公式。

1908年,中国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单缸卧式8马力柴油机)。

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美籍匈牙利人卡门用空气动力学的观点阐明卡门涡街。

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组合机床。

德国的杜衣斯堡人工合成橡胶。

1912年,英国的布里尔利和德国的施特劳斯等分别制成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

中国的詹天佑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后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1913年,瑞典制成第一辆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成最早的汽车装配流水线。

1915年,中国第一家钟厂——中宝时钟厂在烟台创办。

上海荣昌泰机器厂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床(4英尺脚踏车床)。

1919年,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协昌、润昌缝纫机行在上海创办。

1920年,德国的霍尔茨瓦特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燃气轮机(按等容加热循环工作)。

奥地利的卡普兰发明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捷克斯洛伐克的恰佩克在其科幻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机器人”(Robot)一词。

英国的格里菲思进行断裂力学分析。

1923年,德国的施勒特尔发明硬质合金。

1923~1927年,德国的柯斯特尔设计制造柯式干涉仪。

1926年,美国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27年,美国的伍德和卢米斯进行超声加工试验。1951年,美国的科恩制成第一台超声加工机。

1934年,德国的克诺尔和鲁斯卡制成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4年,中美合资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成立。曾制造出全金属轰炸机。

1935~1936年,中国的刘仙洲等发起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938年,美国的卡尔森首创静电复印技术。

德国的德古萨公司发明陶瓷刀具。

1938~1940年,美国的厄恩斯特和麦钱特用高速摄影机拍摄切屑的形成过程,并解释了切屑的形成机理。

1939年,瑞士制成发电用燃气轮机(按等压加热循环工作)。

1941年,瑞士制成第一辆燃气轮机机车。

1942年,美国的费密等建成第—座可控的链式核裂变原子反应堆。

1943年,苏联的拉扎连科夫妇发明电火花加工。

20世纪40年代,苏联发明阳极机械切割。

1947年,第一艘燃气轮机船“加特利克”号问世。

英国的莫罗和威廉斯制得球墨铸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泰勒森设计出多面棱体。

1950年,联邦德国的施泰格瓦尔特发明电子束加工。

1952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制成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

美国利普公司制成电子手表。

1954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核动力船——“鹦鹉螺”号核潜艇。

1955年,美国研究成功等离子弧加工(切割)方法。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投产。

中国建立机床研究所。

中国成立工具科学研究院,1957年改组为工具研究所。

1957年,联邦德国的汪克尔研制成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1958年,美国的卡尼-特雷克公司研制成第一个加工中心。

美国研制成工业机器人。

美国的舒罗耶发明实型铸造。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成立。

美国的汤斯和肖洛发表形成激光的论文。1960年,美国的梅曼研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中国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建成投产。

中国最大的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

1959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建成投产。

美国的马瑟取得谐波传动专利。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电解磨削方法。

苏联和美国在生产中应用电解加工方法。

液体喷射加工方法开始在生产中应用。

美国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二次定义“米”为:Kr原子在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时,其辐射光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建成投产。

1962年,美国本迪克斯公司首次在数控铣床上实现最佳适应控制(ACO)。

1964年,美国的格罗弗发明热管。

1967年,美国的福克斯首次提出机构最优化概念。

英国莫林斯公司根据威廉森提出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研制出“系统24”。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开始大规模动工建设。1975年建成2.5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

1972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鹏刀片。

1976年,日本发那科公司首次展出由4台加工中心和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

1979年,美国的徐南朴等指出摩擦系数等于机械啮合摩擦系数、粘着摩擦系数、犁削摩擦系数之和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第3次定义“米”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路程长度”。

明亮的大船
精明的夕阳
2025-07-22 00:13:10
机械式纪年

古代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哭泣的老师
整齐的大地
2025-07-22 00:13:10
米兰内洛--AC米兰的训练基地

米兰体育运动中心又叫米兰内洛训练场(Milanellosportscenter)在AC米兰队不参加比赛的时候,米兰队就是在这个体育场进行球队的训练。这个体育中心也是目前欧洲俱乐部里最大的体育训练中心之一。米兰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114000平方,地处米兰的郊区,整个中心除了有常规的训练场地和器材外还包括一片树林和一个小湖,空气清闲,非常适合球员训练和休息。米兰队要经过拉吉高速公路才能回到城内。米内罗训练场有6个正规足球场,包括三个室内球场和三个室外球场,但这六个足球场并不相同,他们分别按照不同的草皮和泥土,从而适应任何的比赛条件。还有一个用作场地训练的阿斯特罗特夫尼龙草皮,长达35公尺,宽30公尺。还有一个室内草皮球场,长42米,宽24米。这个繁荣昌盛在当年的教练萨基执教米兰队地时候兴建的。在这里有一个1200米的田径跑道,通常是用来供球员跑步和受伤的时候做物理治疗的时候使用的,所有的球场都被高达两米的墙所包围,有些场地是专门用来无球场都被高达两米的墙所包围,有些场地是专门用来无球跑动以提高球员的体力和耐力的。中心的主要部分是两层楼的训练厅、电视房、酒吧、餐馆和两个食堂。此外,训练大厅旁有一个很大的壁炉房间,为队员提供取暖服务,记者采访的时候也通常会在这个位置,供队员们打盹用。中心还有2个游泳池,一个为主力队员游泳,另外一个为替补队员和二线队员使用,当然,这里还专门配备有一个芬兰式蒸汽大浴室。中心的地下层提供后勤服务,包括干洗房和球衣球鞋房和医院。另外还有停车场。中心当然也有更认室,一个更衣室用来服务于一线队,另外一个更衣室专为米兰队的两个青年驵服务的。球队的二楼是会议厅,教练和球员们也住在这一层里,每次比赛前,这里都会举行一个教练会议,然后把比赛的安排和计划在这里作一介绍。会议室有56个席位,可以举行大小型的会议。

米兰罗训练中心的运动员房间包括46个单独的房间和56张床,这其中包括经常住在这里的管理员工和参加18以下的米兰人员的房间以及客人的房子。俱乐部主席贝鲁斯科尼经常把这里当作休息的最好地方,他同样在这里有自己的房间,但他本人却很少使用,所以队员们经常也使少使用,所以队员们经常也使用贝鲁斯科以队员们经常也使用贝鲁斯科尼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专门的号码和球员姓名,甚至连主席的房子在必要的时候都必须给俱乐部指定的队员使用。贝路斯科尼的房子通常被萨拉和古利使作。贝鲁斯科尼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把基地建成AC米兰队最理想的休息场所。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成立于1963年,这里是米兰队所有精英下运动员令和每天参加训练的地方。当初过个运动中心的是米兰队当时的老板安德列里列佐利,现在这个中心在贝鲁斯科尼成为俱乐部的主席后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扩建和啬更多的训练仪器。所以连意大利国家队都会经常到这个地方备战欧洲和世界大型比赛。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是真正的米兰队队员的家,每年的夏天,队员们都要在这里度过,从而通过训练备战新赛季的比赛,而每个赛季转会来的新队员也按照惯例在这里亮相。在这个风景秀丽。气色宜人、设施齐备的地方备战新赛季的比赛,可以增强队员和教练的工作效率,在制订打捞的工作计划和进行大的改革的时候也通常在这里执行。由于AC米兰的基地拥有现代化、高标淮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帕尔马和拉齐奥等一些意甲俱乐部在建造自己的训练场民时,都借鉴过AC米兰的成功经验;甚至国外的多家俱乐部也都派人到这里取经。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占地广阔和设施复杂的基地中,常设的工作人员只有14人。基地中两面三刀项最重要的工作――食品供应和草坪及绿地的维护都是由专业公司承包的。这里还有一名正式员工不能不提:这位经常给基地带来欢乐的人物就是基地的警卫马克思,一只德国种的牧羊犬。马克思上岗的时间不长,它的前任——小狗迪亚纳是基地里的大名人,它最出色的工作就是在场边为球员们拣球。目前,基地上下同样对马克思寄予厚望。米兰罗体育运动中心就是米兰队的大本营,这里是米兰队员的家!

国际米兰的训练基地---皮内蒂纳

阿皮亚诺·詹蒂莱小镇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市与科莫之间,本来默默无闻的它因为拥有甲级联赛劲旅国际米兰的训练基地皮内蒂纳而闻名于世。

皮内蒂纳基地建于1962年,在时任主帅埃雷拉的强烈要求下,由莫拉蒂的父亲安杰洛·莫拉蒂出资兴建。但建设这个基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训练,根本就没有住宿设施,只有训练场、健身房和游泳池。1965年,皮内蒂纳基地才有了一栋小型主楼,但基地结构不协调、功能不完善的毛病一直遗留了下来。

皮内蒂纳基地的球员房间空间狭小、光线不足,唯一的窗户设在靠近屋顶的地方,只有巴掌大小,而空调系统更是一团糟,冬冷夏热。2003年1月12日,维耶里和迪比亚吉奥在对摩德纳一役中没有出场,球队对外宣称是他们得了流感,其实是他们擅自离开基地,两人一再坚持这是因为房间过热无法入睡。

曼奇尼入主国际米兰之前,蓝黑俱乐部一直习惯让球员们在主场比赛前睡在皮内蒂纳基地的房间里,这点和AC米兰一样。在基地进行赛前封闭,不仅可以避免外界干扰,还能节约不少经费。此前的意甲三大豪门中,赛前一直睡在宾馆的是尤文图斯,因为斑马军团直到今夏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训练基地。

要求赛前入住宾馆的是国际米兰主帅曼奇尼,因为他无法接受皮内蒂纳基地房间里不够合理、甚至简陋的设施。莫拉蒂掏出了大笔金钱,让球队在比赛前入住米兰Melia等五星级豪华酒店。但最近国际米兰大老板改变了主意,他已经无法忍受为球队继续承担这笔庞大的支出,更重要的是,球队入住豪华酒店不但没有睡得更好踢得更好,反倒出了不少与外界干扰、违纪有关的传言。

同是米兰城豪门球队,球员内部不可能不进行比较。在AC米兰的米兰内洛基地,球员房间按照五星级宾馆的标准装修,餐厅气派温馨,还有台球室、无线上网等设施。在几乎所有方面,国际米兰皮内蒂纳基地都显得落后和过时了。

曼奇尼要求球队赛前住酒店,的确是客观原因所致,他从不会马马虎虎将就了事。莫拉蒂要求球队返回皮内蒂纳基地,一个妥协条件是对基地重新装修。装修工作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第一期工程装修了顶楼的6个房间,包括新门窗、灯、家具、地板、墙壁粉刷,以及液晶屏幕电视。10月15日完工了另外7个,截至本周已有17个房间完工。

17间房中,4个单人间由教练组成员米哈伊洛维奇(助理教练)、萨尔萨诺(助理教练)、努齐亚里(守门员教练)和卡米纳蒂(体能师)占据。其余13个双人间则由球员和主教练曼奇尼居住。球员房间分配方案也很有趣,例如马特拉齐和斯坦科维奇住一间,叫做“多产房”,因为他们分别都有3个儿女。此外还有伊布和马克斯韦尔的“阿贾克斯房”,以及萨内蒂和科尔多瓦的“元老房”。

天真的草丛
碧蓝的唇膏
2025-07-22 00:13:10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采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动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马士革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18世纪中叶,法国的拉瓦锡和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755年,瑞士的欧拉建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欧拉方程。

1764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竖式、多锭、手工操作的珍妮纺纱机。

1769年,英国的瓦特取得带有独立的实用凝汽器专利,从而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种蒸汽机后于1776年投入运行,热效率达2~4%。

法国的居诺制成三轮蒸汽汽车,这是第一辆能真正行驶的汽车。

1772~1794年,英国的瓦洛和沃恩先后发明球轴承。

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炮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它成功地用于加工汽缸体,使瓦特蒸汽机得以投入运行。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论。

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786年,英国的西兹发明割穗机。

1787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789年,法国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档案米尺)

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链式单线迹手摇缝纫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边沁先后发明平刨床、单轴木工铣床、镂铣机和木工钻床。

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加工螺纹的丝锥和板牙。

179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冲天炉。

1795年,英国的布拉默发明水压机。

1797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带有丝杠、光杠、进给刀架和导轨的车床,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1799年,法国的蒙日发表《画法几何》一书,使画法几何成为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

公元1800年~1900年

19世纪初,英国的扬提出弹性模量概念,揭示了应变与应力间的关系。

1803年,英国的唐金制成长网造纸机。

英国的特里维希克制成第一辆利用轨道的蒸汽机车。

1804年,法国的毕奥提出热传导规律,并由法国的傅里叶最早应用,因而称傅里叶定律。

1807年,英国的布律内尔发明木工圆锯机。

1807年,英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

1809年,英国的迪金森制成圆网造纸机。

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发明圆压平凸板印刷机。

1814年,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制成铁路蒸汽机车“皮靴”号。1829年,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在机车比赛中以速度58公里/小时、载重3137吨安全运行112.6公里的成绩获奖。

1816年,苏格兰的斯特林发明热气机。

1817年,英国的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

1818年,美国的惠特尼创制卧式铣床。

德国的德赖斯发明木制、带有车把、依靠双脚蹬地行驶的两轮自行车。

1820年前后,英国的怀特制成第一台既能加工圆柱齿轮、又能加工圆锥齿轮的机床。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进行照相制版实验,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年,他又用暗箱拍摄出一张照片。

1827~1845年,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建立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830年,法国出现火管锅炉。

1833~1836年,美国的奥蒂斯设计制造单斗挖掘机械。

1834年,美国的佩奇和费伊分别发明榫槽机和开榫机。

1834~1844年,美国的帕金斯和戈里分别制成以乙醚为工质的和以空气为工质的制冷机。

1835年,英国的惠特沃斯发明滚齿机。

1836年,美国的麦考密克创制马拉联合收割机(康拜因)。

1837年,俄国的雅可比发明电铸方法。

1838年,俄国的雅可比用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以驱动快艇,这是首次使用电力传动装置。

美国的布鲁斯首次用压力铸造法生产铅字。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用它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苏格兰的庞顿在其报告中阐明了现代照相制版方法。

英国的史密斯建成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机船“阿基米德”号。

美国的巴比特发明锡基轴承合金(巴氏合金)。

1840~1850年,英国的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用各种方式实测热功当量。他的实验结果导致科学界抛弃“热质说”而公认热力学第一定律。

1841年,英国的惠特沃斯设计英制标准螺纹系统。

法国的蒂莫尼埃设计和制造实用的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

1842年,英国的内史密斯发明蒸汽锤。

1848年,中国的丁拱辰著《演炮图说辑要》,其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蒸汽机、火车和轮船的论述。

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六角车床)。

英国的汤姆森取得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以后分别由英国的邓洛普和法国米西兰橡胶公司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英国的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柯拜船舶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资机械厂。

1846~1851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美国的胜家设计制造了这种缝纫机,从此缝纫机被大量生产。

1847年,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工程学术团体—英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法国的波登制成波登管压力表。

美国的霍伊发明轮转(圆压圆凸版)印刷机。

1848年,英国的开尔文(即汤姆森)创立热力学温标。

法国的帕尔默发明外径千分尺。

德国发明万能式轧机。

1849年,美国的弗朗西斯发明混流式水轮机。

1850~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英国的开尔文分别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1880年,英国发明各种气体保护无氧化加热方法。

1856年,德国工程师协会成立。

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

1856~1864年,英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1857年,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连续铸造方法。

1858年,美国的布莱克发明颚式破碎机。

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也是第一台内燃机)。

德国的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间模拟绝对黑体,建立基尔霍夫定律。

1861年,中国的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机械厂。

1862年和1865年先后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船“黄鹊”号。

1862年,德国的吉拉尔发明液体静压轴承。

1863年,英国的索比用显微镜观察到钢铁的金相组织,并于1864年展出钢的金相显微照片。

1864年,法国的若塞尔最早研究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1865年,中国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1867年,德国的沃勒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提出疲劳极限概念,奠定了疲劳强度设计的基础。

1868年,美国的希鲁斯发明打字机。

英国的穆舍特制成含钨的合金工具钢。

1868~1887年,英国和美国先后出现带式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

1870年,俄国的季梅最早解释切屑的形成过程。

1872~1874年,贝尔和德国的林德分别制成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单轴自动车床,不久又制成多轴自动车床。

1874年,英国的瑞利发现莫尔条纹现象。

英国的劳森制成链条传动、后轮驱动的现代型自行车。

1875年,德国的勒洛建立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运动简图等概念,奠定了机构学的基础。

1876年,德国的奥托创制往复活塞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美国制成万能外圆磨床,首次具有现代磨床的基本特征。

1877年,法国的凯泰和瑞士的皮克特首先获得雾状液态氧。1892年,英国的杜瓦制成液化气体容器。

1878~1884年,奥地利的斯忒藩和玻耳兹曼建立辐射换热的斯忒藩一玻耳兹曼定律。

1879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的电力机车试车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

瑞典的拉瓦尔发明离心分离机。

1880年,美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1881年,法国出现蓄电池电力汽车。

中国胥各庄修车厂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1882年,瑞典的拉瓦尔制成第一台单级冲动式汽轮机。

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制成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5年取得专利。

英国的雷诺发现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并建立湍流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制成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1885年,德国的本茨创制三轮汽油机汽车,1886年取得世界上第一个汽车专利。

德国的戴姆勒创制汽油机摩托车。

1885~1887年,俄国的别那尔多斯和美国的汤普森分别发明电弧焊和电阻焊。

1886年,德国的戴姆勒创制四轮汽油机汽车。

美国的赫谢尔用文丘里管制成测量水流的装置,这是最早的流量测量仪器。

英国的雷诺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1888年,德国的奥斯蒙德提出钢、铁与生铁的金相转变理论,后由英国的奥斯汀制成铁碳相图。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首次正式定义“米”为:“在零撮氏度,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铂铱米尺的两中间刻线间的距离”。

美国的佩尔顿发明水斗式水轮机。

1890年,美国的艾姆斯制成百分表和千分表。

1891年,美国的艾奇逊制成最早的人造磨料—碳化硅。

1892年,美国的弗罗希利奇创制农用拖拉机。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瑞典的约翰森发明成套量快。

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创制柴油机。

美国的费洛斯创制插齿机。

英国的帕森斯建成第一艘汽轮机船“透平尼亚”号。

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成立。

1898年,美国的拉普安特创制卧式内拉床。

美国的泰勒和怀特发明高速钢。

1899年,法国的埃鲁发明电弧炉炼钢法。

公元1900年~现在

20世纪初,美国的柯蒂斯创制速度级汽轮机。

英国的科克尔和法国梅斯纳热首次对车轮、齿轮、轴承等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1901年,法国发明气焊。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美国的福特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1908年,福特研制的T型汽车投入市场。

第一艘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建立边界层理论。

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

1906年,法国的勒梅尔和阿芒戈制成第一台能输出功率的燃气轮机(但效率仅3~4%,未获实用)。

1906~1914年,瑞士的比希试制复合式发动机。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发现“热定理”,1912年,经德国的普朗克和西蒙修改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7年,美国的泰勒研究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提出著名的泰勒公式。

1908年,中国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单缸卧式8马力柴油机)。

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美籍匈牙利人卡门用空气动力学的观点阐明卡门涡街。

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组合机床。

德国的杜衣斯堡人工合成橡胶。

1912年,英国的布里尔利和德国的施特劳斯等分别制成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

中国的詹天佑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后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1913年,瑞典制成第一辆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成最早的汽车装配流水线。

1915年,中国第一家钟厂——中宝时钟厂在烟台创办。

上海荣昌泰机器厂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床(4英尺脚踏车床)。

1919年,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协昌、润昌缝纫机行在上海创办。

1920年,德国的霍尔茨瓦特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燃气轮机(按等容加热循环工作)。

奥地利的卡普兰发明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捷克斯洛伐克的恰佩克在其科幻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机器人”(Robot)一词。

英国的格里菲思进行断裂力学分析。

1923年,德国的施勒特尔发明硬质合金。

1923~1927年,德国的柯斯特尔设计制造柯式干涉仪。

1926年,美国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27年,美国的伍德和卢米斯进行超声加工试验。1951年,美国的科恩制成第一台超声加工机。

1934年,德国的克诺尔和鲁斯卡制成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4年,中美合资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成立。曾制造出全金属轰炸机。

1935~1936年,中国的刘仙洲等发起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938年,美国的卡尔森首创静电复印技术。

德国的德古萨公司发明陶瓷刀具。

1938~1940年,美国的厄恩斯特和麦钱特用高速摄影机拍摄切屑的形成过程,并解释了切屑的形成机理。

1939年,瑞士制成发电用燃气轮机(按等压加热循环工作)。

1941年,瑞士制成第一辆燃气轮机机车。

1942年,美国的费密等建成第—座可控的链式核裂变原子反应堆。

1943年,苏联的拉扎连科夫妇发明电火花加工。

20世纪40年代,苏联发明阳极机械切割。

1947年,第一艘燃气轮机船“加特利克”号问世。

英国的莫罗和威廉斯制得球墨铸铁。

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泰勒森设计出多面棱体。

1950年,联邦德国的施泰格瓦尔特发明电子束加工。

1952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制成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

美国利普公司制成电子手表。

1954年,美国建成第一艘核动力船——“鹦鹉螺”号核潜艇。

1955年,美国研究成功等离子弧加工(切割)方法。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投产。

中国建立机床研究所。

中国成立工具科学研究院,1957年改组为工具研究所。

1957年,联邦德国的汪克尔研制成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1958年,美国的卡尼-特雷克公司研制成第一个加工中心。

美国研制成工业机器人。

美国的舒罗耶发明实型铸造。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成立。

美国的汤斯和肖洛发表形成激光的论文。1960年,美国的梅曼研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中国最大的轴承厂——洛阳轴承厂建成投产。

中国最大的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投产。

1959年,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建成投产。

美国的马瑟取得谐波传动专利。

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电解磨削方法。

苏联和美国在生产中应用电解加工方法。

液体喷射加工方法开始在生产中应用。

美国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二次定义“米”为:Kr原子在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时,其辐射光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齐齐哈尔)建成投产。

1962年,美国本迪克斯公司首次在数控铣床上实现最佳适应控制(ACO)。

1964年,美国的格罗弗发明热管。

1967年,美国的福克斯首次提出机构最优化概念。

英国莫林斯公司根据威廉森提出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研制出“系统24”。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开始大规模动工建设。1975年建成2.5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

1972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鹏刀片。

1976年,日本发那科公司首次展出由4台加工中心和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

1979年,美国的徐南朴等指出摩擦系数等于机械啮合摩擦系数、粘着摩擦系数、犁削摩擦系数之和。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第3次定义“米”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路程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