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规划设计的八大步骤
仓库规划设计我们分成8个步骤进行:
第一,项目的起动准备
第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三,讨论未来策略的目标
第四,系统需求分析
第五,规划设计
第六,方案的评估选择第七,细步设计
第八,方案执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人往往跳过第二步,或者做第三步再做第二步,因此往往脱离现状,和现状没有什么关系,并导致算出来的数据在后面设计的时候,非常容易处理,摆上一些设备,每个设备,比如说用RF来拣,每个人每个小时拣多少就可以,但是它适合你吗,可以说它适合你,但是它也适合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模一样的。
做完第三步之后,有些可能会回来做一些数据收集分析的东西,往往在做以前老在说什么EIQ这些东西,EIQ只能说一个通用的方法、思想,往往在的操作中有用,但却并不能完全帮你处理出这些数据的,如何理解EIQ?每天平均的定单量,定货量,或者是说每日的进货量的值等等这块,然后定单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块,但是比如说对于这种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对于这种产品的这种季节性,它的变动的趋势。等等这一块的东西,未必它会帮你做这块的分析,况且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个人看法,更多的是取决于数据分析人的理念,他的理念,会直接决定了分析的价值。
有的人做出来的时候,很简单,数据分析的价值也非常有限,对每个仓库经理来说已经非常清楚大概什么样的量,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估的数字也差不到哪去。但是仓库规划的时候,仅评这几个数字,我想和原来的仓库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把原来的仓库放大一点。原来的可能只容纳一千的托盘,未来可能放大到容纳五千个托盘,仅此而已。
另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第五步。得到一个数据之后,怎么样操控这个数据,这个我认为要看规划人的能力。在这一步,每个人的想法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别,未来满足你的这种需求的时候,可能会比如说非常的自动化,然后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或者通过这种别的模式怎么样操作等等这一块,能不能做到一个在这种有限的自动化下面,实现一个比较好的,能够达到满足效率的,满足需求的方案呢,这个要考量设计人员的一个问题。基本上存在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两个地方。
在第二步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它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怎么样操作,第一个包括它的培训,这个人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这些数据里面可能代表了某些含义,往往数据分析的人,不知道现场怎么操作的,就拿一个东西来运行吧。他不知道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算主要的结果和现实的作业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离。但是往往的时候,存在这样的问题,做得人不知道现场什么样,所以培训这块要注意,包括资料的采集,然后还包括筛选,拿到的原始数据往往是从系统里面打出来,但是这些数据哪些是真实有效的,哪些是假的,这是要考虑的。
第三个步骤就是讨论未来得策略,比如说你的生产规模,原来从20个亿,到100个亿万,这种变化的是一个什么趋势?比如说原来是平均生产那么多,但是可能未来得时候,某一个时间突然的把峰值拉得非常高,这样现象都会出现,但是往往未来这是最不可预测的,没有这种想法,包括另外的时候,库存周转天数,现在可能在80天,可能未来的时候,可能是20天,等等这种现象,但是怎么样到20天呢,怎么样变,往那个方向变化。这块都值得考虑。当然这个步骤应该越细化越好,包括SKU之间的变化,哪些产品未来卖得好,哪些产品未来下去了,原来可能一百个装一瓶,未来可能是个装一瓶,这样品像的变化,这些变化我的经验是上面的人不知道,下面人也不知道,对这个没有什么想法,所以我认为目前来说,我认为比较麻烦的。我没有看到有人专门探讨这些东西,往往只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可能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第四个步骤就是系统的需求分析,每一天的变化是什么样的趋势,这块基本上跟现状分析,另外也会根据未来调整,它的做法往往我得到一个现状的模型之后,对于未来的时候,通过这个现状未来进行叠加,可能现在是20亿得到一个模型,每天的出货量,每个区域有多大的容量,要处理多大的量,后面到100个亿,得到未来,往往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这样的。
流量平衡图,它直接决定了仓库设计的大小,对仓库设计非常重要,以前没有看过有人来做这个东西,前面代表了进货、进货量,可能它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可能包括大件的产品,可能还包括另外一些小件的东西,或者根据产品的特性,把每一块挖出来,这个图就说家电的,这块是小家电的,因为根据SKU划分出来之后,每一块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另外小的可能直接就上一个小货架或者什么之类的,出得非常快,根据它的'流量处理我这边的进货量,得到这样一个数据,这张图从整体来说,这边是进的,最右边是出的,所以说进和出之间要做到平衡,左边进多少,右边要出多少,可能根据这个周期内的,这周期可能是一年的数据问题,一年之内左边进的和右边出的是一模一样的,量是相同的,为什么相同呢,如果不相等的话,往往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可能没货出,另一种可能会导致进的货出不完,仓库放无法容纳。
这边进货过来之后就直接得到了月台的大小,包括流量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对月台的控制,对每个进货量的差别进行调整,进货量有暂存的区域,这要看插车的效率,可能会有暂存质检什么的,所以暂存区是多大的,还要根据物流的特性,哪些要上货架的,哪块做特殊处理的等等,可能还有退货等等,那么就得到这了块区域的大小,退货区过来之后,包括托盘堆叠的,包括货架的等等这块区域的大小,后面有一个出货的,这边是分拣和符合区域,还有包装区域的大小,通过我作业的效率可以得出这块要多少。最终,会有一个出货的暂存区,出货暂存区应该有多大,也直接决定了其大小,然后还有一个月台,每天的定单量是多少,这样就直接决定了,每天要发多少辆车,然后决定出货月台是多少,这就是整个流量平衡表的意义。
通过这个平衡表,我们在前期的做完所有问题的定义分析之后,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直接决定了未来仓库的布局,包括大小等等所有的含义,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把这些东西叫做一个仓库设计的总纲。但从目前来说,往往很多人不去做这个东西。从而影响分析结果之后,又直接影响区域大小的效率等问题。360截图20160308152943031.jpg物流规划设计
物流的规划设计,因为前面那个流量平衡表那块已经知道仓库里面每个区域的大小,效率等等东西,但是就是说已经有了这块区域,这个区域摆在仓库的哪个角落里呢,如果不做这一块的话呢,这块叫系统化设计,如果不做这块的话,那么我把这块放到如何一个区域都可以,比如说出货暂存和保管区之间的位置怎么样布置这块,包括两个月台之间的距离。
但是如果不做这块的时候,我不知道储存保管的量那块区域的关系之后,就难以决定这块是什么样的位置大小,另外如果不能决定这块,随便摆放之后就会导致仓库之间距离非常远,这样就会影响行进的效率。一个仓库大的话,可能要几百米,跑一次,跑一次,如果一个定单有十个的话,就会跑十次,就是一千米,那人就要累死了,没人愿意做的。从我资深来看,我觉得很少人来算这个东西,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估计的,就像前面的图里面的表述一样,进货在这边,进货完了之后,肯定要到暂存区,暂存区就靠着进货口这块,暂存区之后就上下,上下完之后,往右边就是补货的,在右边补货,然后就分拣等等,往往是这样的,但是这样是不是最好的,没有人去考虑,大家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判断这个事情。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说这块是很有价值的,就这么一块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之间每一块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图有一个红线和蓝线,线越粗证明流量是越大,之间的越来是越紧密,如果细就说明关系非常松散,就可以往四周摆,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做这样的东西。基本上我我觉得这块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物流方案提出到了物流方案的提出,我得到那个东西之后,可以画出这张图,这个仓库里面每个区域在哪儿,然后什么样的,画一张图之后,可能给出一个不同的方案出来,往往出现的问题就是说呢,我做完这张图之后,就直接跳过下一步,直接根据经验判断,得到这张图,因为前面的区域已经有了,每个区域大小,直接把它摆在图张看出来,是什么样的,可能看1234567,只是说摆在哪儿都一样的,只要不是非常离谱。
几个不同的方案之间的差别,有的人换了一个方向,仓库里面的布局换一下方向,然后就说做了一个新的方案。我现在很佩服这些人的胆量,这样都可以做的,后面是细部规划的东西,每个地方是什么样,需要做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做好这些之后,下面就非常容易了,只要更多的关注细节的问题。从问题的定义分析,定义分析包括现场的诊断,瓶颈在那儿,基本上是取决于瓶颈的问题,解决瓶颈,然后还包括其他的东西,然后得到战略规划,有一个优先性的问题,可能重点解决某个区域的发展的问题,可能考虑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整个仓库实施的目标是什么样,我这个仓库应该建到什么样,到总体的指导思想出来之后,要做数据的挖掘分析,然后数据分析挖掘的结果呢,就直接反馈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业策略,每块的策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可能把某块优化掉,是不是有可能就是说,这个怎么说呢,怎么形容呢,这个定单是拆开分拣,还是多个定单合起来同时分拣等等不同的策略,这块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作业的策略是渗析样的,另外各个区域的分析,这个区域多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得到这两个分析之后,后面的话,可能会做这样一个仿真的动作,其实表面来说,好象这一块,怎么说呢,有钱的人才会做吧。每钱的人就不做了,最后就是得到一个清单,仓库需要什么设备,信息系统是什么样的,流程什么样,图片什么样,基本上得到这四项,之后就可以开工了。
如何看待仓库管理系统
关于仓库管理系统,我认为应该包括五部分,即仓库的计划、仓库的事件管理、仓库的执行过程、数据交换和设备的管理。现在我觉得很多WMS在计划能力方面做得非常差,比如我曾经看到的上海医药的仓库,其仓库管理软件和国内的其他软件没什么差别,很多功能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
计划中很多东西没有体现出来,比如计划的地方怎么做,包括上下策略、补货策略等策略性的东西都没有体现出来,更像一个自动化的表单的作业系统。因此,我认为,WMS价值应该体现在,计划而不是仅只仓库里面收货、上架、拣货、补货等等。
整个物流中心运作的流程基本是这样,一个大门进出,大门过来之后要先去堆进行车辆的调度,车辆调度完了之后,要得到定单,定单那一块有两个仓库,两个仓库根据他调度到某一个月台做出货的动作,或者是收货的动作。整个的物流中心中间可以划分成了14个流程:从车辆进大门之前有一个预收货的处理,到大门的闸口管理,闸口管理更多的是对于车辆的调度,体现在车辆来了之后,是不是应该让它先去堆场,还是先到(月台)卸货?这个处理,去了堆场之后,有一个处理,这个车辆应该怎么停,堆场调度出来之后,会有一个月台的管理,包括入库、上下、上下会有一个诸如QOC的工作,这并不一定每个行业都做。再往后是一个补货物的作用,我从储存区往分拣区发货,发货之后,如果要拆零的话,要有一个符合包装的动作,后面出完货之后,因为我在两个仓库里面同时分拣,会造成一个需要合流的问题,这个定单可能被拆成四份,放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分拣,之后要考虑一个合流的问题,要把它合流到哪个暂存区去,怎么样处理合流的东西,之后有一个月台发货的过程,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个月台的处理,之后是仓库里面的盘点的流程。总结一下,我认为目前来说,所存在的第一问题,就是数据分析没有一个标准方法,目前还是EIQ代表一切,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被挖掘出来。从分析结果的表现来看,一个是物料平衡图的处理,目前尚没有人做这个东西第二个是SLP系统化概念设计,表现仓库里面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很少人深入来做。因此,我认为,DC设计是一个整体,缺少了中间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导致这个仓库的用起来别扭和不合理。
一目的
提高仓库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二,规划内容
确定仓库数量,选定仓库地点,进行仓库平面设计规划,仓库内部立体化设计规划,物资管理方式的规划。
1.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中转物料和产品数量的多少,判断出能够满足企业物资周转要求的仓库数量,数量过多时减少个别仓库,如企业生产经营有更多要求,则可根据所需,扩建或者租新的仓库。
2选择仓库地点时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兼顾附近的交通环境,需要花费的成本等因素
3进行仓库平面设计规划,仓库平面设计,整体安排货位区,安全设备区,工具摆放区,行政办公区,盘点区,管理区,过道等级方面,为入库,存储,出库活动提供便利!
4仓库内部立体化设计规划,所谓立体化设计就是合理利用库存管理空间为出发点,通过物资摆放方法的确认和存储工具的充分利用,实现仓库经济效益的提高。
5.物资管理方式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使仓库物资管理更方便,更准确,常见的包括仓库98物资管理专业化,信息化,运用如物资编码,分类,系统化管理方法。
三相关职责
1仓库建设方案主要有供应链仓库管理者进行规划制订
2进行仓储选址时,相关人员做好仓库建设成本,规划成本的估算
3.平面规划是决定仓库后期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的基础,进行平面规划时,尽可能的考虑细节
4.进行立体化的设计,主要参考存储物资的属性,特殊物资优先考虑,相邻堆放的物资应确保相互之间没有影响,严格按照规定,确保立体化物资管理不存在隐患!
1. 仓库现场管理;要清楚仓库的建筑面积、实际面积、可用面积、使用面积等。仓库面积利用率=(仓库可用面积/仓库建筑面积)×100%;仓库内部空间布局要充分的有效利用仓库空间:
1)、就地堆垛
2)、上货架存放
3)、架上平台
货物堆码要根据货物的包装、外形、性质、特点、重量和数量,以及储存时间,将货物按一定的规律堆成各种形状的货垛。便于货物维护、查点等管理,提高仓库利用率。堆码作业时必须按货物的仓容定额、地坪承载能力、允许堆积层数等因素进行。
2、如何做到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
1)、减少死角
2)、规划单位
3)、规定放置方法
4)、高度利用
5)、活动原则
6)、5s现场管理
为了更好的提高仓库利用率,科学、合理的仓储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大化利用空间的重要要素。仓储的规划主要包括面积布置、货位设计和堆垛方式等的规划。
2. 仓库基础设施建设。
1)、货位标示,每个储存货位都有固定大小,要使用标准的托盘摆放。在每个托盘上都标明储存的物料名称、规格型号、出入数量等,与条码技术相结合,使仓储管理工作可以实现系统自动化,让仓储作业轻松简单。
2)、先进先出,在货物的摆放方面应当符合先进先出的原则。
3)、提高仓库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库房高度。合理的利用空间高度,重量大的货放在最下面,小东西应该放到上面去,零零散散的货物应放在上面,重的货物或是比较大的应放在下面。这样使仓储工作更加方便。
2、系统简化原则 :要根据物流标准化做好包装和物流容器的标准化,把杂货、粮食、饮料、食盐、食糖、饲料等散装货物、外形不规则货物的组成标准的储运集装单元,实现集装单元与运输车辆的载重量、有效空间尺寸的配合、集装单位与装卸设备的配合、集装单位与仓储设施的配合,这样做会有利于仓储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在异地中转等作业时,不用换装,提高通用性,减少搬运作业时间、减轻物品的损失、损坏,从而节约费用,同时也简化了装卸搬运子系统,降低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
3、平面设计原则 若无特殊要求,仓储系统中的物流都应在同一平面上实现,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利用率和作业效率低和能源消耗较大的起重机械,提高系统的效率。
4、物流和信息流的分离原则 :现代物流是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结合解决了物流流向的控制问题,提高了系统作业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系统作业效率。如果不能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尽早分离,就要求在物流系统的每个分、合节点均设置相应的物流信息识读装置,这势必造成的冗余度,增加系统的成本;如果能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尽早分离,将所需信息一次识别出来,再通过计算机网络传到各个节点,即可降低系统的成本。
5、柔性化原则 :仓库的建设和仓储设备的购置,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保证仓储系统高效工作,需要配置针对性较强的设备;而社会物流环境的变化,又有可能使仓储货物品种、规格和经营规模发生改变。因此,在规划时,要注意机械和机械化系统的柔性和仓库扩大经营规模的可能性。
6、物料处理次数最少原则 :不管是以人工方式还是自动方式,每一次物料处理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费用,通过复合操作,或者减少不必要的移动,或者引入能同时完成多个操作的设备,就可减少处理次数。
6、最短移动距离,避免物流线路交叉原则 :移动距离越短,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就越低;避免物流线路交叉,即可解决交叉物流控制和物料等待时间问题,保持物流的畅通。
7、成本与效益原则 :在建设仓库和选择仓储设备时,必须考虑投资成本和系统效益原则。在满足作业需求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