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剪刀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的说法。
张小泉剪刀品牌成名于1628年(明朝崇祯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那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哦!
一、名称由来
在明崇祯年间,徽州黟县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由于采用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又经过精心制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与众不同,取牌名“张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切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
自明崇祯时以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历代的张小泉的继承者们自始至终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加之张小泉剪刀品质出众,使用者们争相传诵,以至后来成为宫庭御用剪刀,名声更是响彻南北,誉满华夏。 尽管杭州地区的制剪行业历经风雨依然繁荣,但毕竟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发展缓慢。再加上旧中国重农意识的影响,大大制约了轻工业的发展。乃至到了解放前夕,杭州制剪工业日见凋敝,已无光彩可言。
二、故事传说
传说有个张铁匠,因为母亲生下他时,“扑通”一声掉进了泉水里,故此取名“张小泉”。因为在家乡得罪了一个恶霸,就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杭州谋生,爷儿四个在杭州大井巷里开铁铺。张小泉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那个时候是商业区,很热闹。张小泉的手艺不错,对顾客又很殷勤,卖的铁器式样也蛮好,所以人们都喜欢来光顾。但是张小泉还有一手出色的水底功夫,就很少有人晓得。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离铁匠铺不远有一口一眼井。井水清冽甘甜,附近的人家都靠这口井的水生活。可是有一天,这口井的水却忽然浑浊起来,翻着泡沫,还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张小泉的大儿子抢头吊起一桶水,一看,又黑又浑,还有股腥臭味,倒掉,再吊一桶,还是这样。人们都很惊慌,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纷纷在井边祷告。住在这里的一位百岁老公公这个时候说话了。他捋捋胡须说:“小时候我听老辈人讲过,这口井是通钱塘江的,江里有两条乌蛇,每隔一千年下来一次,总喜欢钻到这口井里来生小乌蛇。现在井水变坏了,说不定就是它们来了。”这可怎么办?人们一听是这样,都发了愁。在家里等儿子挑水回家的张小泉,等了一个时辰也没等到儿子回家。听说了这桩事体,他就自告奋勇要去井底看看。张小泉叫儿子买来了老酒和雄黄,把雄黄倒进老酒里,顺手捧起一坛,“咕咚咕咚”一口气喝进肚子里,然后系上绳子,拿上大锤,想也不想就跳进了大井。因为喝了雄黄酒,张小泉一点也不怕乌蛇,他四下寻找,终于在暗角发现了这两条黑得发亮的乌蛇,有手臂那么粗,紧紧盘绕在那里。张小泉眼明手快,不等两条乌蛇分开就挥起大锤,朝着蛇的七寸敲去,“铛,铛,铛”一连三记,锤锤都中乌蛇的要害,竟把两蛇的颈脖砸得扁扁的,粘在一起。张小泉砸死了乌蛇,就一手提着大锤,一手拎着蛇尾爬出了井圈。他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摔,只听得清脆的一声巨响,把人们吓了一大跳,原来这两条乌蛇修炼了几千年,早已炼成钢筋铁骨了,
要不是盘在一起,张小泉恐怕一下子还不好收拾它们。除掉了乌蛇,大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爷儿四人后来把死蛇拖回家,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就蹲在地上想看看,不由灵光一现。他一面看一面想,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图样来。后来按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弯过来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这就成了张小泉造出的第一把大剪刀。在这之前,人们是不知道用剪刀的,裁衣得用刀子划,断线要拿刀子割。自从张小泉制造出了剪刀以后,大家要裁就裁,要剪就剪,可方便了。因此,用剪刀的人便越来越多,张小泉连儿子四个人,生活哪里来得及做呢,他索性将那把大剪刀挂在铺门前当货幌,又仿照着造成许多小剪刀当作货样,不卖别的铁器,专卖剪刀。在民间传说里,张小泉剪刀的来历就是如此神奇。没有这个传说,谁能想到剪刀与乌蛇的关系。剪刀的握手处,确实像蜷曲的蛇尾,是它启发了人们的大胆想像。杭州地处钱塘,自古以来多传龙蛇之事,蛇物结合,状物寓情,便用故事的形式来反映剪刀的特征,歌颂与赞美剪刀业的代表者张小泉的勇敢与多能。
三、近代发展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百废待举。1950年以后,社会日趋安宁,各作坊商号纷纷复业。为了让张小泉这个传统的民族品牌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从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五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54年,五个合作社一起迁至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时共有职工423人。55年,五社正式合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合作社,职工已增至527人。至此,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的重新崛起已初露端倪。
张小泉厨房刀具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这个指示,在张小泉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同年,制剪社正式恢复张小泉称号。政府对张小泉产业体现了特别的关怀和支持。也就是这一年,统一筹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国家拨款下达,整整40万元!加上筹备会自筹的20万元,新企业在1956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式被政府授牌成立,当时企业的员工已达816名。以此开始,经过张小泉的合法继承者——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几代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得到了真正的发扬光大。“张小泉”的年产量最高达到四千二百万把。五十年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共生产刀剪7.4亿把,全中国平均每二个人就拥有一把“张小泉”刀剪。
“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张小泉”人也没有辜负广大人民的厚爱和期望,连连在中国质量评比中夺冠,成了中国刀剪业唯一的“五连冠”。1997年,“张小泉”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原产地注册保护。2000年,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企业所有员工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新的辉煌,为张小泉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牌增添新的光彩。
张小泉的菜刀无论从质量、外观、手感上都是很不错的,使用起来也特别的得心应手。
很多剪刀上都会印有“张小泉”的字样,一开始这个牌子是做剪刀出名的,他们家的菜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28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
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中国国内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张小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
品牌历史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由于张小泉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小泉旅行剪刀争相传诵。
后成为宫庭用剪,更是名播南北,誉满华夏。 尽管杭州的制剪业历经风雨依然繁荣,但毕竟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发展缓慢。旧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又大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至解放前夕,杭州制剪工业日见凋敝,已无光彩可言。
张小泉应该正面自己的问题,放低姿态,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张小泉是国内知名的一家百年老字号品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们的剪刀、菜刀,很多人都对这个品牌表示认可,觉得又好用又便宜。但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家老品牌,居然因为一点小事而陷入舆论的风波,一时间损失百亿。
广州王女士购买了一把张小泉菜刀,但是在拍蒜的过程中刀被意外拍断。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客服的解释却让网友们坐不住了。官方客服回应表示:不建议用张小泉的菜刀拍大蒜,黄瓜,因为可能会有断柄的风险。拍蒜在中国厨房是一个在常见不过的动作,如果不能拍算的话,那绝对不能算是一把好的菜刀。
随后,张小泉总经理的一段视频又一次将品牌推上了舆论的顶端,这位夏总经理表示,米其林厨师不会用中国人的切菜方法,国人所使用菜刀的方式是不对的。张小泉在设计上特地将刀前面的头斜过来,并不是为了更有设计感,而是一种消费者的教育。很多网友也提出质疑,难道自己祖祖辈辈切菜的方法都不对吗?那么我们要向一个外国厨师去学习切菜,真好奇张小泉的创始人是如何切菜的?
虽然这位夏总经理及时表达了歉意,也说明视频当中的问题,但网友们却依然不买账。张小泉彻底将自己陷入到舆论风波,想要破解这个危机,这个老字号品牌就一定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其实张小泉的产品质量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王女士所购买的菜刀更注重耐用性,而缺少了韧度,在横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断裂的可能。所以最大的问题在于张小泉处理问题时太过傲慢,根本就没有搞明白自己和消费者的关系。想要解决这场危机,就必须要用心服务,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厨房。
不合理,这个解释反而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引起一波群嘲,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不能拍蒜的菜刀“不是好菜刀”。
事情会引起这么多网友的讨论是因为客服说菜刀不能拍蒜,这种产品的硬度和锋利度都比较高,所以韧性会比较差,还有就是在使用时用力过猛横拍食材,受力不均匀可能会导致菜刀断裂,因此建议改为轻压。
但这种解释明显是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菜刀拍蒜是很常用的,谁还没有用菜刀来拍过蒜或者黄瓜、姜这一类的食材呢,如果仅仅是因为拍蒜刀就断裂了,难免会让人质疑这是菜刀的质量不过关,不管你后面的解释有多么的科学,都无法让人信服,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在日常中使用菜刀,也不是仅仅一天两天用,这种日常的使用会让她们得出“经验”,而且拍蒜是很平常、力度小的操作,这样解释显得很敷衍。
我虽然不是一个天天都下厨的人,可我在每个周末也会下厨做一两天饭,当然就会使用到菜刀了,像拍蒜这样的操作基本上每次煮菜我都会有的,习惯了在烹饪的时候放点蒜调味,从来没有因为拍蒜而出现刀断裂的情况,只有砍骨头用普通的菜刀可能会导致崩口,或者手柄是木材质的,使用的时间长了手柄处会脱落,剩下一个刀根。
我老妈是标准的家庭主妇,她下厨几十年了,我专门就这个问题问过她,她也回复我说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菜刀是刀刃不好用,有的是砍骨头砍崩了不好用,有的是太笨重,但不管是哪种原因、什么价位的菜刀,绝不是因为拍蒜出问题被淘汰掉的,而且老妈使用的菜刀大多数价位是在100元以内的,一般的菜刀使用两三年不是问题,好点的甚至能用个五六年。
目前市面上什么样的菜刀都有,有中式菜刀、日式菜刀和洋式菜刀,而且每种不同的菜刀又能衍生出很多种不同的刀具造型,一般就普通的家庭烹饪使用而言,准备两种菜刀就足够了,一个是日常使用频率最高最常用的,用来切肉、切菜的,可选用夹钢菜刀;还有一个就是砍骨头的,不常用但也不能缺少,不然要用的时候把平时用的好刀给砍坏了可心疼了,可选用铁刀,比较锋利但也很笨重。
不管好的刀具使用起来让人得心应手,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菜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能只追求价格认为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使用的。
张小泉的刀具更好,因为张小泉的刀具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28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
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中国国内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时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张小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五十年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共生产刀剪7.4亿把,全中国平均每二个人就拥有一把张小泉刀剪。
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张小泉人也没有辜负广大人民的厚爱和期望,连连在中国质量评比中夺冠,成了中国刀剪业唯一的五连冠。
1997年,张小泉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获原产地注册保护。2000年,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企业所有员工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新的辉煌,为张小泉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牌增添新的光彩。
扩展资料: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意思张小泉的刀特别快。
张小泉一直被称为中国刀剪五金行业的“领头羊、老大哥”,其主打产品剪刀以工艺精美和样式精巧远近驰名,剪刀在其设计上甚至细分了左右手。在其官网上还可以看到,产品融合了诸多中国元素,红韵、鬼冢系列尤为明显。
张小泉不仅限于厨房刀具领域、不锈钢、尼龙和硅胶杂件领域、还涉及了园林工具领域、个人护理用品、个人清洁用品领域产品线等,这些产品都实现了稳定增长,成为了国货老字号创新标杆。
对于最初出海的目的,该公司表示更多是为了树立起中国品牌。近期,该品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部分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海外输入占还比较小,未来会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