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设计学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力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
扩展资料: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艺术学、历史学、哲学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学、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艺术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考古学、艺术设计基础等。
艺术设计学按理说是美术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美术学系。不过二者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
美术学与设计学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基础同样建立在美术理论之上。不过美术学偏重与对美术史,美术作品的学习与赏析。而设计学偏重与对工艺史,设计作品的学习与赏析。
设计美学
工业时代的美学:设计美学
人类从最早的造物开始
就存有一种对形势和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被人没需要。
手工业时代——“工艺之美”。
大工业时代——艺术符号化、抽象化、多元化、综合化
活、审美、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和进化——“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美学:
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
理解设计的一个窗口,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
功能之美
产品的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
是其他价值的基础,
他满足人的需要,
合乎人的目的,
使人感到满足和愉悦,
进而体验到一种美,
即功能之美,
功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
是产品设计的本质性存在。
技术性产品:
外在目的→判断标准:合目的的功能有效性→功利的目的
艺术品:
精神没在需求→评价:内在美的需求→形态
功能美的因素:
一、材料本身的特性;
二、感性形式符合美的形式
构成产品的功能矩阵因素相一致,
呈现出超结构的和谐时,
就存在着美,
美是各部分协调的产物。
功能主义: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美的。
1、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从反对虚饰的积极意义→到功能至上的片面性;强调功能(中性),提倡功能主义(排他性)。形式追随功能是积极的,功能主义是消极的片面的。如果艺术设计时把物的功能当作设计造物的唯一目的来追求时,则是把功能与结构混为一谈,为产品的结构而结构,把主体的人的需要变成了单一的实用需要,这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功能至上、功能主义。
2、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
一个合理的表达了内在的结构或适当的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美善相乐”。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实用、合目的性),因而是美的形式,它是有用与美的统一体。
科学之美
科学家(寻求、发现)与艺术家(寻求、创造)都在努力追求着美。
自然中的乐趣、和谐、美一直在被追求。
美,几乎成了科学家检验自己的 标准之一。
科学家们都自认为自己是在探求美,
他们发现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照美来设计的。
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
都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和智慧去探求大自然和人生命历程中的美。
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
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设计的最本质特征,
艺术设计是美的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是设计师追求和探索美的过程,
表达和物化美的过程。
技术之美
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识,
并使人们重新发现包含在技术中的美。
技术美:
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
主要指指机械工业技术的美,
也包括手工技术的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
功能美构成了技术美的特征,
也是技术美意识结构的核心因素。
产品的内容是物的功能和有用性,
功能必须通过具体而鲜明的形象为人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构成了工业产品独特的内容,
而技术美就是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美。
技术是一种造物的过程和手段,
它的美只能在对象物上才能表现出来。
工艺加工制作中,
对材料的利用不仅是为了实用价值的实现,
同样表现了材料的美。
技术加工的劳动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
把它从潜在形态引向显性形态。
大机械工业技术的美:
产品的简洁、整体、轻快、一致性等,理性精神、精确风格。
手工技术之美:
柔性、灵性、人情风味等。
技术美是一种过程之美、综合之美,一种表现生产技术形式和结构功能的美所综合的美。
技术美和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主要内容。
工业美学是各法则和关系协调的产物。
技术美是产品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与其他审美的、功能的、形式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化结构,
不是各因素相加,
而是综合地交织在一起,
获得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和浑然一体的美的价值。
艺术,是反映当地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在古希腊,艺术与技艺并无区分,人们把有一定记忆的人统称为艺术家。艺术通常被看作记忆的表现,并以技艺为标准来定义“艺术”,而“技艺性”统摄一切艺术。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虽然设计活动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历史,但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来,它才成为一个突出性的问题。技术和艺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分属不同层面,但它门又作为设计活动的构成要素共同的融入产品的创制活动中。艺术作为术,在根本上是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活动。随着20世纪欧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设计开始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从艺术领域中独立出来。新的工具、设备和机器不打断北方发明和制造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生活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些新发明的产品无论在功能、形式、安全和使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都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思索出一条新的道路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促使了现代设计的诞生。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成为现代设计的前奏,因为此次运动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主张以及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而不是少数权贵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些主张的提出直指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并将产品造型丑陋的源头指向了工业化大生产。虽然拉斯金、莫里斯等人所倡导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可取,但揭示出现代设计所面临的的问题,即工业化大生产与人们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现代设计的成熟得益于现代艺术,可以说没有现代艺术的出现,就不会产生现代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相继出现了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意大利未来主义等众多的现代艺术流派。这些众多的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众多的现代艺术流派为现代设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理念和方法,反之工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设计活动也为现代艺术验证其理念提供了实践场所。随着艺术介入到工业化大生产活动过程中,使用新型材料呈几何外形的建筑、外形简洁而又实用的家具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器皿被创制出来,这都是现代艺术投入到工业化大生产中所应运而生的,成为艺术与设计结合的典范。千百年以来,室内设计的历史与风格固然有它自己内部的发展机制,但同时,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基本保持同步的发展,以欧洲为例,古希腊盛期为城邦保护神的建筑群及庙宇室内,古罗马为纯消费性大型公共建筑,中世纪为宗教建筑等等,因此,历史上也形成了室内设计特有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形式语言的探索、创作观念的形成和新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例如现代艺术中的拼贴法,它作为创作手法和形式语言的建构方式具有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美学追求:第一阶段是立体主义时期,艺术家们用拼贴法探讨再现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第二阶段是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时期,艺术家们把拼贴法的意义扩大,使用立体的现成物作为表现的手段;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艺术家们把拼贴本身作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独立的艺术品。20世纪的艺术家们以其令人想象不到的灵感进行他们的艺术形式乃至观念的革命。现代艺术或是在创造意识上给予现代设计以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既受时代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总结而形成新的美学思想。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需要避免为艺术而设计的倾向,否认设计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特征,把设计只作为纯艺术的一个品种,这样,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科学、技术、生产、流通、消费、材料等均成了概念。同时还需要避免为技术和设计,否认物质产品的精神功能,否认设计的艺术特征,把设计作为纯科学技术的一个行业,这样非常明显地导致设计的纯技术观点,素描、色彩、图案、构成等成了摆设,艺术思想、艺术技巧、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都变成了无聊的言语。最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一种联系,两者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设计只被当作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图案,艺术仍是苏联式的素描和水彩,尤其是设计在学习中发扬光大的时候,不可能只注重传统或只注重国外的文化,还需要注重设计的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建筑声学与 音响 工程-现代建筑中的声学设计2胡妙胜 2002 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3简立人 2000 舞台灯光设计结合电脑软体的发展与使用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做出好的装饰和设计。
自然和设计都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考虑它的实用性和美感,
而设计的美感就是自然美,
它会使人感到舒心。
简单的说就是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自然美。
我想到的就这么多
,希望能帮上你忙。
1、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3、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结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拓福美学中心项目: 美育 艺术 文创 工艺 漆艺 美术馆 画廊 建材 家居 软装 餐饮 休闲
我相信大多是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这必须呀。
人有美丑之分,物有高低之别,似乎这世间的事物都该有清晰的界限分别。
特别是设计,这种有一定审美门槛,讲究美术的技艺功底的手艺活。
真是如此吗?
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与丑?
我们暂且卖个关子,
先来看看当下这个社会的审美趋势,先去嗅一嗅设计的最前沿正在吹着哪股风。
说到审美趋势,时尚风向标,就必须向一线时尚大牌看齐。
最近,巴黎世家推出2022夏季系列广告,再度引发热议。
该广告颠覆了传统套路,选择与巴黎艺术家Claudia Mate 合作打造出一系列以“超低像素”的粗粒定格动画,将模特化身为像是“电玩角色”的模样。
巴黎世家近年的追求仿佛可以简要概括为“与时代逆行”,这次夏季22系列广告延续大秀的“Red Carpet”主题,以虚拟、现实交错的视觉打造。
单纯论Claudia Mate 的作品,真的是蛮酷蛮有趣。但对这次呈现,有的认为,巴黎世家向来喜欢“哗众取宠”,制造噱头,整个22春夏系列广告片,充满诡异、猎奇,令人不适....
持“差评”的网友多数认为巴黎世家此举“太吓人”,在秀场建模行为迷惑。把十几年前的“低像素梗”拿来重玩有些低级,整体画面呈现又太简陋不符合“高端”定位。持“好评”的人则认为此举透过低解析度的CGI 渲染图,在完全平面的红色背景下呈现模特及服装,刻意营造的劣质效果,成功突出了复古未来主义。
虽然差评如潮,但是很多一线大牌居然持续更近,相对传统老牌奢侈品来说,巴黎世家确实是“另类”的那一个,但每次发布这种新奇怪诞所制造的讨论度可能也是别的奢侈品牌“梦寐以求”的...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大热门,2025大阪关西世博logo和ip形象。
这样的设计在国内设计环境中绝对是个大胆之作,我们对比一下国内大火的福娃和冰墩墩这2个重量级IP,设计上绝对是万里挑一,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应用也深入到了每个设计细节。
日本的这个设计虽然没那么的精致完美,却也丑得新鲜可爱,以简约随性的线条笔触创作的作品也相当受到欢迎。
这其实就是最新在设计界吹起的一股新风潮,定义为New Ugly新丑风,“新丑风”是打破原有的审美,把这些看似好像没有设计的元素组合一起,⽤夸张对比的颜色,草率变形的字体,粗糙简陋的图⽚,漫不经心的设计风格,给⼈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新丑风的代表人物,就是日本平面设计师高田唯,我们先来欣赏一番他的作品。
这对于讲究极致美感,少即是多,留白美,严谨规范的日本设计来说,高田唯的作品绝对是一股逆风潮,并且和他之前的风格大相径庭。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改变?
这其实不是表面上的设计风格的改变,而是对未来社会和人性及设计本质的新思考。
高田唯认为,设计应该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他想表现出一个完全没有设计经验的人想创造、传达的想法,这种态度他觉得也是美的,这种美是不受传统条条框框约束,令人震撼的,而他所做的就是把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作品。他并不是想刻意创造一种很丑的设计风格,而是希望可以打破常规,做一些不那么讲究、不以美为标准的设计。他提倡像小孩子、像没学过设计的人一样去做设计,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举动,就像我们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那些设计一样。
这种观点是不是有点耳熟,世界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有这么一句名言:我14岁在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
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看做一种先锋潮流,看作艺术家的个人表达,也许艺术就像陈丹青老师说的“艺术就是装x,我从小装,装成了现在。”
“装”饰、“装”璜、“装”裱、“装”祯……都是在装,让一般的东西变得好看些,都靠一个“装”。
假如艺术如此,那品牌设计,品牌包装,是不是也都是在装?
设计风格它毕竟只是一个表现手段,打动消费者、提升品牌价值才是我们的目的。
哪怕是丑的、惹人厌的东西,比如之前大火的洗脑广告、恒源祥羊羊羊、铂爵旅拍,比如瑞幸与潘虎合作打造的“椰树牌咖啡”,好像与潘老师的日常高级感作品格格不入,多了一些新丑风格,它是美还是丑呢?
这完全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完全不影响它为品牌赢得了一大波可观的流量福利。
在互联网超竞争时代,无论美丑,而是出圈,而是话题性带来的可观流量成为了各大品牌趋之若鹜的事。
所以,设计没有真正美丑的标准,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我们不要把设计单单看成是一张海报、一个logo ,一个包装,它还可以是一次营销事件、一次商业行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丑”的、另类的表现的形式,但背后的商用意图或许很高级。
巴黎世家设计师demna曾表示过,丑和美的界限很模糊,一旦跨越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真的有一种大俗即大雅的即视感!
的确在评价设计中带入美与丑的讨论,不外乎是件很主观的事,这受个人的认知价值观和成长环境影响,并不能使用二分法进行归类。每个人原本都应该有自己的审美,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和艺术风格,从历史社会对女性美的定义来说,从旧石器时代对生育原始的崇拜,到古希腊的黄金比例,到文艺复兴丰腴之美,过度到近代社会以瘦为美,再回归到后现代的纠结体,美丑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时代发生演变和轮回。
然而我们却能从高田唯的风格演进,认定设计思维的成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随着一个时代的意识演变和个人的境遇在不断探索。
网络让世界变得四通八达,人也在输入越来越相似的信息,环境让审美变得越来越趋同,就像韩国女团,网红头像一样,一眼望去,都长一样,像一个生产线上出来的。所以才会有一个个敢于挑战的设计师艺术家,在不断突破,打破常规,不断带领我们去拓宽认知的边界和美的边界。
问为什么要丑?不如先问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好看?
欧赛斯创意团队每周三都会组织创意团队的知识分享会议,一起分享探究品牌设计的意义和前景,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更好得服务于我们的品牌全案咨询客户。
本次的主题就是《设计前沿——新丑风》,一起探讨设计的美与丑,一起去突破边界,探索更多的可能。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
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设计美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
扩展资料:
中国美学史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研究 “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
1、美学在中国的引进
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
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3、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
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